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建筑施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8&rec=240&run=13

基础施工 灰土及砖石基础。 灰土是传统的地基加固材料,因其工艺简单,
造价低廉,取材容易(灰土混合),抗压稳定性高,在一般房屋基础中被广泛采
用。 灰土以上,最初砌8层以上砖基。20世纪60年代,境域南部开始用毛石代替
砖基。后来,逐渐推广到全区广大农村。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基础。多用于工业建筑、设备基础及多层建筑。浇灌混
凝土,原来多用木模板。70年代末,逐步以钢模代替木模。80年代后,除小型工
程外,已普遍采用钢模。
桩柱基础。60年代中期,在胜利炼油厂建设中,曾采用爆扩桩技术。以后,
在大型公共建筑、工业厂房和地基松软工程中采用桩柱基础或钢筋混凝土基础。
打桩机械、测试仪器等被相继使用。
墙体施工 临淄地区各类建筑, 墙体多采用砖砌体。品种有普通粘土砖、煤
矸石砖、煤灰砖、空心砖等,以普通粘土砖为主。区内南部山区建房,历史上即
有用石砌体的习惯。80年代后期,将毛石加工后使用,砖石混用也越来越普遍。
90年代后期,全区城郊及广大农村石砌体或砖石砌体越来越少,广泛采用砖砌体。
2001年后,城区墙体提倡使用新型建筑材料,逐渐停用普通粘土砖。砖砌体的施
工方法,以手工操作为主,一般墙体多采用“一顺一丁”“梅花式”或“三顺一
丁”。
60年代后期,随着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电力等工业建设项目的发展,临
淄地区开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80年代后,城区高层建筑多采用整体浇注
剪力墙或框架剪力墙,抗震性能好。
屋面施工 临淄区城乡居住用砖木结构平房及早期的小型工商业作坊、 店铺
的房屋屋面,70年代以前多用麦秸苫成。70年代后,多采用木瓦结构屋面。通常
作法是用人字型或立人型木层架,屋架上按规范排列好檩条,檩条上铺苇箔或高
粱秸箔,抹麦穰黄泥,或钉木笆板铺油毡后挂瓦。工业房和高层楼房建筑,多用
混凝土大板屋面。面层处理,主要有油毡屋面和细石混凝土屋面两种。2000年后,
城区多层楼房屋面逐渐由平顶改坡顶,近郊农村也多采用平顶上再加尖顶,既防
热,又可作他用。
装饰装修施工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临淄地区一般民用居住建筑,凡砖墙外墙
多为白灰勾缝,土坯外墙则多用麦穰黄泥打底,用麻刀白灰罩面。室内墙体也多
用此法处理。室内地面,居民住宅大多为素土或三合土夯实,较高级的铺青、红
砖地面,个别办公室或工业厂房,也有抹水泥砂浆地面的。天棚多用芦苇或高粱
秸扎成,然后糊报纸或白纸罩面。硬天棚的则用麻刀灰打底,白灰罩面,而后大
白粉刷白。进入70年代,外墙装饰,砖墙一般仍多沿用勾缝,但檐头、线角门垛
等已开始用水泥砂浆抹皮或作水刷石罩面。内墙则普遍采用白灰砂浆或水泥砂浆
打底子,麻刀白灰罩面。墙裙、踢脚线则一般采用水泥砂浆抹皮。80年代初期,
区内多层建筑增多,特别是商业及办公用房对装饰要求普遍提高。一般外墙装饰,
多采用白色或彩色小石子作水刷石墙面,有的用大粒沙作水刷石墙面。室内地面
多采用水泥砂浆挂皮,较高级的则采用水磨石地面。内墙、顶棚开始采用油漆喷
涂技术,作彩色罩面。80年代后期,城区沿街道两侧房屋建筑墙体外墙,已开始
采用马赛克、釉面砖镶贴,内墙贴瓷砖墙裙和镶贴壁纸,顶棚开始采用钙塑板贴
镶。90年代起,城区楼房和城郊居民房屋外墙继续采用马赛克、釉面砖贴面或刷
立邦漆,高档者安装玻璃幕墙或石材幕墙。内墙刷高档涂料、贴瓷砖或做大理石
墙裙,地面开始采用大理石或人造大理石。90年代后期,室内墙面装饰广泛采用
木装修,地面普遍使用规格大小不等和档次高低不等的瓷砖或木地板、竹地板。
建筑装饰装修日渐趋向华丽、典雅、气派。
安装施工 新中国建立至60年代, 建筑安装工艺沿用传统方法。室内无水、
电、暖、卫生设备。70年代后,工业厂房、行政办公室、职工宿舍及公共建筑等,
室内设施日趋齐全,配照明、供暖气,设水冲压厕所。建筑施工企业增设安装人
员。工程主体建筑与水、电、暖设施一齐配套安装,竣工时一并验收交付使用。
1990年以后,全区的建筑企业普遍设立了专业安装队伍,一些高级建筑,如办公
楼、宾馆、大会堂等,相继采用自动化装置进行空气调节。区内的建筑安装队伍
也逐步掌握了现代化空气调节施工技术。1995年后,临淄城区的居民楼工程主体
建筑除水、电、暖、卫等设施外,又增加了闭路电视、电话,继之增加了宽带网
等配套设施。住宅安装趋向智能、合理、舒适、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