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文化艺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8&rec=663&run=13

《诗经·齐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和春秋时期
的诗歌305首, 号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的《齐风》是齐
国的民歌,收录11首,包括爱情、射猎、讽喻等方面的内容。《齐风》不仅有很
强的思想性和现实性,从各方面对齐国的社会进行了揭露和讽刺,而且有着相当
高的艺术成就。其表现手法以赋为主,兼用比兴,且形式多样;在篇章结构上采
用了重章迭句的形式而又有变化;语言运用准确、形象,富有节奏感、音乐美;
在句式和押韵上以四言为主,杂言次之。其句式整齐而有变化,押韵有规律但又
不受束缚。
附:《诗经·齐风》选

俟我于著乎而,
充耳以素乎而,
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
充耳以青乎而,
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
充耳以黄乎而,
尚之以琼英乎而。
诗意:女子回想出嫁时夫婿迎亲时的情景。

猗嗟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
抑若扬兮,美目扬兮。
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
仪既成兮,终日射侯。
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
舞则选兮,射则贯兮。
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诗意:赞美少年射手。

鸡鸣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诗意:妻子催促丈夫早起朝会。

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
颠之倒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诗意:穷苦人民当官差,应徭役,受监视,忙得早晚不宁。
《晏子春秋》 系后人托名并采缀晏子言行而作。是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
又是以晏子为中心人物的轶事小说。有内外篇8卷,215章。1972年,临沂银雀山
汉墓中出土的《晏子》残本与今有关章节相对照,内容大体一致。该书通过记述
晏婴的谏诤之言和外交辞令,再加上出色的记述和描写,成功地表现了晏子这个
齐国重臣的人物形象。其中某些篇章如《晏子使楚》《二桃杀三士》等,至今仍
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邹阳与《狱中上书》 邹阳,西汉早期著名的文学家,曾因被谗言诬陷而入
狱。邹阳含冤而死,且遭世人误解,于是写了《狱中上书》以自明。邹阳的这封
信,慷慨陈词,旁征博引,情真意切,读之令人回肠荡气。梁王大为感动,立即
释阳出狱,并待如上宾。司马迁评之曰:“邹阳辞虽不逊,然其比物连实,有足
悲者,亦可谓抗直不挠矣。”
左思与《三都赋》 左思,是晋朝文坛成就很高的诗人,他因创作辞赋作品
《三都赋》而留下了“洛阳纸贵”的典故。
左思在故乡临淄完成《齐都赋》的写作以后,就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过人
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此后开始酝酿《三都赋》的创作。他
广泛阅读,深入调查,收集了大量有关三国都城繁荣昌盛的相关资料。他认为以
往的辞赋存在着华而不实的毛病,花果树木和名物产地的出处也往往张冠李戴。
他要求自己的作品“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赞美事物一定要实事
求是,努力贴近生活的真实。《三都赋》经过“构思十年”得以完成。著名学者
皇甫谧为之作序,张载、刘逵为之作注,卫瓘作略解。司空张华读后称赞左思是
“班(固)、张(衡)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三都赋》
于是名声雀起,“豪贵之家,竞相传抄,洛阳为之纸贵”。左思也由此成为太康
文坛成就最高的作家。
段成式与《酉阳杂俎》 段成式, 唐代小说家、 骈文家。所著笔记小说集
《酉阳杂俎》最为著名。酉阳,即小酉山(在今湖南沅陵),相传山下有石穴,
中藏书千卷。秦时有人避乱隐居学习于此。其书内容广泛博杂,故以《酉阳杂俎》
为名。 《酉阳杂俎》前集20卷30篇,续集10卷6篇。所记有仙佛鬼怪、人事以及
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分类编录。一部分内容属志怪传奇类,另一些记
载各地与异域珍异之物。其所记述,或采缉旧闻,或出自己撰。续集中有《寺塔
记》两卷,详述长安诸佛寺的建筑、壁画等情况,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每为后
代编长安史志者所取资。
韶乐 《说文》 载:“韶,虞舜乐也。”《孟子·离娄下》载:虞舜是“东
夷之人也”。20世纪60年代初,在潍坊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过一件陶埙,
为泥质磨光灰陶, 高3厘米。 清末临淄也曾出土过几件战国陶埙, 其上有铭文
“令司乐作太室埙”“令作韶埙”“豹作韶埙”等。埙称“韶埙”,证明“埙”
这种乐器应属于韶乐的范畴。东夷族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就已经发明了陶埙,证明
韶乐确实是东夷族发明的。齐国继承和发展了东夷族的韶乐。《论语·述而》有
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记载。齐国故城内的韶院村,相传为孔子闻韶处。
80年代曾在韶院村出土过石磬,上阴刻铭文“乐室”,证明韶院村一带确实是当
年孔子闻韶之处。
90年代初期,有关部门开始了对韶乐的挖掘整理工作。1994年成立了民盟淄
博市委韶乐挖掘整理领导小组,对所收集的韶乐资料进行整理筛选。1995年,曾
任《解放军画报》执行主编的王赣,提供了自己保存的古谱《箫韶九成·凤凰来
仪》。1995年4月8日,民盟淄博市委邀请了省内外30余名古典音乐、文学、历史
和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举行了第一次韶乐挖掘整理学术研讨会。会后由著名
古音乐史研究专家、古琴演奏家、中国古典音乐研究所前所长吴钊打谱,将文学
资料演奏成声乐资料。作曲家刘源进行整理。此后又经过数次研讨、征求意见,
用现代记谱法记录成谱,经音乐团体演奏录音,完成了初步整理工作。1999年,
将有关重要研讨资料结集成《韶乐》一书,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发行。
蹴鞠 现在的足球运动, 古称蹴鞠,起源于战国时代的齐国。蹴,意为踢。
鞠就是球,用皮革做成,中间装上富有弹性的毛发,因而古代也称“毛丸”。比
赛场地有范围界限,场地中挖个坑作为球门。汉代的蹴鞠比赛,是为了达到练武
习兵的目的。《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霍去病“穿域蹋鞠”,索引:“徐氏云:
‘穿地为营域。’《蹴鞠书》有《域说篇》,又以杖打,亦有限域也。今之鞠戏,
以皮为之,蹴蹋为戏。刘向《别录》云:‘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
也。’”《汉书·艺文志》载《蹴鞠》25篇,入兵家技巧类。《史记·苏秦列传》
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六博、蹋鞠”,可见古代足球在战
国时代的齐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战国时代的足球作为齐国的一项地域性体育项目,汉代以后迅速推向全国。
到三国鼎 立时期, 已经形成了“士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的局面。而且
足球已经进入宫廷豪门,成为帝王权贵们所钟爱的体育运动。足球运动还被列入
军事体育项目在军队中广泛开展起来。伴随着足球运动的发展,以足球为题材的
文学作品也随之应运而生。史载汉武帝日常生活,大至“东巡狩、封泰山”,小
至“弋猎射、驭狗马、蹴鞠刻镂”,每有感受,即命令枚皋等身边的御用文人以
诗赋记其事。还出现了以蹴鞠为题材的工艺美术作品。现在国家历史博物馆和湖
北省博物馆就收藏有足球图铜镜以及宋代的足球图瓷枕。河南还出土了刻有女子
蹴鞠场面的汉代画像石。
稷下学 战国时代的齐国, 在思想文化史上占有灿烂辉煌的一页,这就是以
诸子百家争鸣为主要特色的稷下学。早在战国早期的田齐桓公午时代,齐国就建
立了以招徕天下学士为目的的稷下学宫。田齐以稷下馆为依托,招徕天下学士,
一时学者云集稷下,议论政事,探讨学问,辩论诘难,著书立说,形成了独具特
色的稷下学。
稷下学集中了儒、道、法、名、墨、阴阳五行、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的学者。
各学派平等共存,学术民主,百家争鸣,既有不同思想的对立,“各是其所是,
而非共所非”,又在争辩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
亦相生也”。使本来壁垒分明的不同学派,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
派之间的鸿沟模糊起来的趋势。以至于不少稷下学者的学派归属成为学术界探索、
争论的课题。稷下学者荀况属儒学,其他学者多属黄老学派,其中又可分为不同
的流派。田骈、慎到是由道入法,即所谓“道法转关”,是早期法家;宋钘、尹
文则是“混合名法”,基本上已是名家,而又带有某些墨家倾向;环渊是道家;
邹衍、邹奭是阴阳五行家;淳于髡“学无所主”,思想比较博杂,很难归入某个
学派,基本上是礼法并重而更倾向于法治,被称为“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