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卷 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6&A=1&rec=421&run=13

桓台,自古教育发达。元初建儒学。明清时期,实行科举制,桓台设有
县学、书院、义学和私塾。考中进士72人,举人207人,各类贡生450余人。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民国时期,桓台县逐步发展成为从幼儿教育到
中学教育的教育体系。师范教育,专业教育均有兴办,公私立学校并存,私
立居多。1929年,全县有县立师范讲习所1所,完全小学7所,初级小学184所,
在校生5271人。后因兵匪为患,教育经费支绌,多数学校时办时停。1930年,
县教育局从整顿学田入手,着力增加教育经费,教育事业出现生机,学龄儿
童入学率达2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兴办冬学和中、小学。山东
保安二十四旅在县境北部亦办起中、小学。解放后,各级学校得到发展。至
1949年,全县有小学284所,学生20281人。高级小学9所,学生735人。中学1
所,学生10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30.8%。
建国初期, 中、 小学有较大发展。 1956年, 全县有小学343所,学生
34642人;中学2所,学生1040人,其中劳动人民子女占85%以上,改变了旧
社会劳动人民子女不能入学的状况,并扫除一批文盲。1958年“大跃进”中,
盲目办起一批大、中专学校。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
针,逐步加以纠正。1965年,全县中、小学及幼儿园发展到621所,在校学生
及在园幼儿计46572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停课,许多教师被批斗、
下放,教学设施损失严重,造成教师不敢教,学生不愿学的局面,耽误了青
少年的学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落实知识分子政
策,增加教育经费,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各级各类学校发展迅速。至
1987年,全县有小学302所,学生46121人。初中60所,学生25838人。高中4
所,学生3477人。职业高中3所,学生827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学生130人。
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