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林木种类及分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6&A=1&rec=113&run=13

用材林 放前,境内主要树种有榆树、楸树、刺槐、国槐、柳树、杨树、侧
柏、臭椿等。主要是四旁植树及坟墓田营造的小片用材林。建国初期,林木种类
不断增加。60年代至70年代,平坟造地,使墓田变为农田,原来的小片用材林所
剩无几,松柏等用材树木减少。1975年起,县委、县政府抓农田林网建设,从外
地引进八里庄杨、北京杨、大关杨、东意杨等。柳林主要分布于北部湖区,以起
凤、荆家二镇较多。刺槐以马桥、荆家二乡镇较为常见。臭椿则以田庄、荆家二
镇居多。其他树种全县各地均有种植。
1975年,全县第一次林木普查。有林地面积1.1万亩,其中,用材林5848亩,
占有林地的52.7%。 用材林中,杨树幼令林2624亩,中令林912亩;柳树幼令林
604亩, 中令林183亩;刺槐幼令林1014亩,中令林94亩;榆树幼令林256亩,中
令林12亩;侧柏中令林32亩,其他树种116亩;经济林5330亩。
1981年全县第二次林木普查。有林地面积2.6万亩,其中用材林、防护林1.7
万亩,经济林4495亩,桑园4006亩,其他50亩。
1984年,全县第三次林木普查,正值农村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由于林业生
产责任制没有落到实处,树木砍伐较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 (不包括全县农田林
网覆盖面积15478亩) 6828亩,有林地5798亩。有林地中,用材林414亩,防护林
1834亩, 经济林3550亩。用材林中,侧柏2亩,杨树256亩,刺槐ll亩,泡桐108
亩,其他37亩。防护林中,杨树1417亩,刺槐417亩。
1987年,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万余亩(不包括农田林网折实覆盖面积),其中,
用材林4168亩,经济林6000亩。
桑树及其他经济树木 经济林树种除苹果、梨、桃、枣外,还有花椒,香椿、
桑树等。香椿在田庄、桓城、周家3乡镇较多。
桓台县历史上就有植桑养蚕的习惯,《齐民要术》中有“鲁桑百丰绵帛”的
记载。明天启年间,境内植桑普遍。清代末期至民国初期,桑树种植遍及全县,
有桑树1.4万株左右。
民国时期,桑树多是高干养成,栽种在沿河两岸,路旁田边、房前屋后。也
有栽植在闲散土地上的小片桑林,或采用粮桑间作的形式。桑树品种多是黄鲁桑,
少量实生桑。
新中国建立后,县委、县政府重视植桑养蚕,引进低干桑。1964年,确定马
桥、周家二社为植桑养蚕基地。马桥公社康杨大队、北岭大队都有近百亩桑田,
当年产茧537公斤。 随后,在“左”倾错误影响下,桑蚕养殖不前。1977年,县
供销社拨扶持资金60万余元,用以发展桑蚕事业,在马桥、荆家、田庄、候庄、
果里等公社建桑园。 是年,购进桑苗170万株,建桑园1200亩。1979年,全县桑
园4515亩。所植桑树多为“湖桑32号”,少量“桐乡青”“红皮大种”等。“湖
桑32号”枝条粗而长,节与节间略带弯曲,春季发芽稍迟,秋叶硬化较晚,春秋
二季叶质好,适于养蚕。且喜大肥水,耐砍伐。
20世纪80年代,桑树病虫害严重,桑蚕收益低,亩桑收入近200元。1985年,
有桑园面积39l亩。1987年,全县桑园面积减至209亩,桑蚕茧产量237公斤。
古树 境内现存古树有国槐4棵,龙头槐1棵,杨树1棵,桧柏2棵。
(1)东店古槐 位在果里乡东店村前大街路北胡向才家院内。树身周长2米,
主杆高6米,为明末建村时所植,距今400余年历史。
(2) 永富古槐 生长在周家乡永富村村东大街北侧。明嘉靖年间孙氏到此定
居时所植。树身早枯,老杈、大杈3股,3股上又生长出8股较小杈桠。原近枯萎,
1980年又转茂盛。根围2.3米,树高10余米,遮阴面积11平方米。树身有枯穴3个,
上部有小枯穴13个。
(3)于堤古槐 生长在唐山镇于堤村后街路南车西效家中。清初栽植,有300
年树岭。树已枯心,有树洞而未劈裂。高近10米,树身围1.9米,枝叶繁茂。
(4) 小寨古槐 位在田庄镇小寨村南部十字路西北侧的土埠上。高17米,树
身已枯, 围3.4米,枝叶繁茂,树冠呈伞形。根如龙爪,迂曲盘结,多已裸露,
踞于土墩之上。土墩俗名凤凰咀子。明永乐年间栽植,传统后有凤凰在此树落下,
村民视为祥瑞。
(5)木佛龙头槐 生长在陈庄乡木佛村西小学校院内。此树生长极为缓慢,树高4
米, 围l米,半部中枯。树枝丝密,下垂如伞盖,股不比干细,扭曲虬盘,奇异
百转。明代植于兴福寺内,现木佛村小学即兴福寺遗址。
(6)周董白杨 位在荆家镇周董村北。明洪武年间栽植,距今616年。传言:
“先有小杨树, 后有周家庄”。树主体高3米,周长2.52米,树总高15米,覆盖
面积19.6平方米。虽称杨树,但生长独特,枝蔓繁多,均系龙爪形,实为古今树
中少有。
(7)桧柏 位在新城镇王渔洋纪念馆正堂前,东西各l株。处东面1株,围3.3
米;西面1株,围2.8米。有雌雄异株之说,即东侧高大者为雄树,西侧略矮者为
雌树。明代栽植,有400余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