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音乐 曲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6&A=1&rec=467&run=13

音乐 桓台古属齐地,民间音乐源远流长。春秋时期,孔子至齐闻韶乐,赞美说:“韶尽美矣,
又尽善也。”
清末至民国时期,传统的民间音乐以唢呐吹奏最为流行。唢呐吹奏多用于婚、丧、寿、典仪式。
用于婚事的乐曲有《对五》、《小游湖》、《杂唧》、《小拜年》、《一支花》、《打枣》等。用于
丧事的乐曲有《对五》(D调中音唢呐),《小六凡》等;用于祝寿、庆典的乐曲有《大柳摇金》、
《小柳摇金》等,这些演奏,曲牌固定,流传甚广。新中国成立初期,较有造诣的唢呐艺人有凤鸣村
李云凤、黄家村董敬德、楼子村张仲梅等。桓台人李禹贤自幼受民间音乐的启迪,精研古琴演奏。他
演奏的《风云际会》、《高山流水》等古琴乐,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60~70年代,随着农村业余文艺活动的开展,以打击乐为主的业余音乐团体遍及乡村。70年代末,
后七村学校建起管弦乐队,多次参加县、地会演。1987年,华沟村、东镇村建起以电声乐器为主的农
民乐团。华沟村青年乐团在1987年11月淄博市首届农民音乐会上,有3人获一等奖。
音乐创作 始于50年代末。1959年,淄博专区举办音乐舞蹈创作会演,王永昌谱曲的《歌唱水利
化》、傅元杰改编的《七朵金花》等参加会演。1964年,张奇森谱曲的歌剧《谁是亲人》,参加惠民
地区文艺创作会演。70年代后,音乐创作以歌曲、吕剧音乐为主。胡正德、周焕光、韩长征、胡安学
等人的音乐作品分别在地市以上刊物发表。
曲艺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桓台广为流传的主要有相声、快板、数来宝、山东琴书、西河大鼓、
毛竹板、木板大鼓、落子、渔鼓等。县文化馆多次举办山东快书、竹板书、西河大鼓、评书等培训班。
每遇春节文艺会演,都有一批曲艺节目搬上舞台。荆家镇周董村刘兰凤,9岁即拜师学习梅派西河大
鼓,20岁即巡演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国内享有声誉。1961年回到故乡桓台收徒传艺。刘兰凤
及其弟子董宪斌、宋丰利在地市会演中曾多次获演出奖。1980~1987年,全县在地、市级刊物上发表
曲艺作品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