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辑 组织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8&rec=378&run=13

机构 1938年10月中共临淄县委员会成立即设立组织部,配有部长1人,科长
5人,干事1人。1970年1月区革委建立政治部,设组织组。1976年8月,撤销区革
委政治部, 组织组归区委领导。1977年1月,撤销组织组改设区委组织部,内设
办公室、组织组、干部组。1986年增设组织员办公室,副科级单位。1991年3月,
组织员办公室调整为正科级单位。1993年10月,组织员办公室撤销。组织部内设
办公室、组织科、干部科。1995年9月复设组织员办公室,归口区委组织部管理。
至2002年,组织部内设办公室、组织科、干部科、干部综合科。
基层组织建设 1926年冬,在白兔丘建立临淄第一个党支部,有党员10余人。
1927年4月,在中埠一带成立中共铁山特别支部,有党员40余人。1931年5月成立
中共临淄特别支部, 有党员5人。1932年又建立了中共崔家碾支部。党组织建立
后,开始在全县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动人民群众开展反帝反封建活动。
1938年10月,中共临淄县委组织部开始大量吸收乡村干部、群众团体中的积
极分子入党, 及时建立党支部、党小组。至1940年底,全县建立区党委5个,党
支部185个, 党员发展到7044名。大量发展党员期间,由于重视了数量,忽略了
质量,入党手续简单,标准掌握不严,又加当时党员以公开或半公开的身份进行
活动,党员身份暴露,临淄党员在1941年王砚田叛变投敌后有1003名自首叛变,
466名动摇逃跑, 3868名失掉联系,还有个别党员自首叛变后充当敌人的“剿共
班”成员。中共临淄县委根据当时形势,采取紧急措施,一方面对党员、干部进
行“反自首”教育,把未暴露身份的党员转入地下,坚持开展抗日活动。另一方
面,将已暴露身份的922名党员撤出临淄县,将120名党员送往部队。此后,又加
紧对失掉联系的支部、党员进行整顿,恢复分区委3个,党支部25个,党员150名。
1943年11月、12月,县委书记杨三友、县长李铁锋被俘后,县委仍坚持贯彻执行
清河区党委关于“坚持河南、巩固河北”的组织工作方针,将县委机关17名干部
派往敌占区、游击区,以教学、经商等公开职业为掩护,秘密发展党员并对党支
部组织机构进行整顿改造,同时建立健全了支部各种秘密工作制度。至1943年底,
恢复和新建党支部43个,新发展党员117名,使党员总数达到639名。这些党组织
经过严峻环境的考验和与敌人进行生死斗争的锻炼,党员素质提高,党支部战斗
力增强,成为当地政权、群众、武装工作的领导核心。1944年春,在军事上打开
局面后,县委立即着手开辟新区工作,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建立乡村政权,建
立人民武装和抗日群众团体,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抵抗日伪军的进犯。先后
恢复和重建了5个分区党委,59个党支部,党员达1124名。
1946年10月,党的组织工作围绕着土地改革运动全面展开,至1947年,两年
发展党员757名,较1943年增加了一倍多。全县368个村的政权先后全部建立。
1947年冬至1948年春,全县开展了以“三查三整”(查阶级、查思想、查作
风,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为内容的整党整风运动,较好地解决了思
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的问题,加强了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
1948年11月,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组织部门业务与报告请示制度的通知》,
第一次全面、准确地规定了党的组织部门的作用和任务。县委组织部根据中央组
织部《通知》和华东局组织工作会议精神,注重加强党员的学习,提高党员素质;
注重加强干部的提拔使用与管理,注意从经过各种运动锻炼的积极分子和各种英
雄模范人物中选拔干部;认真执行党中央规定的党组织发展方针,制定党员发展
计划;经常注意加强党支部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1950年1月, 县委按照中共山东分局《关于公开党支部的通知》,逐步将全
县135个基层党组织全部公开, 并公开地进行关于党纲、党章的宣传教育和公开
地进行党的组织建设。结合民主建政,在县、区、乡各级政府和县直各部门及企
事业单位,均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
1951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定》,开展整党运
动,着重对党员进行党章教育。对不够党员条件的和混入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
蜕化变质分子,区别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处理,纯洁党的组织,加强党在建设中的
领导作用。
1953~1956年, 县委贯彻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确定的“动员全党从组织
上保证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执行,保证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现,不断
巩固和扩大党的组织,提高党员的政治水平,提高党的战斗力”组织工作任务,
在全县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活动。至1956年底,全县党
员发展到3177名, 比1949年增加1.4倍,基本上改变了党在产业工人中和新解放
区力量薄弱的状况。及时解决了农村支部组织形式问题,加强了党在农业生产合
作社中的政治工作。至1957年,取得了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大胜利。
1961年1月, 贯彻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
方针,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精简机构,减少城镇人口,对运动中受到错误处分
的干部进行甄别平反。
1962年10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后,县委根据“党必须管党”的指示,重视加
强党的自身建设,把党的建设列入县委议事日程,定期检查讨论干部问题、基层
组织问题和党的民主集中制问题。重点抓支部建设,建立健全支部三项制度(学
习制度、联系群众制度、批评和自我批评制度)。至1965年底,全县党支部发展
到417个,党员4091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党的组织生活被迫停止,各级党政机关
陷入瘫痪状态,党的组织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1969年12月,中共临淄县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建立后,各公社、各部门、
各单位也相继建立了党的核心领导小组。1970年秋,全区进行整党建党,各级党
组织开始恢复党的组织生活。 1971年1月,中共临淄区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选
举产生了中共临淄区第三届委员会,撤销了中共临淄区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
各公社也相继召开党的代表大会,选举建立公社党委。这一时期,党的组织建设
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理论的指导下, 产生了“左”的建党方针,即
“五十字”建党大纲。但自临淄区委建立后,就从反对派性、增强党性入手,抓
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和整顿,加强对党组织建设的领导,因此未造成大的危害。
1976年10月,党的组织工作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落实政策和平反冤假错案的工
作。 1979年2月,区委又专门设立办事机构,对建国以来的案件进行全面复查。
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平反假案,纠正错案,昭雪冤案。
1980年9月,中共临淄区第四次代表大会后,对各级党政机构进行初步调整,
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提拔公社、区直部门领导干
部58名。 1986年10月,对全区386个村党支部和乡镇企业党支部普遍进行换届选
举, 支部成员平均年龄37.8岁,比上届下降1.5岁。其中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的
分别占26.2%和32.3%。
1984年12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全区整党工作分三期进行,至
1986年6月结束。 参加此次整党的党组织803个,党员12168人。整党中查处党员
违法违纪案件88起,其中大案、要案24起,缓期登记、不予登记和受到处分的党
员138人。
1985年10月,区委作出《关于乡镇办党校的决定》,至1986年,先后建起18
处乡镇党校,74处分校。健全了以区电教中心、电视广播台(站)、乡镇电教室、
党员活动室为一体的电教网络。全区441个村(居)都建起了党员活动室。
1986年始,把农村基层班子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本着“标本兼治、因
病施治、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三优化”措施。即选好人才,优化班子结构;
培养教育,优化干部素质;排忧解难,优化工作环境,使全区农村党支部领导班
子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加强。至1990年,全区441个村(居)支部,一类班子达270
个,占农村支部总数的61.2%;二类163个,占37%;三类减少到8个,占2%。
1987年始,区委先后制定《关于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几项具体规定》《接
受党内外监督的规定》《廉洁勤政守则》《关于恢复和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和
作风的规定》等文件。从工作、学习到生活、作风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1990年,为发挥党员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在全区实行党
员年度目标责任制和党员联系户制度。是年,全区党员共联系群众2.31万户,帮
助3862户走上了致富道路,为群众提供服务项目1.33万个,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
威信。
1996年,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推行会计聘任制和退休
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村居财务公开制度,每月将本村的财务收支、农用物资分配
等情况张榜上墙,接受乡镇政府、村民的审查和监督。
1997年,在全区农村推行“五项制度”(重大问题民主决策、财务公开、政
务公开、民主选举和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制度)和开展后进村整顿工作,62个后
进村全部实现了转化升级。 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区委区政府在城区设立3处街道
办事处,建立街道党工委。采取公开招考、下派、回请、交叉任职、兼职等形式,
解决社区干部的来源问题。
1998年,加强居民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干部素质,促进社区两个文明建设
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11月,从区直部门和单位在职干部中抽调672人,组成
包村工作组,时间3个月。其中副科级以上干部237人,单位主要负责人54人。驻
村机关干部与原工作单位脱钩,专门抓好包建工作。重点加强支部班子建设,树
立党支部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帮助其找准一条发展经济的好思路,促
进全区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1999年,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试行意见》
和《企业行政干部管理暂行规定》 ,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先后3次组织对82家原
区属企业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考察, 并相应地调整、建立了3个党总
支、31个党支部。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农村村级组织建设的试行意见》《农村党
支部、村委会工作规范(试行)》《关于农村干部工资和养老保险待遇的暂行规
定》等文件,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稳定农村干部队伍,激发
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2000年,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工程,对全
区457名村(居)党支部书记进行了任职资格培训。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街道、
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对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街居党
组织的职责、党组织的设置等都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研究制定《临淄区非公有
制企业党建工作规范》,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形式、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
作用、党组织的设置和管理、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活动方式、党员的教育和
管理、成立党组织的程序和党员发展程序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2001年,在企业开展“三讲”教育活动,调整充实部分企业领导班子。编印
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文件汇编》一书,指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强党的建设。
指导街道党工委做好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筹建工作,加强对社区内流动党员和
失业职工党员的管理。在农村组织开展“三级联创”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
习教育活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2002年,利用街道、社区党校和党员电教设施,加强对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
提高他们驾驭工作的能力。组织召开庆七一民营企业党建经验交流会,民营企业
党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党员教育 自1926年白兔丘党支部建立至解放战争时期, 党员教育多以党小
组或党支部为单位秘密进行,主要学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使党员树立起共产主义理想,增强救国救民的革命斗志。
1947年冬, 县委结合土改开展整风运动, 重点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三查”
“三整” 。1948年8月,县、区机关干部集中到渤海区第三地委参加整党学习,
历时一个月。 1949年3月,中共临淄县委建立县学后,开始分期培训基层党员干
部。新中国建立后,党员教育趋于正常化、制度化。“周末党员生活会”“三会
一课”等制度逐渐形成。
1951年11月,县委根据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关于开展整党运动的决定,以三
年的时间对党的基层组织普遍进行一次整顿的指示, 对全县173个党支部1914名
党员进行整党整风教育整顿。着重对党员进行党章教育,对不够党员条件的消极
落后分子、混入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蜕化变质分子,区别不同情况分别作了处
理。 1957年8月~1958年9月,县委根据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在全县党组织
中开展了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的整风运动。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
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发动广大群众、干部向党组织提出批评和建议,帮助党整
风。1962年县学改为县党校。分期分批组织党员和发展对象进党校学习。1970年
后,学员成分主要是农村党员干部,至1976年,共举办学习班17期,培训2975人
次。1977年后,学员成分除农村党员干部外,区委区政府的部、委、办、局的负
责人,党支部成员都参加了学习。至1985年,共举办学习班75期,培训7245人次。
是年,区党校开始举办电大党政班、中专培训班、干部中专班。10月,区委做出
了《关于乡镇办党校的决定》 ,至1986年7月,全区18处乡镇都建立了党校,共
有47名管理人员, 17名党委书记兼任校长,聘请专职或兼职教师184名,做到了
教学设施、教学计划、教学制度、教育经费四落实。
1984年12月开始,区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和上级党组织的部
署,分三批进行整党。第一批于1985年7月结束;第二批从8月开始,于1986年1月
结束;第三批于1986年2月进行,历时三个月。参加整党的共计803个支部,12168
名党员。此次整党,主要学习中共中央编印的《党员必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的重要文献简编》《毛泽东同志论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邓小平文选》。通
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揭露和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作风和组织不纯的问题,
进一步肃清“左”的影响,提高党员和党组织贯彻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整党中共查处党员违法违纪案件88起,其中大案、
要案24起。 缓期登记、不予登记和受到组织处分的党员138人,占全区党员总数
的1.15%。 10名触犯刑律的犯罪分子被依法惩处。此次整党,较好地完成了“统
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任务,促进了党风的好转,推动了
各项改革和两个文明建设。
1987年,党员教育以《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定》
和党的十三大精神为主要学习内容。1988~1990年,党员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基本
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方针政策为重点。1990年,开展了“学党章,正党风”
教育活动。1991年,开展了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专题教育,社会主义思想专
题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专题教育,及学中共党史,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做
合格共产党员的专题教育。1992年始,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四中、
五中全会精神,强化党性教育、宗旨教育、特色理论教育、市场经济教育、反腐
倡廉教育、建功立业教育。1994年12月,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
和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1995年9月,在全区各级党组织中开
展了“学习党章、牢记宗旨、增强党性、廉洁自律”大讨论活动。制定党员教育
措施390条,为群众办实事200多件。1996~1999年,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
会、十五大精神。2000年12月开始,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从区直部门和乡镇机关抽调干部1320人次, 派驻24个督导组,243个指导组,设
立公开电话400多部, 征求意见箱643个, 发放征求意见表112328份,征求意见
12672条, 研究确定2674条整改措施。2001年,继续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和学习江泽民七一重要讲话, 举办了七一讲话精神专题报告会, 参加学习者达
1500余人。组织学习江泽民“七一”讲话辅导组,到各乡镇、街道、区直部门、
区属企事业单位进行学习辅导,共宣讲42场,受教育者达6000余人。2002年,举
办了全区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培训班, 培训各级干部150余人。成立了学习贯彻
十六大精神宣讲团,到各乡镇、街道、区直有关部门进行宣讲。
干部工作 1938年10月中共临淄县委成立后, 即开始抓基层干部的选拔和培
养工作。 1940年,开办乡村干部、群众团体负责人训练班9次,计41个班,培训
1961人。1944年春,县委着手开辟新区工作,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建立乡村政
权,并在斗争中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提拔干部。1946年10月,围绕
土地改革运动,注意巩固和发展农会和民兵组织,发展党员,培养干部,改造区
乡政权,并教育党员、群众为保卫已得到的土地和民主政权而斗争。1948年11月
以后,县委注重加强干部的提拔使用与管理,注意从经过各种运动锻炼的积极分
子和各种英雄模范人物中选拔干部。在土改复查运动中培养提拔新干部2005人。
其中区干部57人, 联防干部284人,村干部1664人,并建立起干部两级管理制和
干部调动、干部档案管理制。1953年始,加强党在农业生产合作社中的政治工作,
吸收、培养和选拔了大批新干部。1956年,开始对干部进行理论、文化教育,使
干部的素质得以不断提高。
1962年10月后,按照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县委定期检查讨论干部问题、
基层组织问题和党的民主集中制问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党政机关陷
入瘫痪状态。
1976年10月始,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落实政策和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平
反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54起,落实知识分子政策189起。1979年2月,
开始对建国以来的案件进行全面复查,至1981年底,对历次运动中受审查处理的
1251名干部全部进行了复议。 其中在“反右倾”运动中受到错误批判处理的616
名干部, 全部给予纠正;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审查处理的202名干部,改变原
结论的71人,全错全平的48人,部分错部分纠正的23人;在其他运动中受审查处
理的433名干部,改变原结论的111人,恢复党籍的46人,减轻或免予处分的32人。
1980年,干部培训工作开始纳入正规化管理,至1986年,全区送往大专院校培训
的210人, 中专学校培训的931人,自学考试的170人,干部专修班的40人,并为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99名干部进行了文化补课。
1984年8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按照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
专业化”的要求,调整区直部门和乡镇领导班子,使区乡两级党政领导班子的平
均年龄分别由调整前的50.1岁和43.7岁,下降为41岁和38岁。具有大中专文化程
度的分别占18%和54%。对干部管理体制也做了适当调整,由下管两级改为原则
上下管一级,使主管部门将管人与管事结合起来。按照“注重实绩,鼓励竞争,
民主监督,公开监督”的原则,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人事管理。对进入区直机关
的干部,面向社会进行公开选拔。在区、乡党政机关建立岗位责任、考核、奖励
三制配套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同时,鼓励和安排干部到基层工作。至1990年,
已从65个区直部门中抽调383名干部到后进单位工作。 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鼓
励科技人员合理流动,配备了科技副区长、副乡镇长。在领导干部中实行离任审
计制度、近亲回避制度和干部交流制度。至1990年底,全区干部7214名,其中55
岁以下的6902名;副科级以上干部904名,其中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288名。
1995年开始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按照正职1:2、副职1:1的比例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将每次区乡班子换届、
民主推荐、组织考察中新发现的年轻优秀人才及时列入,实现了人才库的及时更
新。实施高层次年轻人才储备。1995~1996年,在全区范围内挑选120余名大学毕
业生,举办两期全脱产培训班,实施全新式强化培训,并从中挑选14名本科毕业
生公派到北京大学、上海工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1998年,采取“双推双考”
的办法,在全区范围内选拔了1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上海理工大学攻读研究生。
实行挂职锻炼。1995年,从区直机关选调45名年轻干部到乡镇、村挂职、任
职。 1996年,从区直机关选调35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其中8
名担任了科技副乡镇长, 7名担任了区直部门的局长(主任)助理。1998年,将
经过培训的34名优秀年轻干部, 安排到乡镇、村和企业进行为期9个月的实践锻
炼,为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锻炼环境。
实行公开选拔,广开识人用人渠道。1995年,对区人民医院、区新建高中的
领导班子成员,采取结构式考核的方法,进行公开竞争上岗。1997年,首次采取
“一推双考”的办法,公开选拔团区委领导干部。2000年制定《关于面向社会进
一步做好公开推荐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意见》,公开选拔的职位不断增多、
人员范围不断扩大。 至2002年,区委先后9批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区直部门、乡镇
和单位的领导干部共51名,使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扩大干部工作的民主公开程度。 1996年8月,区委制定《关于对部分新任党
政领导干部实行试用制的暂行办法》,规定新提拔担任副科级领导职务干部,除
按有关法律、章程规定选举产生的外,实行试用制,试用期一般为一年,试用期
满经考察胜任工作的转为正式任命, 不胜任的另行安排工作。1999年8月,区委
制定《关于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实行任前公示和审计的意见(试行)》,规定
对拟调整的干部,由区委组织部行文或通过区电视台等其他形式向社会各界公示,
公示时间一般为10天。对拟调整工作单位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实行任前审计。对
经公示、审计无问题或者有问题但不影响使用的人选,按照规定程序任免,对有
问题并影响使用的人选,或有争议不能确定的人选,暂缓任免,并依据有关规定
进行查处。到2002年,有2名试用制干部因不称职被免去试任职务,有1名被延长
试用期半年。
推行行政领导助理制。 1997年5月,制定下发实行行政领导助理制意见。10
月,一次性批准30个单位配备了32名助理干部。1998年,又集中为15个部门、单
位配备行政领导助理,并对条件成熟的及时委以重任。
推行干部交流轮岗。1999年6月,区委制定《党政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
对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在乡镇之间、街道之间、党政群机关及企事业单
位之间进行横向、 纵向交流。2000年5月,制定《党政干部职位轮换(轮岗)实
施办法》,有计划地组织各级党政班子副职以及单位的中层干部、重要岗位上的
一般干部在本单位内部进行岗位轮换,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1999年8月,制定《临淄区干部任免程序(试行)》,
从考察对象的确定、民主推荐和民主评议、组织考察、酝酿、研究确定、谈话公
布都做了严格的程序性规定。 2002年7月,中央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
例》后,全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按照新条例规定做了相应调整,推行差额考察、
发布考察预告、任免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实行区委全委会票决制等全新做法。
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制度。2000年,区委制定《关于学校校长、副校长实行聘任制
的意见(试行)》,对区属学校校长、副校长和乡镇中心校校长进行民主评议,
根据评议结果,决定对其是否聘任,对空缺的职位,采取公开竞争的方式产生,
然后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聘任。2001年,区委制定《关于领导干部辞职的暂行规
定》,对引咨辞职、责令辞职、因事辞职、因公辞职分别作了相应规定,敞开了
干部“下” 的渠道。至2002年,完成了第一轮校长聘任,有5名领导干部落聘,
对21个领导职位面向全区进行了公开竞争。
老干部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随着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
知识化、专业化”方针的落实和干部职务终身制的废除,一大批为革命和建设事
业立下功勋的老干部离职休养,老干部工作提到议事日程。1981年,区委设立组
织部老干部科,管理服务全区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离职休养干部。1982年12月
成立老干部局,具体负责安置、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切实解决好离退休干部的老
有所尊、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等问题。1 983年5月,时有
建国前参加工作的干部799人,其中离休干部463人。至1985年底,全区有离休干
部671人,其中易地安置在临淄居住的50人。1986年1月建成临淄区老干部休养所,
为22户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工作的离休干部提供居住和日常管理服务。2002年底,
全区有离休干部513人,其中易地安置在临淄居住的12人。
1982年以后,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老干部离休退休以后,基本的政治待遇不
变,生活待遇还要略为从优”的政策和其他有关规定,组织老干部参加有关重要
会议和活动,为老干部增发阅读文件。确立了区主要领导定期向老干部通报工作
情况和领导联系老干部制度。建立了老干部学习小组,保证老干部党员参加党的
组织生活。有计划的组织老干部参观工农业建设项目。每年组织全区离休干部进
行一次健康查体。 对全体离休干部办理了享受护理费待遇。19 82年4月,为370
名建国前参加工作的退休干部改办了离休手续。1986年9月,为409名离休干部的
眷属子女705人办理了农转非手续。 1998年,针对全区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有所
拖欠的问题,区政府专门下文,将全区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报销纳入公费医疗保
险统筹范围。从2000年起,根据中央关于建立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保障机制
和财政支持机制的要求,全区逐步建立、完善了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保障机
制和财政支持机制,离休干部离休费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医药费据实报销,保障
了离休干部的晚年生活。
1989年10月, 为满足老干部对政治、 文化体育等活动的需要,区政府投资
150万元建成老干部活动中心, 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同年成立老年大学,次年
成立临淄区老干部书画学会和临淄区老年太极拳协会, 隶属区老干部局管理。
1993年8月, 区老年人太极拳协会参加北京第三届国际武术交流大会,临淄代表
队作为山东省二队赴京参赛,荣获集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2002年,为满足老
干部精神生活的需求,区政府投资1750万元,新建了建筑面积达7500平方米的老
干部活动中心。
发挥老干部的政治经验优势和一技之长,多领域、多层次、多方面发挥老干
部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1985年开展了关心下一代活动,有的老干部被聘为
校外辅导员,有的与后进青年“结对子”交朋友,为促进校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发挥了作用。 全区有近500名老干部参加科技服务活动,为发展经济贡献智慧和
力量。还有的老干部参加编史修志和撰写革命回忆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