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类 乡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6&A=1&rec=10&run=13

索镇 位于县境东部,东接临淄区,西连唐山镇,南靠侯庄乡,北依耿桥乡,
西南与果里乡接壤, 东北与博兴县连界。南北最大纵距2.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
7.5公里, 面积为38.4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5%。镇辖五里、东镇、西
镇、北辛、建国、马家、东辛、杨家、北王、新民、永安、永和、东逯、邢刘、
前毕、后毕、南辛、刘茅、崔茅、赵家、张茅、于磨、花园、孟家、三岔、李贾
26个村民委员会(含24个自然村) 。1987年,全镇人口9125户,35815人。汉族占
99.99%,回、满等民族仅18人。
镇境, 清代属厚生乡。1928年属三区。1947年,为乌河区。1948年5月,索
镇升为区级镇。1950年,为三区。1955年,复称乌河区。1956年11月撤区,分为
东毕乡、赵家乡、索镇。1958年3月,改为索镇。9月,称卫星第二人民公社。12
月,改为索镇人民公社。1961年5月,改称索镇区。’9月,改称索镇人民公社。
1961年9月, 复称索镇区。1966年7月,撤区并社,复称索镇人民公社。1982年4
月,改为镇。镇人民政府驻镇府街乌河大桥西首。
境内地貌特征为东高西低,东西长,南北窄,略呈长方形,属山洪冲积平原。
土壤分褐土、砂姜黑土两大类,褐土占68.72%,砂姜黑土占31.28%。全镇有耕
地39389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7%,适种小麦、玉米、蔬菜,为本县商品粮
基地之一。乌河纵贯镇区中心,绪河横于镇境东侧,大寨沟横跨镇境南部。
索镇人民兴修水利较早。清末,土、砖井遍及各村。1933年,始打洞子井,
沿乌河两岸洞子井纵横交错,形成地下长河,地上井灌的水利网络。粮食平均亩
产近200公斤。 建国后,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观,粮食产量持续增长。1987年粮
食总产量达2100万公斤,单产665公斤,人均收入651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33%、
1109/6、108%。
镇设卫生院(所)6处。中、小学25所,在校学生6721人。文化站、广播站各1
个;村有图书室、俱乐部、青年之家。商业网点遍及各村,张东铁路纵贯镇境中
部,张义公路纵穿镇区中心,设有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市郊汽车站,交通方便。
解放前,各地官宦商贾聚此经商兴市,达百余家。每逢农历四、九大集,方
圆百里的居民聚此争购,年交易总值2500万余元(银元)。1939年日军侵占索镇,
盛市衰败。解放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工商业,盛市复
兴。1978年起,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多种经营,百业俱兴。1987年,实
现镇、村企业总产值8000万元,利润440万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51倍、3l倍。
镇南,有汉代西安县城遗址,乌河中有云涛古迹。索镇是山东省人民委员会
副省长苗海南、外交部副部长王幼平的故乡。
新城镇 位于县境西南隅,距县城15公里。东接唐山镇,西连邹平县,东南
靠周家乡, 北依陈庄乡、田庄镇,南北最大纵距8.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0.5公
里,面积为43.9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6%。镇辖城西赵苏、江苏、张苏、
北邢家、罗苏、祝家、石家、西逯、韩家、西贾、东贾、新义和、存留、西巴、
昝家、邢庙、洼子,新杨、见家、新盛、新王、新立、乔西、乔南、城东、城南、
城北、东花园、聂桥、崔楼、河南、宫家、小崔家、小徐家、刘三里、耿三里、
四里、毛家40个村民委员会(含38个自然村) 。1987年,全镇共有9042户,37319
人。除1人为回族外,其余全部为汉族。
清代,属利用、永宁、厚生、正德4乡。1928年属一区。1947年改为崔楼区,
1950年,复称一区。1956年11月撤区,分为城关、洼子2乡。1958年3月,称城关
乡。9月,改称卫星第八人民公社。12月,称桓城人民公社。1961年5月,改为桓
城区。1966年7月撤区并社,称桓城人民公社。1982年4月,改称新城人民公社。
1984年4月改为镇。镇人民政府驻新城。
境内地貌特征为南高北低,南北窄,东西长,略呈菱形,属山前洪冲积平原。
土壤分褐土、砂姜黑土两大类,褐土占68.9l%,砂姜黑土占31.09%。西猪龙河
纵贯镇境中部,大寨沟横跨镇境南部,南有八股路洼,北有邢家洼。全镇有耕地
50901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9%,适种小麦、玉米,为境内商品粮基地之一。
新城建于1214年。地处邹平、桓台两县衔接处,是境内农产品重要集散地之
一。 清末至民国初期,城内有商号200余家,钱庄、当铺为垒省首创之一。每逢
农历三、 八大集,来自邹平、高苑、长山等地的3万余入至此选购。1939年日军
侵占新城,.烧毁西关房屋700余间,盛市陷于萧条,工农业生产很不景气,粮食
平均亩产不足140公斤。 建国后, 党和政府医治了战争创伤, 市场景象大振。
1978年起,农业生产发展迅速,镇、村企业长足发展。1987年,粮食总产2544万
公斤,单产618公斤,人均收入651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51%、4l%和1.48倍。
镇、 村企业实现总产值5614万元, 利润473万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19.85倍、
15.14倍。
镇设医院、文化站、广播站、影剧院;村有图书室、卫生室、俱乐部;中、
小学37所,在校学生5804人。商业网点遍及各村,章索、张田公路纵横穿越镇区
中心,交通方便。
新城,为明代医药学家王象晋、清代兵部尚书王象乾、刑部尚书、一代诗宗
王士祯的故乡。
镇区有四世宫保坊、齐桓公戏马台、忠勤祠、渔洋祠和形状独特的太湖石等10处
名胜古迹,为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起凤镇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2.5公里。东北接博兴县,西连荆家镇,
南靠耿桥乡, 南北最大纵距8.6公里,东西最大横距9.8公里,面积53.53平方公
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0.5%。镇辖傅庙、鱼一、鱼二、鱼三、鱼四、夏一、夏二、
夏三、夏四、夏五、夏六、夏七、华沟、起北、起南、西三、西四、西巩、东巩、
穆寨、辛泉、乌东、乌北、乌南24个村民委员会(含13个自然村)。1987年,全镇
人口14225户,57211人,均为汉族。
1928年为三区。1947年9月为八区,10月,改称滨湖区。1955年9月,为起凤
区。1956年11月撤区,分为夏庄、鱼龙、起凤3乡。1958年3月,为起凤乡。9月,
为卫星第一人民公社。 12月, 改称湖滨人民公社。 1961年5月,改为起凤区。
1966年7月,撤区并社,称起凤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镇。镇人民政府驻起
凤村西。
境内地貌特征为南高北洼、属山前洪冲积与黄泛冲积的叠交地带。以馑饥岭
为界,岭北为马踏湖,南为锦秋湖。西有东猪龙河,南有乌河及西、东分洪河,
北有预备河、 小清河。湖区面积15848亩,占全镇土地面积的80%,其中,水田
2489亩, 苇田1.96万亩,藕田3500亩,盛产苇、蒲、藕、鱼、虾、蟹。白莲藕9
孔甘脆。草编屏扇,为清代贡品。素有“北国江南、鱼米之乡”誉称。湖中有五
贤祠、鲁连井等18处名胜古迹。春秋时齐景公,三国诸葛亮,唐代李白,宋代苏
东坡,元代于钦等官宦名人均至此游览,是山东省自然风景重点保护区之一。
全镇有耕地33140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4%。土壤分褐土、砂姜黑土、潮
土3大类,褐土占8.1%,砂姜黑土占9.5%,潮土占82.38%,适种小麦、玉米和
苇、蒲、藕等水生植物。1987年,粮食总产2011.49万公斤,单产73l公斤,人均
收入780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41.8%、37.15%、37%。镇、村企业实现总产值
1.2l亿元, 利润478万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75.9l倍、40.24倍。镇设医院、文
化站、广播站;中、小学30所,在校学生8689人;村有图书室、俱乐部、青年之
家、卫生室(所)。索起、夏荆公路纵横镇区中心,北有小清河,交通便利。
田庄镇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12公里。东接邢家乡、唐山镇,西连陈庄乡,
南靠新城镇, 北依荆家镇, 南北最大纵距6公里, 东西最大横距7公里, 面积
50.9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9%。镇辖张王、田庄、署光、傅桥、旬北、
旬东、旬西、于铺、关家、史家、牛王、辕北、辕南、文庄、东埠、西埠、北埠、
胡西、胡中、胡东、宗王、高楼、仇王、刘家、西家、小庞、大庞、大寨、小寨、
李寨30个村民委员会(含28个自然村) 。1987年,全镇11 898户,50810人。主要
人口为汉族,只有回族1人。
清代, 属利用乡。 1928年,为一区。1947年,称田庄区。1950年为高楼区
(六区)。1956年11月撤区,分为田庄、大旬、胡家、傅桥、辕文5乡。1958年3月,
合并为田庄、傅桥2乡。9月,改为卫星第十人民公社。12月,易名田庄人民公社。
1961~1965年, 为田庄区。1966年撤区并社,分为田庄、傅桥2公社。1970年10
月,改称田庄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镇。镇人民政府驻张王村。
境内地貌特征为南高北洼,略呈方形,属山前洪冲积平原。北有锦秋湖,苇
田4000余亩,年产苇席30万余张,素有“苇编之乡”誉称。猪龙河纵贯镇境东西,
跃进河、 南干渠横跨镇境中部。 土壤分褐土、 砂姜黑土、潮土3大类、褐土占
60.3%, 砂姜黑土占15.23%,潮土占24.47%。全镇有耕地49143亩,占全县耕
地面积的9.6%, 适种小麦、玉米、蔬菜,为境内商品粮基地之一。1987年,粮
食总产2606万公斤, 单产643公斤, 人均收入62l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26%、
22.6%、32.98%。镇、村企业实现总产值6158万元,利润268万元,比1978年分
别增长51倍和30.16倍。
文教卫生事业也有较大发展。1987年,镇设文化站、广播站、医院、影剧院;
村有图书室、俱乐部、卫生室(所);中、小学34所,在校学生8147人。周田公路
纵贯镇境中部,交通便利。商业网点遍及各村,以田庄最盛。
镇东大寨村,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遇难地。镇南小庞,
为龙山文化时期遗址。东北,有汉代博士辕固冢。镇西,有隋唐时期的华严寺,
为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山镇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4.5公里。东接索镇,西连田庄、新城二镇,
南靠果里乡, 北依邢家乡, 南北最大纵距9公里, 东西最大横距7公里, 面积
43.2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5%。镇辖唐一、唐二、唐三、唐四、唐五、
西莫王、前七、后七、前大王、后大王、邢里、大有、兴旺、东巴王、贾家、郭
家、楼一、楼二、郑家、宋店、八里、人和、王茂、石店、浒家、古城、徐店、
于堤、东周、西马、西毕、薛庙32个村民委员会(含30个自然村)。1987年,全镇
9591户,39242人。主要人口为汉族,回、满族各1人。
解放前, 分属一、 三区。 1956年11月撤区,分为西毕、七里、唐山3乡。
1958年3月, 为西毕、七里2乡。9月,改为卫星第七人民公社。12月,称唐山人
民公社。 1961年5月, 改为唐山区。1966年7月,撤区并社,称唐山人民公社。
1984年4月,改为镇。镇人民政府驻唐山。
境内地貌特征为南高北低,略呈菱形,属山前洪冲积平原。东猪龙河纵贯镇
区中心, 大寨沟横跨镇境南部。土壤全部为褐土土类。全镇有耕地50098亩,占
全县耕地面积的9.7%, 适种小麦、玉米,为境内商品粮基地之一。1987年,粮
食总产量308l万公斤, 单产738公斤,人均收入745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65.43
%、53%、120%。镇、村企业实现总产值8330万元,利润622万元,比1978年分
别增长38倍、25倍。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1987年,镇设文化站、广播站、医院、影剧院。村
有图书室、俱乐部、卫生室(所)。镇、村有中、小学34所,在校学生6072人。
商业网点遍及各村,以唐山最盛。章索公路横跨镇境中部,唐华公路纵贯镇
境东部,交通方便。
镇南古城村,为春秋时期的格孙城,又名箕游城;汉为高苑县东城,隋建鬲
县城。镇西古冢,为周代文化遗址,有汉墓多处,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家镇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3.5公里。东接起凤镇,西连马桥乡,南靠
田庄镇,北越小清河与高青县连界,南北最大纵距5.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8.7公
里, 面积53.3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0.5%。镇辖荆一、荆二、王家、荆
三、荆四、前孙、后孙、滩子、姚王、前高、吴园、柳村、王明、东孙、里仁、
陈桥、高王、姬桥、小园、大园、崔家、辛庄、周董、双跃、后高、后刘、前刘、
东刘、伊家29个行政村(含31个自然村)。1987年,全镇1 1077户,46306人。除1
人外,皆为汉族。
清代,属正德乡。1928年为四区。1947年为岔河区。1950年为四区。1955年
9月, 为陈庄区。1956年11月撤区,分为高王、孙桥、刘家3乡。1958年9月,为
卫星第十二人民公社。 12月,改称高王人民公社。1961年5月改称高王区,1966
年5月撤区并社,分为荆家、刘家2公社。1970年刘家公社并入荆家公社。1984年
4月,改为镇。镇人民政府驻荆家村东。
境内地貌特征为西高东低,南高北洼,东南部为锦秋湖,东北部为马踏湖区,
属山前洪冲积与黄泛冲积的叠交地带。 土壤分褐土、潮土两大类,褐土占27.74
%,潮土占72.26%。全镇有耕地44559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6%,适种小麦、
玉米、蔬菜、芦苇。小清河横枕北境,有航运之利。孝妇河二支流,由西南向东
北注入马踏湖。
1987年, 粮食总产2139.22万公斤,单产690公斤,人均收入690元,比1978
年分别增长8.7%、23%、48%。镇、村企业总产值1.12亿元,利润500万元,比
1978年分别增长3.91倍,16.42倍。
文教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1987年,镇设医院、文化站、广播站;村有图
书室、俱乐部、卫生室(所);中小学34所,在校学生6792人。
商业网点遍及各村,夏红公路横穿镇中,周荆公路纵贯镇东。
耿桥乡 在县境东部,距县城3公里。东接博兴县,西连邢家乡,南靠索镇,北依
起凤镇, 南北最大纵距6.6公里,东西最大横距7.3公里,面积26.47平方公里,
占全县总面积的5.2%。 乡辖耿桥、李家、永安桥、姜庙、睦和、小辛、桃园、
河崖头、东雅和、苏王、王沟、徐家、宫家庄、张桥、义和、刘家庄、西雅和、
任庄、兰柳19个行政村(含20个自然村) 。1987年,全乡6885户,28043人。主要
人口为汉族,白、蒙族各1人。
清代,属厚生乡。1928年为三区。1947年为乌河区。1950年称三区。1956年
11月撤区, 分为耿桥、张桥2乡。1958年3月,为索镇。9月,改为卫星第二人民
公社。12月,改称索镇人民公社。1961年5月撤社,改为索镇区。1966年5月,撤
区并社,称耿桥人民公社。1984年4_月,改为乡。乡人民政府驻耿桥村南。
境内地貌特征为南高北低,略呈方形,属山前洪冲积平原。土壤分褐土、砂
姜黑土两类, 褐土占19.79%,砂姜黑土占80.21%。全乡有耕地39358亩,占全
县土地面积的5.7%, 适种小麦、玉米、蔬菜,为本县商品粮、蔬菜生产基地之
一。
1987年, 粮食总产1697.36万公斤,单产655公斤,人均收入653元,比1978
年分别增长7.1%、32.9%。170%。乡、村企业总产值5382万元,利润470万元,
比1978年分别增长92倍、4.8l倍。
文教卫生事业有一定发展。1987年,乡设文化站、广播站、医院;村有图书
室、俱乐部;中小学22所,在校学生4730人。
商业网点遍及备村。张义公路横跨乡境南部,索夏公路纵贯乡境中心。
邢家乡 在县境北部, 距县城7公里。东接耿桥乡,西连田庄镇,南靠唐山
镇, 北依起凤镇。南北最大纵距3公里,东西最长横距7公里,面积26.56平方公
里, 占全县总面积的5.29/6。乡辖邢家、后诸、前诸、黄家、演马、后许、宋
家、波扎店、吉托、于家、郇家、田孟、东营、张茂、东莫王、郭店、白辛、前
许18个村民委员会(含19个自然村)。1987年,全乡4813户,20292人,均为汉族。
清代,属利用乡。1928年为三区。1947年10月,分属乌河区、高楼区。11月
撤区,分为诸葛、演马二乡。1958年3月,并为诸葛乡。9月,改为卫星第十人民
公社。12月,改称田庄公社。
1961年5月撤社,改为田庄区。1966年7月撤区并社,改称邢家公社。1984年
4月,改为乡。乡人民政府驻邢家村。
境内地貌特征为南高北洼,略呈方形。东猪龙河纵贯乡境东部,胜利河、乌河西
分洪河横跨乡境中部,土壤分褐土、砂姜黑土、潮土3类,褐土占20.91%,砂姜
黑土占65.91%,潮土占13.18%。全乡有耕地26086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1%,
适种小麦、 玉米,为本县商品粮基地之一。1987年,粮食总产1273.76万公斤,
单产571公斤, 人均收入652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50.44%、35.21%、304%。
乡、 村企业总产值4925万元,利润309万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92.45倍、76.25
倍。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好。1987年,乡设文化站、广播站、医院;村有图书室、
俱乐部、卫生室;中、小学18所,在校学生3355人。
商业网点遍及各村,以邢家村最多。唐华公路纵贯乡境东侧。
马桥乡 在县境西北,距县城23公里。东接荆家镇,西连邹平县,南靠陈庄
乡,北越小清河与高青县接壤,南北最大纵距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2.5公里,
面积44.9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8%。乡辖马桥、北营一、北营二、北营
三、西圈、码头、张庄、东岔、西岔、罗道、西辛、东圈、西孙,前金、后金、
姜家、北红庙、北岭、冯马、五庄、胡马、齐马、南营、祁家、北岔、康杨、小
庄27个村民委员会(含29个自然村)。1987年,全乡7135户,29445人,除1人外,
皆为汉族。
清代,属正德乡。1928年,为四区。1947年,为岔河区。1950年,为四区。
1956年11月撤区, 分为北营、马桥、北岭乡。1958年9月,改为卫星第十一人民
公社。12月,改称陈庄公社。1961年5月,改为陈庄区。1966年7月撤区并社,称
马桥公社。1984年4月,改为乡。乡人民政府驻马桥村。
境内地貌特征为南高北低,略呈方形,属山前洪冲积与黄泛冲积叠交地带。
土壤分褐土、潮土两类,褐土占62.76%,潮土占37.24%。全乡有耕地45943亩,
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9%, 适种小麦、玉米、棉花,为本县产棉区之一。小清河
横枕北境,青沙湖地处乡境西北,杏花河、人字河、胜利河纵横交错穿越乡境。
张田公路纵贯乡境东部。
1987年, 粮食总产1989.82万公斤,单产615公斤,人均收入615元,比1978
年分别增长33%、54.1%、174%。乡、村企业总产值2255万元,利润249万元,
比1978年分别增长31.3倍、76.81倍。
文教卫生事业有较大发展。l987年,乡设文化站、广播站、医院;村有图书
室、俱乐部、卫生室;中、小学24所,在校学生4410人。商业网点遍及各村,以
马桥最盛。
陈庄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20公里。东接田庄、荆家二镇,西连邹平县,
南靠新城镇,北依马桥乡,南北最大纵距3.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5.5公里,面积
32.46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4%。乡辖前陈一、前陈二、后陈、顺河、黄郭、
小王、辛桥、后薛、中薛、南薛、前薛、段家、小罗、西史、东扬、木佛、滕寨、
宗崔、东宰、马辛、郝寨、西潘、东潘、南郭、姚郭25个行政村(含24个自然村)。
1987年,全乡5210户,22376人,均为汉族。
清代, 属正德乡。1928年为四区。1945年9月由北邹长县划归本县辖。1947
年为岔河区。1950年为四区,1955年陈庄区。1956年11月撤区,分为木佛、陈庄
二乡。1958年3月为陈庄乡。9月,改为卫星第十一人民公社。12月,改称陈庄公
社。 1961年5月改称陈庄区。1966年7月撤区并社,称陈庄公社。1984年4月,改
为乡。乡人民政府驻前陈。
境内地貌特征为南高北低,略呈长方形,属山前洪冲积平原。土壤分褐土、
砂姜黑土两类, 褐土占81.44%,砂姜黑土占18.56%。全乡有耕地34932亩,占
全县耕地面积的6.7%, 适种小麦、玉米、棉花,为本县产棉区之一。1987年,
粮食总产1969.82万公斤, 单产621公斤, 人均收入567元, 比1978年分别增长
81.94%、 31.43%、222%。棉花单产67公斤,乡、村企业总产值3036万元,利
润232万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1.03倍、17.5倍、21.17倍。
文教卫生商业有一定发展。1987年,乡设文化站、广播站、医院;村有图书
室、俱乐部、卫生室;中、小学27所,在校学生3343人。商业网点遍及各村,以
陈庄最为繁荣。
周家乡 位于县城西南,距县城16公里。东邻果里乡,西连邹平县,南靠张
店区, 西南接周村区,西北与新城镇接壤,东北与唐山镇连界,南北最大纵距
9.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6.5公里,面积30.4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9%。
乡辖周家、辛兴、荣家、绍北、万家、孔家、李王、永富、苇河、阎家、绍南、
沈家、南红庙、景楼、郝家园、楼里、店子、夏家、东郭、杨楼、麻家、东黄、
康家、太平24个乡村委员会(含24个自然村) 。1987年,全乡5147户,20780人,
除3人外,皆为汉族。
清代,属永宁乡。1928年为一区。1947年10月为崔楼区。1950年5月为一区。
1955年9月为崔楼区。1956年11月撤区,改为杨楼、沈家二乡。1958年3月,杨楼
并为沈家乡。9月,为卫星第八人民公社。12月改为桓城人民公社。1961年5月撤
社,改为桓城区。1966年7月撤区并社,建周家公社。1984年4月,改为乡。乡人
民政府驻苇河村。
境内地貌特征为南高北低,略呈长方形,属山前洪冲积平原。土壤分褐土、
砂姜黑土两类, 褐土占71.44%,砂姜黑土占28.56%。全乡有耕地24970亩,占
全县耕地面积的6.8%, 适种小麦、玉米、果树,为本县果树基地之一。大、小
龙须沟纵贯乡境东西,大寨沟横枕北境。
1987年, 粮食总产1679.17万公斤,单产557公斤,人均收入579元,比1978
年分别增长61.82%、53.44%、253%。乡、村企业总产值4188万元,利润278万
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25倍、15.84倍。
文教卫生有一定发展。1987年,乡设文化站、广播站、医院;村有图书室或
俱乐部、卫生室;中、小学22所,在校学生3657人。商业网点村村皆有,以苇河
最盛。张田公路斜穿乡区中心,周田公路纵贯乡境东部。
果里乡 位于县境南, 距县城7公里。东接侯庄乡,西连周家乡,南靠张店
区,北依索镇。南北最大纵距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8公里,面积34.86平方公里,
占全县总面积的6.8%。 乡辖西果里、东果里、东义和、西店、东店、王斜、徐
斜、练家、傅坡、后埠、前埠、东马、西边、东边、姜坊、周坊、西张埠、小官、
韩庙、刘斜、罗斜、陈斜、急公、后鲁、前鲁、甘家、阎高、南伊家28个行政村
(含29个自然村)。1987年,全乡6614户,27706人,除2人外皆为汉族。
清代,属厚生乡。1928年为二区。1947年10月为石桥区,1950年5月为二区。
1955年9月为石桥区,1956年11月撤区,分为店子、果里二乡。1958年3月,为果
里乡,9月,改为卫星第六人民公社。12月,改为唐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改
为唐山区。1966年7月撤区,建果里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乡。乡人民政府
驻西果里村东。
境内地貌特征为南高北低,略呈菱形,属山前洪冲积平原。土壤分褐土、砂
姜黑土两类, 褐土占15.14%,砂姜黑土占84.86%。全乡有耕地40010亩,占全
县耕地面积的7.8%。适种小麦、玉米、瓜蔬,为本县瓜蔬基地之一。
1987年, 粮食总产1705.14万公斤,单产574公斤,人均收入616元,比1978
年分别增长40.51%、57.26%,277%。乡、村企业总产值4019万元,利润210万
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35倍、8.8倍。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1987年,乡设文化站、广播站、医院;村有图书室
或俱乐部、卫生室;中小学30所,在校学生4565人。商业网点遍及各村,以果里
最多。张义公路纵贯乡境东部,果周公路横穿乡境中部。
前埠村东为春秋时期的葵丘邑,系龙山文化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侯庄乡 位于县境东南, 距县城8公里。东接临淄区,西连果里乡,南靠张
店区, 北依索镇。南北最大纵距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6公里,面积30.75平方公
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9%。乡辖龙南、龙北、龙东、吴磨、侯庄、凤呜、马王、
杨桥、西傅、东傅、面窝、南王、玉皇阁、东沙河、西沙河、官东、官中、官西、
西龙、三龙20个行政村(含17个自然村) 。1987年,全乡6276户,25457人,均为
汉族。
清代,属利用、厚生乡。1928年分长山九区、五区。1940年为五区。1947年
9月为铁山区, 1950年,为五区。1955年9月,为卫固区。196.6年11月撤区,分
为官庄、傅村二乡。1958年3月,为官庄乡。9月,改为卫星第三人民公社。12月,
为索镇人民公社。1961年5月为索镇区。1966年7月,建侯庄人民公社。1984年改
为乡。乡人民政府驻吴磨新村。
境内地貌特征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略呈方形,属山前洪冲积平原,土壤
分褐土、砂姜黑土两类,褐土占48.17%,砂姜黑土占51.83%。全乡有耕地面积
35173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8%。适种小麦、玉米。侯庄、三龙一带,有铁、
钴、铜矿藏,铁含量在50%以上。
1987年, 粮食总产1687.04万公斤,单产605公斤,人均收入531元,比1978
年分别增长65.72%、59.84%. 275%。乡、村企业总产值4442万元,利润751万
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28.8倍、45.36倍。
乡设文化站、广播站、医院;村有俱乐部或图书室、卫生室;中、小学33所,
在校学生4274人。商业网点村村皆有,以吴磨新村最多。果侯公路横跨乡境中心。
侯庄乡 是清河区抗日根据地之一。中共清河地委机关《群众报》创刊于东
沙河村。长桓临益四县边区联防行政办事处在面窝村成立。
玉皇阁村,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彭真
的祖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