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运输工具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8&rec=251&run=13

人力车 临淄一带常用的人力车有手推车、 黄包车、地排车、三轮车、自行
车等。 手推车 从清朝至新中国建立初期,交通工具落后,货物运输除肩挑、驴
驮外,还沿用木制独轮人力车,中间只有一个车轮,一般只一个人推动,既可坐
人,又可载物。不论平原或山地,在狭窄的道路上都可使用,比人挑畜驮,运输
能量都大几倍, 一般可推150千克。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木轮改为胶轮,而
且轴承化,较前轻便,载货量200千克左右。1980年后,此车已少用。
黄包车 因车身漆以黄色, 而且多为包用而得名。1937年,在辛店即出现黄
包车,俗称“东洋车”。多为官商乘坐。在战争年代,发展缓慢。1948年,逐渐
改制淘汰,被其他车辆所代替。
地排车 是新中国建立后革新的一种人力运输工具, 一般用手推车的胶轮,
载重量500千克左右,由1~2人拉拽,为农村个人所有。1990年以后很少有人使用。
三轮车 也称脚踏三轮车。 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由黄包车和自行车改制而成。这种
车有客货三轮、 机动三轮、轻便三轮之分。客三轮以载人为主,一般可载1人~2
人,多的可载4人。货三轮一般在农村或城郊用来拉货用,可载重250千克。机动
三轮是1973年后由人力脚踏改为机械动力牵引而成的, 载重可达500千克,这种
车辆从90年代往后越来越普遍,已成为广大农村和城郊居民普遍使用的客货运输
工具。 轻便三轮是1984年后出现的新车型,一般载重100千克,特别为城乡老年
人看重。上述各型三轮车均具有轻便灵巧、使用方便的特点,是城乡居民常用的
运输工具。
自行车 早在20世纪30年代, 临淄就有被人们称为“洋车”的自行车出现。
1937年, 临淄地区修自行车的车行已有3家。后因战争爆发而发展较慢。新中国
建立后,自行车数量骤增。70年代已成为城乡群众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1983年,
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自行车166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104辆。2002年,全区城
市居民拥有自行车14.4万辆,农村居民拥有自行车22万辆,且品种逐渐增多,日
趋轻便、实用。
畜力车 临淄的畜力车主要有马车、 驴车、牛车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
交通运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车 马车是中国独特的发明。公元前2世纪以前,在临淄地区的马车采用系
驾法,用四匹马拉。采用这种方式驾的古车,马疾车轻,性能好,速度快,常用
来打仗。几千年来,造车技术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成为陆地交通最重要的运输
工具。 至清末民初,临淄民间多用马拉大车运输。1930年,全县发展到130辆,
此车为木制双轮上辅以铁瓦,由一马驾辕,用一马或两马、三马拉套。1950年后
车轮逐渐改为胶轮。1958年,参加运输的马车达380辆。1977年增为731辆,成为
短途运输的主力。1983年后,多为农户自用,逐渐改为“二混子车”,只有一马
或一骡驾辕,且只搞短途运输。
驴车 原是1950年时出现的人力地排车。 1970年后逐步改为由驴驾辕的畜力
地排车,并有较大发展。1982年,全区有869辆驴车参加经营性运输。1983年后,
随着机动车增多而逐渐减少。 1985年,参加营运的只有110辆。以后,只作为部
分农户的辅助运输工具。90年代末,全区的驴车已寥寥无几。
牛车 明、 清时代,临淄境内牛车已成为许多农户常用的运输工具之一,多
用来送土杂肥或收获庄稼,有时也用于载人。新中国建立后,牛车渐少。1970年
后, 逐渐被其他车辆代替。 90年代,在偏远农村可见极少数牛车出现。机动车
临淄的机动车主要有汽车、拖拉机、摩托车等。
汽车 1932年, 临淄始有汽车运输,但发展缓慢,战争年代一度停顿。1964
年,县拖拉机站购进第一辆解放牌汽车。1970年后逐年增多。1978年后迅速发展。
1990年,发展到2485辆。同时,农村和城郊居民购买较便宜实用的农用汽车搞短
途运输。2002年底,全区汽车已发展到20408辆。其中,农用车2208辆。
拖拉机 1956年,始有拖拉机运输,分8.8千瓦(12马力)、18.4千瓦(25马
力) 、36.8千瓦(50马力)等类型。1978年后,各类拖拉机迅速增加,尤以8.8
千瓦(12马力)拖拉机增加最多。1985年时已有各种拖拉机1670辆。1990年增加
到2213辆。1990年后,随着专业运输汽车和农用汽车的迅速增加,专业运输的拖
拉机越来越少。2002年底,全区各种专业运输拖拉机降为81辆。
摩托车 临淄区百货公司于1983年购进第一批重庆产的“嘉陵” 牌两轮摩托
车。尔后,发展迅速。2002年,城市已达2.4万辆,农村3.65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