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民间文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8&rec=645&run=13

民间艺术 在临淄境内流传着许多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表演艺术。 有深受群
众喜爱的龙、狮等民间舞蹈,也有表演难度较大的高跷、芯子、踩寸子等节目。
自1978年以后,每逢元宵佳节,文化部门都组织各基层单位广泛开展以民间舞蹈
为主要内容的民间艺术展演活动。1982年,在大武、金岭、辛店3个公社900余人
参加的民间艺术展演中,有八面大鼓为表演队伍开道,85人的高跷队,6台芯子,
十分壮观。1983年,有26个单位3000余人参加会演,观众达18万人之多。以后参
加演出的单位和人数逐年增多,队伍不断扩大。在2002年的大规模民间艺术展演
一条街活动中,全区所有乡镇、街道的65支代表队,50余种节目参加了表演,表
演人数达到1.5万人,观众20万人次。
踩寸子 也叫唱秧歌, 是临淄地区特有的民间舞蹈,也是山东省独有的一个
舞种,因主要角色脚踩“寸子”(短跷)表演而得名,流行于临淄故城以北的永
顺村和张家庄一带。主要角色有傻公子、花姐(踩寸子)、鼓手、老妈妈、打鞭
等,唱词多是历史典故。演出分“行进”“圆场”两部分,“行进”是在街道边
走边表演,“圆场”是在广场正式表演。1998年,区文化馆挖掘整理的民间舞蹈
“踩寸子”,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
芯子 是把参加表演的儿童, 固定在两米左右长被称为“芯子”的铁杆顶端
的莲花、葫芦、鱼等造型上面,芯子下端底座牢固,可抬、扛或放在车上推行。
抬、扛或推行的人,步伐有急有缓,有时还要摆动身躯,以影响芯子顶端的儿童,
使之作出优美造型。
南仇镇东村阁子里的芯子在当地很有影响。每到元宵节,十里八村的人们都
出来争相观看阁子里芯子。1992年元宵节,在区政府举行的新春民间艺术展演中,
南仇镇东村推出的“荷花仙子” “小放牛”“高台车技”3台芯子,成了全区参
加会演单位中的佼佼者。
花竿舞 使用一根1.5米长的细竹竿,两头各打两个方孔,方孔中间系上铜钱,
两端装饰绒线花。竿身用五色彩条缠绕成花竿。花竿队服装统一,随着锣鼓点编
队串花,变换队形,花竿耍出各种花样,铜钱有节奏地哗哗作响。皇城镇花竿队
的阵容和表演在当地较为出色。
高跷 清康熙年间传入临淄境内。 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按古装戏中的脸谱
进行化妆,将0.5米~1.5米不等的木制高跷腿绑于腿上,脚踩跷板,随锣鼓声有
节奏的边行边舞。有“扑蝴蝶”“蜻蜓点水”等表演技巧。节目多为八仙过海、
白蛇传、西游记等历史传说故事。
狮舞 清嘉庆年间传入境内。 一头狮子由两名表演者合作进行表演,狮子前
有一人装扮作武士,持球引导,并在锣鼓声中与“狮”时逗时搏,配合默契。敬
仲镇徐家圈的狮舞在当地颇有名气,表演的主要节目有“四狮高台对舞”“八狮
跳火钻圈”“双狮滚绣球”等。
龙舞 相传明永乐年间传入境内。龙身一般有8~12节,全长20米~30米。各
节有1人擎举, 因为头、尾运动量较大,需数人轮换。在20世纪70年代,由原来
的单龙表演发展为双龙表演,表演套路有探头、摆尾、腾云、翻滚等。主要节目
有“双龙戏珠”“双龙踩球”“双龙扫尾”等。
锣鼓 明清时期由外地传入境内。 鼓有大鼓、扁鼓和小鼓之分。大鼓直径在
1.5米~2米之间, 演奏时需要有鼓手4~6人, 持双锤立于鼓架之上。扁鼓直径
0.5米~0.8米,演奏时将其背于肩上。鼓的演奏在于灵活运用手腕和两臂,表现
出直击、抡打、轻敲、翻手花、帮击、闷击等技巧。敲小鼓的则根据鼓谱内容用
舞蹈形式或跳跃击打,或马步击鼓。锣的演奏技巧主要表现在捂锣上。流行的主
要鼓谱有《二鼓通》《狮子滚绣球》《凤凰戏牡丹》《小溪流水》等。
1990年成立的阎家锣鼓队,先后参加过各种省、市重大活动的开幕式,在各
种表演比赛中多次获奖。1996年,在省文化厅主办的齐鲁民间广场艺术展演中,
阎家锣鼓队和刘地村的锣鼓队分别获“红牡丹”和“白牡丹”奖。阎家锣鼓的鼓
谱也先后被收入《中国民间打击乐集成》《淄博锣鼓》等书中。相家锣鼓队在长
期的演奏中,舍去以往陈旧俗套的表演,创新出《齐鲁欢歌》《河山壮丽》《龙
腾虎跃》《喜迎春》等新阵法,在淄博市“二毛杯”鼓乐大赛中获二等奖,连年
在临淄区春节民间艺术展演中获特等奖和一等奖。 2001年,南金村200余人的锣
鼓队在中国淄博陶瓷博览会“古齐神韵”鼓乐大展演中获一等奖,中央、省、市
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其进行宣传报道。
此外还有骑驴、旱船、花环、大头娃娃等舞蹈。顶灯节目因表演难度较大,
且内容陈旧,新中国成立后已无人再演。
民间收藏 境内的民间收藏种类十分广泛, 涉及图书、文物、报刊、集邮、
票证等各方面,仅列举以下几例。
图书收藏 高玉森, 朱台镇高家村人,以收藏地方志为主。80年代末期开始
收藏图书,目前已收藏各类图书万余册,其中仅地方志就有6000余册,包括各省、
市、 县(区)三级志书,耗资200余万元,成为中国地方志民间收藏第一人。山
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及各大报刊均作过专题报道,《人民中国》杂志在日本对
其进行过专题宣传。2000年,高玉森一家在文化部、全国妇联开展的全国优秀读
书家庭活动中,被评为全国优秀读书家庭。
文物收藏 王也, 临淄区新华书店职工,以收集齐国瓦当为主。自1986年开
始已收集春秋、 战国至西汉时期的瓦当780多个品种1000余件,建起了国内首家
齐国瓦当艺术馆, 被有关学者誉为齐瓦当收藏海内第一人。2001年4月,中央电
视台国际频道《华夏掠影》栏目,播出了15分钟专题片《王也和他的瓦当》。全
国发行的《收藏》杂志介绍了其收藏事迹。2002年,国家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由其
编辑的《齐瓦当拓本集》十卷本,书内收拓齐国瓦当精品500余件。
毛泽东像章收藏 崔子云, 齐都镇石佛堂人,离休老干部,自1967年至1972
年, 共收藏毛泽东像章892枚,数量最高时曾达到1078枚。其品种包括了毛泽东
青壮年至晚年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像章,其中多数藏品已成为稀有珍品。1994年,
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 他将自己的全部珍藏无偿地借展于临淄齐国历
史博物馆。
报刊剪辑收藏 张文灼, 稷下街道办事处干部。自1984年以来,长期利用业
余时间进行报刊文史、 书画等方面内容的剪辑收藏。他将全国各地165种报刊的
有关内容,分类剪辑整理成册,分为文史资料、大千世界、书法绘画、卫生健康、
幽默漫画、 收藏知识、旅游景点等13类。至2002年,已剪辑整理成387本,其中
各类文字资料3.9万余条,约2100万字,书法绘画作品2.3万余幅。
啤酒标贴收藏 谢大华, 齐都镇西关人,全国啤标爱好者联谊会会员。1988
年开始收集啤标,至今已收集到国内外啤标两万余枚,并按专题将其分为风光名
胜、书法艺术、人物、动物等类型。曾先后在《大众报》《集邮报》《中国商报》
等报刊上发表收藏体会文章10余篇。经常与外地收藏爱好者举办藏品交流活动。
1993年五一节,在全国集啤标爱好者联谊会上,由其设计印制的一枚纪念封,被
全国各地众多集友收藏。
民间文学 流传在境内的民间文学有谚语、歌谣、传说故事等内容。
谚语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话来
反映深刻的道理,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
绳。一人难称百人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人比人必死,货比货必扔。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有
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吃不穷,喝不穷,算计
不到必受穷。红花全靠绿叶配。酒能成事,酒能败事。舍不得银弹子,打不着金
凤凰。一家有黄金,四邻有戥子。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人无头不走,
鸟无头不飞。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艺多不压身。家有万贯莫夸富,身怀一
技不算贫。恭敬不如从命。笋是嫩的好,姜是老的辣。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孩不嫌娘丑,狗不嫌家贫。咬人的狗不露齿。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跑了和尚跑
不了寺,脱了今日脱不了明日。人争一口气,佛烧一柱香。钱财如粪土,仁义值
千金。马到悬崖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燕子衔泥垒大窝。买卖好做,伙计难
轧。推车不怕慢,就怕断了绊。穷时帮一口,强似有时帮一斗。宁愿饿时挪一口,
不愿有时帮一斗。人到无求品自高。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黄金有
价艺无价。干到老,学到老,七十八十还学巧。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
知。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树要直,人要实。穷无根,富无苗。兔子满山跑,
最终恋旧窝。不做亏心事,不吃昧心食。不能一斧子砍到底,看人不能看到死。
刮下春风下秋雨。好汉不惹醉汉,强汉不打坐汉。纸里包不住火,墙厚也透风。
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长。看近不看远会迷路,看远不看近会跌跤。学
识靠积累,聪明寓勤奋。知不足者好学。友如作画须求淡。学如大海百流兼归。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勤能补拙,俭以养廉。高灯可以照远,响鼓不用重锤。
钟不敲不响,脑子不用不灵。闭门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借的粮米好下锅,
要的粮米下不得锅。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浇树浇根,交人交心。陡坡之前
识马力,关键时刻见人心。金银有价,友情无价。话到嘴边留半句,事从理上让
三分。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软。争着不足,让着有余。借人一驴,还
人一马。欲要人敬,必先敬人。待要好,大敬小。穷要直实,站要直立。勿饮过
量酒,不贪意外财。财宝如粪土,友谊值千金。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仇人一堵
墙。人心隔肚皮,难分虚和实。人熟是一宝。酒肉朋友,难以长久。黄金易得,
知己难寻。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勤春来早。有上崖就有下坡。吃饭穿衣
量家当。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金腿银胳膊,禁不住猛作嗦。家丑不可外扬。玩
鸟不如养鸡,玩花不如种树。赶集没有钱,不如哄着孩子玩。穷汉子乍富,挺腰
鼓肚;富汉子乍穷,寸步难行。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勤是摇钱树,俭是聚
宝盆。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吃饭省一
口,活到九十九。太极日日走,活到九十九。吃饭先喝汤,强似开药方。桃养人,
杏伤人,李子园里抬死人。好儿不种祖业地,好女不穿嫁时衣。好儿不如好儿媳,
好女不如好女婿。有钱难买子孙贤。应心的媳妇可心的鞋。南瓜甜面不在老嫩,
夫妻恩爱不在丑俊。闺女大了不可留,留来留去留成仇。儿大女大三分客。一个
女婿半个儿。丑媳妇脱不了见婆婆。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打了春
的雪,狗也撵不上。立了春别欢喜,还有四十天的冷天气。春打五九尾,穷人撅
着嘴。春打六九头,穷人不犯愁。春至寒食六十日,麦至寒食六十天。一百五,
麦离土。二月二,龙抬头。二十二三,月出半夜天。一九、二九不舒手;三九、
四九冻煞牤牛;五九、六九顺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宽;八九七十
二,耕牛遍地是;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坡里吃。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小雪不
封地,不过三两日。小满三日见三黄。小寒大寒,冷水成团。大雾不过三,过三
十八天。六月六看谷秀,七月七,把谷吃。七月十五红鼻枣,八月十五呱嗒了。
七月半,八月半,蚊子嘴,金刚钻。七月的核桃八月的梨,九月的柿子红了皮。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交了十月节,不是刮风是下雪。九月看重阳,
重阳无雨盼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立秋十八日百草结顶。人怕胎里痨,麦怕胎
里旱。山顶戴帽,短工子睡觉。不怕初一下,就怕初二阴。云彩往东,一阵风;
云彩往南,水涟涟;云彩往西,水没鸡;云彩往北,一阵黑。天上有了钩钩云,
不过三天雨淋淋。日落云烧山,大雨不过三。月妈妈打伞,下雨不远。风倒八遍,
不用掐算。早看东南,晚看西北。旱了东风不下雨;涝了东风不晴天。旱枣涝栗
子,不旱不涝收柿子。旱蛙叫,大雨到;水蛙鸣,大雨停。草怕严霜,霜怕太阳。
严霜出毒日。燕子钻天,下一满湾。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必将到。雷雨三下晌。
早晨下雨当日晴,当时不晴,越阴越浓。关门风,越刮越松;开门雨,越下越稀。
蛙子夜鸣,等不到天明。蚂蚁出窝,长虫(蛇)过道,大雨来到。水瓮穿裙,雨
水来临。狗伸舌头蝉闭气,大雨说来也很易。善晴必有恶阴。东北(风)不吃西
南(风)的气。风灾一大片,雹子一条线。桃花开,杏花败,榆钱飘,燕子来。
桃花开,杏花败,柿子开花杏下来。一亩园顶十亩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
计在于晨。一翻二不收,三翻到了秋。人哄地皮,地哄肚皮。人误地一时,地误
人一年。三秋不如一麦忙,三麦不如一秋长。水荒百日,旱荒一年。水葫芦,旱
西瓜,不旱不涝收芝麻。丰年要当歉年过,免得荒年挨饥饿。一年的锅头两年的
炕, 多年的土墙比粪壮。枣芽发,种棉花。头伏萝卜,末伏荞麦。歌谣 歌谣是
民歌、民谣和儿歌、童谣的总称。语句简练,多为押韵,风格朴实清新,是民间
表达思想愿望、抒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如:
俺就跟着八路走
叫俺扭,俺就扭,
一扭扭到十八九。
俺娘不给俺找婆家,
俺就跟着八路走。

月妈妈
月妈妈①,本姓张。
骑着驴,挎着筐。
剜着菜,拾着桑。
喂的蚕们儿②大胖胖。
注:①月妈妈:月亮。②蚕们儿:蚕。

老猫老猫
老猫老猫,上树偷桃。
听见狗咬,下来爽跑①。
跑到漫洼里,拾了个棉袄。
你怎么不穿上?
有虱子呢!
怎么不叫老婆拿拿?
老婆死了。
你怎么不哭啊?
三张纸,两张箔,
捍起鼻子——
“我的老婆啊!”
注:①爽跑:快跑。

喳喳郎
喳喳郎,尾巴长,
娶了媳妇就忘了娘。
把娘背到山沟里,
把媳妇背在炕头上,
擀油饼,熬鱼汤,
媳妇、媳妇你先尝。
你吃肉,我喝汤,
再去山沟背老娘。
他娘变成了金凤凰,
哧楞飞到那桐树上。
喳喳郎变做屎克郎,
叭哒掉在狗屎上!

做媳妇
姐姐,姐姐你别哭,
你赶①十八做媳妇,
红绸子轿,绿镶边,
抬起轿来忽闪闪。
进大门,压红砖,
拜天地,铺红毡。
磕头呗,咬糕呗,
枣又甜,糕又粘,
粘破牙花可不是玩!
注:①赶:到。

八仙佛
吕洞宾斜背着七星宝剑,
汉钟离拿芭蕉一走一扇。
张果老骑神驴走遍天下,
曹国舅手执着阴阳玉板。
蓝采合品玉箫吹得周全,
铁拐李葫芦里冒开了银烟。
何仙姑扛荷花自称神女,
韩湘子摘寿桃挎玉花篮。

花椒树
花椒树,耷拉枝,
上头坐着个小嫚妮。
脚又巧,手又巧,
两把剪子一起铰。
左手铰了个牡丹花,
右手铰了个灵芝草。
灵芝草上一对蛾,
扑闪扑闪过天河。
过去天河是俺家,
铺下褥子晒芝麻。
一碗芝麻两碗油,
大姐二姐梳油头。
大姐梳了个光又光,
二姐梳了个开花楼。
苍蝇上去站不住,
蚊子上去打跟头。

肚子疼
肚子疼,找老能,
老能不给看,
快去找老万。
老万上了山,
又去找老千。
老千出了客,
再去找老百。
老百上了集,
又去找老十。
老十喂着鸡,
又去找老一。
老一也是不容过①,
他疼还得先疼着。
注:①不容过:没空。

小白菜
小白菜,心门黄,
从打三岁没了娘。
没娘跟着爹爹过,
恐怕爹爹找后娘。
找了后娘三年整,
后娘生了个小儿郎。
弟弟穿着丝罗锻,
我就穿着破衣裳。
弟弟吃面我吃糠,
弟弟吃肉我喝汤。
眼看后娘待他好,
端起碗来泪汪汪。
弟弟问我哭的啥?
碗很热来烫得慌。

小娟
小娟,小娟,漫墙①拽砖。
打破人头,变个小牛。
小牛不吃草,变个小鸟。
小鸟不喝露水,变个小兔子。
注:①漫墙:隔墙。

小板凳
小板凳,一歪块①,
地瓜面子包韭菜。
爷吃了去干活;
娘吃了做针线;
孩子吃了去玩的(di)。
注:①歪块:倾斜。

小叭狗
小叭狗,戴铃铛,
嘎楞嘎楞到集上。
待吃桃,桃有毛,
待吃杏,杏又酸。
待吃果子没拿钱。

小老鼠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吃,下不来,
让他猫大哥背下来,
一背背了个扑隆隆,
拔了萝卜栽了葱。
今年雨水大,
冲了葫芦架,
姑子来要瓢,
俺待给她啥,
擀白饼,掐辣蒜(捣蒜泥),
辣得姑子一头汗。

当年忙
正月里招亲二月里娶,
三月里添了小儿郎。
四月里会爬五月里走,
六月里学着叫爹娘。
七月里南学把书念,
八月里学会做文章。
九月里进京去赶考,
十月里中了状元郎。
十一月里得了病,
十二月里见了阎王,
人人都说是什么唱?
起名就叫当年忙。

传说故事 在明嘉靖《青州府志·艺文志·杂志》 《青州府志·仙释》、民
国9年《临淄县志·艺文志·杂俎》 、山东省民间文学研究会主编《山东民间文
学资料汇编》以及临淄区委宣传部、临淄区文化局、临淄区文化馆编印的《临淄
民间文学集成》等书籍中,均记载有许多传说故事。散见于各类书籍和报刊、存
于民间、 流传于口头的则不计其数。 其中有历史人物传说故事《姜太公走穷》
《管仲和鲍叔牙》《田单大摆火牛阵》《晏婴巧摆靴鞋阵》等。传奇故事《孟货
郎还金累世富》《收养难民母子得团圆》《神犬报德惩不义》等。智抑刁恶的故
事《临淄知县卖伙巷》《巧改遗嘱》《巧计训亲家》等。诗文趣话故事《二阁老
妙语说情》《天香池拆字做诗》《窦光鼐的场题—水皮一棍》《才女谐骂诗》等。
也有以民间风俗习惯渊源为内容的故事,有附会于寺庙建筑及山川形胜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