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经济作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6&A=3&rec=359&run=13

一、蔬菜
1988年, 境内蔬菜种植面积36444亩,总产2.04亿公斤,品种以大白菜、芹菜、
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菠菜、甘蓝、菜花、胡萝卜、圆葱等露地季节菜为主。
1991年始,加大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蔬菜、瓜果生产获得较大发展。当年,引进西
红柿、 青椒、黄瓜等高产优质蔬菜品种10余个,种植各类蔬菜80623亩,其中常年菜
35394亩, 季节菜45229亩。8月,县蔬菜办公室组织各乡(镇)种菜专业户到寿光、
张店学习冬暖型日光温室生产黄瓜技术,从瓦房店请来技术员,新建高标准东暖型日
光温室进行深冬黄瓜生产, 年内新建大棚209个,其中冬暖型大棚25个,这是桓台大
棚发展史上一个新的突破。1992年,蔬菜播种面积136989亩,产量305820吨。2000年,
播种面积扩至187179亩,产量增至437402吨。2002年,品种结构发生变化,全县蔬菜
种植投资9319万元,其中建冬暖大棚2358个,占地面积2358亩;建大拱棚2500个,占
地面积2500亩; 建小拱棚风障阳畦2.7万亩; 露地蔬菜13.6万亩。 蔬菜总播种面积
18.70万亩, 总产量563460吨,总产值达3.8亿元,农民蔬菜收入人均950元。至此,
桓台已发展成为集蔬菜种植、包装、运销、贮藏、加工、出口、市场为一体的蔬菜产
业链,形成以特色菜为基础、科技示范园和龙头企业为突破口的蔬菜产业新格局。
保护地蔬菜 1988年,全县小拱棚、风障阳畦,占地面积为6095亩,蔬菜品种有
西红柿、韭菜、芹菜、甘蓝、菜花、油菜、蒜苗等。1990年,果里镇前埠村建成全县
第一个单坡面朝阳春用型塑料大棚, 棚内面积200平方米,操作方便。冬季栽培耐寒
性蔬菜有芹菜、油菜等;春、秋二季栽培喜温性蔬菜,如西红柿、黄瓜等。1991年,
单坡面朝阳春用型塑料大棚在果里镇发展到274亩。 1992年,引进辽宁省瓦房店琴弦
式日光温室,使菜农在冬季不加温情况下,栽培黄瓜获得成功。1993年,西葫芦、西
红柿、青椒、茄子等喜温性蔬菜,越冬栽培技术也相继获得成功。1995年,起凤、荆
家、马桥、陈庄、周家、果里、索镇、邢家等乡(镇),先后推广应用大棚内种植蔬
菜越冬栽培技术,种植面积发展到1400亩。1999年,各镇普遍推行冬暖型塑料大棚越
冬栽培技术, 种植面积发展到2358亩,亩均产值1万元,收益7000余元。2002年,蔬
菜保护地面积3.19万亩。 其中大棚和小拱棚占18%,塑料大棚中单坡面大棚与拱圆形
大棚占94%,亩均收入7000元。
特色蔬菜 以荆家四色韭黄、新城细毛山药、起凤白莲藕为代表的桓台传统特色
蔬菜, 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1998年4月,在中国沿黄城市蔬菜协作联谊会上,获
得名牌蔬菜称号,脱毒马铃薯、红皮圆葱等新稀蔬菜,成为新的特色蔬菜。
四色韭黄 以东孙村为代表栽培的四色韭黄,已有150余年的种植历史,以其色、
香、味俱佳等优良品质享誉省内外,每年种植面积1000余亩,平均亩产1000公斤,亩
收入1.5万? 1.8万元,成为荆家镇东孙、里仁、伊家等村菜农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四色韭黄,叶尖呈紫色,其下分段呈绿、黄、白四种颜色,主要品种有汉中冬韭、雪
韭、独根红等,具有外观艳丽、叶宽肉厚、纤维少、香味浓、品味佳、清香脆嫩、营
养丰富等特点,是凉拌菜中的上品,一般在春节前后上市,产品供不应求。
细毛山药 新城镇宫家村以种植细毛山药著称。其品种雌雄异株,茎蔓生,叶绿
色,尖端呈三角锐尖,花淡黄色,茎叶怕霜,叶腋间生块茎,卵圆形,俗称零余子。
地下块茎呈棍棒状椭圆形,黄褐色,外皮薄,毛根细,有红褐色斑痣,较抗冻,一般
在霜后收刨。块茎一般长80 ~100厘米,直径3?5厘米,重400?600克,亩产块茎1500
~2000公斤,高产地块可达2500公斤。经有关部门论证,块茎肉质细、面、味香甜,
适口性好,含粗蛋白14.48%,粗脂肪3.78%,淀粉43.7%,含糖1.14%。
白莲藕 起凤镇马踏湖内生产的9孔白莲藕, 已有千年种植历史,种植面积多年
稳定在6000余亩。品种有齐芽头、大青秸等。藕瓜营养丰富,熟吃面甜,生吃香脆可
口。 齐芽头为浅水藕品种,宜密植,藕身2 ~4节,长60~90厘米不等,净重1~1.5
公斤, 生育期100~110天;大青秸为深水藕品种,表皮白色,藕身4 ~5节,长约90
~100厘米,净重3.5~4.5公斤,生育期120天。2002年,推广池藕种植1000余亩,平
均亩产5000公斤,亩收入7000元左右。
实秆芹菜 历经80多年种植历史,精选培育而成。其特点,呈花叶型,叶色深绿,
叶缘缺刻较深,叶柄实心较圆,一般有7?8条小棱,内侧有浅度瓦沟,株高1米左右,
肉质纤维少、肥厚、脆嫩,不易抽苔,性喜冷凉,不耐炎热,适于秋冬栽培,抗病适
应性强,耐贮运。马桥、田庄、荆家等乡(镇)每年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 亩产7500
公斤。
红皮圆葱 20世纪70年代由外地引进,经过不断优化改良,从最初的扁圆形改进
到椭圆形,最后定型到圆球形,兼具了扁圆形的耐贮运、抗病强和椭圆形的高产性,
很快被菜农认识、 接受、推广。全县种植面积多年稳定在1.5万亩,一般亩产5000公
斤。
脱毒马铃薯 品种有鲁引1号、荷兰15号等。呈长椭圆型,黄皮黄肉,大小均匀,
肉质细腻、 芽眼浅,深受菜农和消费者欢迎。1999年3月,田庄镇对专用型品种采取
脱毒育种、地膜覆盖以及小拱棚、大拱棚保护地栽培3000亩;2000年发展到5000亩,
亩产2000公斤以上。
食用菌 又叫伞菌,一般通称蘑菇,属高蛋白、低脂肪菌类蔬菜,有占地少、生
长快、原料来源丰富、经济效益高等特点。1988年,产鲜平菇20万公斤,1990年,试
验栽培金针菇、草菇、香菇、猴头、银耳等,培养料由棉籽壳为主,逐步开发利用麦
秸草、玉米芯、玉米秸、棉秆粉、酒糟等。栽培方式由单一的菇房栽培发展到利用塑
料大棚、阳畦、半地下室和大田间作等方式。1995年,引进鸡腿菇、真姬菇、杏鲍菇
等12个珍稀菇类品种,投料量1500吨。1998年,借鉴高青、临淄、淄川种植经验,发
展双孢蘑菇生产,面积达到100亩,每平方米出菇10公斤,每斤售价3元。2002年,鲜
菇总产达1500吨。
二、棉花
1984年, 境内种植棉花超过10万亩。1988年,减少为62894亩,总产皮棉361.75
万公斤。1991年,到鱼台县参观学习麦、棉间作经验后,全县培训植棉技术骨干8次,
下村办班400场, 培训棉农10万人,印发棉花种植技术明白纸10万份,重点介绍棉花
苗期管理、苗病防治、麦套夏棉技术知识。同年,先后引进抗病优质品种中棉12号、
16号、 17号,年内种植面积达93243亩,其中春棉45760亩,麦套春棉31791亩,麦套
夏棉15692亩, 大部分春棉、麦套春棉种植技术实行地膜覆盖。在棉花生产中推广应
用化学调空技术, 使60%以上棉田稳长早发。在种植面积布局上,过去植棉多、效益
好、 土地多的马桥、 陈庄、 荆家三乡(镇) 种植面积均过万亩。当年,总产皮棉
691.5万公斤,耕亩单产皮棉74.16公斤。1992年后,连续发生棉铃虫害,用药量不断
增加,农药品种频繁更换,抗药性逐渐增强,防治间隔时间越来越短,皮棉产量降至
为451.1万公斤,较上年减产35.8%,棉农植棉积极性受挫。1995年上半年,从中国农
科院棉花研究所、安丘县购进抗虫棉R93-6和R93-5,进行示范种植和棉种繁育,当年
种植棉花19003亩。2001年,棉花种植面积达21977亩,亩产皮棉91公斤。2002年,全
县棉花种植面积为18833亩,总产皮棉178.5万公斤,亩产皮棉105.5公斤。
三、花生
1988年,全县种植花生6076亩,总产量134.55万公斤,亩产221.44公斤。1991年,
县农业局在果里乡西义和村2户农民承包的4亩麦田里作套种鲁花3号花生试验, 亩产
300公斤。 1993年采取麦套花生种植1万亩, 亩产达270公斤,亩均收入500元以上。
1996年,种植面积降至6251亩。1998年再次降为1645亩。2002年,种植面积仅剩1096
亩。
四、药材
1988年试种药材20亩。1990年种植面积92亩。1993年183亩。1994年达到920亩。
2000年增至6413亩,其中邢家镇实行集中连片种植2700亩,主要品种为板兰根 (大青
叶)、黄芩、丹参、地黄、红花、牛膝等。2002年,药材种植面积降至146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