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农民组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6&A=1&rec=341&run=13

组织沿革 1926年春,县境南部的中埠、冶里、南金召等村,在“小车子工会”、“短工团”的
基础上成立农民协会。至年底,农协组织发展到南至金岭镇,北至金召村,东至孙楼,西至尹家坞等
几十个村庄,会员3000余人。1928年春,国民革命军第二次北伐时,再次掀起民众反帝运动高潮。同
年夏秋,在新城、石桥、张店、湖田、曹村、杜科等几十个村庄,又成立农民协会和农民夜校。1929
年春,铁山地区党组织遭到破坏,农协组织自行解体。
1939年,桓台县农民抗日救国会成立,有主任1人。至1940年9月,全县有6个区、37个村建立基
层组织,会员447人。1941年,形势趋于恶化,各级农会组织再次解体。
1945年10月,桓台县农民协会成立,有主任1人。各区相继建立农协组织。12月,桓台五区有12
个村建立农民协会,会员1983人。至1949年底,全县共有会员33251人。此后,各级农会组织自行解
散。
1964年12月,首届桓台县贫下中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桓台县贫下中农协会筹备委员会,由37人组
成,设主席、副主席3人。至1965年底,全县各区、社、大队先后召开贫下中农代表大会,成立基层
贫协筹备组织。1966年5月,各公社贫协配备专职干部。会员发展到83649人,占应入会人数的70%。
1968年9月,改建为桓台县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委员会。1971年12月,桓台县第二届贫下中农代表大会
选举产生第二届委员会,由27人组成,常委5人,主任、副主任3人。至1975年底,全县有专职贫协干
部16人,其中县级3人,公社13人;全县有委员2658人,其中县级28人,公社91人,大队2539人;全
县有会员64974人,其中恢复“文化大革命”前会员6242人。1977年4月,桓台县第三届贫下中农代表
大会恢复贫下中农协会称呼,选举产生第三届桓台县贫下中农协会委员会由23人组成,常委9人,主
任、 副主任6人。大队增设文书、组织、宣传委员和管理学校、商店委员。至1978年底,会员发展到
96151人,占应入会人数的65.7%,颁发会员证62310人。1979年3月,各级贫协组织撤销。
主要活动 1926年,桓台南部铁山一带成立农民协会后,开展减租减息、打倒土豪劣绅,清除贪
官污吏等活动,穷苦农民踊跃参加。
1940年8月,县农救会举办历时3天的干部训练班,以政治形势,抗战知识、群众工作、农民问题
纲要为主要学习内容。此后,在全县开展建立和扩大农民武装活动。1941年,形势严重恶化,各级农
会遭到破坏。1943年7月,中共桓台党组织在农民积极分子中发展“五人团”和“十人团”等秘密组
织,以此代替前农会组织。一面扩大组织,一面开展敌后武装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县开展减租减息运动。1945年12月,城关区和大围子里农会筹备委员会,在
体育场召开减租减息大会,除有组织的600余名群众外,自动参加的群众达3000余人。大会组织18个
佃户,控诉地主的地头钱、麦笼子钱和打房外工额剥削。根据二五减租(按地主与佃户原定地租减缴
25%)条件,有145个减租户要回多拿租粮4313.65斗,取消额外剥消,重新订立条约。桓台五区有4
个村减租,6个村减息(分半减息),重新订立条约的10个村;反贪污的7个村,改造村政权20个村,
并建立自卫团和民兵组织;12个村建立农民协会。1946年6月,各区农协在减租减息的基础上,进行
土地改革。至1947年8月,全县贫雇农的土地占有量,由土改前的0.99亩增加到1.87亩。至1949年,
先后4次发动3900余名农民群众参军参政。3次征集夏、秋粮食975万公斤,动用大小车15000余辆,民
工45000余人,支援解放济南和淮海战役。
1964年,桓台县贫协筹备委员会成立,在全县农民中进行阶级教育,建立基层组织的思想政治工
作。1965年转入组织学习毛主席著作,协助人民公社搞好经济。1970年初各级贫协组织进行思想整顿
和组织整顿。1975年底,全县各级贫协组织举办阶级教育展览馆46处,其中社办8处,大队办38处,
受教育群众20万人次;写新旧社会两本帐的2500人;建立政治夜校960处,其中大队办的280处,小队
办的680处。1976年底,全县137处中学、314处小学、13处供销社、225处农村代购代销点、44个下乡
知识青年点均建立贫下中农管理组。1978年,全县80%以上的大队建立以贫下中农为主的财务管理委
员会,90%以上的大队建立以贫协小组为主的民主理财小组。如傅桥大队建立以贫协为主的大队清查、
“双打”领导小组,查出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现金5200余元、粮食2250公斤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