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小学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8&rec=579&run=13

发展概况 辛亥革命以前,全县共有高等小学堂2所,初等小学堂18所。临淄
近代第一所新式小学是1903年由县城闻韶书院改设的县立高等小学堂。 1921~
1929年, 全县共设高等小学11所,初等小学265所。1929年春至1930年夏,因遭
战乱,小学时停时办。到1936年,全县共设完全小学7所,初等小学220所,短期
小学37所。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50%。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全县各级各类
小学先后解散。1938年后,在抗日根据地办起一批抗日救亡小学。从1939年开始,
日伪临淄县署先后强迫恢复公立完小2所,初小168所。伪王砚田部也相继在桐林
等村设立高小9所。 1945年8月各校解散。9月,县人民政府在寇家村成立县立小
学1所。 各村初小也陆续复学。1948年临淄解放后,即着手全面恢复整顿小学教
育。至1952年,小学教育的规模已超过了新中国建立前的最高水平,适龄儿童入
学率达54%。
1958年在“大跃进”中创办所谓“共产主义小学”,学生吃饭、住宿、学习、
劳动统一在校,每校学生多达千余人,历经月余全部解散。1959~1961年国民经
济困难时期, 小学教育一度呈现低潮。 1965年, 适龄儿童入学率恢复到95%。
1966年6月始, 全县小学陷于混乱状态。多数完小改为联中。教学秩序混乱,教
育质量严重下降。
1979年始,撤掉小学戴帽初中班。同时建立蒙古族、回族民族小学,小学布
局趋于合理。1984年,临淄区被省政府正式批准为普及初等教育区。1986年,开
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育以学校管理、布局调整、提高教师素质、巩固普
及初等教育成果为重点。按照相对集中、提高规模效益的指导思想,实行合班并
校和布局调整,开展学校管理“达标创规范”活动,加强学校管理。1988年辛店
小学改名临淄区实验小学, 全区小学调整为348所。1993年又在辛店城区新建稷
下小学。 1996年全区小学调整为151所。1997年以后,配合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
的创建, 加大合班并校的力度。1999年在城区始建金茵小学,2000年9月开学,
至此城区小学达3所, 教学班75个。 2001年城区小学教学班达76个, 在校生达
4006人。2002年撤并农村薄弱小学5所,全区小学由2001年的92所,调整为87所。
1988~2002年,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6%~99.9%之间。
学制 1903年执行初等教育9年制,即初等小学堂修业5年,高等小学堂修业4
年。 1912年执行初等教育7年制,即初级4年,高级3年。1922年以后又执行初等
教育6年制,即初级4年,高级2年。
抗日民主小学执行“二·二·二制” ,即初小2年,中小2年,高小2年。新
中国建立后实行“四·二制”。为贯彻政务院1951年10月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
的决定》,1952年全县共招收五年一贯制班44个,学生5023人。1953年停止五年
一贯制,仍沿用“四·二制”。1969年,全县小学普遍改为五年一贯制,并实行
春季始业。1974年8月,改为秋季始业,沿用至今。
课程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临淄初等小学堂设修身、读经讲经、中
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手工及图画等科。高等小学堂在继续
开设初等小学堂基本课程的基础上, 可视地方情形,加授农业、商业等科目。教
材初由各学堂据学部授课表内容自编自选,后由学部统一发行课本。
民国时期课程设置变动频繁。1912年,初等小学设修身、国文、算术、手工、
图画、唱歌、体操,女生加缝纫课。高等小学增设英语、中国历史、地理、理科、
农业、商业课。1915年,高等小学恢复读经,女生的缝纫扩大为家事课。1922年,
废止读经,取消修身而设立公民、卫生课。体操改为体育,国文改为国语。手工、
图画分别改称工用艺术、形象艺术。192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通令所有小学一律增
设三民主义、 党义、童子军3科,高小增设职业科目。1936年,取消卫生课,初
小社会、自然合并为常识课,一、二年级劳作、美术合并为工作课,音乐、体育
合并为唱游课,自四年级起算术中加珠算课。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小学设国语、算术、唱歌、体育课。另外,初小加
设时事讲话课,中小加设政治讲话、常识课,高小加设政治、自然、历史、地理、
卫生课,教材采用抗日民主政府教育科编订的课本。
日伪小学使用华北行署教育总署编审课本,加设经书、日语和武术课,进行
奴化教育。
1945年9月, 解放区小学的初小设国语、算术、常识、唱游、美术,高小设
国语、算术、地理、中国历史、自然、政治、体育、音乐、美术。使用省编课本。
新中国建立后,根据教育部规定,初小设国语、算术、音乐、体育、美术课。
高小增设政治、自然、地理、历史课。1955年,各校增设手工劳动课。1957年,
各年级增设周会,五、六年级增设农业常识课。1958年,增设劳动课。1963年,
教育部规定初小设周会、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图画、手工课,高小增地理、
历史、自然、生产常识课,减手工课,并规定四年级以上学生每年劳动半个月。
“文化大革命”期间,课程设置混乱。每天第一节为“天天读”,专门学习毛主
席语录。体育改为军体,音乐、美术合并为“革命文艺”。1971年后,文化课设
置语文、数学、政治、常识、音乐、体育、美术课。虽有课程表,但经常被其他
活动冲击。
1976年后,课程设置摆脱了混乱局面。小学设置语文、数学、政治、常识、
音乐、图画、体育课。1981年,又改政治为思想品德。高年级取消常识,增设地
理、历史、自然课。
1993年秋,执行国家教委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段课程计划,课程安排分学科类
课程和活动类课程两部分,学科类课程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社会、
音乐、美术、体育、劳动课。周课时总量,一至五年级分别为31、31、34、34、
34课时,其中包括活动课5课时。1995年实行5天工作制后,周课时总量一至五年
级分别调整为28、29、30、30、30课时。
1999年,临淄区建立教育创新体系实验区,决定在小学、初中开展创造教育,
小学一至三年级开设创造活动课,四至五年级开设创造发明技法课,以培养儿童
的创造思维能力。在城区小学开设外语课,区实验小学、稷下小学从小学一年级
起开设英语课。
2002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试行)》,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一至三年级设置品德与生活、
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外语(三年级)课,四至六年级设置
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课。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齐文化读本、创造活动系列课、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等。
2002年秋,临淄区成为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从小学一年级起使用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新教材。语文、数学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音乐为人民音乐出
版社版本,美术为人民出版社版本。
教学 清末, 小学教学沿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注入式,主要形式是读、讲、
写、作。民国时期,开始提倡启发式教学法,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抗日民主
小学的教学,强调启发诱导和联系实际,注重课堂讲授和反复练习。1946年,各
乡村小学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改革。
新中国建立后,改革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
教学方法。开展了国语、算术、自然学科和复式教学的重点改革活动。改变了教
师的家长制作风,废除体罚。1953年,全县小学系统学习推广苏联教学体系,同
时采用“五级制记分法”,使教学形成了一定规范,但也出现过教条主义的倾向。
1958年,过分强调教学联系实际,过多的劳动影响了文化知识的学习。1963年,
贯彻《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简称“双基”)。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盘否定了新中国建立后17年的教学工作,强调以阶级斗
争为主课,以社会为课堂,实行“开门办学”,以现场教学代替课堂教学,教育
质量严重下降。
1977年,重新贯彻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开展教材教法研究。1978年,为加强
直观教学,各校普遍开展了制作教具活动,并逐步引入了幻灯、录音、录像等电
化教学手段。1981~1983年,小学语文教学推广了北京实验小学霍懋征的讲读教
学法,数学推广了“发现法”教学。1983年,提倡集体备课,学习推广目标教学,
实行单元把关制,落实单元达标测试与反馈指导,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1984年,
开展了教学能手评选活动。1985年,开展了评选学科带头人、教学新秀和评选优
质课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并形成制度。1992~1995年,在全区小学教师中开展了
3年为一周期的教学基本功系列训练达标和竞赛活动。 1990~1995年,暗示教学
法与纲要信号教学法在全区小学教学中广泛应用。1994年引进小学数学三算结合
教法实验、小学语文整体能力发展实验和影视文化课的实验与研究。1998年,以
大课程观念为指导,制定了《临淄区教育创新体系实验区小学课程改革方案》,
形成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创新体系,在保证按国家
课程计划开全、开足、开好活动课的同时,增设视、听、读活动,增设创造系列
课。 经过5年探索实验,初步形成了以创造教育系列课为载体,以学科创造性教
学为主渠道,以活动课程为辅助,以创造教育环境为烘托的创造教育基本模式。
2001年7月初,以3所城区小学为核心实验学校,通过作、说、评教研模式,
带动全区开展了“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发展性实验。到2002年底,全区各小学
的教育教学基本统一在“新基础教育”理念之下。
考试 清末及民国时期的普通小学学生考试, 一般有月考、期考、学年考试
和毕业考试。按甲、乙、丙、丁或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记录成绩。后来,
确立了百分制记分法,按分数划分等次。高级小学招生采用考试选拔制度,由招
生学校依据考生成绩择优录取。
新中国建立后,延用百分制记分法,1954~1958年采用五级制记分法。均采
取闭卷考试,要求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标准评定优劣。学校招生本着就近入
学的原则,除一年级新生只举行简单口试外,其他年级不论插班或升学,均须经
正式考试,及格者方得入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行开卷考试,让学生看书或商量着答卷。
1977年,恢复闭卷考试,恢复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学生考试次数增加。
有时还举行全区、全公社统一命题的考试,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不同程度的
出现。为此,区教育局要求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凡属考查类学科,不得再统一组
织考试。
1986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期、
学年、毕业考试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整个小学阶段结束,只举行毕业会考,会考
试题由区或市统一命制,考试范围只限语文、数学两科。只要语文、数学考试合
格,思想品德考查合格,体育达标,便允许毕业并升入初中学习,不另举行毕业
升学考试。其他年级每学期统一举行期终考试,平日每单元结束,教师可随堂测
试,作为对学科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与考核。1992年始,取消小学升初中
考试,在全区统一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
1999~2002年,小学考试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依据区教委制定下发的
《临淄区小学语文、数学考试等级评定办法》,全区小学期末考试由区教研室统
一命题,在全区实行“分项命题、等级评价、综合评定”的考评办法。
“分项命题”是指小学语文、数学考试的命题采用分项二级指标制。一级指
标指语文的基础知识、阅读部分和写作部分,数学的基础知识、计算部分和应用
部分。二级指标可根据学科特点确定考试内容和考试题型。“等级评价”包括分
项评价和总体评价, 都按照优、良、中、差4个级别评价。分项评价是根据该题
型的正确率来确定优、良、中、差等级,正确率大于等于85%为优,大于等于70
%小于85%为良,大于等于50%小于70%为中,小于50%为差。总体评价是根据
一份试卷中分项评价得“优”的数量来确定。“综合评定”包括评价学生和评价
老师,都是根据优、良、中、差等级的数量进行综合定量比较。同时确定了详细
的题型模式和分项评价、总体评价的等级对照表。

附一:临淄区实验小学
校址在辛店雪宫路321号, 创建于1965年,始称辛店公社辛店站第二小学,
1978年更名为临淄区辛店小学, 1988年1月正式定名为临淄区实验小学。学校占
地面积1.73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7212平方米。2002年有教职工111名,教学班26
个,学生1461名。
学校设置配备了以一个网络、两个中心、三个电子备课室、四个微机室、五
个多媒体教室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框架。实施“挑战数字时代,享受数字生活”
实验方案,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学科资源网络化、学科教学整合
化。构建了“自主—创新”的校本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会参与、自主管理”的校
本德育管理体系,组织了走进社会、模拟社会体验和珍爱生命、学会自护技能训
练等一系列创新型教育活动。
学校先后获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先进单位、全
国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等国家级荣誉11项。获省级规范
化学校、省级文明单位、省优秀实验学校、省级花园式单位、省实施素质教育示
范学校、省少先队工作规范化学校等省级荣誉23项。2002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
名校。

附二:临淄区金茵小学
是区委区政府投资2300万元新建的一所高标准现代化学校, 2000年7月竣工
投入使用。学校位于临淄金茵小区,占地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学校内部现代化设施配套齐全。2002年,有90名教职工,26个教学班,1290名学
生。学校以“让每个孩子拥有幸福人生”为办学宗旨,确立了“承传古代文明,
弘扬现代文明,璧合两个文明,培育代代文明”的办学思路,坚持理念先行、科
研兴校、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本着办学高境界、文化高品位、师资高水平、学
生高素质的办学方针,编写校本教材,改革考试方法,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成功
的快乐。
至2002年底,教师中有省级教学能手2人,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
28人。 教师人手一台计算机,80%以上的教师取得了计算机中级证书。学校创
建了典雅别致的人文化、数字化校园。是省规范化学校,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
市首批教育初步现代化学校。多次为全国、省、市、区教育工作会议提供现场,
2002年,承办了山东省首届知名学校校长论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