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单至徐华清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8&rec=758&run=13

田单 生卒年月不详。 临淄人。系田氏王族远房子孙,世居安平(今临淄区
皇城镇石槽)。战国末期以败燕复齐之功,封安平君,相齐襄王。
前284年,燕将乐毅率军伐齐,破临淄。齐王见势不妙,带领大臣逃跑了,
田单随在人流中逃离安平。当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木轮马车,且车轮两边的车轴
伸出很长一段。田单令族人锯掉长轴头,用铁皮包起来。靠着改装的车子,夺路
而走,逃到即墨城(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下。即墨大夫战死,田单被推为将。
田单和士卒一起劳作,日夜修筑防御工事,并将宗族中的青壮年编入行伍以充备
战。乐毅接连攻下70多座城,惟即墨、莒城互相策应,得以保全。
前278年,燕惠王即位,与乐毅不合,中田单反间计,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
田单令城中人每次吃饭先在院中祭祖,引来无数飞鸟,便扬言说天神来传授天机。
又让一士卒假扮神师,田单的号令都说是神师教导。城中人于是上下一心,坚守
不动摇。田单又向燕军扬言,说城中人最怕燕军割掉齐兵俘虏的鼻子,还怕燕军
挖掘齐人坟墓。燕军中计照办,城中人见了怒不可遏,决心复仇,奋勇杀敌。田
单看到作战时机成熟,把全城百姓都编入队伍中,拿出吃食犒劳将士,让精壮士
兵埋伏,老弱士兵登城御守。又派使者约降,燕将高兴,士气松懈。田单乘机收
集城中千余头牛,给他们披上红绸衣,画上五彩龙纹,牛角绑上利刀,把浇满油
脂的芦苇绑在牛尾上点燃,凿开城墙,放牛出城,5000壮士紧随牛后。被燃尾的
牛群疯狂地冲向燕军,所向披靡。燕军溃败,骑劫被杀,齐军收复了70多座城。
田单迎齐襄王回到临淄。襄王用田单为相,封为安平君。田单为相后,励精图治,
并体恤民情。曾见一老者过河冻得打颤,即脱衣相赠,深受老百姓称赞。
前265年, 秦国进攻赵国,赵向齐求救,田单率赵军攻下燕国的中阳,又攻
下韩国的注人。第二年,因齐襄王去世,田单留在赵国,成为赵相。他在赵国一
直没有较大建树,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才能用在异国他乡,他心里所怀念的还是故
乡齐国。后来辗转回到故乡,直至逝世。位于今临淄区皇城镇的安平故城内有田
单墓。

淳于意(前215~约前140) 临淄人。西汉初期著名医学家。因曾任齐太仓长,
故人们尊称他为“仓公”或“太仓公”。
淳于意自幼热爱医学,曾拜公孙光、公乘阳庆为师,学黄帝、扁鹊的脉书、
五色诊病理论及药论等书,精于望、闻、问、切等四诊。
淳于意为使自己专志医术,辞去官职,不营家产,长期行医民间,医术精湛,
决断病人生死多有应验,医治病人能达到起死回生的奇妙效果,被称为神医。一
些地方官吏甚至朝廷官员都想把他留在身边专门为官府服务。但淳于意对这些官
员却不肯趋承。赵王、胶西王、济南王、吴王等都曾召他做宫廷医生,他都一一
谢绝了。时齐王有病,派人召他,他怕被留在齐王宫中,妨碍为民治病,没有入
宫,于是被富豪权贵罗织罪名,送京都长安受肉刑。其幼女淳于缇萦毅然随父西
去京师,上书汉文帝,痛切陈述父亲无罪,自己愿意身充官婢,代父受刑。文帝
受到感动,宽免了淳于意,且废除了肉刑。
淳于意诊断疾病,十分仔细、认真,总是详尽记述病人的里居、年龄、病况、
医疗经历等,并注意详细记录病案,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创用病历的医生。他
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等科的典型病例进行整理,写出了中国医学史
上第一部医案——《诊籍》。针灸技术,在《诊籍》中也见记录。他在《诊籍》
中还记录诊治过程。 一个叫项处的人患了重病找他治疗, 经诊断,这人是患了
“牡疝”。他嘱咐项处一定不要从事重体力活动,否则定会吐血而死。后来,项
处不遵医嘱,仍然外出蹴鞠(踢足球),结果出现了冒冷汗、吐血等症状。项处
再让他给诊治时,淳于意料定此人活不过第二天傍晚。果然,项处到第二天傍晚
前就去世了。
淳于意是一个著名的医学家,也是一位热心传播医学的教育家。他广收弟子,
精心传授。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他的学生就有宋邑(临淄人)、冯信
(临淄人) 、唐安(临淄人)、高期、王禹、杜信等6人,在当时临淄、淄川、济北
一带形成了一个粗具规模的齐派医学群体。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文中
说:“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中古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仓公,下
此以往,未之闻也。”
淳于意墓在今辛店街道东夏社区西南。

左思(250~305)字太冲,临淄人。西晋著名文学家、诗人。
左思出身寒门,母早逝,父亲左熹,出身小吏,做过太原相、弋阳太守,后
升殿中侍御史。左思少时兴趣广泛,曾学过钟繇和胡昭的书法,也学过鼓琴,都
没取得多大成就。他父亲对友人说,左思理解力不如我小的时候。左思听说后很
受刺激,于是发愤苦读。他相貌不扬,又拙于言辞,不善于交游,平日只以读书
为乐,他曾用一年写成《齐都赋》。
272年(晋泰始八年) ,他的妹妹左芬木被选入宫,全家迁居洛阳。为了写
好《三都赋》,他广泛调查,大量收集有关魏、蜀、吴都城的资料,然后杜门谢
客,专心创作,在门庭、院子里、甚至厕所等处都放上纸笔,苦思冥想,偶有所
得,当即写下。为开阔眼界,自求为秘书郎,以便更有效地利用朝廷丰富的图书
资料。历经10年终于写成。写成后,因地位不高,不为时人所重。左思带书稿去
拜访西晋著名学者、文学家皇甫谧,谧读后击节赞赏,遂为之作序。文学家张载、
刘逵给赋作注,卫瓘为之作略解。《三都赋》一经问世,立即轰动一时,闻名一
世,人们竞相传抄,致使“洛阳纸贵”。司空张华赞叹说:“左思之才,不下班
固、张衡。此赋使人读之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当时的著名诗人陆机来到洛阳,
也曾拟写一篇《三都赋》,当听到左思也要写这一题目时,不禁抚掌大笑。说他
太不自量力了,写完也只配盖酒坛子。但读左思《三都赋》后,十分叹服。左思
自此蜚声文坛。
《咏史诗》也是他的代表作。他在诗中流露出郁郁不平的磊落之气和对不合
理政治局面的讥讽之意。他志高才雄,笔力矫健,形成一种“左思风力”,风靡
当时诗坛。后人沈德潜称他的《咏史诗》为“千秋绝唱”。刘勰在《文心雕龙》
中说左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
左思虽才学出众,但由于他蔑视权贵,仕途不顺。张华做司空时,他做过张
华的祭酒,贾谧做秘书监时,他做过秘书郎。元康年间,左思曾参与当时文人集
团“二十四友” 活动,并为贾谧讲授《汉书》。元康末年,因贾谧被诛,300年
(晋永康元年),左思退居宜春里,致力于典籍的整理、编订工作,不再求仕。
齐王司马任命他为记室督,他借病不就。八王之乱中避难冀州,因病去世。左
思的诗文,后人辑为《左太冲集》。

左芬木(?~300)字兰芝,左思的妹妹。西晋女文学家,是中国最早的女诗人。
左芬木少即聪慧好学,工于诗文。晋武帝闻其名,于272年(晋泰始八年) 召
入宫中,初拜修仪,后封贵嫔。左芬木姿容丑陋,不得宠爱,又体弱多病,独居
寒宫。她才德出众,受人敬重,武帝每次出游回来,常与她谈论文学。她知识渊
博,谈吐不凡,深为武帝嘉赏,每当有方物异宝,一定让她作赋称颂。她的抒情
赋情真意切,缠绵悱恻,有不少佳作。今存诗、赋、颂、赞、诔等20余篇,多为
应诏而作。
左芬木禀性娴静温厚,在尔虞我诈、阴谋倾轧的宫庭生活中,更加养成她在
矛盾夹缝中求生存的本能和与人无争的性格。《啄木鸟》诗便集中地表明了她的
处世态度和对人生的追求。诗文是:南山有鸟,自名啄木。饥则啄木,暮则巢宿。
无干于人,惟志所欲。性清者荣,性浊者辱。
她的《答兄感离诗》,字里行间倾诉了自己被召入宫、与亲人分离、不得相
见的痛苦之情。左芬木把许多妇女形象引进文学领域,为她们立传、唱赞歌。如
《狂接舆妻赞》《齐杞梁妻赞》《孟轲母赞》《班婕妤赞》等,在赞赋中歌颂了
接舆妻等人的高洁和忠贞,表现了她对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否定。
左芬木著有大量诗赋,其诗文收入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及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据传有文集4卷,今已失传。《太平
御览》 卷145列她的作品目录有:《离思赋》《桐凤赋》《孔雀赋》《松柏赋》
《涪沤赋》《纳皇后颂》《杨皇后登祚赞》《芍药花颂》《郁金颂》《菊花颂》
《武元皇后诔》《万年公主诔》等。

贾思勰 约生于5世纪末的北魏孝文帝时期,今山东省寿光市人。南北朝时北
魏著名农学家。曾任北魏高阳郡(治所在今临淄区朱台镇高阳村)太守。
他为官清廉,生活节俭,重视农业生产,有广泛的农业知识。他研究前人有
关农业的著作, 查阅文献160多种,搜集民谣农谚,访问有经验的老农,并在实
际生产活动中作细心的观察和比较,写出了中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
要术》。《齐民要术》共10卷92篇,约11多万字,集周、秦、汉至北魏农业生产
知识之大成。前5卷介绍各种栽培技术,第6卷讲养殖,7卷~9卷讲农副产品加工,
第10卷介绍有实用价值的热带亚热带植物。《齐民要术》反映了贾思勰的重农思
想、农学思想和经营思想。强调“食为政首”,只有农业生产发展了,人民富裕
了,社会才能安定。他不迷信古人,主张革新进取,十分重视先进工具和先进技
术的推广和应用。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和因物制宜。他主张发挥人的主观
能动性,在一定土地面积上多投入人力,实行精耕细作;他还主张农业生产要讲
究规模和合理的田间布局;并要重视产品的加工和利用。
《齐民要术》中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学体系,对农学类目作了较为合理的划
分。书中精辟透彻地说明了黄河中下游旱地发展农牧业技术的要领,详细介绍了
国内广大地区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汉族、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和烹饪技巧,记
载了许多精细植物生长的有关材料。《齐民要求》强调以农为本,提倡“人定胜
天”,对推动农业科学、生物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是研究中国农学史的重
要文献,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科学巨著之一,中国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英
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就两次引证其科学原理。在日本也受到重
视,称《齐民要术》为“贾学”,还专门成立了研究机构。欧美学者说它“即使
在世界内也是卓越的、杰出的、系统完整的农业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巨著”。

崔光(451~523)原名孝伯,字长仁,临淄人。北魏文学家,官至尚书令。
崔光幼年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白天躬耕事农,夜间秉烛苦读,才思敏捷,
闻名于乡里。467年(南朝宋泰始三年),北魏大将慕容白曜率军5万人进攻三齐
之地时,时任长广郡(今平度市)太守的父亲崔灵延组织郡属军民抗敌兵败后,
与刘宋各侨郡官吏一起被押解到魏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附近新筑的平
齐城居住,成为处于半监禁状态的“二等公民”(“平齐民”)。崔光随其父母,
失时不失志,不辍劳作,养赡父母,刻苦读书,充实学识。
数年后,随着时局变化,北魏皇帝向慕汉化而尊重读书人,崔光也脱颖而出。
487年(北朝北魏太和十一年) 官拜中书博士。时间不长,转任著作郎,参加撰
写国书。由于他才学出众,得到孝文帝重用和赞赏。孝文帝元宏亲改其名为“光”,
并当众夸赞:“孝伯之才,如浩浩黄河之水东注,固今日之文宗也。”崔光感激
力效。孝明帝还在东宫为太子时,崔光为其师傅。宣武帝去世后,广平王怀想上
殿哭大行(初死而尚未定谥号的皇帝),无人敢阻抗,只有崔光引用赵熹推下亲
王的故事,使广平王怀停止行动,并向崔光致谢。后被封为博平县开国公。他学
识渊博,有“文宗”之称,长期领著作郎,监管史任,暮年仍抱病修史。孝明帝
时,曾与安丰王元延明等共同撰写《服制》,规定最高级别的车用三匹马拉;庶
姓王侯及尚书令仆以下列卿给轻便的车,用一匹马拉,或乘罩有帷幔四窗的牛车。
自此以后,条章粗备,后世沿用。在历事三帝的几十年内,他参赞决策国事,在
迁都和定储等重大事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官位也由司徒、侍中、车骑大将军、
恩县侯升到宰相级的尚书令。
他喜爱文学, 好诗赋, 曾以宫商角徵羽本音为五韵诗,与李彪赠答,内有
103郡国诗,分别以国别为卷,成书103卷。他还写有诗、赋、铭、赞、咏、颂、
表、启等数百篇50余卷,载于《魏书》。
他还是一位历法家。 518年(北朝北魏神龟元年),他制定《神龟历》,未
采行。 在他的主持下,有李业兴、张洪、龙祥等9人参与,制订新历。制成后孝
明帝下令颁行,并改元为正光(520~525),故名正光历。正光历在523~565年间
实行。他还崇信佛法,老而愈甚,常应沙门讲《维摩经》等,并著有《二经义疏》
30多卷。
73岁病逝时,孝明帝元诩感念师恩和其拥戴之功,亲临灵棚抚遗体恸哭,下
诏追赠太傅,谥文宣公,赐钱帛助葬,特命墓中冥器和送葬时仪仗,皆依亲王丧
制,其灵柩运回故乡临淄黄山北麓(今辛店街道窝托社区附近)安葬时,魏帝亲
自送到洛阳内城东北春阳门。
崔光有11个儿子,其中崔劼最出色,在北齐由度支尚书(财政部长)晋升为
尚书令。
1983年,辛店发电厂油罐三区施工时,在辛店街道窝托社区附近挖出崔猷墓
及墓志铭,墓志铭中说崔猷为“东清河(郡)东鄃(县)人”,且有“故太傅领
尚书令,文宣公即君从父兄也”一句,表明了崔光与崔猷的堂叔兄弟关系。

崔鸿(477~525)字彦鸾,临淄人。崔光堂侄,北魏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崔鸿年少时博览群史, 一面从政供职,一面著书立说。496年(北朝北魏太
和二十年) ,担任彭城王国左常侍。502年(北朝北魏景明三年),任员外郎兼
尚书,后升中散大夫、给事中、尚书都兵郎中等职。后历任给事黄门侍郎、散骑
常侍、齐州大中正、司徒长史等职。曾参议北魏律令、考绩制度的制定。曾任职
修孝文、宣武两朝起居注并修撰国史,著《孝文宣武起居注》一书。记载北魏孝
文、宣武二帝时史事。
后来,他见刘渊、石勒等十六国虽各有国书,但记载史事多有残缺,且体例
不全、编录纷谬、详略失宜。他知难而进,从搜集材料到具体论著,没有前规和
同类史籍参考,自景明初起,积20多年之力,花尽俸禄和家产,全力以赴,“区
分时事, 各系本录”,正谬补漏,统一编纂,至522年(北朝北魏正光三年),
编成《十六国春秋》100卷,附《序例》《年表》各1卷。记述十六国割据政权之
事,把各国兴衰过程、人物、事件,做了系统的记述,此史被史学界称为历史绝
学。原书已散佚,今流传的明朝人屠乔孙、项林、姚士粦等刊本,是取《晋书》
所记载的十六国事,及类书中所引《十六国春秋》佚文汇编而成,虽非原书,但
大体接近。《汉魏丛书》中收有崔鸿写的16卷节抄本,或称《别本十六国春秋》,
仅记各国国主58人,所记史实与《晋书》大同小异。清朝汤球曾以此节抄本为主,
重加辑补,称为《十六国春秋辑补》。
晚年, 崔鸿曾受诏继伯父崔光辑修北魏国史,未成。525年(北朝北魏孝昌
元年),崔鸿卒于任上。其墓在黄山北坡下(今临淄区辛店街道窝托社区附近)。
1975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在此挖掘和清理了14座墓葬。其中,一号墓为崔鸿夫
妇墓,出土崔鸿夫妇墓志两块。

段志玄(594-642)临淄人。唐朝开国功臣。
隋朝末年,他随父亲段偃师(时为太原书佐)住在太原。偃师随从高祖李渊
起义,志玄从小就和李渊次子李世民关系甚密。长大后,志玄投奔已是秦王的李
世民,且招募兵勇1000多人,被授予右领大都督职。因其屡破郡县,不久,升为
光禄大夫。他跟随大将刘永静在潼关共同抵拒隋将屈突通。在一次战斗中,刘文
静被屈突通大将桑显和击溃。关键时刻,他率领20骑飞奔进击,杀几十人后返回。
当时他脚上中一流箭,怕属下知道自己受伤,动摇军心,就忍痛不言,多次往返
冲入敌阵。隋军大乱,唐军趁机振作起来,最终大败隋军,他因功授乐游府骠骑
将军。不久,他跟随李世民讨伐王士充,他冲入敌阵时马倒被俘,被两个兵将挟
持着,一人抓住他的一边头发骑马拖着将要过洛水,“志玄踊身而奋”,努力一
挣,两个兵将落入水中,他乘机夺马飞快返回,后面追者有百余骑,都不敢近逼,
最终安全回营。他因讨伐王士充、窦建德有功,升为秦王府右二护军。此后,太
子李建成用金银财宝贿赂他, 想让他为自己出力, 他都及时告诉秦王李世民。
626年(唐武德九年)6月24日,他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助秦王李世民登基,被封
为骁卫大将军,封樊国公,守肃章门。文德皇后丧礼期间,他与宇文士及分统兵
马守肃章门,太宗在夜间派宫使到二将军处,宇文士及想马上开门让使者进入,
他则闭门不让他们进去,说:“军门不可夜开。”宫使说:“有皇帝手敕。”他
说:“夜间不辨真伪。”竟让皇帝宫使等到天明才进入。太宗听说后赞叹:“真
将军也。”
637年(唐贞观十一年),他被授金州刺史,改封褒国公。638年(唐贞观十
二年) , 拜右卫大将军。640年(唐贞观十四年),又加封镇军大将军。642年
(唐贞观十六年)病死。卒后赠封辅国将军、扬州都督,谥忠壮,太宗下诏在凌
烟阁上为他画像,并陪葬昭陵。
其子段瓒袭父爵为褒国公,武后(则天)时官至左屯卫大将军。

房玄龄(579~648.7)名乔,字玄龄,号乔松,临淄人。是唐朝的开国功臣,
著名宰相。
他幼时聪敏好学, 博览经史,长于书法,工草隶。596年(隋开皇十六年)
中进士,在隋任羽骑尉(在秘书省校勘图书)。吏部侍郎高孝基曾对裴矩称赞玄
龄“仆阅人多矣, 未见如此郎者”,其后“必成伟器”。他后补隰城县尉。617
年(隋大业十三年),李渊起兵太原,李世民率军入关中,他前往拜见,被委任
为渭北道行军记室(掌管军府文书) 。618年(唐武德元年)为秦王(李世民)
府记室参军,封临淄侯。他竭尽心力,报效秦王;广收人才,重用文才武将,使
他们各尽其力。每次所写奏章,均深得高祖李渊赏识,说:“此人深识机宜,足
堪委任,每当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耳。”每当攻克一座城池,
其他将领争取宝物,只有他在收罗人才,留意结交谋臣良将。唐初,李世民府中
不少人被高祖调走,他对李世民说:“诸人不足惜,惟杜如晦见识通达,善断大
事,欲治国家,非此人不可。”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二人同心济
谋,为唐代名相,世称“房谋杜断”。魏征原是李建成的谋臣,后归顺李世民,
他与其共谋大事, 相处融洽,李世民对此十分满意。626年(唐武德九年)6月4
日玄武门之变, 他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8月,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任命他为
右庶子, 封为邢国公,不久又提升为中书令。629年(唐贞观三年),拜太子少
师, 他坚持不接受,后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630年(唐贞观四年),升任
尚书左仆射,负责监修国史,行宰相之职,加封为魏国公。
他与太宗李世民共事30年,为相15年,一直竭忠尽职。他时时提醒太宗牢记
隋朝覆灭的教训,重视劳动人民的作用。他用人从不求全责备,即使出身卑微者,
也能量材任用。他劝太宗减轻赋税,裁汰冗员,澄清吏治,修订法律,因而出现
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后徙封梁国公。
637年(唐贞观十一年) ,太宗诏封14位开国功臣为世袭刺史。他认定这种裂
土分封的世袭制度必然会导致“重裂山河,下扰百姓”而不利于国家的安定统一,
便上书太宗,极力谏止。648年(唐贞观二十二年) ,太宗决意对高丽进行一场宣
扬国威的侵略战争。大臣劝谏者皆获谴,无人敢言。年近70重病不起的房玄龄闻
讯后,以为如不直谏,死而有愧,于是口述,由儿子代写《谏伐高丽疏》,痛陈
不义战争的厉害,太宗见表后遂中止出兵。此后,太宗前往探望。“对之流涕,
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君臣之情如此,感人至深。太宗派宫中御医天天诊治,
每天都要人回报玄龄的起居。太宗命人凿破宫墙,以便能随时去探望。七月,房
玄龄病逝。太宗册赠他为太尉、并州都督,并下诏在凌烟阁上为他画像,令其陪
葬昭陵,谥号文昭。
房玄龄不仅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为了总结历史
经验,使国家长治久安,受命为史书的总监修,开了官修史书的先河。他主持了
《晋书》以下至隋的六朝史的编写,还主持了唐朝国史的编纂。他是唐初十八学
士之一,政事之暇多有著述,著有《高祖实录》20卷、《太宗实录》20卷、与高
士廉等撰《文思博要》120卷、与褚遂良重撰《晋书》130卷流传至今。

段文昌(772~835.3)字墨卿,一字景初,临淄人。唐朝宰相、美食家。唐
朝开国大臣段志玄裔孙。
他才气横溢而重文气。唐贞元年间,客居荆州,得到荆州节度使韦皋的赏识,
被推荐为校书郎,在此期间被宰相李吉甫看中,命他为登封尉。宪宗皇帝想重用
他, 被韦贯之拦阻。韦贯之罢相后,他于816年(唐元和十一年)被引为翰林学
士, 后转祠部郎中, 加起草皇帝诏令的知制诰一职, 活动在皇帝左右。820年
(唐元和十五年)正月,穆宗继位后,经常召他入思政殿问政事,朝入夕出,拜
他为中书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821年(唐长庆元年)请退。
不久,诏授他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在西川时,他对蜀地情况了如指掌,很好
地处理了各民族关系。他为政宽静,以宽待民,以静求富,深受西南各民族的敬
佩和信服。 822年(唐长庆二年)调往云南。云南部分人到贵州扰乱社会安定,
观察使崔元略请他出面平定局势。他只派了一名使臣前去开导晓谕,窜扰贵州的
人很快平定下来,且刻石盟誓,岁岁朝贡。
825年(唐宝历元年),征拜兵部尚书,后兼判左丞事。827年(唐大和元年),
文宗皇帝继位,他历任御史大夫、寻检校尚书右仆射、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同平
章事、淮南节度使等职,封邹平郡公。在此期间,南诏国(今云南省一带)袭击
南安,唐文宗下诏令他平定南安之乱。830年(唐大和四年),移镇荆南。832年
(唐大和六年),再次任剑南西川节度使。835年(唐大和九年)3月在成都无疾
而终。
段文昌还是远近有名的美食家。他经常品尝各类食品,对中华美食文化颇有
研究。同时,他也是一位烹调高手,他所做的菜肴烹制简便,用料普通,色泽艳
丽,美味可口。“千张肉”这道名菜就是他首创的。唐穆宗年间,他回临淄省亲,
当他宴请亲朋好友时,厨师做了许多菜,其中有一道形如发梳,称之为“梳子肉”
的菜,几乎无人食用。宴罢,他找到做这个菜的厨师,提出了改进的技法。他让
厨师将肥肉换成猪五花肋条肉,将炸胡椒换成黑豆豉,并加入葱和姜等作料,然
后,亲自操刀示范。数日后,他要离别家乡,再次宴请乡亲,厨师照他的指点重
做了“梳子肉” 。 此菜色泽金黄,肉质松软,味道鲜香,肥而不腻,与上次的
“梳子肉”大相径庭,一端上桌,客人们便争相品尝,不一会儿就被吃光了。人
们纷纷问菜名。他见此菜肉薄如纸,便称之为:“千张肉”。于是,这道菜便渐
渐走进了千家万户的餐桌和大小饭店,并经专业人员不断加以改进,一直流传至
今。其他名吃如油旋、盘丝饼、金线油塔等都是他的发明。其中,金线油塔已成
为陕西名小吃。他自编《食经》50卷,称《邹平公食宪章》,已佚。
段文昌卒后获赠太傅。著《宪宗诏诰》20卷,文集30卷,今存诗4首。

段成式(约803~863)字柯古,临淄人。唐代著名文学家。系唐朝开国功臣
段志玄裔孙,段文昌之子。
段成式少年随父亲段文昌辗转各地,了解各地风土人情、轶闻趣事,开阔了
视野。青年时期,英俊潇洒,彬彬有礼,活泼好动。他博览了包括官府秘籍在内
的大量图书。后以父荫为秘书省校书郎,累官至尚书郎、太常少卿。唐咸通初年,
曾出任江州刺史,不久被罢官。860年,出任吉州刺史,解职后寓居襄阳。
他博闻强记, 能诗善文,在文坛上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因3人均排行十
六,时人号其诗为“三十六体”。在《全唐诗》中收入他的诗词30多首,现存段
诗多是绝句和律诗。晚唐社会“官乱人贫,盗贼并起,土崩之势,忧在旦危”,
皇帝仍旧终日宴游,不理朝政。为此,段成式信佛读经,饮酒赋诗唱和,以解忧
闷,故诗中多流露出超脱世俗的情绪。
他读书刻苦,秘阁图书都读了一遍,因此知识渊博,一生著述甚多,代表作
有《酉阳杂俎》20卷,这部书内容繁杂,有自然现象、文籍典故、社会民情、地
产资源、草木虫鱼、方术医药、佛家故事、中外文化、物产交流等,具有很高的
史料价值。 书中的“酒食”部分,记述了南北朝及唐代的饮食掌故,还载有100
多种食品原料、调料及酒类、菜肴的名称,并且辑录其父《食经》等已佚书中所
载的菜点做法。书中写李白让高力士脱靴,王勃写文章在被窝里打腹稿等故事更
是脍炙人口,流传很广。这部书里的《叶限姑娘》是世界范围内“灰姑娘”型童
话的发端之作,比格林童话早了近千年。书中的《物异》《广东植》在科学上也
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能消草木金铁,人手入则消烂”的无机酸——“畔茶水”,
比欧洲最早的记载还早600年。 这部书被清代纪晓岚等誉为“小说之翘楚”,鲁
迅称其可与唐代传奇小说“并驱争先”。
其作品还有《续杂俎》 10卷、《卢陵官下记》20卷、《汉上题襟集》3卷、
《鸠异》1卷、《锦里新闻》2卷、《破虱录》1卷、《诺皋记》1卷。他所著诗词,
《全唐诗词》和《全唐诗》中收录30多首;其所著文,《全唐文》中收录11篇。
清人有《段成式诗》。
除了诗文,段成式的另一成就是制作了云蓝纸。他让浅蓝色染液在麻纸面上
流动,由其流动轨迹自然形成蓝色云状图案。后来,日本也出现这类纸,称云纸。

李成(919~967)字咸熙,临淄人。宋代著名画家,被誉为中国山水画之父,
世称李营丘。
李成为宋开宝年间进士,官至光禄丞。他嗜酒,善弈棋,喜吟诗。不但开创
了齐鲁画派,而且由其独创的营丘山水画法成为后世山水画家的楷模。他“惜墨
如金”的画法,对以后山水画流派有很大影响。
宋人刘道醇的《圣朝名画评》把李成的画列为“神品”,称他“思清格老,
古无其人”。其中记录了李成自己的一段话:“性爱山水,弄笔自适耳,岂能奔
走富豪之门。”北宋开宝年间,显赫人物孙四皓知道李成的大名后,很想要他的
画,派人送一封信给李成,希望他能应招前来,态度极为倨傲。李成收到信后十
分气愤,叹息道: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各自分居,不相杂处,我本是一介
书生,虽喜欢绘画,经常作画,但那都只是为了使自己舒心适意。怎能让我投入
皇亲国戚宅第,研吮色彩,仅与画史上那些清客列在一起呢?孙四皓被拒后,仍
不死心,暗中重金贿赂李成的同乡朋友以及在京的一些官员,辗转用计,弄了几
幅李成的画。后来李成到京城考进士,孙四皓又让人很谦恭地送去厚礼,再次请
他。李成推辞不掉,不得已到了孙家,看到自己的画挂在客房中,不禁大为生气,
盛怒之下拂袖而去。
他对朋友和普通的老百姓有求必应,非常热情。他与汴京相国寺东宋家生药
铺的老板关系密切,药铺的两壁上皆有李成的山水画。司农卿卫融志高行洁,廉
洁奉公。李成接受卫融的邀请,全家迁居淮阳,直到967年死于客舍。
他的画继承了隋代展子虔、唐代李思训、王维等山水画家的优良传统,又刻
意师法自然。《宣和画谱》中称:“凡称山水者,必以李成为古今第一。”为北
方山水画成熟期的代表。他以平远构图法表现清旷幽远的境界,运笔尖劲,用墨
淡润,喜欢画寒林、怪石和雪景。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烟林平
远之妙,始自营丘。”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
皆仰画飞檐”。在宋代,远近法和明暗法虽为画论家所承认,但画家把它发挥到
作品上去的很少,李成是先期试验者之一。郭熙学其画法有成,被人称为“李郭”。
其他学生还有王诜、许道宁、李宗成、翟院深、范宽等。李成的现存作品《读碑
窠石图》(宋摹本)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今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其他
现存作品还有《寒林平野图》《群峰霁雪图》等。
李成之子李觉(947~993),字仲明,历任国子监博士、直史馆、判国子监、
水部员外郎、司门员外郎等职,详校过《春秋正义》等书,创“雉兔首足”简易
算法,著有《算雉兔首足法》。觉之子李宥,北宋大中祥符进士,任祠部员外郎、
集贤校理、开封尹等职。

薛凤祚(1599~1680)字仪甫,号寄斋,今金岭回族镇人。清初著名的天文学
家、数学家。
薛凤祚生于仕官家庭。祖父薛冈是举人,父亲薛进珠是明万历年间进士,官
至中书舍人,因不满大宦官魏忠贤擅权而称病回家。二人都有著作传世。富裕的
家境、丰富的藏书,为薛凤祚提供了良好的家教环境和学习条件。他幼年天资过
人,禀性聪敏。少攻儒学,明末中秀才,后补贡生。
明天启年间,他远游保定府定兴县,从鹿继善和容城孙奇峰学“陆王”之学,
汇辑两人著作共为一编,名《圣学心传》,从中发现“认理寻乐”之旨。后跟魏
文魁学习中国历算,继而又求教于意大利传教士罗雅各 (明天启二年来华,曾参
与修《崇祯历书》) 。又去南京投师天文学名士波兰人穆尼阁(第一个在中国传
播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者)和德国人汤若望(又名道未,曾参与修《崇祯历书》)。
他集众师之长,尽得西方历学之精要,终于成为学贯中西,以历算知名的天文学
家。
薛凤祚综合整理介绍了中、西、回(阿拉伯)天文学。他的《太阴太阳诸行法
原》《求岁时》两书,对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规律,黄道、赤道的夹角,都
作了深入地研究和详尽地阐述。他经过实地观测和精密地计算,求出的地球绕太
阳一周需要的时间,较现在举世公认的时间仅差13分37秒。他还测定出太阳并不
是西方天文学家所说的“恒星”,而是每年以52秒的误差运行着的自转的恒星。
他对“回历”(伊斯兰教历)和“木、火、土”三星的运行规律,也都有深入的
研究和精辟的见解。
他的著作《天步真原》 1卷,1648年(清顺治五年)完成。收入《四库全书
·子部·天文算法类》,也收入《丛书集成初编》。该书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
“第谷体系”(第谷·布拉赫〈1546~1601〉,丹麦天文学家),初步介绍了近代
的天文学理论。该书计算中首次使用了“对数”(时称“比例算”)和表算法。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称此书是中国“第一部使用对数的中文书”。《天学会
通》1卷,刊行于1652年(清顺治九年),收入《四库全书·子部·天文算法类》,
是他据《天步真原》而撰写的推算日、月食专著,书中首次采用了表算法。梅文
鼎曾订注此书,并称其法“从授时之法,实为便用”。李约瑟评此书说:“也是
一部融合中西天文学的书。”
薛凤祚在排斥西方科学的王朝统治下,能学贯中西,依靠个人能力取得巨大
成就,超过了国家最高天文机构——钦天监。他的卓越成就,受到当时学者的高
度评价。《清史稿·畴人传》把他列于首位,称他“不愧为一代畴人之功首”。
清代著名历算家梅文鼎说:“近代知中西历法而有特解者,南则王寅旭(锡阐)、
杨子宣,北则薛仪甫,特当为之表率。”
薛凤祚著述甚多,除汉译《天步真源》《天学会通》之外,数学方面,为数
学家梅文鼎推赏,称为青州之学,主要著作有《比例对数表》《三角算法》《比
例四线新表》。天文历法方面,有《太阴太阳诸行法》《交食法原》《交食表》
《历年甲子》《求岁时》《西域回回术》《今西法选要》《今法表》《日食诸法
异同》《求黄赤道度及率总数》《历法立成》《新法密率》《日月食原理》《五
星交食表》等著作取得较高的学术成就,与吴江王锡阐齐名,时称南王北薛。他
还深明地理之学,在物理、水利、医药等各个方面亦有撰著。著有《两河清汇考》
《甲遁贞授秘辑》《乾象类古》以及《车书图考》等。1664年(清顺治三年),
薛凤祚将其一生研究成果汇集为《天学会通》80卷,刊行于世。《清史稿·艺文
志》将该书分著为正集、考验、致用三大部分。
薛凤祚逝世后, 安徽藏书家汪启淑和山东巡抚进呈了他的部分著作,有4部
被《四库全书》收录,后又有多部著作被《清史稿》等收录。

徐华清(1788~1850.10.26)字际唐,今敬仲镇徐家圈人。临淄历史上惟一的
武状元。
年幼时,从师就读,颇颖悟,但更喜骑射,且力气过人。其父徐相臣,循其
材志,让他习武。他不怕吃苦,又聪明好学,不到十年就武艺精通纯熟、力大无
比。以小指能开两石之弓,和他一起的同学无不为之倾倒。1807~1808年(清嘉庆
十二、十三年)乡试、会试连捷,及殿试,又夺魁,成为武状元。
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任头等侍卫,后出任直隶提标右营游击。两年后升
甘肃甘州城守营参将,奉令去塔尔巴哈台屯田。他带领所部官兵,与当地老百姓
一起开垦土地,亲事农耕。
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新疆维吾尔族头人张格尔在英国侵略者的唆使下,
率领叛军窜入新疆天山南路的喀什噶尔维吾尔族地区,残害人民,制造分裂。一
时西北地区,叛军猖狂,民心不定,社会不安。1822年(清道光二年),徐华清随
甘肃提督齐慎赴西宁平定叛乱。 他英勇果敢,身先士卒,率队斩杀叛军600人,
夺获牛马4000头(匹)。他多谋善断,军纪严明,一次在追击叛军时,粮食供应
不继,许多清军队伍就地捕捞湖泽中黄鱼充饥,但徐华清却禁令所部捕食。他说,
这儿黄鱼如此众多,当地人却不捕食,定然鱼身有毒。他同将士忍饥挨饿,直等
粮食运到。而其他军队食鱼的,多中毒死亡。是年,因战功,朝廷赏戴花翎。次
年,徐华清晋升哈密协副将,转授潼关协副将。1826年(清道光六年),陕甘总
督杨遇春率兵进军天山南路的喀什噶尔、英吉沙尔等地进剿张格尔,徐华清积极
策应。当时以张格尔为头子组织的所谓“中亚联军”,气焰非常嚣张,依仗新疆
的千里荒漠、人地两熟的优势和骑兵转移迅速的特点,使来剿的清军不是损兵折
将,就是无功而返。这次杨遇春等接受了以往围剿有始无终的教训,仔细研究了
战略部署,采取了奇、正并用的战术,连续作战一年多,终于在次年生俘张格尔,
长达七年的叛乱被弭平,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分裂阴谋被粉碎,中华民族的统一得
到维护。
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徐华清补授河州镇总兵。次年,奉令驻守新疆重镇
喀什噶尔。这里的人民一直不懂农业生产,他指令将士帮助当地群众制作农具,
开垦荒地,教种庄稼。结果,年年丰收,人民富裕。他离任时,万人相送,并为
他建立生祠, 表示对他的感激和永久的怀念。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3月,
有反叛的番民进入青海, 徐华清调往青海平定叛乱。6月,转战于贡尔盖、乌兰
水一带,连战皆捷。最后,玛庆雪山一战,将叛乱者逼上断壁山崖,予以全歼。
因功,于7月授提督衔。9月,实授福建省陆路提督。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徐华清协同水师提督窦振彪在漳州府陈头乡军
地合剿入侵的外国侵略军,并捕获30多名。徐华清在福建力主抗御外来侵略,保
卫祖国疆域。“在任六年,英人不敢犯境”。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徐华清任
满入京,中途染病,于是年10月26日卒于浦城。清廷诰授振威将军,谥威恪。皇
帝赐葬、设坛、立碑,还亲自撰写碑文,盛赞徐华清“生则纪美旗常,没则勋铭
金石”。并御制祭文,遣官致祭,恩礼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