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政治思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8&rec=660&run=13

姜氏和田氏齐国的800余年中, 其政治文化经历了三个传承阶段,即太公时
期、桓管时期和威宣时期。姜太公立国遵循“因其俗,简其礼”的建国方针,把
殷商时代的东方习俗和其文化传统与西方新兴姬姜集团的政风有机地结合起来,
奠定了齐国政治文化的基石。管仲相政于齐,辅佐桓公,在“修旧法择其善者而
用之”的原则下,推动对传统制度的大规模改革。在改革和争霸两大政治事件中,
桓管高张“尊王攘夷”的大旗,追求称霸诸侯的功业,使齐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
政治文化传统和特色。到了威宣时代,厉行改革,富国强兵,雄踞东方,在齐国
政治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块醒目的界碑,从而使齐国政治文化臻于成熟。
齐国的政治文化有着鲜明的特征。首先,表现在主变合时的革新精神,尚霸
称雄的功业追求和一统天下的政治理想。 在齐国800余年的发展史中,其政治文
化构成了一个开放系统,并随着时代、环境的不断变化而相应地调整着自身结构,
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主变合时革新精神。齐国的开国君主姜太公就是一位思想开放
的杰出政治改革家。其后管仲和齐威王继承、发扬了改革开放这一传统,使每一
次改革都为齐国的政治生命注入了新的血液,重新焕发出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
其次,家国合一,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念。在齐国,家庭既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又
是政治的基底。国是姜、田两大家族的放大,国君是两大家族长的转化。因而,
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关系便自然渗透到政治中。治国必
先齐家,家齐国治而后天下平便成为齐人一个鲜明的政治观念。这种观念表现在
作为臣民要各守其位,各安其业,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作为国君要“始于为身,
中于为国,成于为天下”。第三,一体之治的思维模式。把政治看作一个统一的
有机体。承认政治体系中各个部分的差异性和相对独立性。强调部分间的联系性
和统一性。把政治与经济、军事、教化、民俗、礼制等看成一张相互纽结着的网
络,政治只是其中的一个结,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其他结的联系和制约。第四,举
贤尚功的政治传统。太公至国,便立下了举贤尚功的用人原则,对有才能的人破
格录用,对献媚取宠者坚决排斥。此后便演化为齐国的一大优良政治传统。
姜太公的政治思想 姜太公,周代齐国的始祖。因辅佐武王伐纣克商,被封于齐,
建立齐国。太公的政治思想表现在:
刑法思想 刑源于战争。 最早的刑法有墨、劓、剕、宫、大辟等五种,就是
战争中用来处理战俘的手段和方式。作为军事家的姜太公具有刑法思想是非常自
然而又必然的事情。
权变之术 战争需考虑天时、 地利、人和诸多因素,一切都要根据具体情况
作出切合实际的判断,因时而变,因事而变,因人而异,而不能因循守旧,墨守
成规。太公治齐奉行的“因其俗,简其礼”,“修道术”诸政策正是这种权变之
术在政治上的创造性应用。
尊贤尚功 决定战争成败的根本是人,即军队。军队主体由将帅和士兵组成。
因而一支必胜军队的理想构成是将和勇士。德、威兼备是对贤将的要求,立功意
识是激励士勇的动力。太公治齐时所推行的“尊贤智,赏有功”的方针就是这种
思想在政治上的有效应用。
管仲的政治思想 管仲, 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曾辅助齐桓公,以“尊王
攘夷”为号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之成为春秋五霸中最早的霸主,也
形成了他鲜明特色的强权政治。其主要思想表现在治国和称霸上。
治国思想 其一, 富国安民。管仲首先认识到经济因素对于安邦定国的巨大
作用。认为要加强人们的同乡意识、同国意识,便能以宗法意识巩固社会的基本
单位——家,以乡土意识维系国,从而达到安国的目的。其二,选材与能。认为
人才的第一标准是“德”。人的才能有大小,对不同的人应该量才使用。其三,
君臣之道。主张尊君、贵臣。“人主不尊,则令不行矣”。“君知臣御臣,臣竭
诚以事君”。强调君臣相和,“上下不和,令乃不行”。其四,“分居”“定业”。
认为分居可以防止“杂处”,不杂处则不见异物,不见异物则不迁,民不迁则社
会有序,社会有序则国安,国安方可称霸。认为“定业”的主要功能是按照社会
的和统治者的需要,借助政治力量把每一个社会成员按一定比例固定分配在各个
部门,以便使社会这部大机器正常运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保证兵源
和军赋。
称霸思想 其一, 尊王室。春秋初年,周王室虽然衰微了,但周天子这面大
旗依然有一定的号召力。管仲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提出了尊王室的思想。当然,
尊王室只是一种形式,令诸侯才是目的。其二,亲邻国。认为团结邻国是出师远
方、成就霸业的必要措施。其三,内诸夏而外夷狄。春秋初,夷狄的势力发展很
快,对华夏诸国构成严重的威胁。对此,管仲采取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政策,认为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其四,
礼、法并用。礼以招徕离异的诸侯,“君以礼与信诸侯”。礼以立国,“国有四
维……一曰礼”。礼以理民,礼以救患、分灾、讨罪,礼以别君臣父子贵贱等关
系。以法度为标准衡量民众。本要正,以本正末,用赏赐以资鼓励,用刑罚纠正
偏颇。
晏婴的政治思想 晏婴是齐国继管仲之后的又一著名政治家, 具有独到而深刻的
政治思想。
社稷重于君主 针对国是家的放大, 国君是家长的放大,家、国、君三位一
体的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君作为家的代表,享有族权;作为国的化身,掌握政权
和教权,提出“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把君主与社稷分开,指出社稷重于君主个人,臣非君主的奴仆,不以忠贞君主个
人为己任,而应以保养国家为要务。
持“中” “中”,即不偏不倚,正也。凡事不走极端,不过度,在协调中
平稳发展。其政治思想言行中处处贯穿着这种“中”的精神。首先表现在征敛有
度。反对齐国统治者为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对农民横征暴敛,致使“民参其力,
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其次是刑罚勿苛。对当时
刑繁法炽,致使犯罪者日多,受刑者益众的状况表示深忧,并向景公讽谏。三是
邦交公正无邪。坚持“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的邦交政策。
“和” 而“不同” 这是晏婴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其政治思想的最高
境界。晏婴所谓的“和”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和”不是单一的或同质之
物。第二,承认多种事物间的差异或对立现象,一体事物的片面性或不完善性。
第三,“和”是对立物的互补,协调、相反相成。据此晏婴又引出“非同”思想。
认为“同”,单一,构不成事物,更说不上事物的发展。如同水和水制不成羹汤,
单音符谱不成乐章一样,完全相同的政见构不成谐和的美政。
慎到的政治思想 慎到, 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曾在齐国的稷下讲学,负
有盛名。 《史记·孟荀列传》 说“慎到著十二论”。《汉书·艺文志》著录的
《慎子》42篇,今存7篇,是后人辑录而成。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
法制思想 首先, 认为法律至高无上,法是天下一切行动的准则,不管什么
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故智
者不得越法而肆谋,辩者不得越法而肆议,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
功”。其次,主张法治、反对人治。“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则诛赏予夺,从
君心出矣;然则受赏者虽多,望多无穷,受罚者虽当,望轻无已。君舍法而以心
裁轻重,则同功殊赏,同罪殊罚矣。怨之所由生也。……故曰大君任法而弗躬,
则事断于法矣。法之所加,各以其分,蒙其赏罚而无望于君也,是以怨不生而上
下和矣”。
哲学思想 认为天、地自然界是没有意志的。“天有明,不忧人之暗也。地有财,
不忧人之贫也”。还认为只要因循顺应客观规律,就能最大限度地取得成功。违
反客观规律,则收效甚微,“天道,因则大,化则细”。
荀况思想 荀况,即荀子。赵国人,15岁时游学于齐。作过齐国的“祭酒”,
也曾做过楚国的兰陵令。战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学说见于《荀子》一书。
其主要思想表现为:
社会政治思想和历史观 强调“隆礼义” 的重要性。荀子所说的“礼”与春
秋以前已经有了很大区别,增加了“贫富轻重”的新内涵。贵贱、长幼均指血缘
关系,而“贫富”则指阶级关系。还提出了关于贵族与庶民间地位可以相互转化
的观点。《荀子》中两次引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的古语来论证君民关系,成为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警世格言。
性恶论和“伪起而生礼义” 对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荀子针锋相对,根据人
生而“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好声色”“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
而欲休”等特点出发,主张性恶论。提出人所以有善和礼义,都是人为的结果。
也就说道德、规范、礼义制度等是后天所有的。
自然观 荀子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不会因为统治者的好坏而改变
正常运行规律。社会的治乱,取决于统治措施是否恰当,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必
然联系。他还对自然界的陨星、木鸣、日食、月蚀等少见的自然现象,给予唯物
主义的科学说明。
邹衍思想 邹衍, 齐人,战国末期的哲学家,阴阳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
稷下先生。曾历游魏、燕、赵等国,受到隆崇礼遇。关于其著作,《史记》说他
“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著录有《邹子》
49篇,《邹子终始》56篇,今皆不传。主要学说见于《史记》《吕览》《盐铁论》
等。主要思想表现为:
大小九州的地理观 邹衍认为, 人通常所说的“中国”,只有整个世界的1/
80,中国又名赤县神州,分为九州,即《禹贡》中所说的“九州”,这是小九州。
全世界像中国这样地域广阔的州有9个, 是大九州。每个大州都有小海环绕,大
九州之外有更大的海域环绕着,这才是天地的尽头。邹衍的推论与地球分为五大
洲的地理实际虽然不尽相合,但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对地球能有这样
的推论是难能可贵的。
“五德终始” 的历史观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邹衍把五
行改造成为五行之德,认为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都代表五行之德中的一德,朝代
的兴衰是由它所代表的那一德的兴衰决定的。他用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比附朝代更
替,主观推论历史变迁,其结果必然陷入历史唯心主义。
“先验小物” 的认识论 《史记·孟荀列传》说邹衍“必先验小物,推而大
之,至于无垠”。这种以小推大,由近推远的认识方法,是根据已知事实进行推
论,有着坚实的事实依据和理论根据,这种建筑在实证方法和逻辑方法基础上的
哲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旧哲学的玄虚和直观,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宋钘 尹文的政治思想 宋钘,战国时宋人,与尹文同游稷下,并齐名。《汉
书·艺文志》把《宋子》18篇归入“小说家”,该书已佚。
尹文, 齐国人。 《汉书·艺文志》把所著《尹文子》一篇列入“名家”。
《庄子·天下》对宋钘、尹文的学说有较为详细的记述。
主张节俭, 消灭等级差别 认为“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为欲多,是过
也”。提出“大俭约而慢差等”的主张。宋钘还特意制作了像华山下上均平式样
的“华山冠”,以表明“均平之制”的心愿。
主张“见侮不辱, 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 有人欺侮你,你并不
认为这是耻辱,用这种方法解决民众之间的私斗。从“见侮不辱”的思想出发,
推导至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强国欺侮弱国,弱国不以受到侵略为耻辱,用这种
方法消除世界上的战争。宋钘、尹文这种息事宁人,制止战争的愿望是好的,但
却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淳于髡思想 淳于髡, 齐人。复姓淳于,曾受髡刑(截去头发),因称淳于
髡。是一位老资格的稷下先生,以博学著称。威王初年就曾以大鸟为喻,讽谏过
齐威王,后又曾与荀子“久与处”,是一位长寿的学者。经历了威王、宣王两代
30余年,一直活跃在齐王身边,作为重要谏官,参与政治、外交的重要活动。
史称淳于髡“博闻强记,学无所主”。其思想博杂,故将其称为杂家。以淳于髡
为代表的杂家派,实际是齐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者。杂家派杂采儒家、法家、道家
等各派之长,又不专一家,注重实际,灵活机智,善于处理各种棘手的政治、外
交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