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卷 教 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8&rec=571&run=13

临淄教育源远流长。姜太公封齐建国后政教调控、教化人民的治国方略,管
子“乡建贤,士使教于国”的任用贤人教化百姓的治国化民之策,使齐国形成了
好学重教之风。至田齐桓公时期设立的稷下学宫,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官办大学堂,
是战国时期闻名列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和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其兼容并包的开明
性和百家争鸣的开放性,孕育了自成体系的齐学,开启了一代教育盛世,在整个
古代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举时期,临淄的教育以县学、文社、书院和私塾为主。县学最早设于元代,
文社最早设于明朝, 清初临淄有文社10所。明清两朝,临淄共考中贡生448人,
文举人115人, 武举人68人,文进士23人,武进士10人,翰林3人,武状元1人。
1901年停岁试武童。1903年改书院为学堂。1904年停岁试文童,科举制即废。中
华民国成立后,学堂改称学校,并创办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等,使教育得到一定
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临淄教育出现因地而异、各自为政的局面:抗日
民主政权在根据地创办抗日救亡学校,进行抗日爱国教育;日伪统治区在临淄城
里成立“模范小学”,进行“中日亲善”的奴化教育;伪保安团王砚田部在东召
口等村设立学校,进行“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教育;部分村庄又兴
办私塾,主要进行识字教育。解放战争时期,临淄处于“南北拉锯”形势,学校
迁徙不定,时办时停。1948年临淄解放,临淄人民政府开始全面恢复整顿小学教
育。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配合当时形势,对成年人进行扫盲和思想教育。
1952~1957年, 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升。1957年,由于“整风反右”的扩大化错
误, 全县94名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 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1959~
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 各类教育规模缩减, 学校教育处于勉强维持状态。
1962年,经过调整压缩学校规模,学校教育渐趋稳定。十年“文化大革命”对临
淄教育事业的重创,影响深远。
从1978年开始,全区恢复传统考试制度,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自1986年
始,教育投入不断加大。1990年,全面完成城镇学校校改任务。到1993年,临淄
教育提前两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少年文盲”的“两基”
目标。1994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经过改制达到了校舍、内部设施、师资“三配
套”,陆续新建和扩建临淄区实验中学、淄博工业学校、临淄二中、临淄三中,
奠定了临淄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基础。1998年后,进行教育创新体系实验、“新基
础教育” 实验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更新了教育理念。2000年9月,临淄区
以全市第一的成绩被市政府评为淄博市第一批教育强区。2001年1月,“校校通”
工程完成, 全区120所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并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的验收。至
2002年,临淄教育城域网正式开通,全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驶入初步教育
现代化的快车道,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
2002年,全区有各级各类学校125所。其中小学76所,初中24所,普通高中4
所(含淄博七中),职业中专3所,成教中心1所,特教中心1所,民办中小学5所,
民办职业技术学校11所, 在校生总数7.55万人, 教职工5574人。全区有幼儿园
116所,在园幼儿1.49万人,幼儿教师755人。各类教育的健康发展,标志着具有
临淄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