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高中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8&rec=581&run=13

发展概况 1958年,临淄县第一中学(1973年定名为淄博七中)增设高中部,
招收两个高中班90人,成为县内第一所完全中学。1968年,原公办中学普遍改为
高中,路山、齐陵、敬仲、梧台、孙娄等公社纷纷自建社办高中,出现“社社有
高中”的局面。1976年,公、民办高中达到55所,在校生7466人,出现了初中教
师教高中的现象。1979年,高中招生集中到二、三、四、五、六、九、十一中和
市七中。1982年,新建的临淄一中从1985年开始招收高中生。1987年,在控制普
通中学发展规模的同时,将原区立十一中改为农技中学。1989年,原九中改为电
视中专(1996年合并到区第一职业高中)。1996年,临淄二中由五路口迁入辛店,
一中停招高中班, 原高中班并入二中。1998年4月17日,临淄六中撤销,其高中
学生分流到临淄五中。1999年,临淄区第一所民办完全中学—英才中学开始招生。
2001年6月7日, 临淄五中撤销, 其高中学生分流到临淄二中和临淄三中。截至
2002年底, 临淄区有普通高中5所,包括市属1所(市七中)、区属3所(二中、
三中、四中)、民办1所(英才中学)。
学制 1970年前, 高中基本沿用三年学制,临淄一中曾于1960年进行过十年
一贯制试验,不久即停止。
1970~1981年, 高中修业年限为2年,1971年改秋季始业为春季始业。1973
年8月,恢复为秋季始业。1981年始,高中学制陆续恢复为3年。至1985年,全区
高中全部实行三年制,沿用至今。
课程 1958年, 高中开设的课程与初中基本相同,只不设音乐、图画。又根
据国务院指示,每周增开两节生产劳动课。
1963~1964学年度的高中教学计划略有修改,酌设逻辑、修辞、文选、制图
等课程。“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必要课程被取消,基础知识严重削弱。1973
年,区革委政治部教育组执行市教育局教学计划,指令各高中设政治、语文、数
学、物理、化学、生理卫生、外语和体育课,使用山东省统编教材。
1978年后,陆续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根据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厅教学计划,
开设辩证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地理、历史、
生物、农基、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课。1981年,高中二年级实行文、理
分科,文科不学物理、化学、生理卫生,理科不学历史、地理。
1990年,国家教委对普通高中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课程结构由学
科课程和活动两部分组成。学科课程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活动包括课
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必修课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
物、历史、地理、体育和劳动技术课。政治、语文、数学、体育、劳动技术课在
高中3个年级均为必修课, 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课在高一、高
二年级为必修课。选修课分两类,一类是单修性选修课,在高一年级每周3课时,
高二年级每周4课时。另一类是分科性选修,分文科、理科、外语、艺术、体育、
职业技术等6类课程, 在高三年级开设。各类选修课的周课时数可控制在以下范
围内:物理4~6,化学3~5,生物2~4,历史4~6,地理4~6,外语3~5,体育
2~3,职业技术4~6,艺术2~3,学校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安排。课外活动包括体
育锻炼、知识讲座、科技活动、各类兴趣小组活动、校班会、时事教育等。社会
实践活动每学年安排2周, 可以分散使用,也可以集中使用。1995年,高中各年
级每周的活动总量在34课时以下。
2002年,对普通高中课程进行改革,必修课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信息
技术、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课和保健、艺术以及综合实
践活动。选修课设数学、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课,以及地
方和学校根据学生兴趣要求和发展需要开设的课程。全年教学时间40周,假期10
~11周,机动时间1~2周。各学年40周教学安排为:高一、高二年级每学年上课
35周,复习考试3周,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2周;高三年级上课22周,复习考
试12周,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2周。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活动总量34课时,
每课时45分钟。但多数学校安排的课时都超出了这个规定,有的学校甚至安排一
个月休息一天,周课时总量超过了70课时。
教学 1958年,受“大跃进”运动冲击,挤掉了正常的文化课学习。1962年,
开始规范教学秩序,仍不时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文化大革命”期间,高考制
度被取消,批判“白专”道路,忽视文化知识学习。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
为了解决“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学生文化程度相差悬殊给教学带来的困难,各校
均实行按文化程度分快班、慢班的做法,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对恢复当时的教
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了一定作用;但一度出现了只抓快班忽视慢班的倾
向。1979年,教学强调以教学大纲为尺子,以教材为依据,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实行章节过关,单元过关。1980年,区师范学校受教育局委托,编写了主要学科
的“双基”知识资料,要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为适应高考要求,
区教研室推广外地经验,实行“三段复习法”:第一阶段全面复习,第二阶段重
点复习,第三阶段模拟考试,考考练练,面向全体,分类指导。
1986年后,区教研室每年都用1~2个月的时间对全区高中进行全方位的视导。
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对各学段的教学质量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存
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教学的意见。各校坚持科研兴校、质量立校、教研教改塑名
师的方针政策,适应不断变化的高考形势,对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进行改革。主
要引进和承担的教学改革实验有:张思中英语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沙塔洛夫教
学法、和谐教学法、“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研究”子课题的实验研究、
“成人成才”教育和“点圆式工作法”研究等,解决了一些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
题。临淄二中提出了“成人成才”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实行科学的分层次教学。临淄三中在教学管理方面实行“点圆式工作法”,实施
上挂下联横向协作、整体推进全面提高和资源共享“三大”战略。
1996年以后,各校都实行级部教学管理。一个年级设级部主任一人,负责该
级部的班级管理、课程设置、教师任课安排、教学成绩考评等。教师一般要从高
一一直送到高三,对学生的高考成绩负全责。校际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各校为了
吸引生源,加大了教学教改力度,延长了学生在校时间,从整体上提高了临淄区
的高考成绩。1999年,区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居全市第二,万人比居全市第一,文、
理科状元均在临淄。2000年本科上线人数全市第一。2001年本科录取突破千人大
关,居全市第一,有5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2002年本科录取964人,
有20多名学生分别考入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等著名大学。
考试 1958年后, 采取统一招生的办法,由地区招生委员会统一安排招生。
同时注意贯彻阶级路线,优先招收工农及烈士子女入学。1962年以前,试行过保
送的办法, 保送名额以不超过招生总数的15%为原则。招生及平日考试仍沿用百
分制记分。1964年,按省厅规定,期中、学期、学年和毕业考试只考政治、语文、
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主要学科。1966年,中学停止招生,直至1968年恢复,
改考试录取为推荐入学。1971年,大中专恢复招生,区设推荐领导小组,下设办
公室,实行群众推荐和上级审批相结合的办法确定学员。1973年,高中招生曾实
行大队推荐和学校文化考试相结合的办法,但很快横遭批判。1974年,废除文化
考试,采取直接推荐的办法。
1977年,大中专招生恢复文化考试录取制度,按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
取。自1981年起,大中专招生增加预选考试,各高中采用省、市统一命题进行考
试,按分配名额预选,成绩好的参加全国或全省的大中专统一招生考试。1993年
取消高考预选。高考分文科、理科和艺体科。艺体科先进行专业预考,预考合格
的艺术类考生随文科、 体育类考生随理科进行文化考试。1978~2001年,每年7
月的7、8、9日为全国统一考试时间,2002年改为每年的6月7、8日为考试时间。
区设招生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区招办具体负责全区的招生工作。各区县交换
监场,省招办派人监督,区招办每天将考过的试卷密封派专人并有公安人员参加
送到市招办。由省招办统一组织阅卷后划定本科、专科、高中中专录取分数线,
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1981年,高中招生恢复考试录取制度,由区统一命题,各校录取,报教育局
备案。1986年,改由省、市教研室命题,区教育局、教研室组织考试阅卷,协同
招生学校录取。1995年起,又改由省统一命题,市教育局统一阅卷、统一录取。
自1991年起, 凡按国家指令性招生计划的在籍高中学生实行9科会考:高一考地
理,高二考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高三考语文、数学、政治。高中会
考均由省统一命题,区组织考试,市组织评卷。
1997~2001年, 高考采用“3+2”模式。其中“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3
科为必考的公共科; “2”是指文科加考政治、历史,理科加考物理、化学。考
试时间: 语文150分钟,其余为120分钟。试卷满分分值均为150分。记分方式:
1997~2000年为标准分,2001年恢复原始分。
2002年, 高考采用“3+X”模式。其中“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3科为必
考的公共科; “X”是指文科考生加考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理科考
生加考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考试时间:语文、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为150分钟, 数学、外语120分钟。语文、数学、外语满分为150分,文综、理综
满分为300分, 采用原始分记分方式。在每年的高三下学期,市教研室命题,组
织3次全市高三学生参加的高考模拟考试。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以前,全县考取大专院校的人数很少。据不
完全统计, 1961~1965年,被录取的大学本科、专科生仅151人。1977年恢复高
考制度以后至1983年, 全区每年被录取的大专生总人数一直在200人以下,1986
年突破300人。 1993年由于高考计划扩招, 全区考取大中专院校的人数猛增到
1045人。其后,本科录取人数逐年增加。2001年,取消高中中专。至2002年,全
区本科上线人数达964人。

1987~2002年全区高中升入普通高校情况表
单位:人
┏━━━━━━━━┯━━━━━━━━┯━━━━━━━━┯━━━━━━━━┯━━━━━━━┓
┃年份 │本科 │专科 │中专 │合计 ┃
┠────────┼────────┼────────┼────────┼───────┨
┃1987 │158 │229 │95 │482 ┃
┠────────┼────────┼────────┼────────┼───────┨
┃1988 │213 │209 │94 │516 ┃
┠────────┼────────┼────────┼────────┼───────┨
┃1989 │192 │228 │75 │495 ┃
┠────────┼────────┼────────┼────────┼───────┨
┃1990 │196 │254 │39 │489 ┃
┠────────┼────────┼────────┼────────┼───────┨
┃1991 │190 │246 │41 │477 ┃
┠────────┼────────┼────────┼────────┼───────┨
┃1992 │197 │323 │62 │582 ┃
┠────────┼────────┼────────┼────────┼───────┨
┃1993 │282 │642 │121 │1045 ┃
┠────────┼────────┼────────┼────────┼───────┨
┃1994 │254 │604 │95 │953 ┃
┠────────┼────────┼────────┼────────┼───────┨
┃1995 │241 │674 │117 │1032 ┃
┠────────┼────────┼────────┼────────┼───────┨
┃1996 │266 │509 │103 │878 ┃
┠────────┼────────┼────────┼────────┼───────┨
┃1997 │114 │223 │130 │467 ┃
┠────────┼────────┼────────┼────────┼───────┨
┃1998 │260 │147 │627 │1034 ┃
┠────────┼────────┼────────┼────────┼───────┨
┃1999 │493 │309 │235 │1037 ┃
┠────────┼────────┼────────┼────────┼───────┨
┃2000 │737 │574 │148 │1459 ┃
┠────────┼────────┼────────┼────────┼───────┨
┃2001 │941 │972 │0 │1913 ┃
┠────────┼────────┼────────┼────────┼───────┨
┃2002 │964 │907 │0 │1871 ┃
┗━━━━━━━━┷━━━━━━━━┷━━━━━━━━┷━━━━━━━━┷━━━━━━━┛

附一:临淄二中
始建于1956年8月, 校址在皇城镇五路口村西,为初级中学。1958年10月,
更名为益都六中,1962年1月,恢复原称。1969年改为高级中学。1996年9月,迁
至城区学府路1号,占地10.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设计规模为48个
教学班。 2002年有44个教学班,在校生2000余名,教职工188名,专业任课教师
144人,中、高级教师103人,研究生课程结业和在读研究生43人。
学校以“成人成才”为办学指导思想,不仅追求较高的升学率,更注重学生
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成立“人生课”科研组,实施“德育千分制量化管理”,
强化养成教育,让学生在规范指导下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营造“两
个愉快”(教职工愉快地工作,学生愉快地学习)的和谐氛围。创造条件让教师
在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大胆创新。
1999~2002年,共有1000余人考入本科院校。其中50余人考入北京大学、清
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名牌大学。2000~2002年,连续进入市
高考“十强”学校行列。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省规范化学校、省级花园式单
位、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德育实验学校、全国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学校等百
余项荣誉称号。

附二:临淄三中
始建于1958年,校址在齐都镇南关村185号。10月,更名为益都县第十中学。
1962年1月, 恢复原称,为昌潍地区重点初级中学之一。1969年招收高中班,成
为完全中学。1970年,定名为临淄区第三中学。1983年,撤销初中部,为区属重
点高中。1995年学校扩建,学校总占地面积8.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1万平方
米。2002年,有46个教学班,学生2890多人,教职工207人。其中高级教师31人,
一级教师68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省先进工作者4人,区学科带头人12人。
学校音体美特长教育成绩突出,1964年,学生杨淑兰获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女
子标枪第一名。1978年,校排球代表队代表山东省出席全国基层排球赛,获总分
第11名。1981年,被评为山东省体育达标先进单位。2002年,高考音体美本科录
取103人,名列全市第一。
1992年,被评为首批省级规范化学校。1995年获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称
号。 1998~2002年,学校实行“点圆式工作法”,实施上挂下联横向协作、整体
推进全面提高和资源共享三大发展战略, 升学率高。2002年,高考本科上线319
人,列全市同类学校第一名,获市高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连续11年被
评为全国和谐教学研究实验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