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服务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6&A=1&rec=209&run=13

旅馆业 1937年前,境内只有车马店,盘设土炕,兼营食宿。也有只供住宿的简
陋小店。巨商大贾皆食宿于洽谈业务的商号、行栈。当时的大店,从业人员五六人,
小店只一二人。以新城马车店最多,达40余家,田庄次之,28家,索镇10家。日军侵
占桓台后,车马店遭受日伪军的敲诈骚扰,80%的车马店停业,新城仅存10家,索镇
只剩2家。
建国初期,车马店有所发展,至1951年,新城的车马店发展到45家,从业人员100人。
1956年, 索镇建起第一家旅馆——合作旅馆。有卧室8间,铺位20个,置被褥和简单
设备。年盈利万余元。此后,供销社在新城、陈庄、田庄、起凤、唐山、果里先后建
成6处旅馆。1957年,有国营商业旅馆1处,卧室16间,铺位40个。1958年,索镇车马
店建成, 有卧室10间,可容50人,敞棚20间,停车场1000平方米。1966年,建成2层
楼房的旅馆l处。居住面积500平方米,铺位100个,年收入3万元。1978年,桓台旅社
大楼建成,建筑面积4590平方米,有卧室121间,铺位425个。其中较好房间40间,配
置电风扇、 电视机、沙发等设备。有容纳500人同时就餐的大型餐厅。1985年,该旅
社干部职工25人,收入21.3万元,获利6万元。1987年,全县旅馆业发展到28家,较
1979年增加2倍多,其中农村23家,占82%,旅馆从业人员391人。
理发业 清末,境内成年男子普遍以剃刀理发,留长辫。男童于前囟门处留发,
俗称“留头囟子”。老年男性多在脑后留一束小辫。女童多在两颞部扎双辫或在头顶
扎单辫。青年女性束长辫。已婚妇女于脑后束发髻,当地俗称“绾纂”,人民群众理
发,均赖邻里间互助,未形成行业。
民国之初,成年男子剪掉了长辫,少数人开始蓄短发,大多数则改为剃光头。县
城及主要集镇出现挑挑子串乡服务的流动理发业。群众称理发师傅为“剃头匠”。此
种理发方式,延续至50年代方逐渐消失。
三岔村张二在索镇创办第一家理发店——兴盛理发店。张二的刀功利落,服务周
到,声誉城乡。步张二之后,索镇新增理发店2处,新城3处,每处二三人。当时,每
于剃头终了,一般都为顾客捶背、拉胳膊,按摩头面部某些特定穴位,令人顿觉轻松、
爽快。
50年代始,盛行蓄分头,剪平头等各种发型,理发业有所发展。1951年,新城理
发业增加到20家, 从业人员30人。1952年,索镇理发业增加到9家,20余人,尔后又
发展到15家, 31人。1956年,索镇由11户私营理发店,21人,组成合作理发店,设3
个营业室, 年盈利5000余元。 农村私营理发店亦组成合作理发店,归供销社管理。
1960年,多数退出自营。嗣后,各理发店陆续增加了女子理发项目,并不断引进新发
型。1983年,各理发店普遍使用电吹风、烫发器具,男女发型趋向多样化。80年代,
个体理发业发展较快。至1987年,全县理发业有122家,其中97家在农村,占79.5%;
从业人员162人,其中132人在农村,占81.5%。
照相业 1920年, 柳杏园在新城开办第一家照相馆,夫妻2人经营。1948年,柳
开富又在索镇开设杏园照相馆,从业人员5人。室外露天拍照。
1950年,索镇青年照相馆开业,从业人员5人,月盈利400元。1952年,振华照相馆开
业, 从业人员4人,月盈利600元。1956年,青年、振华并为合作照相馆,从业人员7
人,年收入1.8万元,年获利万元左右。1979年特种行业普查时,全县有照相馆 (兼
修表) 12家。1980年,春光照相馆建成,从业人员16人,置以灯光、布景等设施,年
收入3.7万元。1983年,各乡镇陆续有个体照相馆开业。至1987年,全县有照相馆53
家,其中城镇7家,占13.2%,农村46家,占86.8%;从业人员106人,其中城镇15
人,占l14.2%,农村91人,占85.8%。
浴池业 1913年, 楼子庄张云鸾在索镇开办第一家浴池,从业人员4人。以辘轳
车水,用铁锅加热,设20个土炕铺位。于1940年歇业。1938~1945年,耿四和张士来
两家在索镇各办浴池l处,设备及经营规模与前者同。新城亦办起浴池2处。
建国初期,张士来等于1952年合股在西镇开办浴池。从业人员4人,浴池9平方米,设
土铺位30个,盈利甚微。1957年,国营索镇浴池建成,从业人员8人,男池100个铺位,
女池1 0余个铺位。室外附设理发部,仅限于冬季营业。1981年,桓台县浴池楼建成,
旺季正常营业,淡季则时开时停,兼营住宿,年收入6000余元。1985年起,县属工业
企业开始自办浴池,至1987年发展到17处。
洗染业 解放前,境内农民全穿土粗布,大多需对原布作印染加工。洗染业较为
活跃。 索镇和新城有洗染店6家,群众俗称“染坊’’。从业人员十五六人。当时的
洗染业务,主要是将土白布染成青(黑)或兰色,也有土法印制花布的。新中国建立后,
农民穿土粗布者由稀少渐至绝迹,洗染店相应大减。进入80年代,着毛呢装者渐多,
索镇出现干洗毛呢服装的个体户。1985年,全县洗染店6家,1987年发展到8家,其中
城镇l家,农村7家;从业人员18人;城镇3人,农村15人。
日用品修理业 1979年, 修理业105家,其中车行72家,电器修理14家,其它19
家。1987年,全县日用品修理业626家,占服务行业63.2%,其中城镇30家,占修理
业4.8%, 农村596家,占95.2%;从业人员785人,占服务业46.84%,其中城镇
36人,占修理业4.6%,农村749人,占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