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建筑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6&A=1&rec=144&run=13

建筑业在桓台源远流长。隋唐时期,境内庄严雄伟的隋文宝塔、华严寺已名
闻遐迩。建于明代的“四世宫保”坊更是全国为数极少的古代砖坊之一。19世纪
初,胶济铁路通车后,济南辟为商埠。桓台建筑工匠们开始走出家园,到全省、
全国乃至海外去从事建筑。1933年,在济南注册登记的桓台营造厂达70余个,工
匠5000余人。迄今,仍屹立于泉城的济南青年基督教会礼拜堂、齐鲁医院、郑州
的“二·七”纪念塔等,都出自桓台工匠之手。然而,桓台建筑业的发展并非一
帆风顺。20世纪40年代初,日军侵华,战乱频仍,桓台建筑业受到严重摧残。至
1940年桓台在济南的营造厂只剩下10个。至1948年,90%以上的建筑工匠失业。
建国后,党和政府支持恢复和发展建筑业。至1957年,建筑队伍发展到数千
人,还为各地市输送建筑技工2500余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到1978年前
的20多年里,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桓台建筑业发展缓慢,至1978年,建筑
业总产值3809万元,只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1/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思想上、政治上的拨乱反正,桓台建筑业得
到进一步发展壮大。 至1987年,从业人数达5.5万,占全县总劳动力的27%。计
有各类建筑工程技术人员2.2万人, 占建筑业总人数的44%,其中,高级工程师
10人, 工程师101人,会计师65人,四级以上技工占40%。全县拥有建筑公司15
个,三级企业26个,四级企业84个,五级企业49个,建筑机械装备总值5268.5万
元,建筑机械总功率达43890千瓦,技术装备达每人1025元,动力装备每人2.3千
瓦。 1981~1987年,共完成建筑面积1073万平方米,相当于1个中等城市的全部
建筑面积。建筑工程合格率和优良率分别达80%和15%,已形成立足山东,服务
全国,走向世界的格局。1985年3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彭真回到祖籍桓台视察工作,题写了“建筑之乡”四
个大字,给予桓台建筑业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桓台县建筑工程总公司先后lO
次参加全国建筑业会议, 介绍经验。1987年,全县实现建安产值33738万元,比
1978年增长8.6倍,平均每年递增27.43%,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34.4%,全县
居民收入的l/4来源于建筑业。桓台的建筑业已成为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
柱。中国建筑业联合会会长肖桐在桓台召开的全国建筑企业深化改革目标模式研
讨会上的讲话指出:“桓台建筑业的改革和发展经验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比较成
功的经验,具有普遍意义。桓台乡镇建筑企业走的路子,对全国的集体建筑企业
和乡镇建筑企业以及中小型国营建筑企业树立了好的样板。桓台建筑企业确实具
有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