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主要防治措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8&rec=729&run=13

预防接种 临淄使用人痘接种法最早出现于明朝末年。 1915年前后种痘技术
逐渐推广,但由于痘苗缺乏且价格较高,故推广缓慢,不能控制天花流行。1950
年,全县普种牛痘。1952年后,培训种痘员357人,预防接种员50人,并在车站、
重点学校为儿童接种白喉、 伤寒、 霍乱等疫苗。到1953年,接种1.49万人次。
1956年,全县接种牛痘、白喉、伤寒、霍乱、百日咳疫苗达34.8万人次。1958年,
开始建立县、社、队三级医疗预防网。同年,消灭天花、黑热病、霍乱。1963年
秋,全县普种牛痘,共接种24.22万人次,占总人口的85%左右。1965年以后,预
防接种工作逐步形成制度,走向规范化。1970年,根据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和人体
免疫情况, 以麻疹、婴儿瘫、破伤风等为重点,全面预防接种。1979年,全区实
行计划免疫,对12岁以下的儿童进行全面调查,每人都填写卡片、建立保健记录,
新增幼儿也必须填补卡片,每个孩子均按计划进行各类疫苗的接种,防疫部门按
卡片统计情况和当年出生预测,安排接种工作计划。1988年,卫生防疫冷链系统
建成运转。1990年,建立15个乡镇防保站。1994年,全区签订计划免疫接种保偿
合同3.23万份, 入保率为96.55%。免疫冷链运转6次,接种22.7万人次。脊髓灰
质炎强化免疫两次, 共达5.5万人次。1995年10月,经市考核,通过了计划免疫
85%达标验收。 1996年,区防疫站与市防疫站联合完成了人群免疫水平调查。同
年夏秋两季, 对城区1700名建筑工人进行霍乱疫苗免疫注射。1998年4月,乡镇
集中式预防接种现场会在齐都镇召开,各乡镇集中式接种门诊全面建立并运行。
2001年开始发放“金苗卡”,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提高了计划免疫管理和实施
水平。2002年,发放“金苗卡”1684张。区卫生防疫站强化了接种门诊软硬件建
设, 通过了省级示范接种门诊的考核验收,有5家乡镇医院接种门诊达到省级示
范标准。
消灭传染源 从1950年开展“除四害”运动起,逐步改良大环境卫生及厕所、
栏圈和饮用水卫生,对急性传染病人采取严格的隔离、治疗措施,严格对疫点、
疫区进行隔离、消毒。自1979年起,实行了一人一针管制。夏秋两季均应时开设
肠道传染病门诊。此后,消灭传染源工作不断加强,主要是不断应用一些消毒、
隔离方面的技术、成果、产品,如一次性针管、一次性隔离衣、新的消毒药品、
新的技术要求与规范等。加强日常训练,制定完善并严格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对
传染病控制起了重大作用。
慢性病防治 1995年, 慢性病工作开始有专人分管,先后开展了心血管病和
慢性肿瘤死亡率抽样调查。1999年,区卫生防疫站设立慢性病防治科,并购进慢
性病教材500套。 2001年6月,区卫生防疫站购进B超、血细胞分析仪等设备,加
入中国高血压联盟管理网络,高血压治疗门诊正式开诊,当年收治病人150余名。
至2002年, 高血压门诊共接诊病人575名,均以价格低廉、副作用小的药品给予
长期有效的治疗。 2002年9月,开展了居民高血压病、糖尿病调查,共调查1013
人,采血化验400人份。
疫情报告 1950年, 疫情由卫生协会会员每半月报告一次。1954年起,由乡
镇联合诊所每10天报告一次。1958年起,公社卫生院设专人负责疫情报告。1976
年,区医院各分院、公社卫生院均设立了2~6人的社会卫生组织,及时报告疫情。
为防止疫情迟报、漏报,区卫生防疫站定期对每个报告单位进行“三查”(查门
诊、病房、社会卫生组织的传染病登记)、“三对”(对发病、确诊和报告日期)。
1980年后,疫情报告被列为各医疗卫生单位责任制内容。1 988年开始,区卫生防
疫站每年印发《疫情动态》 4期。1993年,强化传染病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健
全管理档案, 1998年5月,加入全国传染病报告微机联网。至2002年底,疫情报
告制度更加完善,微机和网络应用更加广泛,部分乡镇卫生院也配备了疫情管理
专用微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