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青 铜 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8&rec=703&run=13

礼器 也称彝器, 中国古代贵族用于祭祀、丧葬、朝聘、征伐、宴飨、婚冠
等礼仪的器皿。主要有鼎、簋、觚、豆、钟、镈等。礼器象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权威,并有区别贵贱尊卑的功能,是礼制的具体体现。
国子鼎 1956年于今稷下街道尧王庄西出土。 子母口,腹壁较直,直耳按于
器口两侧,腹底近耳处附有三个蹄形足。盖中间有半环形钮及三个长方形钮。器
身有凸弦纹一周,器盖及内底各铸阴文“国子”二字。高33厘米,口径34厘米,
足高11厘米。属战国时期遗物。今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尾状环钮盖鼎 1992年出土于今稷下街道商王庄战国墓。 盖面上列尾状三环
钮,器身饰凹弦纹,弦纹之间为两条纹饰带,每条纹饰带各模印两周形制相同的
椭圆形鸟纹,上部鸟纹回首左向正立,下部鸟纹回首右向倒立。在鼎耳内外两侧
均饰绹索纹, 三足上部饰双角兽面纹。在外部阴刻“工师 ”三字。通高11.5厘
米,口径8.8厘米,腹径11.7厘米。今藏于淄博市博物馆。
人形足敦 1964年于今齐都镇河崖头村出土。 半圆形,深腹,两侧各有一环
耳。 人形足,作跪状,双手置于膝上。盖上有4个环钮。腹、盖饰谷粒纹与蟠螭
纹。通高13厘米,口径11.6厘米,腹深8.2厘米,足高3厘米,系春秋时期炊具。
今藏于齐国历史博物馆。
簋 1984年出土于齐都镇东古城村西。 子母敛口,鼓腹,兽首附耳,盖上有
圆形把手,圈足。盖沿、口沿皆饰窃曲纹,圈足饰重环文,足饰兽面纹。通高20
厘米,口径13.5厘米。为西周时期遗物。今藏于齐国历史博物馆。
仲佶豆 1987年出土于敬仲镇白兔丘村东淄河滩。 深腹盘,两环耳。盘与柄
座分铸而焊为一体。 盘腹内铭文:“惟王正九月辰在丁亥 可忌乍厥元子仲佶媵
女 。”高22厘米,口径17厘米,盘深9.3厘米。这类器物以往都称之为“豆”,
而本铭却自称为“敦”,为这类器物的定名提供了一个例证。今藏于齐国历史博
物馆。 错金银铜盒 1992年出土于今稷下街道商王庄战国墓。子母口,在沿部有
一对环形钮。盖中央有一鼻形钮,周围饰三个环钮。器腹和盖面饰错金银花纹。
器腹四周错银细弦纹,弦纹之间两条“×”形错金银卷云纹带。器盖纹饰被五周
错银细弦纹划为内外两区。内区为双龙交尾和双鹿相抵,外区则饰龙凤纹和虎纹。
龙凤虎鹿首部错金,身饰错银斜线纹和鳞状纹,在空白处饰卷云纹,在盒的内底
和盖内各铸刻“ 奠” 二字。通高12.4厘米,口径12.5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
9.4厘米。今藏于淄博市博物馆。
蒜口壶 1992年出土于今稷下街道商王庄战国墓。 直口,口沿下部凸起蒜头
形,细长颈,肩有一对铺首衔环,球形腹,平底,圈足。在外底中央有一半环形
钮。盖中央有一环钮。器身饰弦纹。通高42厘米,口径4.1厘米,足径13.3厘米。
今藏于齐国历史博物馆。
鹰首提梁壶 1996年出土于今闻韶街道相家庄战国墓。 小口,有喙状流,长
颈。颈部有一对铆钉状耳,弧盖作鹰首形。盖沿饰一对套环钮。器耳各套一“S”
形链,穿过器盖双环与提梁相接。通高43.5厘米,口径9.3厘米,足径13.7厘米。
今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罍 1992年出土于今稷下街道商王庄战国墓。 肩部有一对牛首形铺首衔环,
虺形双角向内弯曲。 腹饰一周凸弦纹。盖饰凸弦纹,有3个鸟形钮。通高15.6厘
米, 口径8.1厘米,最大腹径14厘米,足径7.8厘米,盖径7厘米。今藏于齐国历
史博物馆。
汲酒器 1992年出土于今稷下街道商王庄战国墓。 为形如荷蕾的球形器。柄
外表为四节竹节形,上、下各饰一周箍状纹,柄端封闭并饰龙首衔环,球形器表
饰含苞待放的荷纹。在龙首之下第二竹节处有一长方孔,球形器底部中央有一圆
孔,两孔相互贯通。通高65.4厘米,柄外径1.4厘米,内径0.8厘米,球形器腹径
7.2厘米,底径3.6厘米。今藏于淄博市博物馆。
金银错镶嵌铜牺尊 1982年,今稷下街道商王庄村民在村西取土时发现。整个
器物仿牛形,由头、颈、体、盖分铸组成。首体结合处在颈上端,合缝痕被项圈
自然遮掩, 项圈宽1厘米,嵌16枚椭圆形银珠(失10枚),鼓起如铃。盖为一扁
咀长颈禽,禽颈反折成半环形盖钮,颈部以银丝嵌成方格纹。羽翎均以孔雀石铺
嵌。 牛口角左右错银丝两道,各嵌8枚银质星点,头顶及双耳间至鼻梁上端镶嵌
绿松石。 眼球着墨精石(失一),眉宇间嵌7枚相等的长方形绿松石块。除腹部
外, 通体以粗细相间的金银丝嵌饰为几何云纹。长46厘米,高28.3厘米,重6.5
千克,属战国时期嵌金银工艺的佳品。今藏于齐国历史博物馆。
绿松石镶嵌鸭形尊 1996年出土于今稷下街道相家庄战国墓, 洒水器。有环
形鋬,鸭头、颈前伸,扁嘴衔鱼,腹有两排锥形管。鱼腹中空,与鸭颈、腹相通。
鸭背有凸字形的长方注水口,有盖。前端两侧有轴,盖顶一鸟形钮,盖下有关键
与钮相连,钮旋转时带动关键,主盖之启闭。当鸟头朝前时,盖能开启,否则闭
锁。当鸭腔注水前倾时,水经鸭颈从鱼腹喷出。鸭眼、翅、尾及盖钮嵌绿松石为
饰。高18.8厘米,长41.7厘米,足高4厘米。今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盂 1964年于今齐都镇河崖头村出土。 腹部铸两个杵形把手,饰波状纹和窃
曲纹。高43.5厘米,口径62厘米,重35.5千克。系春秋时期遗物,是山东省出土
铜器中最大的一件,曾多次出展国内外。今藏于齐国历史博物馆。
鹰首匜 1992年出土于今稷下街道商王庄战国墓。口沿平面略呈心形,深腹,
圜底,圈足。口沿一侧有鹰首流状把。鹰首勾啄,有耳,口含圆珠,目框嵌银,
墨精石为珠, 正视形如雄鹰展翅。 沿下饰宽带弦纹,高10厘米,长18厘米,宽
16.6厘米。今藏于淄博市博物馆。
东周编钟 1978年于今齐都镇大夫贯村西东周墓出土。共8件,形制相同,大
小依次排列。最大者通高57.6厘米,间宽28厘米,干长23.5厘米,重16.5千克。
干5厘米处有旋乳钉三行排列,每行6枚。最小者通高29.1厘米,间宽15厘米,干
长11.1厘米,重2.35千克。今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战国编钟 1992年出土于今稷下街道商王庄战国墓。共14件,分两组,每组7
件,皆为合范铸成,每组形制和纹饰相同,大小相次。长方形钮,铣部内敛,干
作弧形,枚突起,舞和钟腔呈扁圆形。钮、篆和枚间饰三角云纹和卷云纹,枚上
铸旋纹,舞、征和鼓部饰变体凤鸟纹,羽尾勾卷,突出钟面,凤羽之内填以细线
纹、羽状重环纹和圆圈纹。在钟腔内壁有模印的卷云纹和凤鸟纹。经专家鉴定,
属实用器,至今仍然发音准确,音质优美动听。其中一组藏于齐国历史博物馆。
兵器 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即把祭祀和战争作为国家的两项重要职能,
因此当时十分重视兵器的生产。常见的青铜兵器有刀、戈、戟、剑、矛、弩等。
高子戈 1970年于今敬仲镇白兔丘村高墓附近出土。 长29厘米,援长12厘米,
内6.5厘米, 宽2.7厘米,重150克。长胡三穿,直内,内中有一横穿。援近穿处
有阴文“高子戈”3个字。属春秋晚期兵器。今藏于齐国历史博物馆。
鸡鸣戟 1979年出土于今辛店街道窝托村汉齐王墓陪葬坑。 作鸡鸣状,长胡
四穿,援上近胡处贯穿一管形冒。援长16厘米,通长52厘米。筒形镦,中部饰凸
带纹一周, 銎如杏仁状,长14厘米,秘已朽,戟镦总长290厘米。今藏于淄博市
博物馆。燕王剑 1997年齐都镇龙贯村东淄河滩出土。平脊,斜从,扁茎,薄格。
在剑脊近格处有铭文“郾王职作□□剑” 。 通长59厘米,身长49.5厘米,把长
9.5厘米。今藏于齐国历史博物馆。
郾即燕,郾王职,即燕昭王。燕王哙之子,在位33年(前311~前279年)。
该剑的发现是燕伐齐战争的历史见证。
杂器 除了礼器、 兵器之外,古代贵族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青铜用具。常见
的有照容用的镜、照明用的灯、装饰用的带钩、熏香用的博山炉等。
错金银嵌绿松石铜镜 1963年出土于今稷下街道商王庄战国墓。 镜钮以三环
钮呈鼎足之势立于镜周。构图作四等份,饰云纹,在粗线条的云纹上错以金丝,
嵌绿松石及银质乳钉9枚(失4枚) 。直径29.8厘米,厚0.7厘米,形制巨大,制
作精工华丽,为战国铜镜之最。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龙纹矩形铜镜 1979年出土于今辛店街道窝托村汉齐王墓陪葬坑。 背面饰龙
纹图案,花纹凸起0.1厘米,边缘饰连孤纹。四角及中间有5个三弦钮,柿蒂纹座,
中间饰龙纹。长115.1厘米,宽57.7厘米,厚1.2厘米,重56.5千克,是国内少见
的大型铜镜。今藏于淄博市博物馆。
丙午带钩 70年代征集品。 表面浮雕禽兽纹饰,钩尾镂一勾嘴长冠,双爪抱
鱼体,翅从肩部伸出似鹰鸠,钩首则镂一双爪撮鱼尾,口含料珠,腿腋部伸出双
翅。背嵌金质“丙午钩口含珠手抱鱼”铭,通体嵌以金丝银线。长16厘米,为汉
代工艺品中之上乘之作。今藏于齐国历史博物馆。
莲勺宫博山炉 1984年11月于齐都镇崔家庄出土。 分炉盖、身、座、盘四部
分。盖为博山形,山分5层,底层为波状纹相托,有24个出烟孔。炉身为半球形,
座饰凤纹, 座中心有柱与炉盘焊接。盘为折腹,敞口,折沿宽1厘米,有阴刻铭
文:“莲勺宫铜一斗鼎下重四斤十三两,五凤三年正月己巳共谓成徐安定属圣
守属匠造。”通高24厘米,身口径11厘米,盘口径26厘米。属汉代遗物。今藏于
齐国历史博物馆。
鸟柄灯 1992年出土于今稷下街道商王庄战国墓。 粗柄,中腰呈倒葫芦形隆
起,喇叭形圈足,盘中央有一锥形烛柱。在盘底一侧伸出一圆柄,柄上铸一只小
鸟,低首引颈,口衔盘沿,两翅并拢,尾部上翅,并呈扇形散开。鸟足用一铜销
固定于柄上。 小鸟全身刻画纤细的羽毛。 通高13.2厘米,盘径16.6厘米,足径
11.8厘米。今藏于淄博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