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信之至孙建本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8&rec=767&run=13

朱信之(1920~1948.11)又名成信,今朱台镇朱台村人。著名烈士。
1946年,朱信之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中作战勇敢,冲锋在前,杀敌
本领强,被评为部队特等机枪射手。1947年1月,他所在部队改编为华东野战军。
5月, 华东野战军在泰安摩天岭战役中,他一人一挺机关枪,扼险阻击敌人,打
退了国民党部队的一次次进攻, 为主力部队准时歼灭敌人赢得了时间。1948年5
月,在解放河南省邓县战役中,他携机枪迂回敌后,对敌人进行猛烈而准确地射
击,有力地杀伤了敌军,打乱了敌人的阵脚,为人民解放军的后续攻击部队减轻
了压力,从而赢得了战斗的胜利。 为此,朱信之荣立一等功。9月以后,朱信之
所在部队和中原野战军共同参加淮海战役。11月,战斗打响,朱信之在战斗中英
勇牺牲,时任副排长。

郭元祥(1915~1948.12)今边河乡崔家碾村人。中共党员。著名烈士。
1936年,郭元祥考入私立青州中学读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解散,他回到
家乡务农。 1938年8月,参加冯毅之领导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新
编第一营,在淄河中上游山区进行反投降、反摩擦战斗。1939年秋,由部队首长
推荐到岸堤军政干部学校学习。结业后,安排到中共淄博特委政治处任保卫股股
长。1942年,调任山东军区司令部保卫科科长。抗日战争胜利后,郭元祥任山东
野战军某团团长, 带领部队参加过博山战役。1947年1月,他所在部队改编为华
东野战军。2月,参加了著名的莱芜战役。9月,他带领部队进行了菏泽沙土集战
役。 1948年9月后,郭元祥团及所在野战军部队同中原野战军参加淮海战役。11
月初,战斗打响。12月的一天傍晚,郭元祥带领部分指战员趁天黑在前沿阵地查
看地形。不料,敌方打出一颗照明弹,发现了他们。一排炮弹打过来,郭元祥被
炸成重伤,他拖着一条残腿,用一只手捂着流出的一截肠子,另一只手推开想抬
他的指战员,大声说:“不要管我,快离开这里!”其他指战员刚一离开,敌人
又一排炮弹打过来,身负重伤的郭元祥壮烈牺牲。

于道源(1912~1948)今齐都镇葛家庄人。著名教育家。于明信次子,是中
国共产党早期的无线电专家之一。曾任山东军区电台台长、鲁南军区宣传部部长。
早年于道源随父在济南上学,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受其兄于
道泉影响,先后学习了维吾尔语、土耳其语、世界语等,并用世界语翻译了中国
第一部有关无线电的书《无线电讲话》,从此与无线电结下了不解之缘。1937年
七七事变,日军入侵中国,他所在学校同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为西南联合大
学,于道源到西南联大任教。后来,于道源毅然投笔从戎。1939年,从西南联合
大学到了延安。短期学习后,化名江枫,奉命到山东搞地下工作。道源化装成农
民到济南后,动员父亲同去鲁南从事抗日工作。其父因年老有病并有老母在堂,
难以从行,临别时对道源说:“儿毋担心,我有生之年绝不会给日本人效劳。”
道源听后,又只身奔赴鲁南。根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八路军一一五师来到
山东,于道源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电讯培训班教员、山东军区电台台长、鲁南军
区宣传部部长等职。1948年,在与国民党军队战斗中牺牲。

徐振中(1912~1949.8.2) 原名安成,今青州市朱良镇人。曾任国民政府临
淄县县长。
1929年, 他考入北洋军阀孙殿英部军官学校。 1935年,参加中统特务组织,
任“调工” 。 1938年春,随其族弟组织益都县抗日自卫军,任第一大队队长。
1939年,与岳效鹏、王敬轩等小股部队组成益北抗日游击大队,自任大队长。后
率所部投靠国民党山东保安十五旅旅长张景月, 任五团一营营长。1940年4月,
接受共产党领导, 所部被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十团一营,任营长,9月
叛变。1941年1月, 与日伪勾结杀害革命干部和抗日家属200余人, 其中7户被
杀绝。1941年冬, 任二团团长兼临淄县长。 1943年,参加了日军济南宪兵队特
务组织“白铁社” 。1945年8月,率部由寿光护送国民政府山东省主席何思源前
往济南。1945年9月至1946年, 先后任警备四旅旅长、新编三十六师副师长、益
寿临广边区警备司令、山东省保安六旅旅长、山东第十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等
职。1946~1948年,两次占据临淄县城,杀害革命干部、群众454人。疯狂推行保
甲制度,施行法西斯恐怖统治。疯狂抓丁抢粮,全县被抓走青壮年2850人,抢走
牛马猪驴480头, 粮食15万吨。1948年4月,任济南城防司令。1948年9月24日,
济南解放时被俘。1949年8月2日,在益都县(今青州市)阳河镇伏法。

张之栋(1916.12~1950.3.27)今皇城镇店子村人。著名烈士。
1926年, 张之栋入本村初级小学读书。 1931年1月, 考入县立第四小学。
1932年9月,考入临淄县立初级中学。1935年7月,考入青岛市立铁路职业高中。
1938年9月, 参加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四团政治处宣传队。1939
年9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四团先后任连干事、指导员、营教导员。1943年
初,任团政治处组织干事。 1945年10月,他所在部队奉命开往东北。1946年1月,
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第七师十九团组织股股长,参加过四保临江战役。1947
年5月, 任七师二十团政治处副主任。1948年12月,升任政治处主任。先后参加
了平津、渡江等战役。1950年初,张之栋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军担任解放
海南岛登陆作战的重任, 他率三五二团参加了第二批偷渡。3月26日傍晚,他带
领战士从雷州半岛登上木船,于27日拂晓抵达海南岛。当时敌人以猛烈炮火进行
反击, 张之栋在阵地上往返督战时, 不幸中弹,殉职于解放海南岛的战斗中。
他曾立功4次,其中大功1次。

李墨轩(1906~1952.2.13)字子文,今皇城镇南卧石村人。曾任山东省花纱布
公司副经理。
七七事变前,李墨轩曾任临淄县第一区区长、卧石乡乡长,家庭兼营药房。
1937年秋,李墨轩就如何组织抗日武装的问题与爱国志士李人凤相商,并慨然以
现洋500元做经费, 帮助李人凤创建临淄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此后,李墨
轩又在卧石乡各村广泛联络,拉起了一支百多人的抗日游击队,编为临淄抗日游
击队第三大队第三中队, 李墨轩任中队长。1938年7月,三大队改编为八路军山
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十团后,李墨轩由中队长升任三营营长。不久,任十团
供给处处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山东省工业器材公司经理,进出口管理局出口
部副主任、贸易调运处主任,省花纱布公司副经理等职。1952年2月13日病故。

徐学之(1925~1956.9.12)今皇城镇东南羊村人。著名烈士。
徐学之于1945年8月入伍。194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解放战争中,他随大部队南征北战,冒着枪林弹
雨,历经潍县、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著名战役。1949年11月,转入空军。
1950年, 参加了抗美援朝。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荣立三等功3次,四等功4次。
1949年11月, 空军组建后,在空军2864部队任飞行教练员。1956年9月12日,在
北京市昌平县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时为空军团长。

路宝祥(1906~1958)今路山镇陈家庄人。山东著名京剧艺人。
1919年,北高阳村郭锡金成立“祥”字京剧班,从潍县请来老京剧艺人郭连
禄为教师。13岁的路宝祥投班学艺,艺名仍为“宝祥”。他苦学苦练,两年出科。
他文武兼优,犹以铜锤花脸著称。与福祥、来祥、迎祥、兰祥、奎祥、祯祥等同
为祥字班的主要演员。除在本县庙会集镇公演外,还应邀去益都、临朐等地演出。
由于他戏路宽、功底厚,临淄早期的京剧班、社多聘他任教。1950年,临淄县成
立“新声京剧团”,他应聘任教师。路宝祥一生献身京剧艺术,名扬烟台、惠民、
昌潍等地区。他多次任教,培养了一批批京剧演员为京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58年病逝。

王化溥(1905~1959.8) 原名永久,今梧台镇王青村人。曾任国民党临淄县
党部书记长。
1922年,他考入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到北京参加了张作霖的东北军,在
工兵营任军需上士。 1931年5月后,先后在临淄、青州、青岛等地任教。七七事
变后,考入韩复榘第三路军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受训一个月后,被派往第三专
区(临沂地区) 政治部工作。1937年12月,调沂水县政府工作。1938年7月,调
往专区政治干部学校任大队长。 1939年7月,任鲁南动委会政治部副主任。是月,
加入国民党。 同年10月,成为“中统”高级特务。1940年2月,任山东省动委会
组训主任。 1941年6月,任鲁北第十专区督导员。10月,任省直属动员工作队队
长。1945年9月, 到省邮电局工作。11月,任国民党临淄县党部书记长(驻济南),
同时任“中统” 临(淄)、广(饶)、博(兴)调查专员。1946年7月,王化溥
随国民党军队回到临淄,任“中统临淄县站”站长。济南、青岛解放前夕,王化
溥由临淄逃往昌乐, 后又逃往青岛。1949年6月,“中统”委任他为鲁东戡乱建
国纵队司令, 潜伏青岛进行秘密特务活动。1950年7月,被公安机关发现后,潜
逃绥远、山西一带。1955年9月1日,被济南市公安机关逮捕归案。公安机关促其
低头认罪,令他写了5万多字的较有价值的交代材料。1959年8月,在益都病死。

曹良(191712~19607)原名万章,今梧台镇北安合村人。曾任中国人民
解放军二十八师后勤部部长。
1938年2月,曹良参加临淄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7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
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十团。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三支队十团中,历任班
长、排长、股长、科长、副处长、处长、主任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参加过
反击日伪“扫荡”和解放田柳庄等重大战斗、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济南、
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1949年7月,
随部队进军福建。在解放福州、攻打平潭岛等战斗中,组织供应了大量军需及后
勤物资, 为部队作战提供了及时而有利的保障,受到上级的表彰。1953年5月,
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八军八十二师后勤部部长。1960年7月病逝。

于大娘(1887~1960)原籍湖南省,后迁居今召口乡西召口。特等荣誉军人。
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她带领两个儿子参加革命。1930年8月,任中央
红军特派侦察员,长期深入敌区秘密活动。1934年10月,跟随中国工农红军第一
方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两个儿子相继牺牲。她因此精神受到刺
激,语言、行为时有失常。红军到达陕北后,她受到毛泽东、朱德等中共中央领
导人的亲切关怀,病情好转,并留在延安工作。后与在抗日军政大学工作的山东
籍干部于某某结婚, 被人们称为于大娘。1946年6月,于大娘随部队撤离延安,
其夫在战场上牺牲。其间,她得知陈云夫人于若木是临淄人,也认为其夫老家在
临淄。于是,由一杨姓排长护送,于1947年秋来到临淄。临淄县人民政府将她安
置在西召口。于大娘系特等荣誉军人,享受准团级待遇,县政府为她配备胶轮马
车和骡子,并安排专人照顾其生活起居。在西召口,她继续发扬红军精神,经常
帮助人民群众耕种、收获,拿出自己的津贴救济穷人,自己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
受到当地人民群众尊敬。1960年,因病去世,被安葬在益都县烈士陵园。

郑俊(1877~1961)又名殿甲,今齐陵镇郑家沟人。人称“大木匠”。
1913年、1915年,他给西辛庄小学和郑家沟小学制作的课桌、课凳,二十五
六年后,桌腿断了,凳撑折了,但卯榫仍完好如初。他制作的方桌,用绳拴一腿
拖拽数百米不坏。 1920年,益都火柴公司初建,匠工云集,不下100人。郑俊破
衣残帽也杂处其中。起初,人们不屑一顾,及至身手一试,便夺众目。厂方开玩
笑地说:“别看棉袄穿的破,离了他,活还干不成呢! ”于是,用为作头,从此
艺名大振。益都城关各名门巨宅建厅、起楼,大多聘他为匠首。1942年,柳店村
新建“佛爷庙”,殿门中间木鬲扇上的立体工艺“二龙戏珠”,众多匠工无敢问
津。郑俊胸有成竹,着手而成,姿态逼真,栩栩如生,观者络绎,无不叹服。郑
俊出身农民,深知农田操作疾苦。经他制的犁、耙、耧和木轮推车,无不灵便适
用。郑俊一生热爱木工,又以木工传家。他教会了两个弟弟和两个儿子及长孙,
并收徒传艺,为临淄一门三代木工世家之一。1950年,郑俊曾作为工界代表,出
席临淄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1961年病逝。

于秉甲(?~1962)字寅东,今齐都镇西关村人。中国“于氏红”颜料发明者。
于秉甲自幼勤奋好学。1916年,考入济南山东高等学堂。他立志要学习外国
的先进科学技术,发展工业,走工业救国的道路。1919年,考取半官费留学,东
渡日本,考入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色染科。1922年,回国后,任青岛棉纺厂工
程师。他锐意染色工艺的探索,研制出的“于氏红”颜料,颜色鲜艳,颇受人们
欢迎,产品畅销,驰名国内。1936年,崔士杰在济南创办了仁丰纱厂,他应邀去
仁丰纱厂任总工程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仁丰纱厂改为国营济南棉纺三厂,
于秉甲仍任总工程师,并被连续选为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届代表。1962
年病逝。

张瑨(1900.1~1963.4) 又名汉士,今敬仲镇泄柳店人。曾任山东省水利勘测
设计院院长。
1921年6月,张瑨于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毕业。7月,任中国水利局技工。
1929年8月, 任洮昂铁路工程局工程师。1931年12月后调回山东,历任小清河工
程局工务科科长、 主任工程师等职。1938年4月去四川,始任省农田水利第一测
量队队长, 后任绵阳龙西渠工程处处长。 1940年11月,任四川省水利工程处处
长。1947年4月,任山东省水文总站工程师。9月,调任山东省水利局技术主任。
次月9日, 任技术室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后任山东省水利局副局长,
水利厅副厅长。 历兼导沭整沂工程总工程师、 沂沭汶泗区治淮指挥部总工程师。
1951年,张瑨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955年,荣获省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
子称号,并当选为山东省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
政协山东省委员会委员。此外,还兼中国工程学会会员,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员
等职。 1956年10月,任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院长。1956年11月9日,参加九三
学社。1963年4月病逝。

张闵斋(1906~1965.12)今敬仲镇呈羔村人。曾任临淄县县长。
1924年,广饶县私立培德高级小学毕业。留校任教期间,参加了中国共产主
义青年团。1926年秋,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广饶县党组织领导下,开始在淄
河下游各村组织农民互救会,后去寿光县城关搞兵运工作。因身份暴露,潜去青
岛,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7年冬,在广饶与任天纵、吕乙亭等组建抗日游击队,
后改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九支队。1938年春,该部并入临淄抗日游击队第
三大队,他被分配到政治处民运科工作。4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7月,
临淄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任临淄县抗日民主政府淄东区区长。1945年8月后,
先后调任县民政科科长、司法科科长。1946年10月,任中共临淄县委敌工部副部
长。1948年12月,任临淄县副县长。1949年3月,任临淄县县长。1950年7月,任
淄博市房地产管理局副局长。1965年12月病逝。

李盈川(19103~19676)今皇城镇大铁佛庄人。中共党员,著名烈士。
早年, 李盈川在益都广德医院学医。1938年1月,参加临淄抗日游击队第三
大队,任三大队医生。 7月,三大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十
团。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十团在郑家辛庄成立十团医院后,他任医
院医务主任。在抗日战争中,李盈川与所在医院坚持游击战,随部队南征北战,
带领医疗小分队冒着枪林弹雨, 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贡献。1949年3月,随
军南下,去武汉部队工作,由医务主任先后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医院副院长、
院长。1955年9月, 授大校军衔。1967年6月,在武汉军区疗养院病逝。1976年6
月22日由武汉军区追认为革命烈士。

姚宾才(1890~1967)今齐都镇田家庄人。青州府花边大套创始人。
他出身贫穷,家传“掌面罗”技艺,15岁起,便以此谋生,历游各地。1905
年,在烟台见到德商“仁德”洋行经营的花边与临淄生产的棒槌长条花边相似,
便与洋行联系,签订了供料加工的合同。他经营手段灵活,业务发展很快。不久,
加工人员便遍及临淄四乡。他是临淄地区1895年以来继鲍洛三、王连经、毕车氏
之后,经营花边业的第二代。1930年,姚宾才从“仁德”洋行引进了一张花边大
套的图样照片和一件样品。经过李相艮、崔立奎、齐文明等匠工显微放大,拆解
剖析,反复试织,历时3年终于制成了花边大套两件(18吋×45和72吋×108)。打
破了长期的带形规格,实现了临淄花边的历史性飞跃。1935年,姚宾才的“益成
祥”花边庄和“仁德”洋行正式签订来料加工合同。因为当时临淄县归属青州府,
故定名“青州府花边大套” 。 它作为临淄的著名特产,享誉国际市场。姚宾才
于1967年病逝。

王宜之(1904.9~1968.8.19)今皇城镇崖傅庄人。曾任山东省气象台台长。
1932年,王宜之于山东齐鲁大学毕业,任教临淄县立初级中学,曾任第三任
事务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和学校其他师生组成宣传队,分赴农村宣传抗日,
动员民众支持抗日。 1938年春,参加临淄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是年7月,部队
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十团,他任团部秘书兼做统一战线和对
外联络工作,曾参加与沈鸿烈的海军陆战队副司令王念根的谈判。1941年调地方
工作,历任清河区行政公署盐务局局长、工商局局长、农林局局长、实业处处长、
黄河港务局局长等职。 1952年12月, 任山东省气象台台长。1956年因病退休。
1968年8月19日病逝。

陈玉温(1912~1968.8) 字润斋,又名胡,今皇城镇皇城营人。中共党员。曾
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任。
陈玉温早年求学于临淄县立西关小学和临淄县立初级中学。1933年,山东省
立第一师范毕业后回临淄, 在县立闻韶小学任教。1938年2月,加入临淄县抗日
游击队第三大队。 1939年7月后,任临淄县抗日民主政府教育科科长、渤海行署
教育处科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教育部行政处处长、小学计划司
司长、国务院文字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任等职。对
中国的教育事业和语言研究做出了较大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致疾。
1968年8月在北京病逝。

王经楼(1915~1968) 又名景楼、志谋,今朱台镇耿家坡人。曾任云南省水
利厅副厅长。
1938年春,王经楼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中共临淄五
区委员会书记。1942~1945年1月,任中共蒲台县委组织部部长。1945年2月~1946
年10月,任中共博兴县委副书记。在任副书记期间,他与先后任书记的王效禹、
马鸣一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参军运动。全县2800名青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
胜利后,他又认真组织了反奸诉苦、减租反霸斗争,在斗争中涌现出大批积极分
子,促进了党组织发展,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任山东省粮食厅储运处处长。1953年,遵照中央人民政府指示,调云南省工作。
任云南省水利厅副厅长。1968年病逝。

徐轶千(1896.1~1969.6)名家驹,今齐都镇长胡同村人。曾任国民政府山东
省抚恤救济委员会主任委员。
1924年,徐轶千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先后在河南省第三师范、第五
师范任教务主任, 武汉中华大学附属中学任教师。1928年8月,任山东省立第四
师范校长。1935年,徐轶千受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派遣去西欧各国考察教育。他
对德国的教育体制尤为推崇。是年冬,北平学生的“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波
及全国。省立四师学生也集会游行,当学生回校后,徐轶千立即布告教育厅的谕
令,提前放寒假, 强令学生离校。1938年2月,日军侵入境内。徐轶千率部分师
生南下流亡, 辗转河南、湖北、四川等省。1940年4月,徐轶千受任山东省益都
区(辖8县) 教育督导员。10月,由重庆返回山东鲁北行署驻地垦利县八大组。他
曾建议行署主任何思源与中共清河特委“协商合作,共同抗日”,没取得一致意
见,又去安邱县开办山东省政治学院。 1945年9月,徐轶千兼任国民党山东省干
部训练团教育长。 1947年1月,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山东省抚恤救济委员会主任委
员,并被选为国民政府召开的国民代表大会代表。1948年,出任山东省国民政府
委员。济南解放后转去台湾。1969年6月,因心脏病在台湾省台北市病逝。

于式玉(1904~1969.8.6) 今齐都镇葛家庄人。于明信长女。曾任四川师范
学院教授。
1924年,于式玉随父赴日,在早稻田东洋音乐学校学音乐。1926年,入奈良
女子高等师范攻读文史。1930年回国,在北平燕京大学教日本史,并在燕大图书
馆日文部担任编目。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敌伪利诱逼迫于式玉出任北大学院院
长,让其丈夫——著名社会学、人类学家李安宅任北大女师校长,于、李二人誓
不为敌伪效劳,双双离开北平去甘肃省藏族聚居区,在拉卜愣寺从事边疆教育工
作。同时学习藏语文,研究藏族宗教,调查研究民俗,兴办藏民小学,招收少数
民族少年儿童入学。1942年,与丈夫李安宅先后赴成都。李安宅应聘在华西大学
任社会系主任,于式玉在华西大学边疆研究所任教授。1946年,于式玉赴美国哈
佛大学图书馆编写日文书刊目录。李安宅也于1947年应聘赴美,在耶鲁大学研究
院任客座教授。 1948年两人转赴英国。1949年2月,她自英返国。同年12月,应
贺龙之邀,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军政策研究室的组建,后随
军进藏, 筹办了昌都小学、拉萨小学。1 956年,调回内地转入西南民族学院工
作。1959年,调入四川师范学院任教授。1969年8月6日在成都病逝。

于海东(1906.3~1969.8.28) 字任吾,原名莲堂。今皇城镇大马岱村人。曾
任济南铁路管理局副局长。
于海东曾在大马岱小学和青州的教会中学读书。 1925年, 在大马岱小学教
书。1933年春,中共益北特支遭到国民党的破坏,他结识了被国民党通缉而逃避
的中共党员尹裴然。 出于对共产党员的深情,他克服一切困难,将尹藏在家中
达5个月, 并表示要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1月,他和李玉轩、杨世宝、窦长
富等爱国青年组织青年互助会, 后改称抗日救亡团。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
党。先任中共益都七区区委组织委员,并在临淄二区做民政工作,后调中共临淄
县委任组织干事。 1940年9月,调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党校学习。一年后回清河,
先后任清河区清西专员公署公安局局长、渤海行署公安局科长、渤海区第三地方
委员会社会部部长、 公安局局长等职。1949年2月,转任济南铁路管理局警备司
令部警卫学校教育长。后历任济南铁路管理局政治部秘书室主任、蚌埠铁路管理
局政治部主任、 徐州铁路分局局长等职。 1960年11月,升任济南铁路管理局副
局长。“文化大革命” 中受到迫害。1969年8月28日病逝。1978年11月23日,经
中共山东省委批准,济南铁路局党委为其平反,恢复名誉。

齐仲华(1916.9.19~1970.1.13) 又名毓棠,今梧台镇东齐家庄人。曾任天津
港务局局长。
齐仲华幼年入齐家庄小学就读。1934年,山东省立第十中学毕业后考入省立
第四师范。1935年,在校加入学生抗日救国会并任会长。是年冬,“一二·九”
运动后, 被选为学生代表,赴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要求抗日。1936年7月,参加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暑假后,任教临淄西关小学。10月,加入临淄青年
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1938年10月,去山东岸堤军政干部学校学习,并加入中国
共产党。 1939年12月,任清河区民运科科长。1943年3月,任清河军区政治武装
科科长。1944年4月,任渤海军区武装部副部长。1948年8月后,历任华东军区武
装部教导队队长、 华东支前司令部武装部部长、运输部部长等职。1949年6月,
调任华东运输司令部南京办事处主任。他冒着国民党军的空袭、骚扰,把铁路、
船舶和其他运输工具组成协调一致的运输整体,保证了南京、上海的军需民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先任华东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后在上海、湛江、青岛、
天津港务局先后任副局长,局长。1970年1月13日因病去世。

孙同信(1917.11~1970.5.25)今边河乡北崖村人。著名烈士。
1936年, 孙同信考入山东省立第四师范。1939年7月,加入冯毅之领导的八
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新编第一营。 8月, 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秦启荣
集中4000兵力,进攻活动于淄河流域的八路军三支队十团、四支队新一营等抗日
武装,孙同信积极参加了这次反顽斗争,在战斗中英勇顽强。11月,加入中国共
产党。此后,孙同信随部队转战于淄河流域,为开辟鲁中南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
献。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连文化教员。解放战争初期,他任山东野战军某团团长。
1947年1月, 所在部队改编为华东野战军,后改编为第三野战军。他在第三野战
军历任第八纵队某团团长兼政委、旅政治部秘书、鲁中军区政治部科长等职。参
加过莱芜、孟良崮、济南、兖州、淮海等战役。渡江后参加了上海战役。曾荣记
二等功1次,四等功3次。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华东海军文化速成小学校校长,华
东海军政治部秘书处副处长、 处长,华东海军群工部副部长、部长等职。1970
年5月25日在浙江省鄞县病逝。

宋延昌(1921~1973.4.19)今齐都镇长胡同村人。曾任广州市交通运输公司
副经理。
1937年10月, 宋延昌参加临淄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1938年9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班长、排长、三支队直属团八连连长等职。先
后参加过刘家井、解放寿光城和田柳庄等重要战斗。1945年10月,随部队开赴东
北,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一二九师。参加了解放长春、保卫四平和三下江
(松花江) 南、辽沈、平津、渡江等重大战役。1946年5月,在攻打四平时右眼
被打伤,仍率部坚持战斗。四平战役后被评为六纵战斗英雄。后参加了解放广州
和海南岛等战役。解放战争期间,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六纵一二九师三八五团营教
导员,航空站组织股股长,空军二○六师政治部主任,广东边防总局作战科科长、
广东边防总局参谋长等职。 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1950
年冬,因伤残转业,先任广州市人事局办公室主任,后任广州市交通运输公司任
副经理。1957年错划为右派。 “文化大革命”中受尽摧残,于1973年4月19日含
冤去世。1979年平反昭雪。

李维新(1921.9~1973.6) 今皇城镇南卧石村人。曾任航空兵训练部教研室
主任。
1936年, 李维新入临淄县立第二小学读书。1938年2月,参加临淄抗日游击
队三大队。 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八路军渤海军区直
属团二营五连排长、博兴县独立营一连政治指导员等职。在清河平原上坚持与日
伪斗争,经历了抗日战争中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日军投降后,1945年10月,他
随大部队到东北地区作战,参加了著名的四平保卫战、辽沈、平津等战役。历任
东北民主联军六纵十七师五十一团政委、中南军区四十三军一二八师三八三团参
谋长、团长等职。新中国建立后,调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任教,先后任航空兵
航空系副主任、 训练部教研室主任。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正师级)。
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 三级解放勋章。1973年6月病逝。1974
年,被总政治部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寇巨显(1920.4.5~1973.10.23) 原名公田,今敬仲镇大寇家庄人。曾任重庆
交通学院副院长。
1935年秋,寇巨显考入临淄县立初级中学。1937年秋,因参加抗日宣传活动
和护送进步教师杨新村去张店, 被县长兼校长的冯谦光以扰乱治安罪关押。
1938年2月, 加入临淄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194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至
1952年,历任文书、宣传员、军需员、参谋、作战训练科科长、高级步兵学校总
校教员、军事学院合同战术教员等职。1953年,任解放军第三政治干校军事系主
任。1954年10月,调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步兵学校总校学习。19 55年9月,
被授予少校军衔。 同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1957年2月, 高级步校毕业后,分配到南京军事学院任战史研究室主任,后继升
中校、上校军衔。 1965年9月,转业至重庆交通学院任副院长。“文化大革命”
中含冤入狱7年。1973年7月23日,中共重庆市委给予平反昭雪。10月23日,在上
海广慈医院病逝。

石锡侯(1911.11~1974.3.27) 原名毓第,曾用名孙子明,今辛店街道毛托村
人。曾任皖南大学副校长。
1925年, 石锡侯小学毕业后任毛托村小学教师。1938年2月,加入山东人民
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十二中队, 先任司务,后任庶务。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
产党。1940年6月, 转入地方,历任淄川县、益都县税贸局局长,鲁山专署、泰
山专署工商局稽征科科长等职。后任县财税局局长、县粮食局局长、鲁山专员公
署财政科科长、 省财政厅经费管理处副处长等职。1952年8月调北京,任中央财
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处长。 1956年4月,任中央建设委员会交通局预算审核处处长。
1958年4月, 调安徽师范学院,先后总支部书记,副院长。师院改建为皖南大学
后任副校长。1974年3月27日病逝。

商勤学(1903~1974.5.28)又名拙亭,今稷下街道商王庄人。曾任国民政府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1923年8月考入青州省立十中。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
2月, 任共青团青州支部支部书记。 6月, 他以拙亭的笔名在共青团中央杂志
《中国青年》 上发表了题为《呜呼,青州第十中学》的文章。7月,经中共青州
支部批准, 他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8月,考入省立第四师范。在校内,他发展
了9名中共党员, 成立了省立四师党小组。10月,他任中共益都地方执行委员会
宣传部部长兼城关支部支部书记。 1927年4月,中共青州地方执行委员会建立,
他任总务兼交通。 1928年1月,时任中共青州地委组织部部长的杜华梓叛变,中
共青州地委被破坏。10月,他受叛徒杜华梓胁迫,去泰安向国民党省党部自首。
随后,加入中国国民党。 1930年1月,任国民党临淄直属区党部宣传委员。1932
年春,兼任国民党临淄直属区党部与县政府合办的《临淄县周报》编辑。尔后,
曾先后在临淄县立中学任教师和县立第二小学校任校长。1937年后,任国民政府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他接受思想改造。1952年8月,
任教于泰安煤矿速成中学。 1957年,整风运动开始后被停止工作。1962年4月,
遣返回原籍。1974年5月28日病逝。

孙建本(1922~1974.6)今边河乡南术西村人。著名烈士。
早年,孙建本在南术西村上小学,毕业后回乡务农。七七事变后,积极参加
了本村的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10月,他参加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
队新编第一营。先后任文书、卫生班班长、卫生队副队长等职。跟随司令员杨国
夫转战于淄河流域一带。 194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最艰苦的年代,孙建本和其他战士一样,冒着枪林弹雨抢救战友,救死扶伤,保
障了大部队的行军作战。 1950年6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任随军卫生队队长
(营级),参加了多次战斗。回国后,先后随军任职于江苏省海州、徐州、连云
港及山东烟台、牟平等地医院。1966年10月至1967年10月,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
军驻北京医疗队队长。1967年11月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黄海医院副院长,九
十一医院副院长、院长等职。1974年6月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