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县吨粮县建设实施方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6&A=2&rec=8&run=13

(1990年4月29日)

根据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关于“全党全民动员起来,集中力量办好农业”的指示
精神,县委县府在对全县粮食生产诸要素进行评估、测算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县委
六届六次全委会和县十二届一次人代会决定:自1990年起,奋战三年实现吨粮县,并
力争三年规划两年完成。为认真组织实施《桓台县吨粮县建设规划》,调动社会各界
的力量投入吨粮县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吨粮县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一)自然条件优越:
我县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温度适宜,光照充足,热量较多。据历年统计。年光照
为2813.5小时。大于零度的气温持续265天至300天,积温为4777.5度,平均气温12
.5度。 昼夜温差大,气温平均日较差12度,有利于作物加快同化作用,减缓呼吸作
用, 积累营养物质。历年无霜期平均为198天,太阳辐射较强,高峰值多出现在四、
五、六三个月份,这期间正值小麦抽穗、扬花、成熟期。充足的光能资源对提高结实
率和籽粒实饱满十分有利;对夏玉米增加叶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
量也极为有利。全县地势平坦,地貌形态主要有两种:孝妇河、南干渠、西分洪河以
南为山前冲积倾斜平原,南干渠以北为冲积湖沿堆积洼地,全县土壤耕性良好,土壤
类型以褐土、潮土、沙姜黑土为主,表质层多为中壤,适应性广。
(二)农业生产条件具有好的基础:
1、 农田水利设施具备一定的规模,抗旱能力较强。一是引黄补源控制面积40多
万亩,覆盖十三处乡(镇)。87年秋后全县投资2449万元,完成了全长20.15公里的干
渠土方工程和9.8公里长的干渠衬砌工程。89年秋后投资1525万元,完成了引黄补源
一期延伸干渠、支渠6条。乡(镇)配套引水渠78条总长187.64公里。扩建了胡家扬水
站, 提水能力达8个流量。做为一级扬水将黄河水送入大寨沟流向侯庄东沙河,年可
引水一亿立方米。二是节水型农业有了大的发展。全县修建防渗渠184.2万米,效益
面积达24.7万亩,轮灌周期由原来的15至20天缩短到7至10天左右,年可节水3952万
立方米。三是机、井、房、渠基本实现“四配套”,全县共有机井9985眼,平均每眼
负担面积51亩, 5255眼实现机、井、房、渠四配套。并且全县有123条、总长度2222
公里的抗旱防汛河道沟渠,桥、闸、涵等水利设施1077座。
2、农机化作业水平大为提高。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7万千瓦,是78年的2
.45倍, 平均每耕亩O.53千瓦。农用拖拉机3131台,是78年的3.6倍。田间作业机
械达8910台,配套比1:2.95,农机新机具有了长足的发展。玉米套种耧达到6870把,
小麦精少量播种机达到1594台,秸秆还田机发展到430台,旋耕犁110台。农作物浇灌、
脱粒、土地耕翻、小麦播种、农田运输基本实现机械化,小麦收割、玉米套种、秸秆
还田等作业项目的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种植面积的73%、83%、63%。
3、地力基础是好的。土地是生存之母,地力是产出基础。据89年秋前土壤养分
的普查情况,全县平均有机质含量1.36%,碱解氮59ppm、速效磷11.7ppm、速效钾
91ppm,分别比87年同期增加O.16%、19ppm、1.7ppm和5ppm。按照当前的地力水平
实现小麦亩产425公斤的产量指标需每亩施氮肥(折尿素)33.5公斤,过磷酸钙60公斤,
钾肥18公斤。实现玉米亩产575公斤,需亩施尿素32.5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钾肥
10公斤。达到这一目标是有一定基础的。(1) 畜牧业稳定增长,为农业良性循环奠定
了基础。89年全县牛的饲养量达到2.09万头,羊饲养量2.29万只,分别比88年增长
39.3%和90.9%。家禽的饲养量也有新增长。其中家禽存养150.2万只 (鸡125.5
万只),生猪13.4万头,每年可向农业提供优质有机肥料51.71万吨,亩均1.29吨。
(2) 秸秆还田得到推广应用。秸秆是一大肥源,每百公斤玉米秸秆的氮、磷、钾含量
分别为1.22公斤、 0.54公斤、4.56公斤,还有其它的微量元素不等。每亩秸秆的
养分相当于纯氨4.5公斤、 纯五氧化二磷4.6公斤、纯氧化钾20.6公斤,若全部还
田相当于亩施碳铵27公斤,标准过磷酸钙38公斤.硫酸钾46公斤。亩施麦稂600公斤,
相当于亩施磷铵11公斤,过磷酸钙5公斤,硫酸钾10公斤。全县每年平均剩余麦稂O.
64亿公斤。其养分相当于碳铵1940吨,过磷酸钙880吨,硫酸钾1815吨。(3)县两处小
化肥厂,每年生产碳铵5万吨,磷肥2万吨,基本满足低档氮肥的需要量。正在筹建的
磷酸一铵生产线建成后将缓解我县农业对优质化肥的供需矛盾。
4、 产量基础较高,积累了较扎实的高产开发经验。我县粮食产量连续十一年稳
产高产,近五年耕亩单产递增率平均为5.7%,近三年耕亩单产递增率平均为8.9%,
按五年的递增率, 92年耕亩单产可达957公斤,按三年的递增率92年完全可以实现吨
粮县, 并且按三年递增率,91年耕亩单产可达961公斤,按近二年递增率计算,91年
耕亩单产可达1060公斤以上。所以经过努力二年建成吨粮县也大有希望。粮食连续十
一年的高产稳产,天公并不做美.近几年旱、虫、风、雹等自然灾害特别是干旱尤为
严重。在去年降雨仅有235.7毫米的百年不遇特大干旱之年,粮食单产、总产双创历
史最高纪录, 耕亩单产达到810公斤,总产首次突破3亿公斤大关,达到32485.47万
公斤, 分别比88年增长14.4%和15.7%;夏粮单产达到381公斤,名列全省榜首,
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并被省委、省府授予“粮食高产先进单位”光荣称号。高产特点:
一是大面积、大范围均衡增产,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的生产、管理、
产量水平日趋平衡。全县基本上无“坠脚田”。二是涌现出一批高产典型,为吨粮县
开发树立了样板。全县有40个村,13万亩粮田亩产过吨粮,唐山镇在我国江北率先建
成吨粮镇,唐山、田庄、起凤、荆家、耿桥五个乡镇玉米单产超千斤。高产开发不但
是一个产量指标,更重要的是通过开发,改善了农业水利、农机、地力等生产条件;
建立健全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了
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奠定了农业作为全县工业、建筑业稳固发展的基础地位,凝聚
了全县人民“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精神,为吨粮县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年建成吨粮县,三年任务看头年,今年是关键,今年的关键之关键是小麦生产。
目前, 全县小麦种植基础较好,苗势壮旺均衡。据冬前调查,全县小麦亩茎数69.8
万, 比上年同期亩增4.1万,亩三叶大蘖达39.6万,比上年同期亩增2.1万,为增
加穗数奠定了基础。加之,去冬今春普降瑞雪,特别是二月降水近30毫米,对小麦的
安全越冬、返青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三)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强化。双层经营机制逐步完善。
在认真总结大包干责任制的基础上,我县农村改革的重点向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
体系转移,大力强化统的功能,实行双层经营,把集体和个人两个积极性调动起来,
成了发展农业生产的合力。一是继续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完善各类
合同消除了农民的思想顾虑。巩固了家庭经营基础。89年底全县共签订农业承包合同
192916份,占应签合同的99%以上。二是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统的功能,
实行区域化种植,形成了家庭经营加社会化服务的双层规模经营机制,摸索出了一条
以井划片,以统一服务、分户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连片规范化种植的路子。为强化统的
功能,完善双层经营机制,实现区域化种植,重点建立健全了五大服务体系:第一,
农机服务体系。三夏三秋统一调度机械.统一作业规格,统一分配任务,统一供应油
料,统一收费标准,统一耕、耙、播、收、脱、还田等作业。第二、良种繁育供应体
系。实现了全县小麦、玉米统一供种。由县供到乡镇、乡镇供到村、村供到户,并建
立起了原种生产基地和扩大繁育生产基地。第三.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形成了以县农
技推广站为中心, 以乡镇农技站为骨干,覆盖343个村,辐射10万农户的四级农业科
技服务网络,统一培训骨干、统一技术规格、统一质量要求、统一管理措施。第四,
水利服务体系。统一为农户修建防渗渠道、统一维修机房、统一打井洗井、统一浇水,
提高了水利机械和水的利用率。第五、购销服务体系。统一为农户购进、供应农业生
产所需的化肥、柴油等生产资料,并建立健全了机防队,实行统一购药、统一喷药、
统一防治。目前,全县各类服务组织已发展到1437个,其中,综合性服务组织666个,
专业性服务组织771个。 通过建立以上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和家庭
经营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三是完善了农业积累机制。89年全县提取建农
基金254.5万元,提取土地使用费653.5万元,提取劳动积累工697.6万个.其中义
务工商品化155.3万个,折款717.5万元。
(四)农业技术推广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近几年来,县、乡、村各级加强了对农技工作的领导,增加了人员和经费,加快
了科技推广工作的步伐。在小麦生产上,一是推广了适宜本县种植的优良品种,选用
了鲁麦8号、215953、鲁麦12号等高产大粒抗倒品种,安排了42个种子村。形成了县、
乡、 村三级良种繁育供应体系,并且实现了统一供种,区域化种植,为小麦突破350
公斤大关奠定了基础。 二是推广了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实现精播面积27.8万亩,半
精播面积12.1万亩, 基本苗由88年的15.1万下降到14.4万左右。三是改革了种植
方式,由每畦种八行、九行小麦改为种六行或七行。全县每畦种六行、七行的面积达
到28万亩。为小麦生长发育创造了好的条件。在玉米生产上,狠抓了“一换二增”措
施的落实, 即更换品种、增加密度、增施肥料。全县35.3万亩玉米全部选用了紧凑
型的鲁玉二号、 掖单四号等品种。玉米种植密度增加到4600株。亩施氮肥平均110公
斤。这些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为粮食生产大面积稳定增产起了决定作用。这些有效
的农业科学技术能在短期内在全县普遍推广开来,在于重视了以农民技术员为主体的
农技推广队伍的发展。近两年来,共招聘67名农民技术员充实基层。全县农业科技队
伍已发展壮大到千人以上。县乡农业部门科技人员已达到320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
中级职称61人、 初级职称221人;农民技术员440人,其中中级职称3人,助理农艺师
276人,技术员161人。全县还发展了5500多个科技带头户。
(五)各级领导牢固树立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切实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领导。
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搞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放在首要位置上,把
不断推进粮食高产作为自己的光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县、乡(镇)、村各级党政领导,
从发展国民经济的全局考虑农业的发展问题,摆正农业与乡(镇)工业、建筑业的关系,
切实加强了农业生产的领导;实行县六大班子负责同志包乡镇、乡镇领导包片、一般
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地片的办法,将任务指标层层落实到人。从县委、县政府到各级
领导班子,都将农业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在组织领导上,健全了全县
的农业生产指挥系统,县、乡(镇)两级都成立了农委,在各项工作中注意保证农业这
个重点。89年三夏三秋期间,主要领导干部不外出,精减会议,集中精力抓好农业生
产。
总之,我县实现吨粮县的有利条件很多,主观条件和客观因素都具备了实现吨粮
县的可能性。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困难。一是水资源紧张。全县地下水位近12
年平均每年下降O.51米, 地下水负值区自1983年开始逐步扩大到20平方公里。两个
漏斗区的中心分布在田庄到新城和耿桥,范围达60平方公里。由于地下水下降,近几
年造成部分机井和提水设备报废。二是地力指标距建设吨粮县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粮
食亩产过吨, 地力指标应达到有机质含量1.5%以上、 碱解氮80ppm以上, 速效磷
20ppm以上、 速效钾150ppm以上。而我县目前的土壤养份含量离这个指标还有一定差
距。三是良种供求不稳,由于我县商品粮产量高,玉米本县制种效益低,群众制种不
合算,所以几年来主要靠外地繁殖,县内没有建立健全稳固的良种繁育基地。这样受
市场波动的影响极大,这种状况也不适应三年建成吨粮县的要求。四是务农劳动技术
素质不平衡,科技推广环节中还有“瓶颈”,有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难以落实到千家
万户。五是农用柴油、电力供应紧张。优质化肥、农药供应不足,农业贷款吃紧等。
二、吨粮县建设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和实旋步骤
以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深化农村改
革为动力,以科技投入为先导,以物质投入为基础,以加强领导为保证,以建立综合
性的承包集团为手段,用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开
展粮食高产开发。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走开发吨粮田,普及吨粮村,建
设吨粮乡(镇),实现吨粮县之路。自今年起,奋战三年,力争二年建成吨粮县。实现
产量、效益、后劲同步提高,农、林、牧、种、养、加各业协调发展,形成一个以少
投入多产出为基本特征、以农业内部良性循环、各业互相促进为基本模式的农业新格
局。
具体目标是:粮田面积稳定在38.85万亩,1992年力争91年前耕亩单产突破1000
公斤, 总产超过38912.5万公斤。种植方式为小麦玉米轮作,复种指数为2,其中小
麦种植面积为39.7万亩,单产425公斤,总产16872.5万公斤,玉米种植面积为38万
亩,单产580公斤,总产2204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实现2.7亿元,人均收入1000元。
吨粮县建设的实施步骤是:
市委、县委要求:三年规划,两年实现,关键看头年。根据这一要求,第一方案
是:1990年在全县13万亩粮田实现吨粮的基础上,实现玉米千斤县,吨粮田面积达到
30.85万亩,占计划面积的79.41%,荆家、起凤、田庄、邢家、索镇、陈庄、马桥、
新城、耿桥九乡(镇)实现吨粮乡(镇)。
1991年吨粮田面积达到38.85万亩, 占计划面积的100%,果里、周家、侯庄三乡实
现吨粮乡,至此,全县13处乡(镇)普遍建成吨粮乡(镇),全县实现吨粮县。
按三年建成吨粮县要求,第二方案是:
1990年在全县13万粮田实现吨粮的基础上,实现玉米千斤县,吨粮田面积达到25
万亩,占计划面积的64.35%。荆家、起风、田庄、邢家四乡(镇)实现吨粮乡(镇)。
1991年吨粮田面积达到30.85万亩,占计划面积的79.41%,索镇、陈庄、马桥、
新城、耿桥五乡(镇)实现吨粮乡(镇)。
1992年吨粮田面积达到38.85万亩, 占计划面积的100%,果里、周家、侯庄三
乡实现吨粮乡。至此,全县13处乡(镇)普遍建成吨粮乡(镇),全县实现吨粮县。
三、吨粮县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完善双层经营机制,全面推广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全过程系列化服务”,
根据我县实际和生产需要,突出建好八类服务组织:
1、农机服务体系:以“提高县级、强化乡(镇) 级、健全村级”为指导思想,建
立健全县、乡、村三级,重点是村级农机服务组织。县农机研究所到1992年建设成为
有独立场所,具有专业技术人员15名,并有一定试验、检测设备,能负责全县农机新
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技术咨询服务的农机科研推广中心。县拖
修厂本着以修为主,修造结合的方针,逐步建成能修理各种农机具的维修中心,并能
生产部分农机配件, 成为开发农机新产品的试验场地。同时发展300余个维修网点,
组成农机维修网络,搞好农机具的维修与保养。乡(镇)农机站要逐步增加人员.恢复
农机服务队,村设立农机服务组,并逐步设立村农机大院,配齐“四库一间一室”,
即机械库、配件库、油库、农用生产资料库、维修间、办公室,建成经济实体。村农
机服务队的编制,300户以下的村4人,400—500户的村6人,500户以上的村10人。县、
乡(镇)、村三级在逐步强化服务基础的同时,充分利用油料和安全监理这个杠杆,把
分散的农机组
织起来,实行农机“六统一”的管理办法,即统一调度、统一作业规模、统一分配任
务、统一供应油料、统一收费标准、统一耕、耙、播、收和秸秆还田等作业。
2、水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由县、乡(镇) 、村、片四级组成的网络,充实加强
县水利局农水、工程两股的技术力量,巩固发展乡(镇)水利站经济实体,增强服务职
能,提高服务水平,健全村、片水利服务组(村4—5人,片2—3人),每个村配一名由
乡(镇)水利站管理的专职水利员。各级服务组织的主要职责是:县、乡、村三级主要
负责本地域内水利建设规划,组织施工、物资供应和安装服务,井片服务组负责本片
水利设施的管理、维修和协调本片农户浇水。为加强农业节水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县
建立一处节水农业试验站,13个乡(镇)各建一处农作物需水跟踪观察站,配齐必要的
仪器,指导农户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3、 良种繁育供应体系:以“种子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质量标准化,加工
机械化,实行全县统一供种”为指导思想,将县良种建成原种场,负责优良品种的引
进、试验示范,繁殖和选择适应当地种植的接班品种,对小麦品种提纯、复壮,生产
原种,对玉米自交进行保纯和繁殖。县良种公司会同乡(镇)种子站选择40个生产条件
比较好,技术水平比较高,领导力量比较强的村,落实4000亩玉米制种基地和1.5万
亩小麦良种繁殖基地,作为二级种子田,繁育大田生产用种。逐步改善种子站的仓容
条件,县种子站仓贮能力达到100万公斤,乡(镇)种子站综合达到100万公斤。1990年
除南三乡之外的十处乡(镇)种子站及县种子完成仓容扩建任务。1991年上半年,南三
乡完成任务。在种子供应渠道上实行专营,按区域种植的要求统一供种。
4、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一是技术推广方面。县建立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培训条
件比较完备的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全县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和科技人员的定
期培训。乡(镇)农技站充实加强推广队伍,每乡(镇)按中级、助理、技术员三个技术
层次1:3:6的比例配备10一15名技术人员,村设立农技服务队,按500亩地一名农民
技术员的要求配备人员,同时,在全县发展一万余户科技示范户 (每十户农民发展一
户) ,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辐射十万农户的科技推广网络。在这一网络中的各
级农技推广组织实行技物结合,使技术的推广与农资的供应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科
技的推广。二是土肥检测化验方面。建立县土肥中心化验室,配备现代化的土肥化验、
检测仪器,融厂家、科技、生产于一体,形成“测、配、制、施”一条龙,乡(镇)建
土肥站,配备必要的常规化验、分析仪器,开展土肥化验服务,指导农民科学用肥。
三是植物保护方面,县建立植物医院,乡镇建立分院,组成病虫测报网络,加强对病
虫害的测报与检疫,乡镇植保机防队逐步扩大装备和队伍,每个乡镇配备15—20台大
型机动喷雾器,并逐步建立村级植保机防队,开展多种形式的植保技术承包。
5、 购销服务体系:巩固完善县乡两级生资购销体系,强化服务宗旨,拓宽服务
范围,同时建好村农用物资购销服务组,统一为农民购销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和柴
油等生产资料。
6、 畜牧兽医服务体系:为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首先必须健全畜禽品种改良网
络,县建良种牛繁育场一处,良种鸡场一处,在新城畜牧场建立良种牛繁育场一处,
在耿桥畜牧场建立良种猪繁育场一处,引进鲁西黄牛100头,小尾寒羊300只,良种母
猪100头, 存养种鸡5000只。同时,加强县家畜改良站建设.配齐人员和设施,并设
立13个配种点,推广人工授精,搞好家畜杂交改良和良种推广,力争使猪、羊、牛杂
交改良和良种推广面达到50%以上.家禽的良种普及率达70%以上。其次,建立健全
县、乡、村三级畜牧兽医服务网络。县建立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乡镇兽医站配备
6—10名专职技术人员, 村设立畜牧兽医员。在网络形成的基础上,全面推广畜禽程
序化免疫,广泛使用配合饲料和其他先进适用的畜牧新技术。
7、经营服务体系:县乡农村经营管理指导站充实加强队伍,县站配备15—20人,
乡(镇) 站配备7—10人。对农村财会人员实行聘任制,持证上岗。继续办好农村会计
函授学校,培训经管人才。搞好农业成本核算和技术经济效果预测,帮助和指导农民
优选低投入、高产出的最佳方案。同时,通过经管体系的健全,系统全面地搞好农业
统计,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
8、 林业技术服务管护体系:县林业局逐步扩大编制,增加人员,并配备必要的
仪器设备,进一步搞好林业技术指导,林木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乡镇林业站的技
术人员扩大到3人以上, 并配齐2—3名林政员,村也要配备3—5名护林员,增修护林
房,以保护林网绿化成果,保证林业健康发展。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 水利建设:以开源节流为主攻方面,以效益型、恢复型、挖潜改造型工程为
主,搞好维修配套和更新改造。一是实现地下管道防渗化,搞好“机井房渠四配套”。
1990年新建防渗渠道137万米,达到每亩8米的达标要求,修建配套出水口5.86万个,
扩大效益面积21.97万亩,新打机井1000眼,更新改造旧机井2500眼,到1992年机井
保有量达到12000眼,平均40亩地一眼井,新建标准机房4750座,实现“机、井、房、
渠四配套”。同时在缺水边缘地区搞好喷、滴灌新技术试验,并逐步推广,基本实现
节水型农业的新格局,保证在外来水不足的情况下,也能及时浇上丰产水,轮灌周期
达到五天左右。二是继续抓好引黄配套工程建设,逐步形成引水回灌网络。1990年完
成引黄沉沙池、 总干渠及县内主干渠的清淤工程,共计长27.3公里,土方32万方,
工日22.3万个; 此外,对县内北干渠、南干渠、人字河、桓索公路沟等四条支渠拓
宽落深, 加长延伸,共计长43.05公里,土方88.2万方,工日55万个。继续完善引
黄延伸工程的建筑物配套工程,新建、改造大小建筑物24座,其中新建二级扬水站11
处,共计土方3.05万方,工日6.79万个。
2、 农机化建设: 按照“集体、 大型、配套为主”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机。到
1992年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500台, 大、中、小拖配备比为2:1:4,每台拖拉机负担
耕地145亩。新增小麦收割机200台,中耕灭茬机150台,旋耕犁150台,深耕犁300台,
秸秆还田机300台, 精播机500台,配套机具累计达到14000台件。拖拉机与机具配套
比达到1: 4。引进小麦联合收割机6台,推广化肥深施耧1000把。场间作业机械15户
配一台, 新增200台,累计达到6600台。玉米套种耧10户配一把,新增3000把,累计
达到1万余把。 粮食生产在深耕、播种、浇灌、收割、运输、脱粒等环节全部实现机
械化。联合收割机收割30%以上,玉米秸秆机械还田达70%,机械中耕灭茬占90%,
机械扶脊达到80%。同时,再研制推广一批先进的农机具。今后农机化建设的重点放
在乡村两级集体服务上,乡镇农机站购置大型农业机械,增强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
能力。 到1992年全县乡镇农机站拥有链轨车78台,50马力以上的轮胎拖拉机130台,
大型联合收割机65台,并配套相应的田间作业机械。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组织,也添置
必要的农业机械,以强化“统”的功能。
3、地力建设:(1)增施有机肥。我县土壤有机质较低,不利于吨粮田开发,因此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一是大力发展畜牧业,重点
发展食草畜禽。到1992年各种畜禽饲养量发展到:牛3万头,羊8万只,兔20万只,猪
12万头,禽150万只。向农业提供有机肥87.3万吨,亩均2.2吨。搞好过腹还田设施
建设,到1992年全县青贮永久窖达到1.5万个,青贮作物秸秆1亿公斤,氨化麦稂(糠)
1500万公斤,一方面为畜牧业提供优质低价饲料,另一方面提高秸秆使用效果。二是
搞好秸秆直接还田,小麦玉米作物秸秆在留足牲畜饲草和少量烧柴的基础上,所余全
部还入田中。麦稂在玉米小喇叭口期进行撒施或伏天沤制。玉米秸秆全部粉碎还田。
(2) 实施深耕深翻。耕地全部使用大中型拖拉饥,配合旋耕犁和深耕犁,打破犁
底层,逐年加深耕层,到92年耕深力争达到26厘米以上,熟化土壤,改善作物根系环
境。
(3) 全面推广配方施肥。小麦玉米播前要进行土地养分化验,根据测土结果,制
订相应的施肥配方。实现“测、配、制、施”一条龙,根据目前的土壤养分含量,要
稳氮、增磷、增钾、增微肥。自1990年开始,所有粮田全部采用配方施肥,所需肥料
除积极争取上级计划外增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现有化肥厂的挖潜改造,加速磷酸
一铵生产线建设,力争1991年建成投产。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到1992年全县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达到1.5%以上,减解氮
达到80ppm以上,速效磷达到20ppm以上,速效钾达到150ppm以上,在实现吨粮后,土
壤肥力仍保持较强的后劲。
4、农田林网建设:我县农田林网已基本成形,今后一是要继续进行农田林网补
植和林带的整理,按照部颁标准,进一步完善林网,1990年实现平原绿化达标。二是
搞好苗圃建设,配备2至3名技术人员和必要的设备,为林网建设生产优质杂交树种促
进林业的发展。三是全面推行林木双向管护合同,落实管护措施,提高林木的成活率
和保存率。
5、科技体制建设:
(1) 科技推广网络建设:结合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农业技
术推广组织,达到“县有推广中心,乡镇有技术综合服务站,村有科技小组和科技示
范户”,并积极支持发展以农民为主体,以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员为骨干的各种专业
科技协会和技术研究会,逐步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中枢,以乡镇综
合服务站为骨干,以村农技服务组和科技示范户为基础,以各种专业协会为补充的农
业科技推广网络。
(2) 科技队伍建设:争取部分农业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知识青年、农业广播学校
毕业生中选拔部分优秀人员,充实加强乡镇科技队伍。在原招聘的13名农技干部继续
聘用的基础上,再招聘100—150名农民技术员,逐步达到2000亩地一名技术员。
(3) 科技培训设施建设:县里除继续办好农业广播学校、三处农技中学、会计函
授学校和农机学校以外,争取建立一所农业中等专业学校。农、林、水、机等部门要
建立专业技术培训中心,对现有在职的农业科技人员,在二、三年内有计划地、分期
分批地普遍进行一次技术培训,并形成制度,帮助其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建立
和完善农民培训机构,乡镇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村建立科普学校或夜校,广泛开
展技术培训。
6、 软件建设:建设吨粮县,不仅是个产量指标的“硬件”任务,而且有积累资
料升华到理论的“软件”任务。要通过吨粮县建设,出技术、出经验、出人才、出成
果,进一步指导农业攀登新的高峰。为搞好资料积累和理论研讨,首先成立吨粮县建
设资料小组,有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和广播电视局人员组成,把田间档案、各项措
施、科技、投入及政策等全部详细资料积累起来,并搞好现场录相,增强直感,丰富
宣传教育内容。二是对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升华,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导科学
的角度,解析吨粮县建设成果,形成一整套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模式,以促进农业进一
步发展。
7、 基层班子建设:“农村要想富,建个好支部”,普及吨粮村,必须有一个过
硬的基层班子。首先,要从组织、思想、作风等方面,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提高村级
班子的政治素质、领导素质和科技素质;提高村级班子雷厉风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
风;提高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能力。二是抓好以加强后进村党支部建设为重点的教育和
整顿,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完善组织制度,推行目标化管理。对个别存在的软、散、
乱现象的村领导班子,要采取得力措施进行整顿,充实或选派干部到这些村任职,尽
快改变村的面貌。同时,切实解决村级班子成员在职报酬和退休待遇,使之保持旺盛
的战斗力。 三是在全县343个行政村,普遍建立健全村民小组,具体负责群众生产环
节中的组织工作。
四、吨粮县建设的措施
1、广泛宣传、加强教育,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吨粮县建设上来。
吨粮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县上上下下、各行各业共同努力。要充分利用电
视、广播、宣传车及宣传栏、明白纸、标语等种形式,广泛宣传,大造舆论,突出强
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农业问题是关系到经济稳定、政治稳定和大局稳定的问题,
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问题”统一全县人民的思想,把吨粮县建设当作我县经济发展的
头等大事,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吨粮县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
纳入议事日程,广泛深入地对广大农民进行“黄金有价粮无价”、“有钱有粮是小康”
的教育;进行勤俭持家、增加对农业投入的教育;进行科技兴农、大力推广科学种田
的教育;进行树立全村、全乡(镇)、全县一盘棋思想的整体意识教育。通过宣传,提
高认识,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一个各行各业都来重视农业、支援农业的热潮,增强全县
农民争创高产的信心和决心,使全县各部门、各单位各行业都树立起责任感、紧迫感
和光荣感,群策群力.为建成吨粮县多做贡献。
2、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和稳定党的农村基本经济政策。
一是组织农村干部和广大农民,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建国四十周年的讲话和十三
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让广大农民坚信,我们的改革方向不会变,现行的农村基本
政策也不会变,给农民吃个“定心丸”。二是进一步完善承包合同。对承包合同的管
理,坚决执行省政府(1988)18号和县政府(1988)93号文件精神,承包合同统一归乡镇
经管站管理,使合同的签订、签证、兑现、变更等手续规范化、制度化,依法维护合
同的严肃性。三是推广“全过程配套系列化服务”的经验,开展“为农优质服务达标
活动”,组织各级各类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储存、
销售、加工增值和经营管理方面的服务,使服务的内容覆盖生产全过程。为了便于对
各种服务进行考核,县政府制定了今年开展“为农优质服务达标活动”的意见。将各
项服务内容、任务、基本要求和标准采取百分制计分办法,进行考核和奖惩。各单位、
各部门要根据县府要求,制定各自的《为农优质服务达标标准和实施意见》,要有领
导专门负责,使为农服务工作纳入指标化、目标化管理的轨道。四是强化双层经营意
识,逐步试点推广双向承包.使农户的经营目标和集体服务规范化、法律化。双向承
包,就是围绕农业生产的各个项目,在县、乡、村、户之间层层明确目标任务,签订
合同,自下而上承包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自上而下的承包
农业产量、定购任务和其它经济指标的完成,并制定奖罚制度按时兑现。今年选择两
个乡镇试行这一做法,积累经验逐步在全县推开。五是强化“统”的功能,推广区域
化种植。乡(镇)、村根据各自的耕地、土壤、水利等方面的情况,搞好规划、划片划
方、 合理品种布局, 要求200~300亩一个方,300~500亩一个片,每方每片内实现
“五统一”,即统一作物品种、统一种植方式、统一栽培管理措施、统一农机作业、
统一浇水,使每一个方内的粮食作物整齐划一,大面积均衡增产。
3、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吨粮县开发。
一是县成立“吨粮乡镇开发评估论证委员会”。委员会有行政、物资和技术部门
人员组成,重点吸收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下设技术综合小组、基本建设小组、资料
小组、物资服务小组及外协小组等五个组织。农委为活动龙头,本着“实事求是,有
利因素找准,不利因素找透,以质量为标准,各个击破”的原则,对十二处乡镇吨粮
开发规划、实施方案逐一进行详细论证,并负责产量测定、吨粮乡镇验收,年终评比
奖惩等工作。
二是组建吨粮县开发技术组织。聘请省、市知名专家、教授组成技术顾问团,并
成立由5—7名高、中级科技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组,在顾问团的指导下,负责吨粮开
发技术的论证、咨询和指导。
三是大力推行农业技术集团承包,鼓励科技干部包村。集团承包,领导是保证,
技术是核心,物资是基础。县、乡两级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把技术推广部门与财政、
金融、物资、供销融为一体,形成一股集体力量,发挥整体优势。农业开发区是农业
科技部门的主战场,农村是科技人员的用武之地,从1990年开始,围绕吨粮县建设,
从县直部门抽调所有农学专业的干部和农业部门的科技人员配合,深入基层,具体承
包13个乡镇、40万亩粮田的高产开发。承包组与各乡镇政府签订承包合同,并严格兑
现。对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干部进行表彰奖励,以充分调动广大承包人员推广新技
术,参与创高产的积极性。
四是进一步深化农技推广机构的内部政策。把竞争机制引入农业部门,实行优化
组合、公开竞争,择优选聘各种技术推广组织的负责人,规定其任期目标,责、权、
利三者结合,推广组织的成员由其择优聘任。建立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对现有的各
级各类科技人员,实行职称、职责、报酬三挂钩的管理办法,给高、中、初级科技人
员制订明确的岗位职责和任期目标,一年一次个人述职、民主评议、奖惩兑现。引入
有偿服务机制,逐步改变经济上单靠财政拨款、无偿服务的办法。在实行事业费包干
的基础上,自主经营,发展多种有偿技术服务和兴办技、农、贸一体化的技术经济实
体,扩大经费来源,增加资金积累,增强技术服务和自我发展能力。对这类实体,要
给予减免税照顾。开展技术推广服务所需配套的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等生产资料
由农贸批发部门优先供应或由工厂直接供应。
五是搞好人才培训,提高务农劳力素质。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设施,对青壮年农民
进行初级技术培训,并有计划的进行中级技术教育,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
道,如聘请专家教授讲课,举办短期培训班,印发明白纸等,广泛传播科技知识,普
及实用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
六是增加农技推广的资金投入。各级财政要逐年增加农业科技经费,列入同级财
政预算。全县科技经费用于农业的不少于40%。农业发展基金和农业周转金每年要拿
出30%至40%用于农业科技推广开发、人才培训和增置必要的仪器设备。有关部门要
增设农业科技物资供应专项指标,作为农业科技开发、成果推广和科研攻关项目专项
配套物资,并按优惠价格及时供应。
七是建立县农业技术进步基金会,筹措一定的资金,奖励在科技推广中做出贡献
的科技人员,以鼓励科技进步。
八是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第一,普及良种。自1991年小麦要集中
选用鲁麦8号, 215953、鲁麦12号三个品种。玉米采用紧凑型的掖单四号。同时要引
进试种一批大穗、大粒、抗冻、抗病、抗倒的小麦品种(品系)和增产潜力大于掖单四
号、抗病抗倒的玉米杂交一代种。第二,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小麦全部采用精播高产
技术,将基本苗压缩到12万,同时改革种植方式,改每畦8至9行为6至7行。玉米全部
采用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适时套种,缩短与小麦的共生期,合理密植,将亩株数增
加到5500株左右,并进行科学肥水管理。第三,推广化学除草技术。到1992年应用面
积要达到50%以上。第四,逐步采用增产菌拌种新技术。
九是搞好农业发展的科技攻关。当前,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攻关。第一,解决品
种问题,把农作物高产技术研究的重点放到培育优良品种上来。第二,解决病虫害防
治问题,加强机防队的管理,实行统一的购药,统一喷药,统一防治。第三,解决节
水型农业问题,大力修建防渗渠,提高水的利用率。
4、建立和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积累投入机制。
建设吨粮县,投入是关键。市委市府已确定,市机动财力对农业投入每年保持增
长20%,县、乡(镇)60%和80%的机动财力用于发展农业。但是,投入靠财政这条路
子是很窄的,主要还要依靠农民。因此,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搞好农业
发展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把该收的钱特别是土地占用税、新菜田开发基金、水资
源费及乡镇企业个体工商税增长部分切实收起来。第二、进一步完善以工建农劳动积
累等制度,充分发挥农业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村办企业上缴利润的60%,
乡办企业上缴利润的40%要用于农业。同时切实搞好义务工的筹集运用。按省府要求
农村劳动力每年的义务工提高到30~50个。第三,调整资金投向结构,重点用于改善
农业生产条件,支持良种和科技推广。第四、搞好农村合作经济内部资金管理与融通,
把乡村集体筹集的各类承包费、固定资金折旧费等各项资金纳入合作基金会进行管理。
5、组织好农用物资的生产、调剂和供应。
充足的农用物资和生产资料供应是吨粮县建设的保证。要千方百计地保证县化肥
厂、磷肥厂等支农工业的原材料、能源和资金供应,支持工厂企业集中精力搞好技术
改造和生产调度,增加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全县每年生产氮肥5万吨、磷肥2万
吨以上,县供销、商业、农机等部门要在搞好计划内化肥、农药、柴油供应的同时,
采取有力的措施,开辟货源渠道,努力增加优质化肥、农药和农用柴油的供应。每年
要保证采购计划外柴油1.61万吨,氮肥(折碳铵)4万吨,磷肥5万吨,农药186吨。要
严格执行物价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杜绝伪劣商品,保证不误农时及时供应。电力部
门每年要保证向农业供电6800万度。在三夏、三秋和浇水关键环节,要调整、压缩工
业和非生产用电,支援农业生产。各级部门在农用物资和生产资料分配调拨供应上,
要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服从统一安排和调拨,以确保急需和重点项目。
6、加强吨粮县建设的领导。
吨粮县能否实现,领导是关键。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实现吨粮县作为今后的
中心工作抓紧抓好,除了县六大班子主要负责人包乡镇对农业工作进行指导和领导外,
书记、县长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靠上抓。各乡镇党委、政府,在抓全盘工作中,要
把农业工作放在突出地位。书记、乡镇长要亲自靠上抓,各职能部门要全力以赴地抓,
一抓到底,层层抓实,并将吨粮县建设的指标和措施用合同的形式层层分解,落实到
各部门各乡镇、落实到村到户,做到人人有责任,人人有担子。二是县成立吨粮县开
发指挥部,聘请市政府刘建业副市长任总指挥,省科委迟范民副主任为总顾问。县委
书记任指挥,县长、分管副县长任副指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同时各乡镇、村也相
应成立吨粮开发机构,并层层建立责任制,确保吨粮县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从
机构设置、人员配置、领导职能等方面充实农业部门的力量,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和综
合部门的职能作用,确保农业生产各环节环环相扣,一着不失,环环取胜。四是广泛
开展吨粮杯竞赛活动。县委县政府制定并颁发了《关于开展吨粮杯竞赛活动的意见》,
对在粮食生产上带头采用科学技术,率先实现吨粮的乡镇、村颁发“吨粮杯”荣誉奖,
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全县形成“比、学、赶、超”的吨粮县建设热潮。五是
各行各业进一步增强“我与农业共兴衰”的意识,把大力支援农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
任,加快农用工业的发展.特别要尽早建成3万吨磷酸一铵项目,增加复合肥的供应,
所有厂矿企业要大力开展节电、节水支援农业活动。特别是“三夏”、“三秋”和抗
旱期间,要主动让水、让电支援农业。全县形成全党全民重视农业、支援农业和发展
农业的良好局面。
五、检查验收和考核奖惩
检查验收遵循“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是乡镇首先组织农技、农经部
门搞好自查,按每20亩地一个调查点的标准,随机布点,实地考察。二是在乡镇自查
的基础上,县吨粮建设指挥部、吨粮乡镇评估委员会逐乡镇随机抽样,进行核查。三
是聘请省里农业专家对吨粮县建设成果进行验收和鉴定,签署鉴定意见。
粮食产量指标由三个方面通过各自的渠道和方法获得结果后综合分析确定。一是
由农业技术部门通过田间理论产量调查推测出实际产量。二是农经部门通过扩大农村
基点调查,每乡镇至少20个点,得出调查户的实产后,再加上其它因素推测出产量。
三是统计部门按照农村抽样调查的方法和规定,逐步上报核实的数字,计算实际产量。
县委、县政府对吨粮县建设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表彰奖励的
范围包括县直有关部门、乡(镇)和村党政部门、村级为农服务组织和粮食高产典型。
对各项建设、生产任务和服务指标实行百分制打分考核的办法,并实行“双轨制”考
核,即县直业务主管部门考核乡镇的工作指标完成情况,乡镇分别对部门的服务工作
也给予评价记分,再由县吨粮县建设指挥部、县吨粮乡镇论证评估委员会综合考察分
析,最后确定部门和乡镇得分情况及工作成绩。具体奖励办法按桓发[1990]26号文件
《关于开展吨粮杯竞赛活动的意见》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