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王渔洋诗学理论创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6&A=3&rec=522&run=13

王渔洋出生在文化底蕴和造诣极深的文化世家, 从小受到父辈的影响和熏陶。8
岁能诗,12岁能赋,到15岁时已能积诗成卷,并由其长兄王士禄序刻《落笺堂初稿》,
其中许多诗句,如《落叶诗》中的: “已共寒江潮上下,况逢新燕影参差。”受到长
辈的赞赏。 顺治五年 (1648年) , 王渔洋15岁时首次参加童子试未中,到顺治七年
(1650年)再次参加童子试,三试皆得第一。山东提学道佥事钟性朴看过王渔洋试卷后,
称赞其文风似《战国策》。顺治八年(1651年)参加在济南举行的乡试,连考三场获第
六名,成为新科举人,获取参加全国会试考取进士的资格。顺治十二年(1655年)会试
考中第56名,未参加殿试归家。嗣后,王渔洋胸怀忠勤报国和诗书报国信念,在家主
攻古诗和古文,并以“典、远、谐、则”的四字纲领,在诗学界第一次提出“神韵”
之说,其内涵是“清远”。得到诗宗钱谦益的赏识,令其深感后生可畏,甘愿“与君
代兴”,使王渔洋逐步走向一代诗坛领袖的位置。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八月,王渔洋客居济南,与诸名士聚饮大明湖水亭上,成立
秋柳书社。以悼念明王朝为题,赋《秋柳》诗四首。进一步宣示了神韵诗风的魅力,
为后来发展成诗坛盟主打下了基础。顺治十五年(1658年)春,王渔洋赴京参加殿试,
得二甲36名(一甲有状元、榜眼、探花3名;二甲若干人)。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月末,
授任扬州府推官。其后,在王渔洋“神韵词风”的影响下,一场以扬州为中心的诗坛
改革兴起,并影响到全国。关于诗作,又提出兴到神会伫兴而就的“兴会之说”,指
诗人的性情与所遇情况,所见景物顿然相合,在诗人心灵中形成一种物我对应,浑然
一体的感觉,有理想有感悟,诗正由此而发生。后又补充为:“夫诗之道,有根柢焉,
有兴会焉,诸不可兼。镜中之像,水中之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此兴会也。”
王渔洋的“神韵说”对清初诗坛起到纠偏扶正的作用,这一理论的统治地位一直
延续到乾隆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