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集 贸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8&rec=209&run=13

市场建设1953年, 建国后临淄第一个新兴市场在辛店建成。市场占地13.33
万平方米, 建有南北走向与东西走向街道各三条,登记入场工商户200余家。由
于市场处于鲁中交通枢纽地带,地理位置优越,开业后,不但吸引了县内物资于
此聚散,而且吸引了境外大量货物也于此聚散,一时成为鲁中交易重镇。1980年
8月,区工商局筹资7.7万元,在辛店建设城区集贸市场,占地1.87万平方米,建
售货棚100间, 水泥售货台100米。同时,与齐鲁石化总厂协调各出资2万元,在
胜利炼油厂生活区建立集贸市场,建售货棚100间,水泥售货台200米。1982年,
十化建农贸市场兴建,占地5000平方米,投资5万元,建售货棚350平方米。
1984年5月, 齐都农贸批发市场建成,占地1.27万平方米,售货棚3440平方
米,售货台145米,营业房35间,储藏室16间,容3000个摊位。另外,附设饭店、
饮食摊13家, 旅馆2家, 停车场1处。旺季日上市2300多吨蔬菜,涉及种植面积
720万平方米, 成为全区蔬菜集散地,辐射十几个省、市,被列为1986年度全省
十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1985年11月8日, 临淄商场动工兴建,1986年7月竣工开业。投资100万元,
建大棚117间,占地面积7725平方米,其中营业房158间,瓜菜、肉食摊位90个。
1992年以后, 大棚东西外侧多次投资修建、扩建,增加营业房147间,建筑面积
3250平方米。至2002年,占地总面积2.7万平方米,年入驻个体工商户480户,从
业人员1860人,年成交额1.5亿元,日客流量3万余人。主要经营服装、鞋帽、布
匹、针纺织品、五金交电、日用百货、鱼、肉、瓜、菜等。1990年和1993年,两
次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命名为文明集贸市场。
1986年,在齐陵、敬仲各投资10万元,建成农贸批发市场。1988年,在王寨
大集投资2.76万元,建钢架结构售货棚;在齐都租地3.27万平方米,扩建了齐都
农贸批发市场。
1992年,区工商局投入236.7万元,在梧台乡建成淄博市临淄粮食批发市场,
完成了齐都、 齐陵两处瓜菜批发市场的改造工程,在辛店城区开发建设了5个服
务性小市场。5月,在孙娄镇境内建成占地58.7万平方米的齐鲁经贸大市场1处。
1993年7月, 齐鲁化工商城一期工程竣工。 占地13.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1.5万平方米, 投资2亿多元,由8个设计新颖、建筑风格独特的单体建筑构成。
有与国家信息中心联网的信息服务中心、证券交易中心、金融、邮电、航空机票
代办处等单位。配套服务设施齐全,小吃市场可同时容纳2000人就餐。全国各地
众多客商云集于此,有京、黑、吉、辽、苏、浙等12个省市的40余家法人企业和
分支机构,在此设立了办事机构,各类经营客户448家。1995年实现成交额163.5
亿元,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塑料、橡胶、装饰材料为主的大型生产资料专业市场。
1995~2002年, 城区先后建成齐鲁旧货市场、齐鲁文化市场、齐国商城副食
品批发市场、张家新村市场、临淄八齐市场、临淄公园市场、桑家农贸市场、鲁
厦装饰材料市场、二化生活区农贸市场,共投资3700多万元,占地8万余平方米,
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
市场管理 清朝至民国初年, 集市由牙行管理。在牙行任职者为“牙人”,
“牙人” 又分“官牙” 和“私牙”。“官牙”向官府申请牙帖才能从业。一般
“官牙”只在“官集”上设立,“义集”(无税集)不设置。
中国建立后,由县工商科管理集市贸易。对粮食、棉花、棉布、油脂、油料、
麻、肉食、蚕丝、烤烟、皮毛、木材、钢材等12种重要物资,规定在市场交易所
或指定的交易市场成交,限制私商贩运、经销。
1957年7月, 县政府对农副产品分三类管理。一类为实行统购统销的粮食、
棉花、油脂油料等;二类为由国家按计划收购,完成收购任务后,允许自由上市
的生猪、烟叶、蚕茧、鲜蛋等;三类为自由上市的木业、铁业、绳经业、条编业
产品及旧货等。前两类不允许大量进入市场,只许少量买卖,第三类可自由贸易。
1962年11月13日,县委县人委发出通知,在粮食征购期间关闭粮食市场,征
购结束后再放开(该政策延续到1985年) ,并规定一次购纯粮不超5千克,地瓜
干不超15千克,对部分二类、三类物资实行派购。1963年7月,又允许肥猪、羊、
鸡蛋、辣椒干等二类、三类农副产品完成派购任务后上市出售。
1963年,对集市贸易实行“加强管理、缩小范围、逐步代替、区别对待、因
地制宜”的政策,规定集市贸易成交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村不得超过20%,
城市不得超过2%。为此,全县成立了7个市场管理委员会,342个大队设立了贫下
中农市场管理小组。4月起,对集市贸易进行整顿,全县3501个商贩取缔1747个。
“文化大革命”期间,赶集日全县统一为“二七”,不允许弃农经商,不准青壮
年社员赶集,并取缔了商贩的贩运活动。对重要农产品油脂、麻、耕畜、仔猪、
化肥、生产建筑器材常年管紧,对棉花、土线、土布、烤烟管死,一律不准进入
市场。
1976年10月后,实行地区封锁,机关团体任何单位不准到农村生产队订货、
以物易物,不经区蔬菜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一律不准私自收购、
调运蔬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放开了对集市贸易的限制,先后扩大了上市范
围,重要商品的管理由改革初期的256种,减至后期的10余种,允许农村“四坊”
(油坊、粉坊、磨坊、豆腐坊)进入集市贸易。开放了城区农副产品市场,允许
手提、肩挑、人拉、自行车驮进行少量三类农副产品劳务性的贩卖活动。1983年
4月19日, 区政府规定,对完成国家统购、派购任务后的农副产品(棉花除外)
和非统购、派购的农副产品,准许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和其他合作商业以及农
民个人从事多渠道经营、贩运,也可以进城、出县、出省,不受行政区划、路途
远近、运输工具的限制。
1986年以后,城区临淄商场开业,齐鲁化工商城、齐国商城相继建成。在农
村发展起齐都、北羊、齐陵等蔬菜、瓜果批发市场。全区形成了多种类型配套的
集贸市场流通网络。市场管理由重管理到重发展,积极建设、培育、服务于市场,
治理市场环境,制止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行为。打破地区封锁,保障物流畅
通。 1994年5月,区工商局组织首次“猪肉市场专项治理检查月”活动,查处95
家注水猪肉,罚款1.5万元,限价销售注水肉650千克。区成立了专门组织,由财
委牵头,工商、公安、卫生等部门参加,组成缉查队,对集贸市场巡回检查。11
月,成立临淄区废旧金属市场管理领导小组,由工商局、公安局、废旧公司派人
组成缉查队,管理废旧金属的购销。凡出临淄境的废旧金属,须持有临淄区废旧
金属市场管理领导小组核发的准运证。
1995年2月, 开始对市场主办单位进行资格审查。11月,开始对经纪机构和
经纪人进行登记管理。到2002年底,全区经纪人发展到300人。
1996年7月1日,对生猪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
政策。凡上市销售猪肉必须持有定点屠宰场(点)出示的统一票据和畜禽检疫检
验合格证, 并在猪肉胴体上加盖“验讫”印章。8月25日,临淄工商分局制定加
强对租赁柜台进行管理的意见,规定了租赁柜台的审批程序。
1997年10月,对商品展销会纳入管理,核准后发给“商品交易会登记证”。
并开始对文化市场、旅游市场和金融、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
市场进行规范。2002年,购销合同、商标、广告纳入市场管理。
集市贸易 姜齐建都临淄后, 于宫廷后面设集。齐桓公时,城中设七市。到
了宋代,州县以下始设集。明、清时期,临淄城乡已形成了许多集市,并有官集
和义集之分。民国初年,集市贸易以西关最为繁盛,辛店、金岭镇、桐林、白兔
丘等次之,其余各集又次之。集市上的商品主要是粮食、肉食、面食、禽蛋、青
菜、瓜果、杂货、手工业品、棉、烟、苇编制品、土布、鞋袜、牲畜、木器、铁
器等。胶济铁路通车后,部分“洋货”充斥临淄集市,增加了煤油、火柴、棉线、
棉布等, 年交易额约500万元。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部分集市萧条,有的
消亡。新中国建立后,集市贸易逐步呈现繁荣局面。1949年,全县有大小集市63
处。 集日一般为10天2集,分别按“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
错开, 有利交易活动。 1950年, 集市贸易成交额恢复到500万元。1958年,在
“左” 倾错误影响下, 集市一度被关闭。 195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
《关于组织农村集市贸易的指示》,肯定了集市贸易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作用,使
集市贸易又得以恢复和发展。1963年,全县集市贸易又开始活跃。据统计,全县
每日平均赶集的人数在3000余人次,上市物资140余种,全年上市物资总值621万
元, 成交额287万元。同时,集市上的物价也大幅度下降。据22种主要物资价格
统计, 1963年比1962年下降51.2%。其中,粮食下降54.3%,干鲜菜下降56%,禽
蛋下降65%,幼畜下降60%,干鲜果下降60%。1964年,集市贸易成交额372万元,
较1963年增长29%。
“文化大革命”期间,把集市贸易视为产生“资本主义的场所”,大部分集
市再度被关闭。1974年,对未被关闭的西关、辛店、金岭镇、白兔丘、淄河店等
18处集市,统一规定为农历逢二、七为集日。1978年11月,区革委决定恢复被关
闭的集市贸易、恢复原集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对集市上农副产品和工业产品交易逐步放开,
使集市贸易快速繁荣活跃。 西关、辛店大集上集人数各达2万余人,金岭、白兔
丘、南仇等集市也各达万余人。上市物资品种数量显著增加。1980年,上市物资
450余种, 年成交额1035万元。1981年,金岭、辛店两集开始出现大牲畜市场。
相继西关、大柳、皇城、王旺庄、白兔丘、齐陵等较大集市也增加了大牲畜市场,
年成交大牲畜1748头, 1983年成交达2780头。1983年2月,区政府颁发《关于进
一步放宽政策搞活管好集市贸易的规定》,进一步促进集市贸易,集市上增加了
小型木器家具、 服装、裁剪、缝纫、花草、鱼、鸟等,上市物资达600余种,年
成交额1908万元。1985年,随着农副产品购销政策的改革,农副产品上市量增多。
据统计,全区城乡市场上市物资达1200余种,年成交额3438万元。至2002年底,
全区有消费品市场76个, 其中城市9个,农村67个;商品成交额8.67亿元,其中
城市3.86亿元,农村4.81亿元。生产资料市场3个,商品成交额134.7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