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人物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6&A=1&rec=549&run=13

颜斶 战国时齐国人,隐居于青丘(今华沟村北),受母亲钟离氏教导,
慕柳下惠之清高,耕读修身,隐而不仕。齐宣王闻其博学,召见他以求国策。
宣王要他到面前,颜斶却要宣王到自己面前。并说:“我到王前是贪慕权势,
王到我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落个贪慕权势的恶名,不如大王得个礼贤下
士的好名声。宣王不高兴地反问:王尊贵呢,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士比
王要尊贵。并举例说明道理。宣王钦服,拜颜周为师,与自己同享天下。颜
周力辞,仍归真返璞,回到乡下。
鲁仲连(前295~前221年) 战国时齐国茌平人。齐国稷下学者之一,
有胆识,匡正义,扶危济困,不受酬报。秦军围赵国邯郸,魏王命游士新垣
衍间道入城,劝赵国尊秦为帝,以解秦兵之围。鲁仲连反复申辩坚持正义,
决不帝秦。曾宣言:“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
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连有蹈东海而死耳!”他的主张稳定了赵国的士气和
民心,增强了抗秦信心,迫使秦军撤退。事后,平原君送其千金谢礼以作酬
答,鲁仲连不居功,辞却平原君千金厚礼而去。
公元前279年,田单攻聊城,因燕将死守不下。鲁仲连写信给守将陈明
大义, 哓以利害, 聊城不战而克。田单赏以官爵,他力辞不受,归隐少海
(今华沟村)。
辕固 又名辕固生,西汉著名诗学家,桓台人。汉初,为齐诗学的开创
者。汉景帝时任博士,专治《诗经》,而后诸子以诗显贵者多是他的门徒。
曾和窦太后辩论儒家和道家的优劣,同当时指导政治的黄老、刑名学说论战,
提高了儒家的政治地位。孝景帝因他公正廉直,拜为清河太傅。汉武帝即位,
复以贤良征召于朝中为官。90岁著《齐诗传》三卷。现田庄镇辕固村是他的
故里,辕固冢尚存。
张贵(约1186~1256) 字国宝,高苑县成良里人(现睦和村),少年
入塾,习文武,善骑射。
金朝卫绍王大安二年(1210),朝廷下令选拔国内勇士守卫中都。张贵
被选中,任军职,多次参加守卫金朝中都的战争,因军功升为辅国上将军,
兼任高苑县令。后任山东东路兵马副元帅、般阳军节度使。
1214年,蒙古军进攻中都,金宣宗迁都汴梁,山东各地大乱,百姓流离
失所。张贵率部占据长山县驿台(齐桓公戏马台),收集各地流散民众,绕
戏马台修筑土城墙,聚堡结寨自卫,保护百姓团聚,防止乱兵和土匪侵扰虏
掠,后置为新城县。
张贵为人轻财好义,爱护百姓,省刑罚、薄赋税,施政宽简,得到百姓
信赖和拥护。后人称其为“创邑有功之先贤”。
王重光(1502~1558) 字廷宣,号泺川。明嘉靖十六年举人,嘉靖二
十年进士。由工部主事升户部员外郎,主持九江关税,不贪一钱一物。后守
卫大同,不附权贵,平反冤狱。调守上谷,上奏章《陈述机宜十二条》都中
款要。因忤逆阉党刘瑾,调任贵州左参议,分守贵宁、安平两道,奉命平息
战乱。他单骑入苗寨谕降,归附者3万余众。时值北京重修紫禁城,遂在贵
州一带采办大木。因亲历险危,调查勘采,茹瘴饮岚,劳瘁而死。嘉靖帝赠
“忠勤可悯”匾额,贵州士民公举,入布政司名宦祠,于永宁县立忠勤祠,
其后人又在新城立忠勤祠纪念。
徐准(154l~1614) 字子式,号守吾,唐山镇人。少年入私塾,家贫
乏食,饥不敢言,忍泪苦读。21岁考中秀才,其父病故,受聘到新城王家教
塾学,教学之余仍刻苦研习。所得薪金,如数交给母亲,以抚养两弟、两妹
成人。明隆庆四年考中举人,十二年中进士,由中书舍人升任工部都水司主
事、直隶永平府知府,兴利除弊,勤于政事。时值黄河决口,串淮入江,淹
没田庐,侵及明孝陵。徐准上书献策,开辟海口,分引黄水之势,得以批准
施行。他因功升任河南按察使。后为云南布政使,加衔方伯,被誉为朝中四
君子之一。
耿徐氏(封号淑人), 生于明万历年间,新城人,自幼聪慧。年7岁,
父亲教读《盛唐诗》,通晓背诵。十余岁写出较好诗词,17岁嫁到新城耿家,
为广西道监察御使耿鸣世之妻。 一年清明节出城踏青, 沿老梧河岸即景写
《清明偶成》七律:“时近清明二月天,娇花粉竹正鲜妍。秋千架上人如玉,
溪水堤边柳似烟。紫燕飞飞归画栋,白鸥点点浴晴川。年来景物还依旧,不
见人生再少年。”后被乡人誉为女博士。她德才兼备,有男儿报国之志,随
丈夫耿鸣世到晋、陇、陕参议任所,“遇事剖决,有丈夫风,乐捐济,好淡
素,绮纨不御,甘脆弗进……比归里,清贫如故。”其子耿庭柏为官浙江巡
抚,她给儿子寄诗道:“家中平安报尔知,田园岁入有余资。丝毫不用南中
物,好做清官答圣时”。这首诗选入《中国历代女子诗选》。她活到80多岁,
所著《耿淑人诗集》在明末新城壬午之变中被焚。江西道监察御使王象蒙盛
赞她说:“新城三百年来,尤指难再屈者也。”
王象乾(1546~1630) 字子廓,号霁宇。明隆庆四年亚元举人,连科
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曾多年镇守蓟辽,声震九边。因治军有方,83岁时,
朝廷以特旨起用,行边视师。死后赠太师,《明史》有传。
毕荩臣(1595~1642) 字致吾,唐山镇西毕庄人。幼年入塾,喜爱读
书,后因家贫辍学,拜当地名医刘南川为师学医。数年后尽得刘氏真传,临
床施药多奏效,世人以为孙思邈复出。后为官署保举晋京,授太医院吏目官
职。毕荩臣诊治病症,善于审度阴阳,考察四时气候变化影响,投一、二剂,
多能痊愈,又以精研治疗伤寒,外感症为长。对痘疹等流行性疾患,往往能
判定生死,挽救垂危。
青城县令病重腹胀,几天粒米不进,当地名医断无活理。经毕荩臣重药
一剂而愈。青城县令的儿子和弟弟扶着县令拜谢毕荩臣,奉为神仙下界。本
藉人大司马王象乾,率军在山西阳和卫镇守,每患疾病,都派车马行千里延
请其诊治。一次到外地行医,其父在家得急病,命在垂危。家人已环绕病榻
三昼夜。毕荩臣来家急诊父脉说:“不要紧”。只服一药,其父病情大减,
再用两剂,病已痊愈。
毕荩臣医德高尚,为人厚道。对求医者,不分豪富贫贱,依次诊治。对
预约病人,向不违约,常带些成药给病家,不索高价。益都有个王太仆,病
势较重,派车马请毕荩臣到家,亲自做好饭菜伺候,待为贵宾。时座间有个
自称“山人”者,与其耍笑,有轻慢之意。王太仆为此勃然大怒,撕掉那人
的胡须,以示惩戒。
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军袭扰山东,攻破新城,毕荩臣参加守城
斗争,城破被执,不屈而死,终年47岁。
王象晋(1561~1653) 字子进,一字康侯,号康宇,新城人。明万历
三十二年中进士,授中书舍人。明万历四十一年考选,升任翰林、御史等职。
当时,魏忠贤阉党之祸炽盛。他与兄王象乾(官至兵部尚书)都是东林党人,
阉党力图拉拢他俩入伙,许诺可升官发财。象晋断然拒绝,遂触怒阉党,被
迫辞职归里。数年后,王象晋被起复任职,历受河南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
等职。在河南期间,兰陵王的母亲刘氏、仗势诬陷许州50多名儒生。经慎重
调查,确认儒生冤案,驳回兰陵王母的诬陷。兰陵王在郡县骄纵跋扈仗势欺
人的行为有所收敛。当地百姓称赞其为政公平。
王象晋为人宽厚,见义勇为,乐于助人,仕途中受阉党集团迫害,他便
辞官归里。晚年优游林下,从事园艺和医药的研究与著述。自号“明农居士”。
甘为农甫,有时到田间做些轻微劳动,询问老农种植经验。经常教育子孙不
要矜夸门户,努力学好功课,多做好事。他一生著述颇多。有《二如堂群芳
谱》28卷,《赐闲堂集》20卷,《清寤斋心赏编》,《剪桐载笔》,《秦张
诗余合璧》等行世。
傅 字彤臣,号丽农,田庄镇高楼村人,生于明朝末年。清顺治十二年
进士。官至山西监察御史。平反冤狱,为民拥戴。巡按江西时,得知九江兵
将缺饷哗变,他急驰前往,陈明利害,晓谕各营兵将,应允先筹发两个月粮
饷,前欠粮饷待后筹补,如违令带头哗变者,立斩不赦。当即召九江太守筹
饷如额发放,士卒感戴。不久免官,傅上《陈情表》而归。康熙即位,开博
学鸿词科,召他为官,他力辞不就.仍在家砥砺学行,著有《新城轶事》等
书。
王士禄(1625~1673) 字子底,号西樵,新城人,清顺治十二年进士,
初官莱阳教谕,后为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学力深厚,擅长诗文,爱好王维、
孟浩然的田园诗,与三弟王士祜、四弟王士祯以文名传于京师,时称“三王”。
著有《十笏草堂集》、《王考功集》、《表余堂集》、《辛甲集》、《上浮
集》,与王士祯合写的《燃脂集》百余卷。《四库全书存目》中有录。王士
禄因丧母过于悲伤,后病逝新城,时年49岁。
伊闢(1623~1681) 字翕菴,行一,新城镇邢家庄人。家素富有,聪
敏好学。清顺治五年山东乡试解元,以文名天下。顺治十二年中进士,巡按
山西,疏请减释囚犯700余人,并推荐其中人才。康熙十八年,清军入云南。
伊为副都御使参赞军务,并巡抚云南。他严禁军队虏掠百姓,勤廉从政,因
操劳百端,年余须发皆白,患重病卒于任所。著有《按晋奏议》、《传家宝
训》60卷。
徐夜(1614~1686) 字东痴。原名元善,字长公,号小峦,桓台人,
自幼因父亲去世,随母寄读新城外祖家,与从表弟王士祯交往深厚,诗文相
趋。14岁考为秀才,16岁举为副榜。适逢李九成率清兵袭扰山东,近逼新城。
徐夜出于民族义愤,联合亲友族人参加守城斗争。城破,母亲投井殉节,家
人死难甚众。清廷入主中原后,遂绝意仕进,隐居城东郑潢沟畔,以诗文自
励,抒发自己的故园之情。
徐夜生活贫苦,学志不泯,先后游学长白、历下、青州、寿光,临淄,
博兴、莱阳等地。1657年,在济南结识坚持抗清的顾炎武,二人思想契合,
相交情笃,曾数次一同前往北京昌平吊明思陵。1661年,出游江南数省,拜
祭岳王坟,作《拜岳王坟》诗:“路入西陵日半曛,伤心瞻拜岳王坟。黄龙
未就诸君约,碧血先埋大将军。徒见南枝巢越鸟,更无北帝返燕云。可怜父
老中原望,子弟江南竞不闻”。表达了热爱祖国的民族思想。此后,到河南、
湖北等地游历,写下大量诗文。
清康熙十七年,清廷下诏开博学鸿词科,旁求隐居文士进京应诏。山东
有司两次推荐徐夜赴京应考,从表弟王士祯也数次推举,但他“志在沉埋,
力以老病辞”。在家写《饥颂》诗道:“曾无隔日粮,见笑仓间鼠。妻子晨
未炊,饥来不敢语。伤哉此际贫,痴哉彼儿女。所以嗟来食,宁死不肯茹”。
徐夜一生诗文著述很多。1683年,王士祯在京为官,数次向徐夜索取诗
稿,意予刊刻,但终不能得,只好将箧中所藏徐诗二百余首在京刊刻《徐夜
集》二集。其后人收集其诗文散稿,编为《桓台徐隐君诗集》四卷行世。王
士祯评他文章原本《史》、《汉》、《庄》、《骚》;诗似陶渊明、巉刻处
更似孟郊,工于哀艳五言。《清诗别裁集》、《山左诗抄》、《清史稿、文
苑》中都选有他、的诗文。
于觉世(1619~1691) 字子先,别号赤山,索镇西镇人。清顺治十二
年进士,授归德府推官,改授巢县知县。时遇歉收,县民多饥饿,他为政宽
简,带头捐俸赈米,救济饥民。又因平巢盗匪有功,升刑部主事。后官至广
东学政。著有《居巢》、《使越》、《岭南》、《燕市》等集。
王士祯(1634~1711) 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
新城人。出生在一个仕宦家庭,6岁入塾,聪颖好学,除必读功课外,还增
读《文选》、《唐诗》等书,学习作诗对句。其兄士禄常选一些唐诗,让其
誊写,反复诵读。其祖父也经常教导诗词声律和书法。11岁那年,祖父辈酒
后叫诸孙答对,祖父出对道:“醉爱羲之迹”,士祯应声作答:“闲吟白也
诗”,得到众人称赞。15岁时写了不少诗句,编成册,取名《落笺堂初稿》。
17岁参加县、府、道童子试,皆名列第一。1651年(清顺治八年)赴乡试中
举,四年后会试得中进士。但他不想做官,仍志于攻读诗文。1657年8月,再
游济南,邀请在济南的一些文坛名士宴饮于大明湖历下亭,即景赋《秋柳诗》
四章,诗传大江南北,和者百数十人,诗名播扬甚广。
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谒选得任扬州推官,5年后调任京职,先后在户
部、礼部、吏部、兵部,翰林院、国子监任职,入值南书房,官至刑部尚书。
在任扬州推官期间,平反了“海寇案”,拯救了大批百姓性命,严惩诬告者。
在清理盐税案中,上书求朝廷豁免了欠税,处理冤案80多起。在户部主政时,
革除旧规,力戒循私作弊。1704年,王士祯任刑部尚书。时有捐纳通判王五
逞凶致人毙命,太医院吏目吴谦同谋诈索一案,由刑部审判。南司主事马世
泰受赂开脱吴谦,拟定王五流徙、吴谦免议。后经康熙帝御旨三司会审,依
律王五当斩,吴谦当绞。士祯在此案中因失察错审被革职。同年9月,71岁
的王士祯回到家乡新城里居。晚年以著述为业。
王士祯以“清、慎、勤”作为座右铭,为官励精图治,为文长于诗赋。
在诗文创作中,研究前人诗论,创立“神韵说”,强调诗文创作的兴到神会
和含蓄。以清、淡、闲、远的意境作为诗歌创作标准,主张诗歌“天然不可
凑泊”,“洒脱自然、别有情致”而不落俗套。他以神韵说标准精选《神韵
集》、《唐人万首绝句》等诗集,作为典型神韵作品,供人阅读。力主革除
旧诗论复古僵化的流弊,开拓新的诗风,成为诗坛一代宗师。
士祯交游甚广,不以势位高低论交。友人中有木匠,缝纫工,担者、农
夫、僧道以至闺阁妇女等。其中有一言可采,有一篇之长,都予以褒扬。泰
州平民吴纪嘉,在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写出《陋轩诗集》。士祯在扬州
得知后,奔波百余里,亲去拜访,并为其诗集作序,使之得以广泛流传。淄
川塾师蒲松龄是他好友之一,曾为蒲评点《聊斋志异》,并题诗共勉。一生
著述多达50多种,作诗4000余首,有《渔洋精华录》、《渔洋文略》、《蚕
尾集》、《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渔洋诗话》、《感
旧集》等。时人尊仰如泰山北斗。
何世瑾(1665~1729) 字澹菴,又字坦园,号铁山,陈庄人。5岁入塾,
日诵千言,家贫书少,常到邻里和私塾借读。读《岳阳楼记》、《范仲淹传》,
钦慕范公为人,尊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铭言。十几岁
县学童子试中廪生,十九岁中举,授官莒州学正。
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中进士。主考李光地看了他的试卷,赞扬说:
“以后必为理学大家”。授翰林院庶吉士。他表白自己:一不欺天地;二不
欺鬼神;三不欺君亲;四不欺同僚朋友。不久,任翰林院检讨,掌管《一统
志》纂修。后出任山西省副主考官,雍正改元,升山西道监察御史。在主考
江西乡试时,阅卷公正,选录了许多人才,雍正皇帝大加赞赏,赠其《公明
廉至》四个大字。后升贵州巡抚,在贵州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数年间,
号称八万古州的贵州省安定下来。尔后,招抚农牧,奖励生产,提倡改造土
地。贵州人烟逐渐稠密,湖南、广西、云南等地商民得以安全通过。此时雍
正皇帝接到诽谤他的秘密控告信。世瑾奉诏入都,问心无愧、不置辩。并推
荐贵州黎平府知府张广泗担任巡抚。世瑾被改任刑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
兼管刑部事务。雍正帝说:“何世瑾是读书明理的人”。晚年被起用为直隶
总督。他从政勤奋廉洁,一天到晚,不得休息,使当时直隶政事为各省之冠。
雍正六年春天,雍正帝传谕:“夙著勤劳,今年事已高,恐用心太过,宜节
养精神,以规远大,勿亲细事”。
何世瑾一生喜爱诗词,曾得王渔洋口授。其诗淳古淡泊,著有《淡志堂
文集》、《淡志堂诗集》、《燃灯记闻》、《渔洋诗法》等。道光年间,纂
为《何端简公集》12卷,梓行于世。何世瑾从政鞠躬尽瘁,积劳成疾。雍正
帝审阅奏章后,知其病重,便派遣太医诊治。因医治无效,1729年正月病逝,
时年64岁。雍正帝闻报恸悼,特下诏书褒扬他的政绩。追赠他为礼部尚书,
赐千金归葬,入直隶、江南、浙江等省名宦祠及新城县乡贤祠。
于桂秀(1740~1813) 自号无梦女士,人称于才女,索镇西镇人。家
学渊源深厚,善长诗词文章,教授有方。
桂秀16岁时,在父母主持下嫁给淄川贾家村张廷叙。花烛之夜,众人慕
才女之名,闹新房立逼作诗。桂秀当即作《洞房诗》绝句一首:“劝君莫再
苦相扰,百岁良缘在今宵。织女河边停梭立,但等牛郎渡鹊桥。”
桂秀比廷叙大5岁,时常指导夫婿窗课,数回代作文章。塾师误为廷叙
所作,惊其进益,当即面试,则文理不通。后知才女课业之事,赞东家已有
更好的塾师,辞馆而去。廷叙之父严令廷叙尊桂秀为师。套间内为夫妻,套
间外为学塾。3年后廷叙应县、府考选,中秀才。廷叙受封建主义男尊女卑
思想影响,羞于尊妻为师,渐对妻子教诲反感,直至反目虐待。桂秀一气之
下返回娘家,此后无合镜之意。
此时桂秀生母去世,父亲又得瘫痪病,卧床不起。桂秀侍奉父病达20余
年。其间,她在家设塾教授学生。在她教导下。叔弟于汝楚、侄儿于丕亮都
中秀才。魏天锡中举人,胡灿章选为贡生。于桂秀教授有方,四乡学生盈门
拜师求教,后中举和选为贡生者不乏其人。才女之名誉满乡里。
于桂秀精于学问,爱好写作,一生创作诗词很多,著有《无梦轩诗集》,
1813年(清嘉庆十八年)病逝于索镇故里。年73岁。
张象津(1738~1824) 字汉渡,号莪石,别号雪岚,唐山镇前大王人。
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书香家庭里。幼年入塾,才思稍迟钝,但读书刻苦,踏实
认真,家境贫寒力读不辍。冬天没有棉鞋穿,便将双脚置于装满麦稂的柳条
筐中坚持学习;家中供不起灯油,便到村后龙王庙的长命灯下夜以继日苦读。
他20岁中秀才,以教塾学糊口。45岁时考中举人,检选邢台知县。为时不久,
仍归乡从教。83岁时授为济宁州学正。
张象津一生从教50余年,学生达百数十人。他经常激励学生说:“古圣
先贤并非不可企及,都是可以学习成就的”。经他教导,学生多“振衰起靡”
学业竞进。对贫寒而刻苦力学的学生,免收学费。所教学生,有所成就者很
多。他为乡里订立《差役科条法》,数十个村庄遵奉多年。在精心考察的基
础上写了《新城水利四议》,指导农田水利建设。
张象津爱好典籍,热心收藏著述。曾参与纂定《邢台县志》和《新城后
志》。本人一生著述中有《画中集》、《花山集》、《莪石诗抄》、《任城
诗抄》、《白云山房集》等。后人称其为“学博”。终年86岁。
刘大绅(1747~1828) 字寄菴,号潭西、云南省宁州人。清乾隆三十
七年进士。清乾隆四十八年至五十二年两任新城县知县。
初任新城知县那年,夏季大旱,土地龟裂。他带领百姓抗旱,昼夜操劳,
至体容削减。秋季,荆家、起凤一带蝗蝻遍生,亲率吏民扑打,和百姓一样
携带干粮,喝井水,夜以继日。百姓感奋,不待督促,同心协力,很快扑灭
了蝗灾。清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一年,新城连续大旱,百姓饥馑。他一面鼓励
百姓生产自救,一面捐薪俸买米粮,在新城兴庆寺前和城隍庙内设粥厂赈济
饥民。
刘大绅廉洁奉公,从政节俭,日用不过百钱,每顿饭只一碗米饭,有时
一、二个菜,就算丰盛了。官署的器用物件也象寒士一样朴素。有人拿着瓜
果蔬菜送到县署,他总是力辞不受或付给高价。一时县吏衙役崇尚节俭,廉
洁蔚成风气。
在任新城县令期间,十分审慎狱讼,注重教化。初到任,在县署会客书
房正面写了“无私任客到,有弊向余陈”的对联。人们见他依法断案,决不
宽容徇私,一时沉冤积案纷纷投诉。因其注重调查,精心审理、讼狱案大大
减少。他一方面申张法度,一方面十分注重教化,招集全县诸生士子数百人,
亲自讲授经史乃至乡约训戒。立先贤为表,重新为万章墓封土立碑。在华沟
庄鲁连遗清处建学舍,以学田租金延聘名师授课。对德高望重的儒者,亲自
登门拜访请教,时常访问疾苦,征徇百姓所求。他为人谦和,彬彬有礼。下
乡调查案件,很少乘车坐轿。刘大绅身体力行,勤政爱民,礼贤下士的作风,
得到全县乡绅士民拥戴。清乾隆五十一年秋,刘大绅离任时,新城县百姓数
千人送行。他觉得自己对新城百姓贡献太小,当众焚毁了士绅送给他的《新
城遗爱图》数十幅。但对一乞丐持一文钱相赠,却珍重受之。刘大绅生平喜
爱诗文,有刻印《寄蓭诗抄》行世。
王振隆(1814~1848) 字起斋,号裕成,侯庄乡杨桥村人。7岁入家塾,
随叔父(武秀才)边读书边习武。18岁中武秀才。22岁赴省城乡试,中武科
举人。之后,应聘到沂州府某富室任武术教练。28岁时,在乡亲资助下赴京
会试,当众举起乾清门外数百斤重的石龙。殿试被钦点为武科榜眼及第,授
御前侍卫官职。
1847年,授浙江处州府右营游击。1849年改任乐清协镇职,封为武功将
军,提督军备。浙江乐清一带,紧靠福建,是鸦片战争后的国防前哨。王振
隆到任即严饬整修武备,积极训练士卒,随时抵抗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侵略。
1848年8月,(清道光廿八年)正当他一展救国大志之际,帝国主义分子利用
同僚与他的矛盾,收买特务用药酒将王振隆毒死,年仅34岁。
孙景礼(1823~1896) 孙景谊(1826~1908) 同胞兄弟,荆家镇东
孙村人。东孙村原名张家园子,农户多有种菜习惯。孙氏兄弟以种菜为生。
清同治五年春,孙氏兄弟在清理韭菜畦准备上肥浇水时,发现苇叶草屑
之下已是缕缕金黄柔嫩的鲜韭簇生。孙景谊认定韭菜可以冬月培植。次年秋
末,孙氏兄弟便把韭菜畦中的表土掘出,换上豆绒浮土盖埋到韭根底部,随
着天气逐渐变冷,韭畦里覆盖上豆叶、苇花、麦稂之类。春节时,搂开韭畦,
果见韭菜长出鲜嫩的叶子,当年小有收获。尔后数年,孙氏兄弟致力于提高
产量,扩大种植,虽多次遭到挫折,但依然坚持钻研、实验。他俩时常同邻
近老菜农研讨遇到的问题。先是采用东西向较深韭畦,夜间用苇苫掩盖保温,
中午揭苫立于畦北面挡风,让畦面见阳光。后改为畦北面扎篱笆漫稀泥以挡
风保温,畦面施细碎粪土,以草苫夜覆昼露的办法。经数年不懈的努力,孙
氏兄弟于每年春节前,均生产出相当数量的韭黄。正月里,培植出头刀韭菜,
产品到桓城、高苑、青城集市上出售,被视为稀有佳品争相购买。
孙氏兄弟冬月培植韭黄的生产技术成功后,邻村争相学习,很快传到前
刘、伊家、陈桥、姬桥、高王等村,继而又传遍全县乃至邻县。民国20年前
后,全县培植冬月鲜韭者发展到数千户,培植技术日见高超。此后,每年冬
月鲜韭为桓台县著名土产之一。孙氏兄弟的首创业绩为菜农所传颂。
庞梦源(1889~1928) 字文泉,周家乡麻家屋子人。早年入塾,聪颖
过人,性格刚正,豁达不羁。他工于书法,与人闲谈时,往往手拾草芥在地
演练书法。1913年,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山东督军署参谋。后调至
四川省帮办公署任参谋,继为川军第九旅第一营营长。因治军有方,不久调
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上校参谋。1925年(民国14年)升任教导师第三团团长,
参加北伐战争,带兵转战安徽黄梅、武穴、安庆、蚌埠间,经大小数十次战
役。1928年3月,率部北上,节节胜利,转战至山东滕县。军阀张宗昌惊慌万
状,与部下亲信军长褚玉璞商讨对策。褚原为庞梦源同窗好友,数次派人致
书庞到其营中谈判议和条件。庞梦源为人刚正,料想军阀张宗昌大势已去,
又不知褚为张宗昌部的腹心人物,经上级批准,自带护兵十数人到褚营谈判。
褚玉璞背信弃义,避而不谈投降事宜,却劝庞梦源倒戈,或勒命退兵。庞梦
源义无反顾,严加驳斥。褚玉璞恼羞成怒,扣下庞梦源及其护兵。庞宁死不
屈,指斥军阀张宗昌和褚玉璞为祸山东,惨无人道。4月,庞梦源在济南遇
害,埋于干佛山下,后移葬于故乡。国民党政府追赠庞梦源为少将军衔。
刘兆章(1896~1931) 原名刘肇章,又名刘昭章,索镇刘家茅托人。
矿工出身。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任石谷矿党小组长。1926年,参加反对
鲁大公司裁减工人的“失业团”斗争。后调济南,以包工打石器为名,为中
共山东省委作掩护工作。
1929年上半年,中共山东党组织遭到破坏,刘兆章被捕,关押在省第一
监狱。同年7月,他参加了关押在狱中的省委负责人邓恩铭、纪子瑞领导的
越狱斗争。在紧急关头,刘兆章为保护革命同志,徒手与狱警搏斗,打死狱
警,夺枪把守狱门,保证了邓恩铭、纪子瑞等18名革命同志安全逃离,按计
划分路疏散。刘兆章逃离后,隐蔽在济南亲戚家里。由于叛徒告密,再次被
捕押入死牢,惨遭杀害。
胡凤林(1899~1938) 原名念祥、字仪亭,田庄镇胡家庄人。幼年入
塾。1919年入甘肃省警监学校学习,毕业后为山东鲁南道尹周仁寿的幕僚,
为守备营营长。后任河北省盐山县警备队长。
胡风林因对官场中的腐败现象甚为不满而愤然辞职还乡。时值军阀混战,
兵匪勾结滋扰乡民,胡凤林受民众士绅公推,出面维护地方治安,保护百姓
生产。1928年,出任桓台县警备大队副兼中队长。一生为人忠勇节烈,笃敬
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多次率部击退侵扰桓台的兵匪李鸿坤、王讷、李
纲、黄风岐等部,为百姓所敬重。1937年,日军侵占山东,胡凤林在国民党
员胡宝峨的协助下,以抗敌自卫为号召,为建立抗日队伍,奔走呼号,联络
爱国志士,征集民间枪支,收缴溃兵武器,仅两月余,便组织起一支近千人
的队伍。1938年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正式命名这支队伍为华北
游击纵队第十三支队第十二梯队,委任胡凤林为司令。
胡凤林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赞成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常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道理教育部下。并
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赤诚协作,共商抗战大计,互相配
合,共同抗日。
1938年,胡风林带领部队与敌作战40余次,截火车、扒铁路、攻据点、
炸水塔、抓汉奸,给日军以严重打击。1938年7月,率部开赴四宝山前线布防。
日军获悉后,纠集2000余人,于9月23日深夜分三路向山区突然袭击。胡凤林
闻报,下令与日军决战。相持到傍午,敌数次增兵,终因众寡悬殊,山区阵
地被冲破。不得已转战到花山,敌人从四面包围上来。胡凤林一面鼓动部下
英勇杀敌,一面连连向敌人射击,并沉着地指挥部队边打边撤。至花山北麓,
腿部中弹,面对数倍于己之敌,身处绝境而毫无惧色。他脱掉上衣,振臂高
喊“兄弟们,我们是中国人,决不在日寇面前示弱,宁死战场,决不后退”!
战士们闻言,决心与敌人以死相拼。在危急时刻,八路军游击队赶来救应。
胡风林见友军来援,万分感奋,杀敌益勇。在激战中,不幸前胸中弹,英勇
捐躯。终年39岁。
高金铎(1917~1940) 侯庄乡西傅村人。1936年考入济南私立正谊中
学,加入桓台县旅济同学同乡会。1937年“七·七事变”后,济南各校停课,
省政府组织学生南逃。高金铎与孙铁民等人回到家乡,在卫固、索镇一带联
络同学宣传抗战。同年11月参加中华民族救亡先锋队,并到长山城参加廖容
标等人组织的游击骨干训练班。同年12月,参加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并把
自己家中的手枪奉送给起义部队的廖容标司令。起义后,数百人吃饭问题成
为当务之急,他主动回到傅村、面窝一带动员捐粮,支援起义部队。
1938年,高金铎留在四支队办事处工作。其间,曾协助中共长桓临益四
边县委书记孙铁民举办抗日救国青年干部训练班,对70多名学员讲解游击战
术和党的政策。不久在乌河一带村庄组织起30多人的八路军清河区第三支队
独立营,并担任营长,兼桓台县一区农救会主任。他自编快板,沿街传唱:
“我们是抗日军,救国救人民;不扰老百姓,爱护穷苦人。劝告众乡亲,不
要怕我们,我们虽远来,兄弟一样亲。我家有老少,不做昧心人。快相认,
我们都是中国人,不必多疑心。国家兴衰亡,匹夫有责任,咱们是一条心”。
1940年初,在一区任农救会长时,化装成商人到荆家庄一带开展动员参军工
作,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
高金铎被敌人多次刑讯,宁死不屈。高苑、博兴、广饶等地的日军先后
把他押去,逼他认出被日军俘获的人员谁是八路军,谁是共产党员,他拒不
受迫使。日军又用软化手段,解去其缚,许以厚禄高官,待如上宾。高金铎
始终不为诱服。1940年4月23日,在广饶城外被敌人残害,时年23岁。
于超(1909~1941) 原名于修銮,字振声,唐山镇于家堤人。8岁入小
学,民国18年考入县师范讲习所。毕业后到县立第二高等小学任教,宣传抗
日主张。1937年,日军侵占山东,第二小学停办。于超奔走呼号,宣传抗战,
随即参加华北游击纵队第十三支队十二梯队,任宣传干事。1938年秋,胡凤
林牺牲。不久,十二梯队被改编为山东保安二十四旅,后向日本侵略军妥协。
于超坚持抗日,随即离开二十四旅,与共产党组织取得联系,从事秘密抗日
宣传。他自备小鼓、铜板、竹板等,在学生、教师、群众中表演进步曲艺节
目,用以启发群众的抗日意识。他的表演常常使人感动落泪。为废除妇女缠
足陋习,他打板演唱道:“缠足真痛苦,裹断筋和骨,一步迈不了三寸五,
思想起来泪如雨”教幼儿唱:“日本鬼,喝凉水,坐火车,轧断腿,来到中
国赔了本。”“一二三四五,跑到济南府,遇上日本鬼,杀他九千五,杀得
鬼子直叫苦!”这些演唱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激起了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
热情。
1940年5月,桓台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于超奉命与董淑忠等人负责组织
桓台县文化救亡协会,团结进步文化工作者开展抗日救国活动。1941年春,
长桓一带形势恶化。5月,县抗日民主政府教育科长于鲁川牺牲,于超被委
任为县教育科长。6月,他在面窝村隐居,由于叛徒告密被捕。先后押在索
镇、桓城日军侵占地,倍受酷刑而坚贞不屈。6月29日被日军杀害,时年32岁。
王金英(1921~1941) 女,原名蔬华,索镇马家庄人。8岁上学,读书
6年,因母亲早亡而辍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她的胞兄王金生,借助旧地方势力拉起队伍,
以抗战为名跋扈乡里。王金英看不惯哥哥的行为,气愤地说:“日寇打来,
国难当头,老辈子留下的这些财产恐怕都要化为灰烬”!八路军山东抗日游
击第三支队司令员杨国夫知道她渴望进步,就秘密派人动员她参加八路军。
1938年,她毅然脱离官僚地主家庭,参加了八路军。
1940年,在鲁南军政大学学习时,如饥似渴地攻读马列书籍和毛泽东的
军事著作,积极学习抗战本领。结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国民党抗敌自卫军鲁
北支队孙鸣岗司令部,以文化教员的身份开展统一战线和抗日救国的组织宣
传工作。1940年春,她亲自到临淄县六天务一带的二十四旅驻地秘密张贴告
示,散传单,瓦解日伪军,并劝其当汉奸的哥哥王金生弃暗投明。敌人闻风
丧胆,派出便衣特务捉拿她。她机智地甩掉特务,返回革命队伍。在历次战
斗中,王金英表现英勇顽强,多次受到党、政、军领导机关的表扬。
1941年5月,抗敌自卫军独立营在广饶县大王桥与日本侵略军、汉奸大队
展开激战,敌众我寡,独立营伤亡较大。在往广饶北部根据地撤退时,王金
英顽强抗击敌人,劳顿成疾,大口吐血。到抗日根据地后,便住进清河军区
医院。因治疗无效,于同年9月病逝。时年20岁。
周镜夔(1870~1943) 字佐禹,新城镇昝家庄人。自幼聪明好学,稍
长博览群书,尤喜医籍。20岁中举,被选为苏州候补知州。仕途中不辍医学。
辛亥革命后,回乡致力行医。
周镜夔弃政行医,不慕财利,不畏权贵,治病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其
高尚医德,为医界推崇,为贫病者敬仰。诊病审慎辩析,组方用药精当,疗
效颇著,声名日噪。淄川、博山、周村一带病家常来延请。求医者终日盈门。
不少迭经诊治而不愈的顽症,经他诊治应手而瘉。周氏擅长内科,尤精妇科,
著有《妇科权衡》一书。
李志业(1924~1946) 侯庄乡西龙村人。8岁入学,读过4年书。1940
年麦收前,侵华日军推行强化治安,汉奸立逼年仅16岁的李志业出佚,为日
军修据点。他誓死不为日军卖力,途中机智逃脱,到抗日的长桓大队报名,
当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警卫连战士。在抗日战争中,勇敢作战,冲击
在前,参加过张许、牛王庄、玉皇堂、道旭、寿光城和寿光县田柳庄等战斗。
多次立功,受过五次伤。他常说:“打仗要顽强,宁进一尺,不退一寸”。
19 44年夏,在张许战斗中,为消灭伪治安军二十七团的一个连,只身闯进
伪据点,一连刺死8个伪军,时称独胆英雄。
1945年12月至1946年7月,他在任排长期间,带领战士先后缴获敌人速射
炮、新式八二炮、七五迫击炮各2门,九二重机枪1挺,轻机枪4挺,掷弹筒5
个,步枪320余支,相当一个营的武器装备。在攻打蒲台城时,他带领突击
队冒着敌人射击,登梯上攀7米高的围墙,梯子被敌打断,队员随梯跌落。
在三面临敌的情况下,志业沉着机智,将手榴弹扔入哨楼,乘宵烟冲进哨楼,
毙敌3人。最终,突击队冲上围墙,歼灭伪军两个中队。
1946年7月,李志业带全排参加解放济阳的战斗。战斗打响后,从俘虏口
中得知东门西北面第三个院里有敌人的弹药库,他立即请示营长,自愿带领
3个战士冒着弹雨抢占弹药库。在连续打掉敌人3个火力点之后,占领了弹药
库,并爬上屋顶,用缴获的机枪向敌军猛烈扫射,以压制敌人火力,掩护后
续部队冲锋。在对敌英勇射击中,李志业不幸牺牲。这年8月,渤海军区召
开李志业烈士追悼大会,宣读军区首长通令,褒扬战斗英雄李志业烈士,追
为渤海军区特等战斗英雄;授予李志业所在的三排为“志业排”;命名济阳
城东大街为“志业街”。
冯振永(1920~1946) 冯马村人。童年因家中贫穷,只读书3年便辍学
务农。1938年参加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部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多
次参加对敌作战,屡建战功。曾参加鲁中著名的太河战役和刘家井子战斗。
1942年因病不能随军,便在家乡参加区中队,组织民兵坚持斗争。是年8月,
参加攻占北营伪顽炮楼、火烧汉奸岳本瑞的战斗。时隔不久,在三马一带伏
击日本侵略军,击毙日军中队长松田。
1946年,山东保安二十四旅的余孽杨汝文潜伏董圈杀害农会干部多人。
三马民兵包围了杨家住宅,冯振永只身一人当先,手持短枪冲进屋里,活捉
杨汝文。这年秋,国民党军队进犯桓台,企图再占黄河以南地区。中共党组
织决定把地方上一批老弱残疾干部转移到黄河以北。上级派冯振永带领两个
班的民兵担任护送任务。8月5日到达道旭黄河渡口。渡船将要离岸北驰时,
敌军先头部队已逼近河岸。民兵、排本来可以一同搭船北去,但冯振永为了
先让伤病员安全过河,不受敌人射击,果断地决定自己带一个班的民兵留在
南岸掩护。他对战友们说:“船虽离岸,但没有到达北岸,我们的任务还没
有完成。我们要坚决圆满地完成护送任务”。民兵齐声响应,用手榴弹打退
了敌人的尖刀班,接连又打退敌人几次冲锋。当渡船安全抵达北岸时,敌军
大队蜂涌而至,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民兵班被冲散。冯振永与杨义修、王
克忍3人退守在河堤的一所孤宅中顽强抵抗,毙伤十余个敌人。在激战中王、
杨2人先后牺牲。冯振永独身扼守在屋中继续战斗,不幸被一颗子弹打中颈
部,顿时昏厥过去。当稍微苏醒时,瞥见敌人正在翻检王、杨两人的尸体,
他忍住疼痛,拿起身上仅有的一颗手榴弹,用尽全身力气,将身体翻滚到敌
群中顺手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时年26岁。
张经文(1918~1947) 侯庄乡面窝村人。1938年参加黑铁山抗日起义
部队,不久转到中共长桓临益四边县委工作。自1941年起,长桓一带抗日斗
争形势恶化,地方武装及行政干部大部北撤。张经文等人留在敌后坚持斗争。
1943年3月,他和中共长桓工委书记李本荣到侯庄、官庄一带秘密开展工作。
返回长山六区途中,在马家洼子被日军宪兵特务包围。二人毙敌数人,弹尽
援绝,把枪卸开,扔于井下,尔后被俘。1943年8月,被日军押至东北下井挖
煤,常年累月不得到地面上,苦役近一年。1944年,他约井下难友张泮俊等5
人偷偷挖开通风口,越过电网,辗转返回桓台。1945年春,又到县抗日民主
政府公安局任警卫班班长,后任排长。1947年1月12日深夜,随公安局武工队
在临淄县路家山头设伏,出其不意的打击活动在路山一带的地方土顽。战斗
中,与韩干等人冲在最前面,猛烈射击,毙敌数人。在掩护战友撤退时身负
重伤,仍顽强地向敌人射击。直至弹尽时,摔碎匣枪,壮烈牺牲。
李玉岭(1921~1947) 又名李玉钧,陈庄乡陈庄村人。农民出身。为
人忠厚老实,做事聪敏果断。1939年春,日军侵占桓台城,四处烧杀。他怀
着民族义愤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1942年9月,组织上派他到鲁南抗
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任三支队直属团三营八连三排排长。
1944年春,八连夜间包围官庄敌伪据点,俘虏一连伪军,消灭日军一小
分队。李玉岭在战斗中因左臂受伤,成为二等残废,仍继续跟随部队作战。
同年底,被调任二营六连连长,转战黄河两岸。先后参加过利津、夏家店子、
义和庄、成家寨、田柳庄、王高、广饶城、临淄城等战斗。因作战勇敢、指
挥有方,受到上级多次表扬。
日军投降后,他随山东野战兵团第七师进军东北,首战山海关告捷。不
久,又参加长春战斗。1947年初,被提升为副营长。1947年夏,在四平街攻
坚战中,李玉岭奉命带领一个连的兵力直插敌军军部,不幸身中数弹牺牲,
年仅27岁。
胡宝峨(1880~1948) 字冠嵋,耿桥乡睦和庄人,出生于没落地主家
庭。幼年入塾,聪明颖悟,好学不辍。1912年毕业于山东省农业专科学校。
同年加入共和党,不久转入国民党。1914年,回到家乡任县立高等小学教师,
被选为县议会参事会副议长。 次年, 调任省农会会长兼农事试验场场长。
1919年,再次回到家乡从事教育事业,积极开展新文化运动。与舅父王采廷
等募捐将索镇的大圣寺拆除,改建为校舍。1931年,赞助资金将吉托村东的
观音寺拆除,改建为新式小学。
1937年,日军大举南侵。胡宝峨奔走各乡镇,大声疾呼守土抗战,与胡
凤林等人组建地方抗日武装,积极抗日,反对妥协,倡导国共合作,一致对
外。对乘混乱之机发国难财的旧县长吴景寿,力主武装胁迫赶走,得到全县
人民赞誉。县抗日武装被编为华北游击纵队第十三支队十二梯队后,胡宝峨
被任为特派员,参与军机,监督内务。为解决武器弹药不足问题,胡宝峨设
法购置机床,在华沟村办起简陋的兵工厂,制造手榴弹及枪支弹药,武装抗
日队伍。1938年秋,司令胡凤林牺牲,胡宝峨以元老身份,力排众议,举荐
王子衡为司令,得到大部分人员的赞成。
1939年冬,岳本瑞、胡兆坤等先后投敌。胡宝峨怀着义愤之情离开队伍。
1948年病逝,终年69岁。
孙学源(1875~1950) 荆家镇前孙村人,出生于世代瓦工之家。少时
读过几年私塾。14岁,跟其父孙景利及兄学礼、学义学习瓦工手艺。孙氏家
教甚严,学源18岁即掌握了瓦工基本操作技术。
光绪十九年,刚满19岁的孙学源,即独自承担重修长山县衙的工程。县
衙建筑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结构复杂。经他周密筹划,精心施工,圆满完
成重修工程,获得好评。
1916年,孙学源在济南注册成立永德源营造厂,自任经理兼设计,承建
英国人庞乃安主持的齐鲁医院。在工程竣工典礼大会上,山东督军靳云鹏赠
给孙学源一把10两重的银瓦刀,作为奖礼,并与其合影以示表彰。该工程规
模宏大,结构复杂,在设计上采用了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风格。工程落成后,
庄重典雅,造型奇异,深得建筑同行赞赏。
永德源营造厂,先后承建的主要工程有:济南市经四路小纬六路基督教
会礼拜堂,普利门外“吕万聚”商号、省财政厅、爱美中学等。虽经多年风
蚀,至今完好。
永德源开厂几十年培养了大批建筑优秀人材。民国年间在济南等地开办
的几十家建筑企业,凡字号冠以“永”字、“德”字者,多为永德源之后继
者。
穆德让(1867~1957) 字逊斋,耿桥乡西雅和村人。12岁入私塾,16
岁辍学。跟祖父穆兰亭、父亲穆佃吉学习木瓦工手艺,并在四乡修缮房屋。
光绪十三年,同其父参加改建耿家桥工程,并在许多村建造地主宅院。二十
几岁即闻名乡里。光绪十八年,随父亲组织乡里工匠,去济南洛口修建码头,
承建厂房、货栈及住宅工程。
光绪三十年,承建济南一大马路同聚合货栈(后改德兴货栈),通惠旅
馆。宣统二年,承建济南纬四路商业楼。
光绪三十二年,在济南注册登记“元吉营造厂”。由于施工精细,质量
高,造价低,重信誉,赢得广大用户的赞赏,工厂规模发展很快。民国十三
年,承建二大马路基督教青年会楼房、仁丰纱厂、国民革命军医院四层大楼、
林祥南街颜海州公馆、别墅及其他里弄工程。
元吉营造厂是桓台在济南最早的私人营造厂。工厂经营长达40余年。
穆德让的祖父、父亲均精通木瓦工技术。其后人历代都有建筑界人才,
至今已是六代建筑世家。
李长干(1888~1953) 原名耿丙吉,耿家桥人。幼年入私塾3年。1938
年春,在三区加入抗日救国会。先后动员本村青年耿殿英、耿玉珠、耿殿可、
耿殿銮等参加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不久,受中共党组织委派担任
耿桥、刘家茅托、夏庄、永安等村庄的秘密中心支部书记。又动员其子耿玉
哲及耿丙乾、耿丙池、耿丙娥、耿丙云、耿玉林、耿西元、安大浩、牟象诺、
张希和、宫福生、宫福春等青年参加抗日救国先锋队。1938~1940年,在耿
桥村以开菜馆为掩护,多次掩护王新一、任曰淼、孙铁民、王旭晨等抗日干
部。其间,兼任耿桥一带抗日地下交通站站长。担任南到卫固、铁山、张店、
长山等地,北到博兴、高青、广饶、利津等地的情报、信件来往联系工作。
1940年秋,桓台三区环境恶化,李长干被调往桓台北四区工作。后到清
河专区贸易公司任油房经理,为抗日部队提供给养。1945年,桓台解放,李
长干回到耿桥,依照解放区供销社的办法建起本县最早的供销合作社。1948
年10月,济南解放后,奉命到山东供销总社工作。1953年病逝于山东省立医
院。
张禹俭(1873~1957) 艺名四宝,新城镇南村人。出身贫苦,14岁即
去潍县四喜班坐科学京剧以求糊口。虽不识字,却虚心肯学,练功刻苦。二
十几岁即在胶东一带领班演出。数年之间,在京剧舞台上经多见广,博学强
记,颇有盛名。民国16年,带班到烟台附近一个官宦之家演出,一宾客有意
点了《刘纪嗄观灯》,并在第二天晚间演出。这个戏当时久已不演,特别是
其中刘纪嗄这个主角十分难扮演:镰把腿、拐胳膊,挤眼翘唇,说话结巴,
歪脖子……。为让主客满意,他竟表示按时演出。经试排,班里4个丑角演
员都演不好主角。他虽然未扮演过丑角戏,却果断地决定亲自扮演刘纪嗄。
正式演出时,自始至终博得观众热烈喝采,人们都称他是“戏篓子”。
抗战胜利后,姬桥村京剧子弟班备上厚礼请张教戏,他拒绝厚礼,却慨
然应聘,不顾年老体衰,热情辛勤地传艺。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他
格外高兴。虽年高76岁仍扮演了京戏《柴桑关》中的张飞。在寒风刺骨的舞
台上,坦胸露背,手持丈八蛇矛,表演盖世英雄的形象,博得观众的阵阵掌
声。张四宝登台示演,精心传艺,唱、念、做、打不遗余力,数年之间,姬
桥业余剧团先后排演出30余出京戏。1952年全县举办文艺会演,张禹俭被评
为优秀演员,获个人演出一等奖。此后,各村京剧子弟班都争相聘他为师。
罗复堂(1891~1961) 原名象临,字复堂,马桥乡董家圈人。幼年入
塾,1912年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1916年毕业后,回本县任高等小学教员、
校长。1923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国文专修科进修国文三年。1926年起,
先后在山东省立第二师范(曲阜)、安丘中学、长山中学、山东省立第三师
范(惠民)、山东省立第十中学(青城)任国文教员达7年之久。堪称“桃
李遍山东”。
1937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蒋介石实行剿共安内政策,对日军采取了
不抵抗主义。罗在益都中学写了一篇名为“兄弟俩”的文章,刊于《山东日
报》,抨击蒋介石的卖国政策。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家务农,并在家乡宣传
抗日主张,参与创建抗日游击队的工作。1938年,华北游击纵队第十三支队
第十二梯队成立后,他任县政府秘书。1939年二十四旅向日军妥协,罗离开
县府。在任桓台中学校长时,日伪政权多次协迫其与日伪中学合并,罗宁可
将中学化整为零,游击教学,也不与日伪合校。1941年春,在鱼龙村开办山
东省第十六联合中学桓台分校,不久改称山东省立桓台初级中学,罗担任校
长。罗复堂是国民党员,任过旧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县参议会副会长,旧
民主主义思想浓厚。1945年,桓台解放,他追随国民党逃往济南,在济南成
立桓台同乡会,曾募捐支持过旧的残余势力。这期间,他担任过山东省图书
馆特藏部主任,并代理省图书馆长。1948年济南解放,他拒不向军管会登记。
1951年被济南市公安局监禁,押送到桓台县公安局,依法判刑三年,监外执
行。后行医,为乡人治病不收报酬。1961年秋病逝,终年71岁。
邵玉珂(1898~1962) 字瑞孚,山东省陵县大韩庄人。1923年山东省
立第三师范本科毕业。1929年10月,担任桓台县教育局长,1932年9月离任。
邵玉珂为人正直,事业心强,工作认真。在任教育局长前,全县教育经
费严重不足。师范讲习所两个班裁去一个。县立女子小学、索镇小学、荆家
小学、雅和庄小学先后停办。唐山、棘托等村镇筹资兴建的校舍不能招生开
班。当时教育经费主要靠学田租金,而标租权掌握在县绅手中,每年标价多
少,收租几何,教育局不得而知。每年学田4732亩的租金大部被县绅中饱私
囊,上缴教育局寥寥无几。加上时局动乱,物价猛涨,经费支绌,办学困难。
邵玉珂担任教育局长后,决心改变教育经费凋敝局面。他首先争得县政府同
意呈请省教育厅批准,收回学田管理权,由教育局重新标租,收取租金。又
将各乡镇学校的学田标租权改为自己管理。由此,办学经费收入大增。1930
年全县学田收入较1929年增加近6倍。停办及新建的学校陆续开学。师范讲习
所扩为3个班,还创建县民众教育馆。为全县各小学教员每月增加4~5元薪
金(铜币)。1932年9月,全县初级小学发展到290所,完全小学8所,师范讲
习班达6个,教师队伍不断扩大。
邵玉珂热爱祖国,思想进步,20世纪30年代就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任平原省水利厅财务科长,山东省水利局财务科长。
1955年退休,1962年病逝于济南,终年65岁。
田宜勉(1899~1963) 字敛斋,起凤镇夏庄人。其祖三代都为正骨医
生,名驰远近。15岁辍学跟随祖父田淑界学习正骨用药技术,数年后尽得其
传,且有创新,遂独立应世行医。在骨伤临床方面能按伤位特点,灵活使用
整复手术,外敷自己亲自配制的膏药并固定。经他治疗的骨伤愈合期短,治
愈率高,功能恢复良好,复发者极少。
解放后,田宜勉被调到县人民医院工作,虽年迈体弱,仍热心于骨科临
床。1958年,主动献出数代祖传的秘方《龙凤接骨膏》,得到县政府的高度
赞扬。
晚年,治过难以整复的粉碎性、开放性骨折多例。慕名登门求医的骨伤
病人终日不绝。有来自东北各省及新疆、青海者。田宜勉专治骨伤,临床40
余年,以全部精力献身于人民的医药卫生事业,曾数次被选为县人民代表、
县政协委员、惠民地区医学委员会委员,多次出席省、地医学经验交流会议。
1963年病逝。
苗海南(1904~1967) 原名世循,索镇人。9岁入塾,13岁入索镇高等
小学。 16岁升入省立第一中学, 1924年考入南通纺织学院学习纺织专业。
1931年毕业于英国皇家第六纺织学院,在英国各大纺织中心考察纺织业的生
产经营,并到纺织机械厂实习。1932年春,回到祖国。当时国内工业凋敝,
技术落后,封建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分子到处横行。为振兴民族经济,抵制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苗海南决心利用自己学到的理论和技术,创办纺织实业。
是年7月,苗海南与其族兄苗杏村、胞兄苗星垣在济南共同发起创办成
通纱厂。海南自任经理兼总工程师,亲自设计细纱机并带领技工建筑厂房,
安装机器。1933年,成通纱厂建成投产,计有纱锭14800枚。此后,他与胞兄
等研究实施“大西北计划”,拟从西安到兰州每一主要城市都设面粉厂或纺
纱厂。1935年,他与胞兄苗星垣筹资100万元,创办成丰面粉厂西安分厂。8
个月建成投产,其速度为海内人士所叹服。后因日军入侵,大西北计划未能
实施到底。1938年,日军派员进入成通,强迫其与日商合资。苗海南极力反
对, 被日军强行逐出厂外。1939年,苗海南集资在南京筹建普丰面粉厂,到
1944年,又被日军强行征作军用,直到日军无条件投降,才收回自营。
1947年,他将迭遭破坏的成通纱厂以70万元法币收回自营。同期主办职
工食堂、澡塘;创办职工子弟小学,并亲自担任校长。到1948年,成通纱厂
增至纱锭3万枚,布机240台,职工2000余人。1948年10月,济南解放,苗海
南响应人民政府号召,努力发展生产、支援解放战争和国家建设。一次认购
国家胜利折实公债400万份,支援新中国的经济建设。1949年12月,被委任为
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3月,被选为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家乡索镇
办学经费困难,他当即拨给一万元(北海币)。1952年初,主动捐款15亿元,
购买战斗机“成通号”支援抗美援朝战争。1956年,他被选为山东省政协副
主席。1959年,又出资5万元,倡建济南市民办中医学校。1967年病故。
刘林祥(1913~1967) 广饶县李鹊乡小张村人,出身在一个贫农家庭
里。早年读过私塾,担任过小学教师。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乡党
支部书记、区委宣传科长、区委副书记、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地委组织部
科长等职。1952年12月,刘林祥任中共桓台县委副书记,次年6月任书记,连
续在桓台工作长达13年之久。
他作为县委主要负责人,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人民结
束土改、生产救灾、打井抗旱;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搞好社会治安,确立桓
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做出了贡献。他淳朴乐观,忠诚老实,办事认真,
刚直不阿,宁断不弯。1957年,部分群众闹事。他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及时纠正了个别中层干部扣压5名闹事农民的错误做法,博得人民的拥
戴。1 958年“大炼钢铁”时,有人主张拆除乌河玉带桥铁栏杆炼铁,他及
时地阻止了此事,保住了古代玉带桥原貌。这年,在上报桓台县粮食产量时,
他力主实事求是。在粮食统购任务完成之后,上级又下达给桓台2500万公斤
的增购任务,他坚持不购过头粮,能购多少算多少。他对大搞深翻地,亩施
过量麦种的做法,表示不满。1961年9月,为了解决群众吃饭问题,他在县委
常委会上提出搞包产到户。有的上级领导人却认为,这是搞资本主义,是方
向问题。刘林祥据理反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民富国强,才是坚
持了社会主义方向。”他还进一步阐明包产到户只是个生产形式问题,不是
改变所有制性质。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他远见卓识,实事求是,坚定地走
社会主义道路,主张把土地承包到户,一部分作为口粮田,不交提留;另一
部分土地按比例交提留,以保证完成国家征购任务。他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
帮助群众解决了生活困难。
刘林祥任县委书记期间,认真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非常注重发挥
一班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凡开会研究讨论的问题,他事先总要深入基层作
一些实际调查。讨论重大决策时,先让大家畅所欲言,自己亲自作笔记,然
后集中大家的意见,择其善者形成决议,分工负责执行。他对一些艰巨复杂
的任务,总是跑到头里承担。工作做出成绩,从不争功。有了问题时,他首
先承担责任。县委一班人都很拥护他。
刘林祥一生,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处处想到劳动人民,经常深入
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说:“凡是让别人做到的事,领导要首先做
到”。1964年秋,桓台连降暴雨,孝妇河黄土堐决口,桓城、陈庄及沿孝妇
河一带100多个村庄被淹。刘林祥乘一只小木船,从桓城出发,沿途察看水
情,慰问灾民,一面帮助群众自救,抗洪排涝,一面与干部群众研究生产救
灾意见。他看到陈庄粮库的粮食被浸泡在水中,非常焦急,不顾一天的疲劳,
当天晚上涉水赶回县城请求上级派飞机投送麻袋,及时抢救出陈庄粮站的上
百万斤粮食。在一片泽国面前,他决策果断,带领县委一班人,领导排泄积
水,使群众适时种上小麦。第二年获得小麦大丰收。刘林祥热爱人民,勤政
务实,无论对上级、对领导,还是对下级、对群众,总是赤诚相待。他骑自
行车到乡村,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回到机关与干部一样排队领饭。有时赶
不上吃饭时间,宁可自己拉着风箱在炉子上做点面条吃,也不愿去麻烦炊事
员。1961年春,他骑自行车到侯庄公社检查工作,路经吴磨村时,天下起雨
来,便在一家门下避雨,看到房东老大娘正在推磨,便帮老大娘推起磨来,
边推边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当老大娘知道他是县委刘书记时,感动得流下
热泪。他在桓台工作期间,对生活困难的干部,慷慨解囊,先后从自己的工
资中拿出300元钱救济5名干部。可是,他在桓台工作十几年,从没有为家住
农村的子女向组织上提出过要求。
“文化大革命”中,已经离开桓台一年之久的刘林祥,被无辜揪回,遭
受通霄达旦的围攻、批斗,承受着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极大痛苦。于1967年7月
17日含冤而逝,终年54岁。1978年1月17日,中共惠民地委作出决定,为刘林
祥同志彻底平反昭雪。
郭林仙(1885~1968) 字长春,原籍博兴县永平官庄,后迁入桓台县
北辛庄定居。8岁入塾、16岁入青州中学。1905年考入潍县城英国教会主办的
乐道医科专门学校学习6年,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受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
1913年到上海参加黄兴领导的二次革命,在某部任医官讨伐袁世凯。次年回
到索镇创办普济药房。
郭林仙积极反对封建迷信,宣传唯物主义无神论。他谙熟西医、西药,
是桓台第一代长于西医西药知识的专业医务人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
曾多次为人民子弟兵献医献药,救死扶伤。他抵制日本侵略军和汉奸的威逼,
数次辞却国民党反动派的高薪聘请,坚持在索镇一带开设病房为民众行医。
他行医50多年,对西医、西药在全县的推广和普及作出显著贡献。
毕庆堂(1916~1969) 原名永福、字庆堂,索镇前毕村人。1935年考
入山东省立第十中学。在学校中接触革命组织,思想趋于进步。1937年“七
·七” 事变后, 与进步同学刘锡琨、张景林等议论国事,在日记中写道:
“要誓死抗战到底,决不做亡国奴。”在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的影响下,冲
破旧家教,于1938年2月12日毅然带上自家的匣枪到卫固一带报名参加八路军。
历任连副指导员、营长、团参谋长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山东野战军某
部副团长。在团长缺位的情况下,他指挥作战勇敢机智,善于攻坚,先后参
加了泗水县、宿北、鲁南战役。后升任团长,率团先后参加泰安、沙土集、
洛阳、豫东、济南、淮海等战役。在泰安和沙土集战斗中,果决地指挥本团
迅速突破敌人防御,对歼灭国民党整编第七十二师和第五十七师作出贡献。
1949年1月,升任师参谋长,4月参加渡江战役。后进军浙江,参加解放
舟山的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任解放军第二十二军参谋长。1950年2月起,历任华东军
政大学浙江分校副校长,第十三步兵学校副校长,中央马列主义学院一分院
代理秘书长,解放军防化学兵种部副部长,政治部主任和军事教研室主任等
职务,为培训军队干部做了大量工作。60年代初,国家进行原子弹试验,他
负责防化兵承担试验的安全防护、部分技术测试和取样回收等任务,在国防
建设中作出新贡献。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文化大革命”期间,毕庆堂被无辜批斗、停职。1969年7月病逝,终年
53岁。1978年12月,总参谋部和中共总参防化兵部党委给毕庆堂平反昭雪,
恢复名誉。
韩淑敏(1903~1973) 女,原名李爱荣,周家乡太平官庄人。以农为
业,未曾入学。1937年,日军侵略中华,韩淑敏深明民族大义,积极投入抗
日斗争。她听说黑铁山一带举行抗日武装起义,便主动联络妇女给起义部队
做军鞋、军衣,一次送军鞋600多双。1938年11月,担任本村的妇女救国会会
长。受中共长桓临益四边县委的委派,勇敢地担负起地下交通员的责任。在
斗争形势十分恶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为抗日部队作地下掩护人。部队路
过时,她热情地组织慰劳,筹备食宿。为配合部队作战,她把结婚时的绸袄
卖掉作本钱,化装成布贩子,经常到院上、张店、桓城等敌人的集结地点侦
察敌伪人数、武器装备和动向。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李铁锋被敌人逮捕秘密
关押在张店。韩淑敏侦知后立即报告县委领导同志,李县长得到营救。
韩淑敏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在困难面前坚侦不屈,有胆有识。为了随
时掩护过往的抗日干部,1939年,她和丈夫在家中的牛棚里挖了地洞。1943
年冬,日军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在各村搞10户联保。一次,县妇
救会主任张华正在韩淑敏家中接头,敌人突然包围了她的家。她赶紧叫张华
下到地洞,把洞口隐蔽,若无其事地到北屋里烧火做饭。叛徒王三子进屋,
边打边逼问韩淑敏,要她交出张华。韩淑敏一口咬定:“我没见她,她没有
来”。王三子把一封搜到的信扔到韩淑敏的脸上,吼道:“她没来,这信是
交给谁的!”随即下令吊打非刑,时而用水灌,时而用杠子压,敌人连声问:
“你交不交?”韩淑敏还是决不改口。敌人搬来铡刀,把刀架在她的脖子上
狂叫:“今天你交不出张华,就铡了你!”韩淑敏面不改色,大义凛然地回
答:“你们就把我铡成八半截,我也没看见她!”。正当汉奸把她带往张店
宪兵队时,长桓县大队闻讯赶到,营救了韩淑敏。她机智勇敢地先后掩护过
几十名抗日军政领导干部。他的家虽经历了无数次洗劫,本人受到敌人多次
摧残,却一直在敌后坚持斗争,直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她多次受
到领导机关表彰,得到人民群众深深地敬佩。解放后,她被选为县妇联主任,
后担任县直机关托儿所所长。1973年病逝。
荣仲九(1893~1976) 又名衍恒,新城镇邢庙村人,早年因母亲年老
多病,幼女颈患顽疮无力求医,遂发奋学医。拜城里老医姚如斋为师,专学
中医外科。20世纪30年代在新城设馆行医。他医术精湛,疗疾审慎,名声渐
振,数百里之内前来求医者往往终日盈门。他为人治病有求必应,用药多为
自制膏、丹、丸、散,只收低廉的药费,不收诊费。对鳏寡孤独病人,免收
药费。对一些远路求医的贫困者,常给予食宿,馈赠丸药。荣仲九医德高尚,
为人钦佩。1937年,新城镇群众联名赠送《和义共仰》的大字门匾。
解放后,荣仲九积极参加人民医疗卫生事业。虽年过花甲,仍日诊数人,
从不厌烦。还受人民政府委托,带徒多人,各有所成。晚年,他对骨髓炎的
诊断和治疗,有独到的研究,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了论文。1963年5月,被
选为县第五届人民代表。群众又赠以《妙手回春》的竖匾,以示敬意。直至
80岁高龄,仍孜孜不倦于医疗事业,83岁去世。
刘国先(1903~1976) 女,原名张希英,又名张光萍。原长山九区卫
固镇人。她禀性刚烈,幼时家贫,不肯缠足,为当时卫固镇唯一不缠足的女
性。1932年被迫嫁给面窝村刘姓。
1937年冬,刘国先积极响应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主动组织妇女从事扩
军,拥军工作。她担任妇女抗战宣传队队长后,利用刘家较富有的条件,先
后把院后、场中、河边百余株柳树卖掉,捐款支援抗日游击队,并把家中所
有的湖北造大枪6支、手枪1支献给抗日起义部队。在艰苦环境中,刘国先经
常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三、四支队领导人廖容标、杨国
夫、姚仲明、赵明新等人。他还组织掩护过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的干部刘冲,
景晓村、孙铁民、相子正、张明远、王玉淼等人。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即在面窝村积极发展党员。中共长桓临益四边
县委在东傅村举办长桓临益四县边区抗日干部训练班,刘国先供应大批粮食,
给予大量办公经费。同年,在村中举办妇女识字班,灯油、炭火均由自筹。
尔后,又在她家的油房里办过民众训练班,宣传抗日,为革命培训后备力量。
刘国先还动员3个孙子参加八路军游击队。1940年春,抗日游击队在一次反扫
荡中,转移刘国先家隐蔽和治疗的伤病员有40多人。
1941年下半年,长桓一带环境恶化,抗日地方组织先后转移到博兴、垦
利、广北等地,国先仍在面窝、卫固、老官庄一带坚持敌后斗争。直至年底,
日伪军到处搜捕她,才转移到垦利县继续做根据地的妇女工作。1943年,其
叛徒孙子刘俊业随日军扫荡时被俘,她大义灭亲,力主处决。
1946年利津城解放,刘国先任国营三友合作社经理。1947年春,调往大
连银行任副行长。建国后,她年事虽高,仍坚持工作,1976年病逝。
张聿和(1924~1977) 索镇后毕村人,家贫,未得入学。1946年到临
淄县朱台酒厂做工。1947年秋,转到索镇酒厂当工人,先后任白酒车间主任,
聚乙烯车间主任,酒厂生产主任,被选为县总工会副主任和惠民地区总工会
委员。曾3次出席山东省群英会,5次出席惠民地区先进生产者会议。
他在社会主义生产建设中,苦干实干,处处带头,具有顽强的奋斗精神。
1954年,负责司炉工作,经科学改造炉膛,每班烧煤由300公斤降为200公斤。
1959年, 与他人一起发明了“甑盘滑轨技术” , 由4人操作改为1人操作。
1970年,为保证生产用水,他冒着洞子井横道内缺氧和随时有塌方的危险,
带头下到井底横道奋力排除大量淤泥,保证了酒厂正常生产。1976年6月,酒
厂锅炉拦火墙意外倒塌,被迫停火修理。按照常规,待炉温降到30度以下方
可入内修理。这样一来需要等待三天时间。张聿和为争取生产时间,便决定
早上停火,下午抢修。他第一个爬进炉膛,冒着近百度的高温抢修。他与工
人一起经过两小时的轮番苦战,修理好炉膛,被工人们誉为“铁人”。1976
年,研究利用废蒸馏塔改作水沸吸尘,一年为国家节约燃煤10万余公斤。张
聿和在索镇酒厂工作30多年,以主人翁的态度日夜操劳,把全部精力献给了
企业。1977年3月30日因患心肌梗塞,逝世于酒厂值班室。
李贤荣(1955~1978) 邢家乡吉托村人。7岁入学,学习刻苦,尊敬师
长,乐于助人。1974年于桓台四中高中毕业。
1975年春应征入伍。1978年担任班长后,带领全班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
先后18次得到营连的奖励。1979年2月27日,李贤荣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指
挥炮班连续摧毁敌人11个碉堡,为部队开辟前进的道路,荣立集体战功。3
月2日,攻克凉山战斗打响后,他和战友们各负35公斤重的武器、弹药强行
向凉山进发。当时身患疟疾的李贤荣,由于体力消耗过大,几次昏倒在地。
迫近凉山时,敌人炮火密集,李贤荣左腿受伤。他忍着疼痛,拖着负伤的腿,
紧跟部队前进,不误时机地控制了三星洞高地。敌人为夺回高地,多次组织
兵力拼命反扑,并以重炮向高地猛烈轰击。李贤荣在保卫高地的激烈争夺战
中不幸牺牲。部队为他追记一等功,并通令嘉奖。
王守福(1919~1980) 田庄镇大庞村人。13岁给地主做短工。1952年,
带头组织起生产互助组,第二年成立星火农业生产合作社,被评为县劳动模
范,多次出席过山东省劳动模范大会和华东地区劳动模范大会。1958年赴北
京参加全国农业展览会。
在王守福带动下,大庞村的农田单产一直处于全县领先地位。1964年,
创平均亩产粮食400公斤的好成绩。1954年,创造用三齿全穴栽烟秧的办法,
由原来的拔栽改作挖栽一次活苗。在生长期深耕浅锄,促使烟株成长,取得
优质高产。1956~1957年创造亩产黄烟325公斤的好成绩。由于苦心钻研,反
复试验,多次改进烤烟炉,由小型改大型,由少管道改为多管道,由少风眼
改作多风眼,终于改成即省工、省煤,又能较大批量烘烤的烟炉。这一成果
在全县得到推广应用。1959年,王守福因反对浮夸风,坚持实事求是,被视
为“右倾”受到批判。1978年平反。1980年病逝。
张经淮(1944~1980) 唐山镇大有村人。少年读过5年小学。1966年3
月,应征参加解放军海军。在部队历任战士、班长、艇长等职。1980年9月18
日,所在部队1315艇实弹射击训练,张经淮亲自担任现场保护。战士王春林
投弹时,失手将已拉弦的手榴弹掉在甲板上。张经淮不顾个人安危,冲上前
去抓起手榴弹向海中抛去,不料弹刚出手即爆炸,张经淮不幸牺牲。年仅36
岁。海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二等功,号召部队学习张经淮烈士的高尚品德。
周敬祥(1969~1982年) 马桥乡西圈村人。7岁入学,曾连续5次被评
为优秀少先队员。
1982年6月20日中午,13岁的周敬祥正在河中游泳,突然听到下游几个儿
童的呼救声。他立刻登上河岸向呼救的地方跑去。一位落水儿童正在水深的
地方一边争扎,一边下沉。周敬祥见此情景,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奋力游去
抢救。他救人心切,一连几次潜入水中,终于把沉入水中的难儿托出了水面。
岸边水深坡陡,淤泥又厚又滑,一只手拉着难儿怎么也爬不上岸。周敬祥不
顾自己安危,又一次潜入水底,用力抱着难儿的双腿拼命往岸上推。落水儿
童——陈庄公社木佛联中学生杨涛得救了,周敬祥却因用力过猛,肺中呛水
而牺牲。
共青团桓台县委,中共马桥公社党委、共青团惠民地委分别授予周敬祥
“优秀少先队员”和“少年英雄”的称号。1982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追
认周敬祥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