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农 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8&rec=99&run=13

临淄农业历史悠久,据后李文化遗址发现的原始社会晚期蚌刀、蚌镰、石镰、
石斧等农具推断,至少8000年前这里就有农业生产活动。春秋时期,临淄农业出
现了“粟如丘山”的盛况。公元6世纪,高阳太守贾思勰总结当地农业生产经验,
写成一部世界闻名的农学巨著《齐民要术》。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农业
发展滞缓。1937年,日军侵占临淄,农业受到严重破坏。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土
地改革的完成,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继而实行了土地集体所有制,临淄农业才
得以恢复和发展。1956年,全县农业总产值(按不变价计算,下同)6137万元,
人均228元。1958年9月,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取代高级农业合作社。此后,
由于“左”的错误影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又加遭遇自然灾害,影响了农业
的正常发展。 从1962年起, 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落实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农业生产转上正常轨道。1965年,人均占
有粮食319.6千克, 农业总产值6248.9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在“以粮为
纲”方针指导下,虽粮食产量有所上升,但农业内部结构严重失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临淄农业得到长足发展。1980年9月,开始推行各
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上半年,全区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改公社为乡镇,取消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同时,进行农业
内部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粮食总产达25.27万吨,瓜菜总产量达24.93万吨。
1985年后,全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农、林、牧、农机、水利等部门和一
些涉农单位的服务实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到1991年底,全区建立各级各
类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1741个。 是年,临淄区粮食总产达33.45万吨,被列为全
国粮食生产大县(区)。
1992年,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全区逐步形成了以粮食、
瓜菜、林果、畜牧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1993年,临淄区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生态
农业建设试点县(区) 。1996年,粮食总产达33.68万吨,瓜菜总产量达85.2万
吨,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31元。
1997年始,压缩粮田面积,扩大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同时,重点发展肉牛、奶牛等食草畜禽,鼓励和支持企业、联合体、个体兴建畜
牧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养殖。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进一步发展,创立了齐城农业
高新技术开发区,建成一批以瓜菜、畜产品、林果等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
业。2002年,粮食总产量达27.2万吨,瓜菜总产量达148.58万吨,肉蛋奶总产量
达6.6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