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辑 广播电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8&rec=647&run=13

广播自办节目 20世纪50年代, 自办《临淄农村》节目,是一组包括消息、
通讯、故事、评论、来信、领导广播讲话、广播对话等内容的综合性节目。1969
年,改称《本区广播》。1975年,增设《农业学大寨》《理论学习》等专题节目。
1978年《农业学大寨》 节目停办, 增设《农业科技讲座》 。1982年5月,开办
《临淄新闻》《临淄风貌》《科技讲座》《为听众服务》等节目。1986年《临淄
新闻》改为《临淄新闻与综合节目》。1997~1999年,增加生活类栏目《生活空
间》、音乐类节目《音乐驿站》、综艺信息类节目《快乐973》等。《音乐驿站》
《快乐973》《金曲奉送》连续5年被市广播电视学会评为优秀栏目。
广播设施建设 1957年2月1日,临淄县广播站正式向全县播音。时有功率300
瓦的扩音机1部, 美式吉普改造的5千瓦发电机1台,喇叭141只,唱机1部,日本
产万用表1块。利用邮电局的电话线路传输。1962年,全县有喇叭350只,至1965
年6月, 增为6500只,并在全国率先实现广播专线传输。在山东省第十次广播网
工作会议上,临淄县广播站作了题为《我们是怎样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建立独立
传输系统》的典型发言,《大众日报》对其进行刊载。中央广播事业局组织北方
九省一市的广播局长来临淄,视察参观辛店公社永流片的广播线路。1966年,全
县9处公社中有4处建起广播放大站。 384个生产大队中有205个通了广播, 全县
5.7万户中有喇叭7600只。广播传输线路已达到专线化,共有县社专线71杆千米,
101双线千米,社队线319杆千米,5部扩音机,总功率2100瓦。
1986年8月, 在全省率先实行广播、电话、传真三位一体的“一线通”。利
用广播线路开通从城区到18处乡镇的自动电话和有线电报传真,实现一线三用。
1987年, 全区397个村通了广播, 其中356个村建起村广播室, 全区村通播率
91.05%,共有喇叭3.7万只,入户率为37.1%。区、乡两级有扩音机25部,总功率
1.3万瓦。 广播收听工具由舌簧、压电喇叭向动圈音箱迈进,大武乡成为全市第
一个动圈喇叭乡,被评为省、市、区先进单位。
1990年,发展广播电视共缆传输。至12月,共为城区和农村的46个单位(村)
的5275户安装了共用天线,其中农村的共用无线用户实现了广播电视共缆传输。
是年6月, 全省“一线多用”载波化现场会在临淄召开,区广播电视局在会上作
经验介绍。1991年,区广播电视局的三路环路载波的经验在全国广播技术改造会
议上作介绍, 有线广播管理的先进经验在华东地区广播工作会议上得到推广。
1994年,省、市两级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为临淄区规划了发射频率为97.3兆赫的调
频广播, 1995年12月28日开始试播,发射功率为300瓦,基本覆盖全区。1996年
11月,临淄调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呼号为“临淄人民广播电台”。
电视自办节目 1985年10月, 临淄电视发射台建成,初期的主要任务是转播
中央、 省电视台节目。1987年5月23日,临淄区遭受特大风雹灾害,区委区政府
领导抗灾的内容, 成为临淄发射台拍摄的第一条电视新闻。1987年8月17日,播
出了第一组自己摄制合成的区第六次党代会新闻报道节目。第一部自己摄制配音
合成的专题电视片《借风行舟,促进经济腾飞》随即完成。
1991年,自办电视节目《临淄新闻》在淄博新闻频道中插播。1993年12月,
在完整转播上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基础上,试播《临淄新闻》《经济大观》《经
济信息》《广告文体大观》《影视剧场》《为您服务》等自办电视节目。同年12
月23日正式开播临淄电视台整套自办节目。1996年,在新闻节目中开设《精神文
明建设巡礼》《讲文明树新风》《党旗风采》《我为城市添光彩》等栏目。在专
题节目中,开办《法制园地》《人口与计划生育》《临淄环保》《“二五”普法
在临淄》 《红盾天地》 《金穗之光》《电业方圆》等栏目。增设《影视欣赏》
《热线追踪》《平民百姓》等新栏目。1998年,将单调分散、自成体系的多个联
办栏目改成涵盖各行各业的《百业桥》综合性栏目。1999年,将新闻类专题节目
《热线追踪》改为《观察》,使其反映的问题、报道的范围更加广泛。同时投资
6万多元,聘请专家,制作了台标、栏目的片头,使整套节目面貌焕然一新。
2002年,《临淄新闻》实现每日新闻。《百业桥》栏目改版成一档全新的综
合性服务栏目——《时代广场》 ,分为社会纪事、时代生活、健康有约等3个板
块。又尝试性地推出数期观众参与的现场谈话节目,如《雷锋精神在今天》《老
师,我对您说》《努力就有机会》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自1998年开始,在办好自办节目的基础上,积极与国家科技部、中国农村电
视委员会合作,引进《星火科技30分》《农村卫生》《大众文化》等专题节目在
黄金时间播出,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区广播电视局因此在2002年被国家科
技部评为星火科技先进单位。
电视设施建设 1970年, 区革命委员会购进临淄区第一台北京牌14吋黑白电
视机。 1977年, 齐鲁石油化工公司在大虎山建成临淄境内第一个电视差转台。
1985年10月1日,区广播电视管理站电视差转台开机使用。有GSE-5型50瓦彩色电
视差转机两台,接收市台12频道信号,用6频道发射。南仇镇周围7千米,辛店镇
周围5千米内,都能较好地收看电视节目。1988年12月1日,高77米的广播电视综
合铁塔竣工。1990年投资近20万元,购进37CH分米波功率1000瓦的发射机,提高
了电视覆盖率。
1993年9月, 投资30万元购进550兆赫调制器9台,450兆赫信号处理器4台及
其他附属设备, 建起有线电视前端。10月1日,有线电视开始试播,联网2100多
户,传送12套电视节目,两套广播节目。1994年10月正式开播。1995年,城区有
线电视收看节目增加到14套。 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2.7万户。以永流乡为试点,
建起全镇联网的有线电视网络,全乡12个村的2500户联网入户,永流广播电视站
利用有线电视试办自己的文艺节目和永流新闻。1995年7月,投资100多万元,购
置“Betacam”系列摄像机7台,编辑机4套,放像机5台。编辑、制作、播出全部
实现“Btc” 化。购置了较高档次的检修测试仪器,基本能够自行测试发射机各
项指标,对一般故障能及时检修排除,保证广播电视的安全优质播出。
1996年7月18日, 接通淄博市有线广播电视光缆传输网,电视节目增加到25
套。 10月,开始进行有线电视光缆传输网的建设。至年底共架设光缆线路200杆
千米,122个光接收点的杆路架通,并熔接60多个光接收点,占总数的50%。安装、
改造的有线电视用户近8000户。 购进两台特技机以及图文电视机1台,字幕机两
台,各种监视器60台,基本实现了电视设备的专业化。同年12月31日,区有线电
视光缆传输网全面开通,属一级星型加树枝型结构,用1550nm窗口,美国GH光发
射机,ATX公司3个100mw光放大器,所有光接点直接覆盖到户。被美国ATX公司总
裁约翰·克拉克教授称之为中国的第一个典范大功率工程。1999年,光缆线路总
长达300千米, 近130个光接点全部开通,覆盖全区城乡。入网村居124个,有线
电视用户5万余户。 光缆网累计投资达2500多万元,全区城乡有线电视网的改造
任务基本完成。
2001年12月, 宽带数据网开通。次年5月,并入市宽带数据网络,有宽带用
户3000余户。购置7台SNOY数字摄像机,5套索贝非线性数字编辑机。继在全市区
县台率先实现播出“Betacam” 化以后,初步实现摄录编设备数字化。设计装修
了电话机房,安装电话交换机等配套设备,与市广播电视局、省广播电视厅实现
通讯联网。 至2002年, 有固定资产2313万元,其中广播电视有线光缆网络资产
1927万元。
对外宣传 从1985年起, 区广播站把向上级电台、电视台发稿(片)作为重
要任务指标, 层层分解到每个科室和编辑记者。连续7年获省电台集体记者一等
奖。1992年列全省区(县)级台站第三名,被评为全市惟一的全省十佳广播电台。
1993年在中央电台发稿18条。 1994年在中央、省、市电台发稿736条,1995年达
到1045条。
1996年以后,一批有分量的广播电视稿(片)相继在全省、全国播出。如农
民王英才一家三代勇斗歹徒的事迹在省台、中央台相继播出。《养狐女状元》在
中央台播放后, 收到全国各地来电来信600余件,养狐女状元谢美臻也因此名扬
全国。 1998年4月,反映临淄风貌的专题片《齐国故都观览》在中央一台和四台
多次播出。 1998年,在省、市电视台采用稿(片)获全市一等奖。1999年,在1
~2月省电视台开办的“凌晨报道大赛”活动期间,向省电视台发稿(片)12条。
2001~2002年,向市电视台发片760余条,在省电视台发片290余条,向中央
电视台发新闻14条,在全市对中央、省、市电视台发稿(片)综合考评中获特等
奖。第九节 史志编修
临淄区(县) 志纂修始于明嘉靖年间,包括民间修志活动,先后共历8次。
今存本有清康熙《临淄县志》、清光绪《临淄县乡土志》、民国9年《临淄县志》、
1989年《临淄区志》。新修《临淄区志》正在修编中。
明嘉靖《临淄县志》约纂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从后志记载中得知,
当时参与编纂的有曾任高苑知县的葛臣,曾任河间府通判的李春阳,举人韩超然,
贡生赵以祥、张奇。从世称该志为“葛李志”推测,葛臣、李春阳当为主修、副
主修。根据康熙志记载可知该志内容广采博收,并对存有异议的人和事详加考证,
是一部内容详实,言之有据的方志巨著。
清康熙十一年《临淄县志》是临淄县第2次修志。由县令邓性主持,吴建极、
李焕章、朱作肃、于际飞等人参加编纂,世称邓志。康熙十一年八月组成编修班
子,十一月成书。没有组织评审或校订,即刊印上报。这次修志,内容有简有加,
取消了正文间的夹注,增加了人物、碑记等。全书16卷,约10万余字。附图6幅,
序言5篇。
1987年,淄博市志办公室根据临淄区志办公室去北京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
湖北图书馆、山东图书馆复印抄来的版本,相互补充校对复印成新本,今市、区
史志部门均有收藏。
清乾隆《续修临淄县志》与光绪《临淄县志》清乾隆年间与光绪年间两次修
志,均为民间自发的修志活动。《续修临淄县志》为县内廪生崔道南以个人积存
的地方资料, 续修康熙《临淄县志》 。共4卷,没有刊印,也未外传。民国8年
(1919年)舒孝先编修《临淄县志》时,崔道南后人崔题鹤将此志稿献给了当时
的县志编修班子。
清光绪《临淄县志》是由县内举人王焯撰写。当时编修《乐安县志》的宋
木舟,在收集临淄边境资料中,获得大量与临淄有关的资料。《乐安县志》修成
后,这些资料弃之可惜,便于王焯联手编修临淄县志。书未成,宋木舟去世,
志稿由王焯珍藏,未刊印问世。民国《临淄县志》开始编修,王焯应聘为监
修,便把此志稿交给当时的编修班子。
《临淄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朝廷明诏修乡土志,临淄县
知事郑斗南委托西关初等小学教员边凤岐、于子春编写《临淄县乡土志》。当时,
全县找不到一部较完整的县志,又来不及调查,只得参阅《青州府志》及于子春
所编的《临淄县乡土教科》,一月完成。全书2.3万字,12篇。书成后没有刊印,
只是誊抄上报和存档,故鲜为人知。
民国9年《临淄县志》 为临淄县第6次修志。民国8年(1919年)11月,县知
事舒孝先主持编修。他首先组建编纂班子,以县通俗图书馆主任为主编,聘请编
修过《临淄县志》的回乡知县王焯为监修,曾编撰《临淄县乡土志》的边凤岐、
于子春为编辑,选拔有生员资格的人分任采访、校对等职,总计98人。次年10月
书成。
《临淄县志》的内容上起姜齐,下至民国初年。篇目设计比康熙志增加物产
卷、 实业卷。全书29万字,35卷。卷首冠图4幅,分别是全县图、四乡分图、城
图、县署图。用石印术印刷,份数不详,今区内档案馆、齐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
均有藏本。
1989年《临淄区志》是临淄区(县)第7次修志。1982年4月成立由党政领导
参加的编纂委员会。 中共临淄区委副书记赵洪祥任主任,副区长王光生等5人为
副主任,委员14人。下设办公室,辖各专业卷承编小组(室)39个,由各所在单
位分管领导任组长或主任, 总人数达142人。1984年,特聘中国地方志协会副会
长董一波任顾问。1989年《临淄区志》编纂完成并正式出版。
《临淄区志》编纂时逢社会主义盛世,然而因新中国成立前曾经历战争的动
荡岁月,造成社会资料积累全无,档案资料更是奇缺。为解决这个难题,编委会
组织上百人的资料征集队伍,先后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市图书馆、上海市图
书馆、武汉市图书馆、济南及省内其他文史档案部门查阅文献资料。走访曾在临
淄工作过的老领导、 老同志。搜集到文字资料1600万字,口碑资料110万字,实
物和照片2300余件(张) 。依据这些资料,撰写了470万字的资料汇编,为编纂
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临淄区志》的时限上起1840年,下至1985年。大事记、建置沿革、人物部
分均上溯到姜齐。 有彩图6幅,即临淄区政区图、辛店城区平面图(两幅)、辛
店城区鸟瞰图、中共临淄区委机关、临淄区人民政府机关。全书34卷,140万字。
有序言两篇, 分别由中共临淄区委书记王谋洪、区长张守增撰写。1989年5月由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印数1万册,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全国高等院校、
文史部门,省内史志部门,区内各行业均有收藏。
新修《临淄区志》是临淄历史上的第8次修志。2002年6月,成立由区各大班
子、各大系统负责人组成的《临淄区志》编纂委员会。设立区志科,聘用10名老
同志,选拔两名年轻的大学生参加修志工作。各单位均成立2~3人的编纂小组,
负责本单位史志资料的收集整理。12月10日,全区新修《临淄区志》动员大会召
开,新一轮的修志工作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