第五辑 渔洋文化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6&A=3&rec=525&run=13

一、清代对渔洋文化的研究
康熙五十年(1711年5月11日),王渔洋在新城家中病故后,康熙朝达官要人宋荦、
王分别撰写《资政大夫刑部尚书阮亭公暨张宜人墓志铭》和《皇清浩授资政大夫经筵
讲官刑部尚书王公神道碑》长文,对王渔洋人品、政历、家事、业绩等进行全面评价,
突出肯定王渔洋在其诗歌领域的地位。《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在其挽诗《五月晦日,
夜梦渔洋先生枉过,不知尔时捐宾客数日矣》四诗中写道:
昨宵犹自梦渔洋,谁料乘云入帝乡。
海岳含愁云惨淡,星河无色月凄凉。
儒林道丧典型尽,大雅风衰文献亡。
薤露一声关塞黑,斗南名士俱沾裳。
王渔洋弟子清代著名经学家惠栋刻本《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和金荣刻本《渔洋
山人精华录笺注》,对王渔洋自选诗集《精华录》进行研究和注释,并在社会上产生
较大影响。
乾隆年间诗坛领袖沈德潜写道: 三百年来久,风雅只此贤,济南无作者,海内失
诗人。
二、民国时期对渔洋文化的研究
国学大师张炳麟称王渔洋为近代诗人。学者胡怀琛专著有《中国八大诗人—王士》
将其与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诗人并列。伦明在《渔洋山人著述考》中指出:
神韵理论是中国批评史上的一派极其重要学说,影响清朝一代。《王士诗论述略》中
称:王士清初卓然成家,论诗影响最大者,无如王士。文论专家郭绍虞在《燕京学报》
发表的《神韵与格调》、宏文大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均指出:王士在创作章法上,
只突出其中某些关键部分,如神龙之“一鳞一爪”,省略其他不重要或者暗示的部分,
由接受者的审美再去补充。在表现形式上,以“略有笔墨”包孕言外之意,使有限的
具体形象,激发接受者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袁枚在《筱园诗话》卷四中,把方苞和王
渔洋相提并论,称二人在清初大行其道,都成“一代诗宗”,是与时代风尚和社会环
境的要求相适应,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清初诗风经过王渔洋的引导走向正宗。
三、新中国成立后对渔洋文化的研究
1954年,《厦门大学学报》首次发表郑朝宗研究神韵诗说的长篇论文,受历史条
件影响,对王渔洋诗歌理论及诗作几乎全盘否定。之后,姚雪垠、陈朝壁、钱仲联、
侯岱麟等人从不同角度对王渔洋诗学理论进行褒扬和剖析弊端。
1962年,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中称王渔洋诗: 有些清
新可诵之作。1963年,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客观的剖析了王渔洋诗学理
论的时代背景和脱离现实的弊端。
研究论文 1983年,《文学遗产》编辑部与苏州大学联办清诗讨论会,会议认为
清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终结阶段,其成就超越元、明,上追唐、宋的地位。会议提交
苏仲翔《论王渔洋诗词及其风格—兼评代表作四章》一文。至1991年,在全国
各类刊物发表对王渔洋研究论文40余篇。对王渔洋所处时代背景,历史渊源,神韵说
历史价值,在中国诗歌理论发展史中的地位,以及诗歌创作实践意义等方面作了论证。
研究专著 1981年,出版周勋初《中国文学批评小史》、出版复旦大学中文系古
典文学教研组编写的《中国文学批评史》;1982年,出版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1990年,出版严迪昌《清词史》; 1992年,出版朱则杰《清诗史》等专著中均设立专
节,论述王渔洋的诗论。到1994年又先后出版了伊丕聪的《王渔洋先生年谱》、《王
渔洋诗友录》,宫晓卫的《王士》,张健主编的《王士“论诗绝句”三百二十首笺证》
和李毓芙的《王渔洋诗文选注》。
学术讨论 1986年4月, 桓台县与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六单位联合召开第一次
全国王渔洋学术讨论会, 来自全国40余名专家、 教授参加会议,收到论文40余篇。
1987年10月,由淄博市古典研究会主办的第二次王渔洋学术讨论会在桓台县召开,51
人参加会议,收到长篇论文3篇。1988年8月,由全国大专古典文学研究会主办的第三
次王渔洋学术讨论会在桓台县召开,来自全国21所大专院校专家参加会议,全国著名
学者张国光、 牟世金、 袁世硕就古典文学的研究和王渔洋学术研究作了重要论述。
1989年10月,由山东省古典文学研究会和市、县文化局主办的第四次王渔洋学术讨论
会在桓台县召开,与会专家学者61人,收到论文23篇。会后结集出版《王渔洋研究论
集》。1994年8月,为纪念王渔洋诞辰360周年,桓台县召开国际王渔洋学术讨论会,
赵俪生、张少康、袁士硕、伊藤漱平(日本) 、白亚任(英国) 、罗敬之(台湾)朴均丽
(韩国)等,来自国内16个省、市及英、日、韩等国家70余名专家学者,省委常委宣传
部部长董凤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苗枫林等领导参加会议。大会收到全国高校古籍
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周林、著名学者钱仲联、美国密茨根大学教授张春树和骆需
化等发来的贺信、贺电,收到论文36篇。会后结集出版《桓台国际王渔洋讨论会论文
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