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生活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8&rec=665&run=13

婚姻 先秦齐国原为东夷旧地, 在初封立国之时,留有诸多原土著东夷人的
礼俗,所以在婚姻制度方面,更多地反映出“前代的遗踪”,形成自己独具的特
色,较多地保留了原始氏族社会亚群婚制的许多特点。表现在:其一,一夫一妻
制与一夫多妻的混杂。齐国的一夫一妻制比较稳固,但一夫多妻制的现象在统治
者中较为普遍,甚至平民中也存在。其二,同姓不婚制与同姓可婚的认可。齐国
人一方面遵守着周礼中的同姓不婚制度,另一方面对同姓相婚又是认可的。甚至
近亲结婚也是允许的。其三,居家不嫁与赘婿之制。在齐国,女子居家不嫁的现
象较普遍。赘婿制度也很盛行。赘婿的身份,实际上是一“与女主人保持合法性
关系的奴隶”。那些居家不嫁的女子,不仅在家族中地位较高,即使在入赘夫婿
的男女关系中,非但不卑,甚至存在女尊男卑的情形。其四,妻嫂之风与夺妻之
习。妻嫂之风实际上即是民俗学和社会学上所称的“转房”制度的表现。夺妻,
即是从夫家夺走已婚的女子。这种由原始抢婚习俗演变来的风习,也反映出原始
氏族社会婚俗在齐国社会中的遗存。
齐国作为周之侯国,婚姻礼仪多受周礼影响,有与周鲁之礼共通的方面。但
也往往因“越礼”而形成自己的特色。既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婚姻大礼,又
存在无媒自交的现象。既要重金聘礼,又盛妆陪嫁。男子可以不必到女家亲迎,
齐人也不以非礼视之。齐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较高。夫妻间相对平等。女子的贞
节观和男子的宗法观念也较淡薄。
服饰 先齐土著为东夷人, 夷人披发文身、左衽,《论语·空问》:“微管
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太公治齐将中原服饰带到东夷。据《管子·立政》载,当
时齐人衣服穿着要有一定的制度,虽然身份高贵,没有规定的爵位也不敢穿相应
的衣服。天子衣服的花纹样式有明文的规定,夫人不能穿常服祭宗庙,将军大夫
穿朝服,一般官吏穿命服,士只在衣服边缘有所标志,平民不敢穿杂有五彩的衣
服,工匠商人不得穿羔皮或貂皮衣服,受过刑的和正在服刑的人不能穿丝料的衣
服等等。当时齐人各阶层服饰的一般规则及具体形式,在文献典籍中都有详细记
载。
服饰中的冕服是最重要的礼仪服装,是等级、地位的象征,着服规则很严格。据
《晏子春秋》载,齐景公“衣黼黻之衣,素绣之裳,一衣而五彩具焉,带珠玉而
冠”。从此记载来看,显然景公穿的是冕服,而衣上所绣黼黻之纹正是侯爵应有
的标志,可见景公虽以奢侈著称,但在着服上却严格遵守制度。
弁服在古代是次于冕服的一种服饰,各类弁服中的首服,即冠,虽然也有规
定的样式,但与冕相比就灵活得多。春秋战国时期齐人所戴冠的样式出现了很多
变化。如齐君所戴的高山冠,形制很像后世的通天冠,在当时很引人注目。山东
沂南汉墓画像石中有一幅齐桓公画像,头上之冠形制奇异,很有可能就是高山冠。
战国时期齐人盛行大冠,有“大冠若萁”之说,据王国维研究,齐人所戴大冠即
赵惠文冠,其制效仿胡冠,有皮毛在上,且前插貂尾用以暖额。这种冠服在北方
很实用,一时在齐国形成风气。
裘皮制作的衣服,为古代重要的服饰之一。冕服中最高级别为大裘。在裘服
中狐裘最贵重,此中又以白裘为贵,故“君衣狐白裘……士不衣狐白”成为制度。
春秋后期,礼崩乐坏,服制稍弛,虽依周礼所定仅“君衣狐白裘”,但在士大夫
中以白狐为服者已不罕见。《晏子春秋》中载,景公赐晏子“狐之白裘”,君赐
臣白狐裘,虽属越制,但毕竟出于君命。随着士大夫阶层势力的强大,有权势的
士大夫已不在乎机制的约束,据《史记·孟尝君列传》所载,孟尝君出使秦国时,
曾将价值千金的狐白裘送给秦昭王,可见狐白裘不但为孟尝君所有,而且还可以
作为礼物送人。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形制虽然基本循周礼而呈定制,但在某一时期也随时尚
潮流而出现新的变化。如齐灵公时因灵公自己喜欢妇人着男装,一时国内女子盛
行“丈夫饰”。
与上述的贵族服装相比,平民、庶人所着服装就简单多了,除了必须遵从上
衣下裳制度外,齐国规定平民不得穿有纹彩的衣服,低于庶民的贫民短衣、短褐、
草鞋则是基本的服饰。褐为粗麻制品,贫民所穿褐一般较短,这样利于劳动。
葬俗 春秋战国之际, 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这在葬俗方面也有反映。首先
表现在墓地的选择上。考古发现证明,春秋以前的墓葬,特别是齐国国君的墓葬
多埋在临淄故城的大城内。大城东北角今河崖头村一带就是齐侯墓地。20世纪60
年代,通过考古钻探,在这里发现了30多座大、中型古墓葬。而战国时代的墓葬
则都在城外。城南鼎足山、牛山一带的二王冢、四王冢,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封
土就是战国时期田氏齐国公室和王室的墓地。
其次表现在封土的出现。古代称坟堆为封土。使用封土目的是为夫妻合葬提
供地面上的标志。战国以前的古代夫妻是不合葬的,墓葬也没有封土,因为当时
还没有“好女不嫁二男”的所谓“从一而终”观念。丈夫死后,妻子一般都是要
回到娘家另行改嫁,因此,也就用不着封土。这种社会风尚到了春秋时期有所改
变,随着一夫一妻制的确立,“从一而终”观念的加强和夫妻合葬的需要,封土
也就应运而生了。生于春秋晚期的孔子,母亲死后,要与其父合葬,由于父亲墓
上没有封土而难以寻找。这一事例生动地反映了夫妻合葬与封土出现这一葬俗方
面的深刻变革。200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根据航空摄影遥感技术观察,临
淄齐国故城周围共有封土墓葬近3000座,都应是战国秦汉时期的墓葬。
用巨大的河卵石叠砌椁室也是齐国大中型墓葬很具特色的葬俗。如河崖头随
葬马坑环绕的五号春秋大墓、郎家庄一号战国墓、淄河店战国墓、相家庄战国墓、
商王庄战国墓等东周墓葬,都使用了这种葬俗。
统治者往往在死后把生前侍奉他的妻妾、近臣、妇仆等一齐活埋在墓葬中,
为其殉葬。齐国殉葬之风颇为盛行,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齐庄公被
崔杼所杀,庄公近臣贾举等10人为之殉死。有人问晏婴是否也准备殉死,晏婴回
答说:“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
谁敢任之。”可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私昵、近臣在主人死后,都是要为其殉葬
的。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发现证明,齐国的确是盛行殉葬习俗的国家,在齐国战
国墓葬中殉葬也仍然盛行。临淄郎家庄一号战国墓中,至少殉葬23人,临淄乙烯
厂工地六号战国墓殉葬40人等等就是证明。
齐国还有以车马随葬的习俗。90年代初,临淄后李发掘的春秋车马坑有10辆
车,32匹马。临淄大城内东北角河崖头一带是春秋齐国公室墓地,其中的五号大
墓, 周围以长方形马坑环绕。60年代已清理的北面边长54米,发现马骨145匹。
70年代又发掘了西面南端30米,发现马骨80余匹,按此密度计算,约随葬马六七
百匹之多。数量之大,实属罕见。临淄城南的二王冢和四王冢,是战国时期田氏
齐国的王室墓地。 1990年在这里发掘的一座中型墓中,发现车2 2辆,马69匹,
殉葬12人。
齐国墓葬不以货币随葬也是齐国葬俗的一大特色。截至目前,所有齐刀币的
发现都出于窖藏,而无一出于墓葬。应该指出的是以上所说的齐国刀币不随葬,
主要指以“齐法化”为代表的大型刀币而言。乐毅伐齐以后,齐国境内铸行与燕
国小刀币相类似的小刀币,齐国不以刀币随葬的葬俗随之被打破。在江苏涟水三
里墩战国墓、济南千佛山战国墓都曾发现过数量较多的齐国小刀币。
八神崇拜 所谓齐地八神, 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半岛周围地区盛行的原始宗
教,即古代先民对天、地、日、月、阴、阳、四时及古代传说英雄蚩尤的崇拜。
《史记·封禅书》记载八神为: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
四时主。又讲,天主之祠在天齐。
“天”在远古时代并不包含神秘色彩,只表示天的高远广大。“天”神化之
后成为至上神,是殷商之际的事情。八神之中的天主有人格化的痕迹。《史记·
封禅书》载:齐地天主的祭祀地点在“天齐(脐)渊水”,索隐引《齐记》说:
“临淄城南有天齐(脐)泉,五泉并出,有异于常。言如天之腹齐(脐)也。”
这显然是把天人格化了,认为天是有身体,有肚腹的。八神中天主的祭祀地选在
古代齐人认为的天脐处,即临淄附近的渊水旁。一是古人认为这里是天的中心,
二是基于阴阳学的理论,“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祭天地
点选择在水旁小丘之上,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祭天方式,代表了原始崇拜的早期阶
段。
八神崇拜形成在齐国初封之时,到战国末期逐渐衰落。秦汉时期,虽然史籍中有
秦始皇、汉武帝到山东一带祭祀八神的记载,但那时对八神的祭礼也只是“上过
则祠,去则已”。西汉以后,八神不再见于史籍,齐地的八神崇拜大约消亡于东
汉时期。

附:齐文化研究部分论著
谈齐国的用人政策 《管子学刊》1988年2期
《稷下赋》简析 《管子学刊》1988年4期
稷下学宫遗址新探 《管子学刊》1989年2期
晏子是非辨 《管子学刊》1989年3期
齐派医学简论 《管子学刊》1990年1期
齐医学派古代人物考略 《管子学刊》1990年3期
稷下寻迹 《管子学刊》1990年3期
临淄文物志 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1990年10月
秦越人里籍与齐派医学考 《管子学刊》1991年1期
荀子师论初探 《管子学刊》1992年2期
中国医学奠基者齐国医学家秦越人 《管子学刊》1992年3期
邹忌其人 《文物》1993年1期
营丘补考 《管子学刊》1993年1期
齐莒邑非今莒县 《管子学刊》1993年1期
荀子论齐所表现的重道思想 《管子学刊》1993年2期
晏子群臣观浅论 《管子学刊》1993年4期
姜太公新论 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1993年8月
齐文化纵论 华龄出版社出版,1993年10月
试谈鲁仲连的“势数” 《管子学刊》1994年1期
信以得众 权以应时 《管子学刊》1994年2期
《管子》对铁的开发与经济管理 《管子学刊》1994年4期
周代齐国经济概观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经济史》1995年5期
论《管子》 的工商业思想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经济史》1995
年5期
试论齐国市场管理的举措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经济史》1995年
5期
晏子的风俗教化及影响 《联合周报》1995年3月28日
齐文化对孔孟思想的影响 《管子学刊》1995年4期
临淄与齐国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6月
姜太公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浅说 《管子学刊》1996年3期
先秦齐国经济管理思想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3月
姜太公与齐国军事文化 齐鲁书社出版,1997年8月
齐文化与开放 《大众日报》1997年9月1日
慎子法治思想概述 《管子学刊》1998年1期
晏子的治国之道 《史志通讯》1998年1期
《春秋公羊》与大一统 《管子学刊》1998年增刊
公羊学 齐学 齐文化 《管子学刊》1998年增刊
《管子》法律思想初探 《管子学刊》1998年2期
考工记匠人与齐国城建 《中国科技典籍研究》
《晏子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1992年6月
《齐俗研究》 齐鲁书社出版,2001年8月
《齐文化与现代文明》 齐鲁书社出版,2002年10月
《齐国重要事件》 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0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