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八路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6&A=1&rec=404&run=13

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 1937年12月26日,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时,
建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司令员廖容标,政委姚仲明,政治部主任
赵明新,参谋长马耀南。辖30个中队,6000余人,主要活动在邹平、长山、
桓台、临淄、淄川、博山等地。1938年6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改编
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辖6个团和1个特务营,计
1.2万余人。7月27日,司令员马耀南在牛旺庄战斗中以身殉国。9月,三支队
缩编为3个营。司令员杨国夫,政委徐斌洲。12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
第三、第四支队,挺进小清河北,开辟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长桓独立营 1939年2月,由中共长桓临益四边县委组建。营长刘
鸣岐,副营长耿汉亭,教导员高鲁。辖3个连,计300余人,枪200余支,主要
活动在杨桥、傅村,马王庄一带。6月6日,独立营随三支队参加刘家井子战
斗。营长刘鸣岐、副营长耿汉亭、教导员高鲁壮烈牺牲。
八路军长桓一大队 1939年8月,中共长桓临益四边县委决定以刘家井子
战斗保存下来的武装力量为基础,筹建八路军长桓一大队。10月,长桓一大
队成立。不久,改称长桓县大队,大队长张冲凌(兼),副大队长相子正,
教导员许新安,计110人。主要活动于果里、姜坊、边坊、马庄、军屯、万
盛、杨家、六天务一带。1940年1月,张冲凌调清河军区工作,由相子正接任
长桓一大队队长。7月,长桓一大队有100余人升入清河区警卫部队。大队长
相子正带领留守人员,继续在长桓地区坚持抗日斗争。1942年1月,长桓地区
抗日斗争形势恶化,中共清河地委决定撤销桓台县、区政权和武装组织,成
立长桓军政工作团。团长相子正,政委马兢生(兼)。1943年8月,随着县、
区政权的恢复,桓台县大队复建,县长相子正兼大队长,县委书记孙铁民兼
政委。1945年9月,桓台县大队发展到3个中队,已成为长桓地区一支力量很
强的地方武装。
桓台县特务队 1939年初,长山九区特务队成立,计30余人。1940年5月,
以长山九区特务队为基础,组建桓台县特务队,队长张子浩,指导员张聿武
(又名韩干)。1941年7月,特务队并入县大队。
桓台县公安队 1939年冬成立,有正、副队长各1人,战士30余人。
中国国民党抗敌自卫军鲁北支队除奸团 1939年8月组建,由共产党员张
明远任团长。1940年,该团发展到3个连,计180余人。1941年3月,升入抗敌
自卫军鲁北支队特务营。
桓台县武装民警中队 1941年4月组建桓台县公安政治保卫队,队长王玉
渺,副队长邹大志、王玉树(王三子,后投敌),指导员刘敏,计30余人。
1951年,改称桓台县武装公安队,有武装警察60余人。1952年,隶属军队序
列,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桓台县中队。1975年12月,改称桓台县武装民警中队,
隶属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执行看守监犯,维护社会治安等任务。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六军 1953年春,朝鲜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二十六军某师凯旋回国,时称黄海部队,分驻一、三、六区。两月后调离。
中国人民解放军6024、4807、6018部队 “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中国
人民解放军6024、4807、6018部队先后进驻桓台县执行“三支、两军”任务。
至1974年5月,全部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