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立至于庚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8&rec=760&run=13

张中立(1867.1~1958.3.14) 字雪门,号耐寒,又号六一子,今敬仲镇呈羔
村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为积极参与民主主义革命的仁人志士。
幼年家贫,12岁才入塾读书。两年后因无力交纳学费而退学,16岁得人帮助
重新入学。22岁考中秀才。1903年,以第14名高中清癸卯科举人 (清最后一科乡
试)。中举后,执教临淄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任堂长兼国文教员。1912年7月12
日(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城隍庙会时,他带学生捣毁了临淄县城城隍庙内偶像。
一时全县震动,县咨议局长联合旧绅士,上控他“行为不轨”,构成省案。张中
立力排非议,据理争辩。时值袁世凯当政,复辟逆流猖獗,极力标榜旧礼教。审
理一年, 竟以毁坏他人建筑物罪,罚银800元结案。张中立败讼,愤而离职,去
青州守善中学任教。1915年起,先后执教济南政法专科学校、曹州中学、潍县广
文中学等。1933年,张中立在潍县广文中学见到冯玉祥,言语契合,遂被冯延聘
去泰山寓处为其讲授《春秋》《易经》。张中立对冯玉祥急国忧民的行止和为人
极为敬佩。遇到范明枢后,二人共同劝冯玉祥“救国当先启民”。冯玉祥即委派
二人在泰山附近15千米内的农村办起“纪念武训小学”15所,专一接收贫穷子女
免费入学,张中立任副总校长。
抗日战争爆发,张中立回临淄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第十团在白兔丘
办的干部培训班,投身抗日工作。1939年,辗转鲁南,任战时山东省参政会参政
员。1940年冬,在泰安小红崖地方遭遇敌人,衣服被剥光,人被打昏,被当地村
人救活送还。伤愈后即到重庆儿子张敦讷处安身。皖南事变后,他参加重庆民主
人士联名上书活动,并毅然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决心为实现中国的民主政治奋斗
余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张中立回到山东,应聘为山东文史馆馆员。1958
年3月14日病逝。

王树滋(1892~1961)字德符,今辛店街道安乐店人。曾任国民政府军军械
处旅长、少将军衔,鲁西行署专员。
树滋出身书香门第,祖父芳谱为清光绪初年廪生,父亲鹤龄、叔父鹤声皆为
晚清监生,其叔父曾协助时为临淄县知事的舒孝先编纂过《临淄县志》。树滋受
到长辈们的教导和影响,在安乐店私塾中就读,学业优良。1912年10月,考入保
定陆军军官学校。在当时的校长蒋百里、技术教官长王若钰教诲下,学习战术、
兵器、地形、筑城、外文等知识。
1914年底,从军校毕业后,被委派到国民政府军队中任见习官,后任上校营
长。1917年夏,以清朝功臣自居的张勋率领“辫子军”北上,以调停“府院之争”
(是指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和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之间的争斗)为名进入北
京,逼迫黎元洪解散国会,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恢复“宣统”年号。张勋的复
辟活动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 树滋随“讨逆军” ,攻入北京。在一次攻打
“辫子军”的战斗中,树滋骑马在前线指挥作战时,军马被炮弹炸死,他幸免于
难。逃脱致命一劫后,在战斗中他谨慎从事,敢于指挥,善于打仗。后任军械处
处长、旅长,被授予少将军衔。
1924年5月, 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建立陆军军
官学校, 王树滋在黄埔军校任教官。1927年4月12日,曾任校长的蒋介石发动反
革命政变,学校内政治气氛紧张,国共两党的教师、学校领导之间斗争激烈,又
加他与教官中的很多人很难相处,他回到了家乡临淄。1932年,王树滋为铭记祖
母恩德,在安乐店西为其祖母立节孝碑一座,碑正面刻有“彤管流芳”四个大字,
背面记述其祖母的生平事迹,在本家大门上方挂“冰清玉洁”匾,他的孝行影响
了村内几代人。
1935年,王树滋出任山东省民政厅视察室主任,曾多次到临淄县视察工作,
并提出多项利于家乡父老的建议,时任临淄县长的冯谦光都一一采纳。一次,从
济南到临淄视察工作,县长冯谦光带领县政府众多官员到辛店车站迎接。当树滋
从出站口走出来后,第一眼看到安乐店的李景台在出站口卖瓜,立刻走上前去拉
住李景台的手,两人啦起了家常,把县长冯谦光等人冷在一边。庄里乡亲都说,
树滋虽然当了大官,可从不摆架子,若是乡亲们有什么难事求他,他总是有求必
应,从不推脱。
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树滋被聘为山东省国民政府鲁西行署专员,主任李树
椿是树滋在保定军校时的同窗。两人密切合作,在流亡的国民党统治区内,清匪
剿匪,保证了境内的社会平安;发动民众抵抗日军侵略,使日伪军不敢轻易出动;
支持中共统一战线,动员国民党统治区内广大民众支援抗日战争,保证了本辖区
内抗日战争的顺利进行,广大民众有口皆碑。但因时局变化大,只好又回到家乡。
1941年2月, 临淄县的王砚田部叛变投降日军,被日军当局改编为“剿共建
国军保安团”,王砚田任团长。当王砚田多方打听到王树滋的经历后,三番五次
托人找到王树滋,要求为他的保安团服务。出于无奈,树滋在伪临淄县保安团任
军事教官。时间不长,树滋不满王砚田的汉奸行为,毅然辞职又回到安乐店。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王树滋携全家定居济南,在成通纱厂任普通职员,
直到1961年病逝。

崔士杰(1888~1970.10) 字景三,今齐都镇西古城村人。参与早期民主主义
革命的著名人士。
他自幼好学,有大志,不满清廷封建腐败统治,寻求强国之路,1905年,自
费东渡日本留学。 武昌起义后回国,参加蓬莱、黄县革命军。1912年1月14日,
乘船回蓬莱阁, 和山东革命党人徐子钅监等200多人一起占领登州,组织了军政
府。清帝溥仪退位后,崔士杰自感欲成大业,学识尚欠,于是又返日本东京帝国
大学深造,1916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山东省交涉公署第二科科长。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投降,中国政府委派王政庭为接收青岛及胶济铁路督办,
王素识崔士杰的才华,特聘崔做帮办。1919年,他以帮办衔参与接收青岛及胶济
铁路主权的中日谈判。1923年,出任上海华丰纱厂经理,开始涉足民族工商业。
1926年,转任陇海铁路徐州办事处主任。国民革命军北伐,冯玉祥驻军徐州,用
为日文翻译。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日军进占济南,外交特派员蔡公时被
惨杀。崔士杰临危受命,作为第一、第二集团军的代表,与日军交涉。因谈判得
力, 由冯玉祥推荐任山东省外交特派员。后与日公使谈判一年,于1929年3月28
日达成日军撤离山东的协议。为监督协议实施,他亲临青岛码头,监视日军登船
离青。返回济南后,受到省政当局重用。除继续接受委任兼胶济铁路管委会委员、
中日合作胶济铁路理事会理事、铁路中学校长等职外,又被委任为省工商厅厅长。
1930年,山东交涉公署撤销,工商厅厅长易人,崔士杰另任鲁、豫、陕、甘等四
省视察员,仍兼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委员和铁路中学校长职务。他关心学校师生
生活,有为难事,尽力帮助克服,特别是对学优而家庭不济的学生更加关心。他
把任校长的月薪300元全部花在贫困学生身上。 此间,崔士杰还致力于民族工业
的振兴,创办了济南仁丰纱厂。七七事变后,纱厂遭日军盘剥。1945年日军投降
后,其长女永和代他收回仁丰纱厂。1955年,该厂实行公私合营后,崔士杰因年
老退休,定居青岛。1970年10月病逝。
著有《中国黄河沿岸之利用》一书,另有《濯沧斋》诗集两册,内收录诗歌
500余首。

边树生(1948~1970.12.15)今召口乡东召口人。一等功臣。
边树生于1955年入本村小学就读。1964年,入临淄县第四中学学习。在校时
品学兼优, 曾任班长和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副书记。1968年3月入伍。在部队,
他从严要求自己,进步很快。一年后,被提升为班长。1970年下半年,他们班接
受了一项大修坦克的任务。他带领全班战士身体力行,吃苦在前,在车间气温达
到摄氏40度的情况下,他一口气焊完了一个部件,汗水浸透了工作服。他顾不得
擦汗又飞身跳上另一辆坦克。3000多度的电弧焰,使坦克内的温度不断上升。在
高温下紧张操作的边树生,眼前一黑,差点晕倒。下班时间到了,战友们纷纷从
车内跳出来,惟独不见边树生。“班长……”战友们连声呼喊,没有回音,走近
坦克探头一看:“啊!班长晕倒了!”战友们急忙围到车前,只见边树生昏倒在
坦克甲板上,右手还握着焊钳。12月15日,他正在精心工作时,突然乙炔回火,
富有气焊经验的边树生知道,乙炔发生器回火,就有爆炸的危险,战友们的生命
受到严重威胁。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边喊:“快闪开”边箭步上前,意欲扑
灭火焰。不幸乙炔瓶爆炸,他壮烈牺牲,时年22岁。
边树生牺牲后,他的事迹在解放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70年12月,他生前
所在的济南军区5375部队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和一等功臣。 《人民日报》
《解放军报》和《大众日报》等各报都刊载了长篇通讯,报道他的事迹。1971年
5月8日、 5月15日,中共济南部队委员会、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分别作出决定,号
召全省军民向他学习。

李光浩(1894.3.8~1972.7.2)字孟仙,今齐都镇东门村人。民革成员。曾
任国民政府安徽省保安司令部保安处处长,少将军衔。
李光浩生于清末官宦家庭。1914年,考入山东省第十中学读书,带头剪发辫。
曾撰文校办刊物《松林文萃》,拥护民主革命。1918年,考入保定军官学校炮兵
科。 1922年9月,军校毕业分配到山东第五师炮兵团任见习排长,因处事不凡,
被提前晋升为连长。1926年,任山东省督办公署军务科少校科员。1929年,由张
治中推荐,转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任中校兵器教官。带队参战实习,因他平日
与学员关系较好,所以临战都肯卖命,他立了战功。于是,同班同学陈诚代他请
总队长之职。校长蒋介石未批准,说:“用必慎,未深知,容后决。”他得知后
决定弃蒋他适。遂与在南宁李宗仁部任职的同学取得联系,给陈诚留字:“人无
信不立。”1932年5月,转去李宗仁部任南宁军校兵器教官。1933年7月,李宗仁
购进一批德国制造的火炮,鉴于李光浩是炮兵科出身,于是委任为上校独立炮兵
营营长,直属第四集团军司令部指挥。
1937年8月13日, 日军挑起上海大战,李光浩奉命扼守南翔,血战20余日,
人员伤亡及半, 他被升为第五战区总部高参。1938年3月,随部队进入安徽后,
李光浩先后任六安团管区上校司令。 1942年5月,任六安师管区上校司令。1944
年3月,晋少将衔,任五战区第二挺进纵队司令。1945年2月,调任安徽省保安司
令部保安处少将处长。
1946年冬,皖北数县群众发生械斗,当地军政官员,要求出兵镇压,李光浩
力排众议,称“非敌非寇,岂能用兵”,他愿亲往安抚平息。省长李品仙表示同
意并委以全权处理此事。他备汽车两部,只带一排卫兵,经与双方首领协调,20
余天操劳, 终化干戈为玉帛。1948年5月,李光浩改任保安司令部督导官兼芜湖
修械厂厂长。不久,修械厂因战事南迁,与柳州翻弹厂合并为桂林绥靖公署修械
翻弹厂,仍为厂长。1949年秋,接到国民党当局要迁厂去越南境内的命令后,李
光浩对当局已失去信心,就以水陆交通已被解放军切断为由,按兵未动。并团结
技术员、工人共62人,守厂待解放。这时,忽接水上警察局转来解放军前沿指挥
部通知,要李光浩保护工厂,等待解放。李光浩欣然接受,召集尚在厂内的职工
动员说:“看来大局已定,解放军顺应民心,我等要以不变应万变,一机一床都
要保护好。保住机器,就表明了我们的态度。”解放之日,他把一个完好无损的
兵工厂交到人民手中。
他于1954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应聘为文史馆特邀馆员。“文化
大革命” 中,李光浩被批斗,于1969年遣回原籍。1972年7月2日病逝。1979年3
月3日,安徽省安庆市人民法院发文为其平反。

李人凤(1911~1973.6.8)原名本厚,今皇城镇南卧石村人。临淄青年学生抗
日志愿军训团组创者、指挥者之一。
李人凤幼年聪慧,小学时在广饶县封庙小学读书时,老师称他为“翰苑之才”。
1926年夏,考入省立第十中学。1929年夏,考入山东省立第四师范。1931年1月,
在进步教师马适安教育下,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互济会”
“左翼作家联盟”等,并担任四师“左联”的支部书记和学生自治会会长。4月6
日,他作为马适安的助手随同去济南出席了山东省“左联”会议。返回后即发动
学生参加救亡运动。1932年秋,被学校开除后,他回到临淄县立第一小学教书。
后遭国民党当局通缉,被迫避居农村亲戚家中。不久,化名王守全,去西安杨虎
城部当后勤军需员。1934年春,回临淄,仍在县立第一小学任教。次年春,在县
第二小学任教。1937年暑假后,任临淄县第二小学校长。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人凤以西关小学为基地,与李曦晨、陈梅川、崔栋生
等人组织了临淄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1938年1月5日,他带队在辛店车站以
西伏击了沿胶济铁路东进的日军先遣分队,打响了清河平原抗日第一枪,毙日军
小队长吉田滕太郎。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7月7日,他领导的抗日武装,
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第十团, 他任团长。1938年9月,日军
侵占临淄城。10月,十团驻扎苇子河一带。山东省国民政府特派员王念根纠集山
东保安十五旅、 十六旅、二十四旅及八旅共1万人,四路进兵,以假道苇子河收
复临淄城为名,企图消灭十团。李人凤洞察其奸,临危不惧。一面严阵以待,一
面以抗日大义相责。对方本来各怀异心,见十团早有准备,于是各自撤去。1939
年8月, 李人凤任三支队副司令员。1940年秋,李人凤从事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工
作。历任清河区行署专员、渤海行政公署副主任、主任等职。1944年8月1日,借
在军区教导营照相之机,将祸害当地老百姓、匪性不改的海匪“撸叶子”逮捕处
决。从1946年起,李人凤兼任支前司令部司令。1947年,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
东解放区时,渤海区成了华东的总后方。李人凤和其他同志在人力、物力上积极
支援了华东战场。 为此,曾受到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的嘉奖。1949年3月,李
人凤带病随军南下,参加解放和接管上海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李人凤历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农林水利部副部长、水
产管理局局长、华东工业局局长等职。1954年,调政务院后,历任私营工业改造
办公室主任、中央地方工业部轻工业局局长、轻工业部部长助理等职。
1959年,在“反右倾”运动中,他被打成所谓“轻工业部反党宗派集团副首
领”。“文化大革命”中,亦遭受陷害和打击。1973年6月8日被迫害至死。1980
年4月, 中共中央为李人凤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其骨灰按副部长级移放八宝
山革命公墓第一室。1981年9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纪念文章——《党的
忠诚战士李人凤》。

于传禄(1919.12.3~1974.5.1)又名贞杰,今皇城镇锡腊营村人。副军级。
于传禄于临淄县立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七七事变后,他参加锡腊营村民
兵自卫团。 1939年9月,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第十团。10月,加入中国
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第十团基干二营文化教员、
副指导员、指导员等职。他在部队中跟随三支队司令员杨国夫跨过胶济铁路,坚
持清河平原游击战争。参加了反击广饶国民党顽固派李环秋的战斗,在中齐家庄、
大夫店、南卧石、郑家辛庄、杨河等村庄与前来进犯的日军作战。经历了1940~
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随大部队转战于山东各大战场,粉碎了日
伪军的“铁壁合围”“清剿”和“扫荡”,立下了多次战功。
1945年10月,他随大部队开赴东北战场。在东北民主联军任第六纵队十七师
八团一营副教导员。1946年4~5月,他带领部队参加了著名的四平保卫战和四保
临江战役。 并参加了1947年的春、秋、冬季攻势。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
称东北人民解放军。 8月,整编为东北野战军,他任东北野战军四十三军一二八
师三八四团一营教导员。10月,他率部队参加了辽沈战役中的长春攻坚战、锦州
争夺战、辽西大会战等重大战斗。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善于指挥,取得了一
次次胜利。1949年1月,他参加了平津战役。3月,东北野战军整编为中国人民解
放军第四野战军。 5月中旬,他所在的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参加了汉(口)浔
(阳)间渡江作战及解放武汉的战斗。随之,他带领部队参加了解放江西、广东、
广西等多次战役,两次荣获战斗英雄勋章。
1950年3月, 他任四十三军一二八师三八四团政委,并率部队参加了解放海
南岛的战斗。海南岛解放后,他兼任中共田独县(今属三亚市)第一任县委书记。
1955年, 奉命到南京军事学院政治系学习。9月,他被授予中校军衔,荣获中华
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58年,毕业后回到中南军区任
四十三军一二八师政治部主任。 9月底,他作为广州军区赴北京观礼团团长参加
了全国群英会。 10月1日,参加了国庆观礼,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
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0年后,他先后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政治系主任、二
系党委书记。1970年,军事工程学院迁往湖南省长沙市,他参与了新校的筹建工
作,并任军事工程学院(后称国防科技大学)党委委员(副军级)。1974年5月1
日在北京病逝。

崔继瑗(1917~1977.12.6)今敬仲镇崔家官庄人。副部级。
崔继瑗自幼聪颖过人, 胆识超群。 1925年,入临淄县立白兔丘小学读书。
1931年,考入临淄县立初级中学。1934年,考入济南高级中学读书。在校期间,
接受进步教师的教育, 耳濡目染, 逐渐关心时局变化,倾向革命,向往革命。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和几名要好的同学一起,历经艰辛,几经辗转,于1938年
夏天到达延安。报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北公学。7月7日,中央决定在关中
栒邑县看花官开办分校, 由李维汉任分校校长。9月,他被栒邑分校录取。1939
年1月, 陕北公学总校迁至栒邑与分校合并。同时,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晋察冀分
局, 成立中共中央北方分局。1939年7月,崔继瑗学习结业后,奉命到设在阜平
县(今属河北省)的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工作。
在中国共产党最早开辟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崔继瑗把在陕北公学学到的革
命理论和根据地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除做好北方分局安排的工作外,还在县、
区、村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和组织的领导下,参与了民主政权和各级参议会的管理
工作。他以身作则,平易近人,深入晋察冀边区,发动群众参加敌后游击战争,
帮助成立农民救国会、妇女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儿童团等群众性组织。
1943年11月,在阜平县一带,他按照毛泽东提出的“组织起来”的要求,和
边区政府的其他干部一起,奔走于群众之间,与农民救国会、妇女救国会、青年
抗日救国会等群众组织配合,实现了农村的军事化和全民总动员,解决了边区敌
后抗战中难以解决的八路军正规部队的人员补给问题。
1948年8月~1956年上半年,他历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社会部科长,中共中央
华北分局社会部副处长、处长,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联络部处长、副局长、
局长等职。经过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保证了中央领导的安全,了解和掌握了敌人
的动向,在特殊的工作岗位上,把社会部和联络部建设成为中共中央在领导对敌
隐蔽斗争战线上的总指挥部和参谋本部,建设成为保卫党中央的特殊警卫部队。
195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士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7月,他出任中华人民
共和国驻瑞士大使馆政务参赞。在任政务参赞的几年中,他恪尽职守,忠于祖国、
忠于人民,增进了中瑞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发展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1965
年1月, 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调查部副部长。在看不到硝烟的战场上,凭着
自己的精明、干练,默默无闻地工作,长期不为人们所知,起到了党和军队保护
神的特殊作用,对保卫党中央领导机关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党和军队政治保卫
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7年12月6日病逝。

张敦讷(1895.12~1979.9.27)又名文起,字默生。今敬仲镇呈羔村人。张中
立长子。著名教育家,“庄学”专家。
幼承家教,4岁即能记简单账目,9岁书写楹联。在山东省立第十中学读书两
年即辍学,后去济南政法专校以誊录为生。1916年,随父入山东省立六中学习。
1919年夏,入北京高师英语部,次年转国文部。张敦讷从小口吃,自知父亲愁其
不能舌耕为生,即决心校正。于是在规定科目外,自加语言学,学发声及语言技
巧,交一口齿伶俐同学为友,朝夕辩练,至唇干舌疲。两年后,即随心所欲。
1924年8月, 敦讷北京高师毕业,受聘于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兼齐鲁大
学讲师。他任文学专修科教员时,自编讲义,精心备课,试教之后,大受赞誉。
他的教学方法受鲁迅先生影响最大,独具风格,从不步前人后尘,主张朴实、大
方。 常以风趣诙谐言词,奇异动听故事穿插其间,深受欢迎。1928年2月,任教
河南淮阳第二师范。 8月, 任河南大学讲师。1929年8月,任山东省立第二师范
(曲阜)校长,次年任济南高级中学校长。他执教“必以心血育人,必以求其先
知为本”。学生多有相访,他接待后,常谈到深夜。此时楚图南、胡也频、董每
戡等在校开展学生工作,校内学生思想活跃,当局决定搜捕。他得山东省教育厅
长何思源密信,即送楚、胡等离校,并资以路费。山东早期共产党员王景陈,被
国民党山东省党部软禁,他助其转到济宁。张宗昌督鲁,以“赤化”嫌疑,全省
通缉张敦讷,他得到德国牧师保护,入韦土英博士所办福柏医院,改姓赵,在病
床上挂一精神病卡,方免于难。1932年8月,张敦讷应聘为烟台中学校长。
1936年8月, 应国民政府教育部聘,任特约编辑,转去南京。1941年后,随
迁至重庆,先后任复旦大学、北碚相辉学院、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教授。
在教学同时,潜心于先秦诸子研究,所著《庄子新释》,集诸家成果于一书,成
为国内认可的“庄学”专家,还编著《先秦诸子文选》《老子章句新释》《墨子
精选读本》《韩非子新编》及关于《红楼梦》《聊斋志异》《水浒传》《西游记》
的学术文章,并首创“态学”。在传记文学方面,著有《王大牛传》《默僧自述》
等。
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四川省民盟文教委员,省文联文艺理论组组
长。他不止一次地说:“共产党给了我一生中成就事业的最好条件和时机,如不
为之奋斗,对党和人民有愧。”1957年,因《草木篇》被错定为“右派分子”。
1961年,摘掉“右派”帽子重新授课。“文化大革命”中,令其回校审查,监督
劳动。1979年6月,四川大学党委为他平反,恢复名誉。9月27日,在成都病逝。

王月村(1909~1981.2.6)女,名景娥,今皇城镇崖傅庄人。中共第八次全国
代表大会代表,山东妇女运动领袖人物。
王月村于1920年入临淄县立女子高等小学学习,毕业后考入青州仓傲女子学
校。在进步教师影响下,敢于向旧礼教抗争,不留发辫,不缠足。1926年,考入
山东省立第四师范。1929年夏,积极参加游行请愿等爱国活动。1932年暑假后,
实现了她走向社会的夙愿,开始执教于临淄县立闻韶小学。是临淄地区当时屈指
可数的女性教师之一。
1937年秋, 日军侵华,大片国土沦于敌手。1938年2月,王月村毅然投身抗
日武装临淄三大队。同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先作医护工作,后作抗日宣传工
作。 7月,她在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三支队十团宣传队任队长,随部队活动
在五区及淄河东岸郑家辛庄、南卧石一带,演出一些自编的活报剧和歌曲、快板
等小型节目。宣传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9年,开始
从事妇女运动的领导工作。历任博山县妇女救国联合会主任、鲁南专区妇联主任、
清河专区妇联主任等职。 1945年8月,任华东局山东分局妇联副主席。在艰苦的
岁月里,她带领广大妇女缝军衣做军鞋,救护伤员,组织后方生产,纺线织布,
把大批布匹、 裹腿、子弹袋、军粮等急需物资运往前方。1949年2月,当选为华
东区民主妇联执行委员会委员。
1950年8月, 王月村调中央马列学院学习。1955年,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副
教务长、党组成员。是年,当选为山东省妇联主席、中共山东省委妇女委员会书
记。后又历任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第一、三届执行委员、中共山东省委委员、山
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山东省第四届常务委员等职,并当选为中共第八次全
国代表大会代表。1958年,整风补课中,被错划为“右派”,撤销党内外一切职
务。 1965年4月,改正错案后,任山东省商业厅副厅长。1981年2月6日,因病去
世。

崔英顺(1952.8~1981.6.24)今敬仲镇白兔丘人。二等人民功臣。
崔英顺于1960年入本村小学学习。1969年,临淄长征中学初中毕业。1970年
1月, 应征入伍,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侦察连期间, 刻苦训练,勤奋工作。
1971年6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 并任班长。 所在的班连续四年被评为先进班。
1975年,在桂林召开的侦察兵训练现场会上,受到总参谋部情报部首长的赞扬,
称他是侦察分队中不可多见的班长。当排长时,带头苦练泅渡,全排只用15天就
突破了徒手游1万米、 武装泅渡5000米的大关。因此,他被军党委命名为标兵排
长,全排两次荣记集体三等功。当连长后,言传身教,身先士卒,变后进连队为
先进连队。在部队的11年中,他先后2次抢救战友和群众、3次抗洪救灾、25次完
成特殊侦察任务, 为保卫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此,他8
次受到团和军的通令嘉奖,记三等功、二等功各2次。
1981年5月, 在对越反击战法卡山战斗前夕,他一连收到了两封“父病重,
速归”的电报,均没有动摇参战的决心。他在给弟弟的回信中附诗道:“军营练
兵正忙,怎赏故乡月光?胸怀报国有志,难尽儿女衷肠。沙场号角吹响,我有热
血一腔。戍边何惜捐躯,非为百世流芳!”
他坚持在战斗岗位上,带领连队冒着敌人的炮火和地雷爆炸,执行着潜伏、
侦察、 排雷、捕俘等任务,为部队行进开辟了30多千米的11条通道。1981年6月
24日,他去三六一高地执行捕俘任务时,不幸触雷牺牲,年仅29岁。军党委为了
表彰他的英雄事迹,追记他为二等人民功臣。

于庚光(1920.4~1982.8.2)又写作于耿光,今皇城镇前孔王庄人。副军级。
七七事变爆发后,他在村内组织抗日救亡工作。1937年10月,参加临淄青年学生
抗日志愿军训团。1938年1月,任临淄二区救亡团青年委员。1939年1月,任共青
团二区区委书记。 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任二区青年救国会会长。1940
年1月, 任中共益寿临广四边县委青年宣传委员。 5月,任益寿县青救会会长。
1941年5月,任寿潍区各救会会长。9月,到清西青救会工作,后任中共清西区委
书记兼区中队政治指导员。其间,区中队编为渤海军区第六分区五中队,他任中
队指导员,发动和组织爱国青年为建立地方抗日武装和政权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
作。1944年,他率部参加了乔家庄伏击战,毙敌20余名,俘敌30余名,缴获轻机
枪1挺、 掷弹筒1具、小炮1门、步枪50余支。1945年,他参加了全面反攻和解放
平原、禹城等县城的战斗。
1946年10月, 他任渤海军区特务二团二营副政治教导员。1947年8月,任十
纵二十九师八十五团二营政治教导员,转战于鲁、苏、豫、皖等省。参加了邹平
战斗、齐东战斗、德州战役、讨李(连祥)战斗、泰安战役、孟良崮战役、汶上
战斗、梁山阻击战、沙土集战役、临濮集战役、第一次陇海路(砀山至朱集车站
段)破击战、鱼(台)金(乡)战役、第二次陇海路(兰考至开封段)破击战、
菏(泽)考(城)战役等重大战斗、战役。在第一、第三次攻打邹平战斗中,他
任突击连指导员, 指挥突击队炸毁城门, 毙敌少将师长李恺荣,共俘敌、毙敌
2000余名。为配合刘邓大军主力挺进中原,还参加了宛西、宛东战役,上蔡、桃
林岗阻击战及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淞沪战役、福州战役等。在强夺
考城战斗中,他指挥果断,带领突击营冲入城内,仅用15分钟就结束了战斗。在
攻打济南永镇门战斗中,他任突击营教导员,被华东野战军和纵队分别授予“济
南连”和“永镇门爆破队”光荣称号。
1949年11月, 他任二十八军八十四师二五一团政治处主任。1951年3月,任
二五一团副政治委员。1952年7月,任二五一团政治委员。1954年8月,入中国人
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 1955年9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
三级解放勋章。 被授予中校军衔,后晋升上校、大校军衔。1957年9月,任二十
八军八十三师政治部副主任。1960年8月,任八十三师政治部主任。1962年10月,
任二十八军八十二师副政治委员。 1966年1月,任八十二师政治委员。1969年11
月, 任陆军第二十八军政治部副主任。1970年6月,任陆军第二十八军副政治委
员。1982年8月2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