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商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6&A=1&rec=193&run=13

明清时期,索镇、新城已成为区域性的商品集散中心。清末至民国初期,境内有
各业商号200余家,盛时达800余家,年交易值达800余万元(银元) 。各商号多集中于
六大镇,以索镇、新城居多。内销商品,主要有日用工业品和耕畜等27种;外销商品,
主要有粮、油、蔬菜等农副产品及湖产品34种。日军侵占桓台后,设立“组合社”,
肆意掠夺桓台的经济资源,控制桓台的商业市场,日用品奇缺。1946年起,内战频仍,
物价暴涨,1947年7月之物价较1936年上涨了6万倍。大部商号被迫停业,至解放前夕,
境内仅存私营商业近千户。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
扶持工商业恢复发展。1949年,商业各行业发展到113l户,从业人员1600余人。同时,
建立国营商业和合作商业,但因所占比重较小,一些不法商人乘机囤积居奇,哄抬物
价,造成粮食、布匹、食盐等主要商品价格几经波动。1950年起,结合调整公私关系、
劳资关系、产销关系;通过国营商业让私营商户代销、经销等形式,进行利用、限制、
改造。1953年国家对粮、油实行统购统销,1954年又实行棉、布统购统销,并通过加
工、订货、统购、包销,掌握了主要货物,逐步把私营商业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形成
以国营商业为主导, 集体、个体商业并存的格局。到1955年,零售额比1950年上升2
.24倍。1956年,通过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起社会主义统一市
场。1957年,境内集市发展到43处,为历史上集市贸易盛期。此后,由于“左”倾错
误干扰,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两次将公私合营和集体商业并转为
国营商业,取消了个体商户和集贸市场,部分商品凭票限量供应。1978年后,商业体
制进行改革,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市场调节的范围不断扩大,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流
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进入市场;集体、个体商业网点和人员大量增加。同时,建立
并开放了各类专业市场,形成了开放型、多渠道、少环节的新的商品流通网络,市场
商品可供量和花色品种不断增加。至1987年,全县共有商业专业公司20多个,各种商
业零售网点5004个, 贸易中心1个,商业人员12084人,其中国营占13.6%,供销社
占9.8 %, 其他集体占17.2%,个体联营占0.5%,个体占58.9%。全县平均每38
人中有1名商业服务人员。全年社会商品零售额23556万元,相当于1966年前16年的总
合。 农副产品收购额9922万元, 比1978年的2237万元增长3.4倍。集市贸易成交额
4206万元,比l 978年的509.6万元增长7.2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