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消 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8&rec=748&run=13

饮食 临淄居民历来以小麦、谷、豆、玉米、高粱为主食,南部习惯摊煎饼,
北部多吃窝头。改善生活时才能吃面条、水饺、蒸糕、馒头或饼。有的以可食的
叶、 菜,用白面调和,油煎成小饼称“馅食”。以黍米混枣做成直径0.5米、厚
0.1米的大糕, 名叫“刀切糕”。也有以芦苇叶包黍米和枣作成粽子的。餐具多
陶质黑碗和粗瓷碟盘。
1949~1957年, 单饼、煎饼成为主食,多数午餐有炒菜。1955年8月,全区
城镇居民口粮实行定量供应,人均每月供应11.61千克,细粮1.5千克(成品粮),
食油0.1千克。1962年,由于粮食歉收,为节约粮食,实行低标准,以瓜菜代粮,
大多生活用品凭票供应。1959~1976年,基本没有解决温饱问题。1978年后,生
活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单饼、馒头做主食的地区占80%。95%以上的农民常年
口粮是小麦粉,辅以其他食品。1985年,城镇居民每月人均供应口粮提高到15.8
千克, 全部供应细粮,食油提高到0.5千克,其他生活消费品取消票证,敞开供
应。各种肉类、禽蛋、蔬菜、鱼虾贝类、干鲜果品等生活消费量都有明显增长,
并进入农民餐桌。招待客人的烟、酒、糖、茶、干鲜水果样样俱全。餐具亦兴讲
究,城区居民大都有成套细瓷餐具、酒具。乡村一般通用白瓷碗盘。过去农民做
饭烧柴草和树叶,自60年代起,部分农户以煤代柴。进入70年代,逐步使用液化
气做饭、炒菜,80年代末,液化气在农村基本普及。90年代,饮食上由70年代的
吃粗吃饱、80年代的吃细吃好过渡到注重营养保健、讲究营养搭配,少肉多菜,
老人儿童普遍喝牛奶。不少家庭做饭已用上高压锅、电热锅、电饭煲,不锈钢组
合厨具、多功能微波炉进入普通家庭。进入21世纪后,城乡主食开始向肉蛋奶转
化,“绿色食品”引起广泛重视。青年双职工家庭喜欢在餐馆就餐,老年人则开
始回味原来的粗茶淡饭,喜欢吃煎饼、小米饭等粗粮和小豆腐、野菜等无公害食
品。
穿衣 早在西周初期,临淄就是当时的纺织中心,有“冠带衣履天下”之称,
齐纨是闻名全国的丝织品。到了汉代,专为皇室宫廷提供春、夏、冬三季高档丝
织品的三服宫设在临淄。清朝时期,临淄的士绅及富户衣质多丝绸。清末,官员
和有功名的人,参与公事或庄重场合,皆按朝廷规定着装。男子在家穿对襟便褂,
外出穿长衫,戴帽垫。冬季穿丝棉或羊、狐皮长袍,上套坎肩或马褂,戴风帽,
脚穿白布袜、黑色双脸鞋或靴。女子上衣都是右掩襟,年长者袖长到指,下摆过
臀,喜欢青、蓝色。姑娘、少妇上衣下摆仅到腰,袖短不及手腕,喜欢红、绿、
花色。有的上衣下摆和裤脚镶花边,称“腰镶”,还有的把花边镶在膝盖处。外
出或迎宾罩四扇长裙,脚穿木底鞋或靴,都是大裆裤。未婚者辫一支长辫,结婚
后留纂。一般人家,多穿手工土棉布,男袍女褂都是右掩襟,穿大裆裤,扎裤腿。
因无钱染布,用槐花、石榴叶、湾泥沤染,颜色黄灰。男穿黑双脸鞋或浅鞋,女
穿尖鞋或靴。冬季男子一般穿小棉袄或长袍,扎包束腰,头戴毡帽。
1912年后,废清官服,男剪发辫,女倡天足。但民间服饰较长一段时间仍沿
清俗。20年代,官绅中男穿中山装、女穿旗袍的增多,质料为细布、丝绸、毛呢
等。劳动者多穿粗布,男穿对襟褂,女穿掩襟衣,宽裤脚扎腿。男穿圆口鞋或浅
鞋,女穿圆口鞋。
50年代,农民衣着质料为一色细布。老年女子穿大襟褂,老年男子穿对襟褂,
都穿大裆裤。农村姑娘、少妇多穿蓝色或花格对襟上衣,梳两条发辫,戴花发卡,
穿花宽腿裤,穿棉织袜、方口或圆口鞋。中青年男子多穿中山服、国防服、学生
服,留分头,冬季外罩小大衣,戴解放帽或三大扇帽,脚穿球鞋或高腰棉鞋。
60年代, 不论男女都留短发, 穿国防服、解放鞋,颜色只有黄、灰、青三种。
1978年以前,穿着以棉布为主,化纤为辅,款式单一,色彩单调。70年代末,棉
布逐渐被涤纶代替。80年代,男女老少服装款式丰富多彩,男穿国防服、西装、
学生服或中山装,女穿对襟上衣、小∩裤。少数穿“港衫”、筒裤,冬季外罩大
衣,部分穿羽绒服,穿皮鞋或旅游鞋。女子上衣一般穿小翻领或大翻领对襟褂,
穿筒裤。冬季农村穿毛衣、棉衣者较普遍,城区则多穿羽绒服,外出罩大衣或呢
外套,脚穿半高跟鞋、高腰棉鞋或皮靴。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穿上毛料服装和西服
套装。
90年代,舒适方便的休闲服逐渐开始领导服装新潮流。春、夏、秋季,男士
普遍扎外腰。衣料的质地受到重视,纯棉制品受到普遍青睐。热了穿丝、麻、棉
料“T恤” ,冷了内穿毛、棉内衣,外罩皮衣或羽绒服,既讲究美观,更注重舒
适。除了个别老年人,戴帽者已少见。染发成为时尚:老年人染黑发,青年男女
染红发或黄发的较多,个别的染出多种颜色。
进入21世纪,着装开始重品牌、讲款式,“浑身上下都是名牌”成为一种新
时尚。
住房 清末到民国期间, 士绅富户多住青砖瓦房,修“拔台子大门”。大门内两
边各有挂耳房一间,正面是影壁,上有砖刻或书写的“福”“寿”字。进二门,
厅房面南,两边各有三开间的厢房。穿过厅房是台屋,两厢建陪房,后院建楼。
室内安置八仙桌、太师椅、条几、书案、茶几、书橱。长者住正房,晚辈住陪房。
宽裕户多住砖基房,冲街房基中或墙上多砌入一块刻有“泰山镇宅”或“泰山石
敢当”字样的石碑或砖刻。土坯墙白灰抹光,灰砖镶门镶窗,麦秸苫顶,“罗汉
檐”(层层叠叠向外飞出的砖檐口)。北屋为正房,两端各挂一低于正房的单间
房或草棚。东西陪房和南屋要低于正房。院门多置于东南方,厨房、栏圈置西南
角。长辈住正房,晚辈住陪房。睡土炕,炕有烟道通取暖火炉,以便冬季热炕。
贫穷户多只建一栋砖基土坯墙、草顶的正房,三辈同居。室内陈设多为矮桌小凳。
睡土炕。院门、栏圈位置与宽裕户基本相同。
60~70年代,农村逐步实行新村规划,群众建房由村(队)委统一安排,大小
一致,规矩成排。多盖乱石砌房基、砖镶门窗的土墙草顶房,少数为砖基瓦檐。
80年代, 正房普遍4~5开间, 砖墙缸瓦顶, 水泥抹平地面。有的中间出厦,称
“锁皮厅”。院内厨房、栏圈和院门各占一边。院门多建成小门楼式。就东西路
居北而言,东边户院门居东南,西边户院门居西南。90年代,农村建房开始追求
质量,讲究舒适。砖瓦房改建成了平顶屋或二层小楼。地面铺地板砖,墙面刮瓷,
多用铝合金门窗。室内装修,配有土暖气、电风扇,有不少户安装了空调,宽敞
明亮、 冬暖夏凉。小院内多种植花卉果树。2002年,全区农村有91.8%的住户居
住砖结构平房,有7.6%的住户居住楼房,只有0.6%的住土房。
60年代,城镇职工住房紧张,大都居住砖基草顶房,虽有水、电,却以火炉
取暖烧饭,条件比较简陋。70年代后期,区政府开始建筑统管房,工厂、企业建
自管房。 到1985年, 人均占有居住面积8.39平方米,住房紧张状况初步缓解。
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9.51平方米。1995年后,区内每年都有近
20万平方米商品房竣工销售。 城区新盖楼房的户面积大都在100平方米以上,讲
究“三大一小”(大客厅、大厨房、大洗手间、小卧室)。2000年调查统计,全
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5.1平方米,一般住房均配有地下室、自来水管道、煤
气管道、取暖管道、闭路电视等。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公房分配制度的废除,城
区生活区的楼房由房地产开发商承建,房价约在每平方米1300元~2000元之间。
生活小区建设注重辟留绿化地及健身场地,室内装修开始崇尚回归自然。到2002
年,城区人均住房面积27.7平方米,农村32.65平方米。
家庭耐用消费品 70年代以前, 家庭耐用消费品除了方桌板凳以外几乎是个
空白。 70年代, 在农村流行“四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
1982年, 全区农村拥有自行车11.04万辆,人均拥有0.23辆;手表5.52万只,人
均拥有0.12只; 缝纫机4.91万架,人均拥有0.1架;收音机7.05万台,人均拥有
0.15台。1985年,电风扇、洗衣机、黑白电视机等家用电器进入农家。1990年始,
沙发、大衣柜、彩色电视机、收录机、照相机、摩托车等中高档家庭耐用品陆续
进入多数农村家庭。此前,中低档耐用消费品已进入城镇居民家庭,具体拥有量
无考。 1995年统计,城镇居民百户拥有组合家具95套,沙发床120张,大衣柜70
件, 自行车255辆,洗衣机95台,电冰箱105台,冰柜20台,电视机105台,组合
音响10套,中高档乐器25件。
进入21世纪,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四大件”被新的“四个电器化”
代替。有的农户安装了空调,购买了家用电脑、家用轿车等。
新中国建立后,不同年代家庭高档耐用消费品“三大件”概念的变化,充分
体现了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50~60年代,手电筒、马蹄表、暖水瓶;70年代,缝
纫机、自行车、挂钟;80年代, 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90年代,音响、移动
电话、摩托车;21世纪,空调、电脑、小轿车。
进入21世纪后,吃的讲营养,穿的讲名牌,住的讲宽敞,用的讲高档。但是
城镇居民中部分下岗职工生活存有一定困难。2002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
费支出6285.24元, 比1995年提高了60.67%。其中食品消费1884元,占总消费的
29.97%。在食品消费中,粮油类占12.74%,肉、禽、蛋、水产品类占23.42%,蔬
菜类占9.33%, 糖烟酒饮料类占10.67%,糕点、奶及奶制品类占11.22%,干鲜瓜
果及其他食品占14.38%,在外饮食占18.24%。衣着消费588.6元,占9.36%。家庭
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265.56元, 占4.23%。医疗保健消费529.8元,占8.43%。交
通和通讯消费539.52元,占8.58%。教育文化娱乐服务1456.68元,占23.18%,其
中为孩子的智力投资占70%以上。 居住消费863.04元,占13.73%,除水电暖消费
外,多数用于房屋装饰。杂项商品和服务消费158.04元,占2.51%。
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分别拥有皮毛大衣、呢大衣0.44件和0.59件。百户拥
有摩托车30辆, 家用汽车5辆,微波炉10台,空调器70台,淋浴热水器75台,排
油烟机95台,消毒碗柜10台,洗碗机10台,饮水机85台,吸尘器30台,健身器材
5套,移动电话90部,传真机5部,影碟机85台,录放像机20台,组合音响40套,
摄像机5架,照相机70台,家用电脑30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