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水域资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6&A=1&rec=123&run=13

水面 清代,北部湖区水产丰盛,曾是风光秀丽的水乡。1906年 (光绪三十
二年) 起,连续大旱,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至20世纪30年代,湖区仍有较充
裕的水产资源。《新修桓台县志》记载:“县城东地势低下,时水及孝妇河众流
奔注,汇为巨浸,古名锦秋湖,周围七、八十里,……至鳞介之属,种类多不能
悉举,以鲈鱼、鳜鱼、鲤鱼、鲫鱼、鳢鱼、齐鱼最美,螃蟹出产尤丰。”
1960年起,水源缺乏,水面剧减,水质污染严重。1984年,有水面24763亩,
其中,河流水面11797亩,湖泊沟渠水面10723亩,坑塘水面2264亩。在总水面中,
可养鱼水面6190亩,已养鱼水面3208亩,占可养鱼水面的52%。在沟渠水面中,
可养鱼水面5618亩,已养鱼水面2848亩,占沟渠可养鱼水面的51%。在坑塘水面
中,可养鱼水面572亩,已养鱼水面360亩,占坑塘可养鱼水面的63%。1987年,
水质污染状况有所改善,可养鱼水面达8059亩,实养水面2150亩,占可养水面的
26.7%。
水质 1969年开始污染,污染程度逐年加重。1974年,荆家镇东孙村60亩养
鱼水面进入小清河污水,鱼类全部死亡。湖区水生物如鱼、虾、蟹、螺、水草等
大批死亡。鲤鱼、鲫鱼、泥鳅等,食用时有一股强烈的农药味。1983年以来,县
政府重视湖区开发,加强对污水的治理,水质好转,鱼类资源有所回升,毛蟹、
虾有较大养殖。 1984年,水中有害物质繁多,其中酚每升水中占0.004毫克,汞
0.007毫克。1987年,酚、汞等主要有害物质已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