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祝祭礼仪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8&rec=741&run=13

祝庆 一家遇到喜事, 亲朋好友前去祝颂庆贺,祝庆的方式以喜事的不同而
异。 点茶 男儿成婚,亲戚朋友要备礼品祝贺,称“点茶”。因关系疏密而礼分
轻重。20世纪80年代多送喜帐、鸡、鱼、肉、酒、馒头等实物,90年代以直接送
钱为主。主家收礼品或礼金后,要回一“谢”帖,表示礼已收到;回一“光”帖,
要求客人参加喜筵。也有婚前发请帖的,此俗至今仍盛行。
送路 女儿结婚, 亲戚朋友备礼祝贺称“送路”。礼品轻重亦因关系疏密而
定。 过生日 新中国建立前, 富家大户多于长辈生辰日大摆排场, 收礼宴宾。
1949年后,不论长幼,到生日这天阖家吃水饺,个别户有亲戚登门祝贺。70年代
农村老人庆寿活动渐多,80年代机关、厂矿也渐兴此风,到时亲朋好友各备礼品,
登门祝贺。90年代,为老人做寿时,大都拍“全家福”照片留作纪念。进入21世
纪,寿宴多设在宾馆或饭店,有的把整个庆寿过程录像后刻成光盘永久保存。
送粥米 已婚女子分娩后第8天,娘家备米、面、鸡蛋等食品和一块衣料前往
抚慰,称“送粥米”。邻居、亲朋送鸡蛋、油条、点心,叫“送月子”。部分乡
镇还有“圆耳朵”习俗,即于婴儿出生的第12天,其外婆包上99对水饺,为婴儿
做“12晌”。今改以送钱为主。
度满月 婴儿满月这天,其外婆要接闺女和婴儿到家中住数天。按传统旧俗,
婴儿去外婆家时,女婴额上点墨,回来改点粉,叫“打狗”,俗话说:“黑狗去,
白狗来,带她姥娘家的官粉来。”男婴则反之。到了外婆家后,要举行“铰头”
仪式,即为婴儿剪落胎发。“铰头”需要找“三姓人”:婴儿的母亲或姥姥为第
一人选,另找两个不同姓的女人即可。“铰头”时让婴儿抱一个瓢子,内盛一对
馒头或一对窝头,寓婴儿以后有生活保障之意。今多让婴儿抱书、笔、算盘、计
算器等物。另剪一点狗毛、猫毛、驴毛、牛毛等放入瓢内,以防日后婴儿见了这
类家畜害怕。铰完胎毛后还要象征性地铰一下五官和手脚,并且边铰边语:铰铰
耳朵听得清,铰铰眼睛看得明,铰铰双手能抓挣,铰铰双脚步步升等等。婴儿返
回时,姥姥要备馒头若干,以分赠“送月子”的亲朋、邻居,称“分铰头馍馍”。
临淄区西部部分村庄习惯在奶奶家举行“铰头”仪式。进入21世纪,辛店有了专
门为婴儿度满月服务的行业:将铰下的胎毛做成胎毛笔,将脱落的脐带萼封存于
“水晶盒”内永久保存,为婴儿制手印和脚印等。
祝百岁 婴儿出生第100天,外婆带上面条(称百晌汤)和一条缝着绒穗的裤去
为他祝福, “穗” 谐“岁”音,称“祝百岁”。亲友祝贺,多送花布,今多送
“百岁锁”、银手镯或钱。
贺周岁 孩子一周岁生日这天, 亲朋送礼金、衣服、鞋帽。旧时流行送虎头
鞋。虎头鞋用黄布做成,鞋头绣一虎头,虎额绣“王”字。因虎是百兽之王,小
儿穿虎头鞋可壮胆避邪。 也有送“猫头鞋” “虎头帽”的。周岁这天,还流行
“抓周”,也叫“粘周”“试周”,即摆放吃食、书笔、秤尺、针线、制钱、算
盘、刀枪玩具等物,让小儿随意抓取。婴儿若取书笔,预示将来是文人;若取秤
或算盘,预示将来为商人;若取刀枪,将来会习武;取玩具准会贪玩,取碗筷则
会理家务,若取首饰花朵,便会喜爱打扮等等。
温锅 有人新房落成或迁入新居, 亲友携带礼品到场聚饮,称“温锅”。祝
贺 家中有人入伍参军、 考取大专院校、晋级提拔等,亲友要登门祝贺,主人设
宴,尽欢而散。
祭祖 古时祭祖礼俗很盛。 祭祖形式分到野外瞻拜祖墓、到宗祠拜祖和在家
中拜祖先牌位等多种。程序基本上是先陈列供品,请香化纸后,祭拜者按长幼顺
序跪拜。现今其形式和程序多有变通。
垒七 人死后第七天黎明,家人到坟前祭奠致哀,称“垒七”。此后每7天一
次,一般“五七”而毕,也有垒到“七七”的。推行火化后,此俗仍存。
百飨 人死第100天傍晚(皇城镇一带多在中午),亲属儿女备供品祭奠,旧时
有的扎上摇钱树、纸箱、纸柜焚化坟前。“文化大革命”时期此俗一度废止。80
年代起,部分农村此俗渐兴,至今未绝。
回族对死者做“七日”“四十日”“百日”祭。
家祭 旧时年除夕,在正房中设祭,请列祖列宗“回家团聚”,称“请家堂”。
晚八九点钟后,为他们焚纸送行。1949年后此俗渐废。
忌日 汉族人死后,每到周年,子女要备供品到坟前祭奠,称“上忌日坟”。
推行火葬后,大都到公墓或纪念堂,摆供祭奠,以示怀念。至2002年,城区多在
亡人忌日傍晚,子女就近划地为“坟”,摆上供品遥请祭奠。农村多到埋葬或存
放死者骨灰盒的地方摆供品祭奠。
回族除做周年外,还做“名纪”。
俗祭 是指临淄境内特殊的历史条件、地情风物形成的传统习俗祭祀。
祭天主神《史记·书第六·封禅》中记载:“八神将自古有之,或曰太公以
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地,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
齐渊水,居临菑南郊山下者。”并提到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在临淄天齐渊举行过
祭天主神的活动,故而历代未绝。“天齐渊”在牛山西北麓,牛山北麓有齐国名
相管仲之墓,还有“景公流涕处”等多处人文景观。明清时期牛山上建有多种宫
观庙宇,香火很盛,逐渐形成了民间传统庙会。每年自农历的三月三日和九月九
日起, 各有6天的庙会。届时邻境青州、广饶、淄川的客商也纷纷前来,酬神经
商,热闹非常。抗日战争爆发后,庙会中止。直至80年代才逐渐恢复,庙会一般
为3天。 90年代,随着管仲墓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牛山庙会除了各种物资贸易
交流外,另有戏剧演唱、象棋比赛、拔河比赛、鸟王比赛、斗鸡表演、秋千表演、
杂技马术、民间歌舞等多种文化活动助兴,成为集祭祀、贸易、旅游、娱乐、宣
传齐文化为一体的民间活动。
祭皇天 甘河头的祭皇天大醮是临淄乃至鲁中祭天神的独特仪式, 也是道士
参与的道场活动。民谣:“甘河头没有庙(土地庙),十二年一次搭天醮。”临
淄城西甘河头庄(今西河村) 等5村举办的皇天大醮,自清顺治年间起,每12年
举行一次,声势浩大,聚众万人。1936年后因战乱而终止。
甘河头庄没修土地庙,每逢死人送“浆水”,与邻村董家屯(今东河村)合
用一庙。传说因无土地庙,该村死人较多,又加连年春旱不雨,村中百姓在种谷
子之前自发地搭小醮,祈求皇天保佑老幼健康,普降春雨种谷。后又因甘河头游
医李嗣义给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宰相)冯溥的女儿治好了疑难病症,冯溥曾派家
庭戏班来甘河头演出表示答谢,从此天醮日趋隆重,相沿成俗。
皇天大醮的醮场设在今西河、 东河、彩家三村之间的坡野里,占地约1.4万
平方米。 醮坛用杆棒、苇席、布条等材料扎成。坛的大厅9座,每座高5米,长5
米, 纵行排列。坛前扎成大门3间,龙脊飞檐,结彩张灯,装饰华丽辉煌。各坛
厅悬挂着以玉皇大帝为首的上天诸神灵神像轴子。神像前设有供桌、香炉、红烛
等。两旁排列着道士做道场的乐器。距大门外约有五六十米处设有戏台,与醮坛
相对。 凡遇到12年搭天醮时,提前一年之春,由5庄主持人先写好“奏表”,举
行小型仪式, 焚“表”告天。待来年方可举办天醮。1936年的搭天醮,醮期共5
天,三月初八、初九两天,请49个道士做道场。由主持道士在坛前击罄为号,鸣
炮9响, 接着开始诵经。醮首上香、奠酒,行三拜九叩大礼,信徒尾随而拜。天
醮的第三天,举行“接天神”仪式。这是天醮的重点和高潮。接天神队伍从醮坛
出发,到距醮场约2000米的周家娄寺庄南的陨石旁(这里传为通天之路)接天神。
队伍前面是帝王出巡用的全副执事且有筛锣、吹大喇叭开道,接着是由道士们组
成的乐队及端着供果、 供菜、香纸的随从,其后是由4人小轿抬着玉皇大帝的神
位,轿后跟随着主持天醮的醮首、绅士和看热闹的群众。这支队伍两旁由24匹披
红挂彩、带着响铃的对子马来回穿行护卫。第四天敬奉天神,进行诵经、叩拜、
上香等活动。第五天上午12时举行“送天神”仪式,其形式与“接天神”相似。
祭玄武神 梧台位于今梧台镇西梧村北, 为春秋时代齐国所建的“梧宫”遗
址。民国初年,在梧台之上修筑了玄武祠,当地的善男信女云集于此,焚香烧纸,
祭祀玄武神(北方太阴神),形成了香火会。每年两次,一次是农历三月二十五
日,一次是农历九月二十五日。时断时续,沿袭至今。梧台也是野狐的栖息、繁
衍之地。当初筑梧台时,为使堆土不塌,每层用若干木棒横排相托,日久木棒腐
烂,留下许多圆洞,成为野狐繁殖、栖息的天然穴洞。当地百姓迷信狐仙治病,
遂借香火会之机,来此向狐仙求医问药,烧香还愿。淄川、张店、桓台、广饶、
青州等地的“善男信女”也来赶香火会。90年代后,香火会增加了不少新内容。
如京剧、吕剧清唱队,老年气功、太极拳表演队也前来表演。卖小吃的、卖儿童
玩具的小商贩,前来摆摊设点做买卖。香火会期间,人来车往,熙熙攘攘,很是
热闹。 祭财神 新中国建立前,临淄地区有春节供奉财神关老爷的习俗,关公画
像两旁对联所写:“昔为汉室忠良将,今作中华福禄神。”新中国建立后废止。
80年代,人们求财致富的欲望迫切,供奉财神的习俗日盛。有些业主在堂屋设有
关老爷瓷像,供桌上摆有香炉、供果等,平日按时供奉。每年正月初八凌晨,将
财神瓷像请至院子中央的方桌上,摆上供果、香炉等。祭财神开始,长时间鸣放
鞭炮,烧纸上香。业主率家人作揖磕头,跪拜四面八方,口中念念有词,祈求发
财。
四季祭 旧俗每年四季都要上坟祭祖,春季于“一百五”(寒食前一日)傍晚,
夏季于农历六月六日之前,秋季在农历七月十四日或十五日,冬季在农历十月一
日。今农村兴春秋两季祭。
祭物 旧俗农历除夕夜, 除祭奠天地外,在井台、石碾、石磨、粮囤、车辕
前摆供祭奠。1949年后,逐步废止祭供,只贴“乐门钱”或“福”字。
祭汽车 此俗始于80年代末, 因个体买汽车搞运输的户较多,在祈求平安的
心理驱使下,遂产生了祭汽车活动。一般在黎明之际,将新汽车停于门口或大街
十字路口上,在车前摆一方桌,摆上供果、供菜、香炉等,旁边摆上“金银元宝”
上百个。车主率领家人作揖磕头,叩拜四方。最后烧黄表纸和鸣放鞭炮。
90年代,出现了祭路活动。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从事运输业的家庭组织
起来,晚饭后在较大的路口设祭场,祈求家人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