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管理体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6&A=1&rec=284&run=13

计划体系 解放前,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社会经济盲目、畸形发展,靠
市场自由调节。
建国初期,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国民经
济逐步纳入计划管理轨道。1953年,本县开始编制1953~1957年的《农业发
展纲要》,实行以年度计划为主的计划体系。从1982年起,逐步建立起以长
期、中期、年度计划相结合的计划体系。计划时间,分长期(10年)、中期
(5年)和年度计划;计划层次,分全县计划、部门计划和企业计划;计划
性质,分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计划,逐步形成“三位一体”的计
划体系。
计划体制 1953年起,逐步建立起“集中型”的统一计划管理体制。对
国营企业基本建设项目实行直接计划,对集体、个人经济则实行间接计划,
逐步将其纳入计划管理轨道。通过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实行调节,对重要物
资,实行分配,从而保证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协调发展。1958年起,由单
一的指令性计划逐步取代了直接计划与间接计划相结合的计划管理体制。各
种社会活动均纳入计划管理。但由于强调统一性,忽视了灵活性,造成主观
与客观相分离,计划与实际脱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比例关系不协调的
局面。1978年后,逐步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计
划管理体制。计划管理由过去以实物形态管理为主转向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
管理相结合。由过去采取行政手段为主转为以经济手段管理为主,经济手段、
立法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基本建设投资,由无偿投资改为银行贷款;由
无偿调拨设备改为有偿使用。计划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中期和长期计划上来,
并适当简化了年度计划,提高计划预测的科学性。1985年起,桓台县在坚持
国家统一计划的前提下,实行分级管理的计划体制,对关系全局的重大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经济增长速度、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发展水平和重大
比例关系、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方向和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布局、人民物
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幅度、县级预算、信贷收支、主要商品调拨、进出口
贸易总额、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点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推广项目、重要产
品价格、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以及文教卫生和其它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指
标等,均由县计划部门下达指令性计划。各部门的计划,有的直接纳入全县
计划,按指令性计划实施。有的接受全县计划的指导,有的由基层单位按照
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自行安排,并接受国家计划的监督。这种计划管理体
制,得到了国家计委的肯定。1987年,全县安排25种工业产品,除化肥、酒
精等两种产品产量实行指令性计划外,有10种产品实行指导性计划,其余实
行市场调节。在确保完成指令性计划的前提下,企业可安排国家建设和市场
需要的产品,但国家不保证原材料,产品由企业定价进出,自由销售。农副
产品全部实行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在流通方面,市管产品有23种实行指
令性计划,其它为指导性计划,一般商品实行市场调节。通过改革,计划工
作由“定指标、定时期、分投资为主,逐步转向注重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战略目标”。1983~1987年,全县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以22.6%的
速度增长,1987年达79238万元,比1983年增长49.4%。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
82.2%。1987年为34010万元,人均国民收入为97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