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乡镇街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8&rec=18&run=13

齐都镇 前系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建为齐都镇。位于区境中部偏北。
状略呈长方形。1974年前,曾是临淄区(县)机关驻地。该镇东隔淄河与皇城镇、
齐陵镇相望, 西与梧台镇接壤,南界稷下街道,北与敬仲镇毗邻,面积50.73平
方千米,辖43个自然村,设47个行政村。2002年,有居民12975户,人口42236人,
距区政府驻地7.5千米。
地势平坦, 南高北低,坡降在1.5‰~2‰之间,海拔最高为55米,最低为40
米, 属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无霜期205天,平
均日照2400小时,平均降水量780毫米。
该镇为齐国故都所在地。境内古迹、著名景点很多。齐国故城是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齐国历史博物馆坐落在镇政府机关西侧,临淄东周墓殉马坑、孔子
闻韶处地处该镇东部,齐故城排水道口、齐城墙遗址位于故城西部,三士冢、晏
婴冢等著名景点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济青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河辛、辛东公路
纵穿南北,张皇路、环镇路与各村沥青(水泥)路交织成网,交通十分便利。
受地理位置影响,工业发展较早。新中国成立后,临淄城附近多为县属企业,
如拖拉机站、农机修造厂等。20世纪70年代,镇办工业逐渐兴起,至2002年,共
有企业135家, 晨鸿电工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
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产品包括化工、纺织、塑料、特种陶瓷、耐火材料、
稀有金属、 电子元件等7大门类、 300多个品种。是年,全镇工业实现销售收入
7.08亿元,创利税5668万元,利润4200万元,工业增加值221 27万元,完成出口
交货值2023万元。
农业历史悠久,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生产条件十分优越,3352万平方米耕
地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化,高科技农业发展迅速。到2002年,全镇农业总收
入233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60元。
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至2002年,全镇共有幼儿园13所,43个教学班,在园
幼儿1452名,幼儿教师62名;小学6所,71个教学班,在校生2535名,教职工159
名, 其中专任教师154名; 初级中学2所,50个教学班,在校生2427名,教职工
190人,其中专任教师178人;成人教育中心学校1所,有教职工6名。幼儿教师学
历达标率为100%,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9.48%,中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
为91.7%。
卫生事业得到迅猛发展。 1994年4月,经临淄区人民政府批准,将临淄区人
民医院齐都分院改为股份合作制医院,正式命名为齐都晨鸿医院。2002年,全镇
设置卫生室8个, 医务人员32名,实行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设置卫生所23个,
医务人员60名。私人口腔诊所2个。居民就医方便。
投资20万元建成垃圾中转站。著名景点沿线的八个路段扫保、路沟清理、树
木管护实行“三位一体”的公开承包,环卫水平不断提高。
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 敬老院建于1988年4月,总面积4033平方米,建筑
面积1586平方米,可容纳66人。
齐陵镇 前系齐陵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建为齐陵镇。位于临淄区境东部,
东及东南与青州市交界,西与辛店街道、稷下街道、齐都镇等相邻,北与皇城镇
毗连。 状似蚕形。面积56.17平方千米,耕地2867万平方米,辖43个自然村,设
37个行政村,2002年有居民30703人。镇政府驻地距区政府机关驻地5千米。
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低山丘陵,中部为山前倾斜平原,北部为平原。土层
深厚,质地适中,土体构造良好,土壤母质多为黄土性洪积冲积物。属北温带半
湿润季风气候, 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为652.9
毫米,无霜期195天,农耕期200天左右。地下水蕴藏量丰富,水质为锶型天然深
层矿泉水。
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山区、半山区、平原相互衔接, 依山傍
水,峰峦起伏,风景如画,具有独特的人文地理景观。古齐八景中的“牛山春雨”
“龙池秋月” “淄江垂钓”等3大景观及马莲台、石海、天齐渊、田齐王陵等景
点遍布境内。后李文化是省内最早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8000年左右。在后李
官庄发现发掘的大型车马坑,是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309国道以及王潍公路横贯境内。北齐路 (镇1号
路)、镇2号路纵穿北部。境内沥青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方便。程控电话网、闭
路电视网覆盖全镇。
齐陵镇是临淄较大农业乡镇之一。新中国建立前,受生产力水平限制,农业
生产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把农村劳动力
组织起来,兴修水利,引水上山,压沙造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新时期。20世纪80
年代,农民开始兴办以蛋鸡饲养为主的规模养殖业,通过政策扶持等一系列措施,
先后发展起王齐、西龙、后丁、吕家、望寺等二十几个专业村,600多个专业户,
使养殖业成为镇农业支柱产业。先后被省、市评为畜牧养殖强乡镇、淄博市禽蛋
生产第一镇。 蔬菜种植业得到快速发展,冬暖式无立柱大棚发展到1万多个。观
光农业、 生态农业有了长足发展,建成柿子园、桃园、冬枣园、玫瑰园等4个园
区。2002年,全镇农业总收入245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50元。
工业从手工业、加工业开始逐步发展起来。以美陵(集团)公司为龙头的现代
工业企业迅速崛起,已拥有美陵、兔巴哥等十几家大型集团企业。产品包括化工
设备、紧固件、空调风机、精细化工、矿泉水、食品加工、污水处理等20多个门
类近百个品种。 “美陵” 和“兔巴哥”两大品牌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
2002年,工业总产值25870万元,销售收入25611万元,实现利税3265万元。
教育、 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至2002年,全镇有中学2所,在校
学生1154人;小学6所,在校学生1702人;幼儿园12所,入园幼儿960人。教职工
共284人。 有镇卫生院1所,区精神病防治院1所,村卫生所15个,实行一体化管
理。全镇五保老人共55人,全部落实供养待遇,其中20位五保老人住进镇敬老院,
实行集中供养。
皇城镇 前系皇城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建为皇城乡。1992年12月撤乡建
镇。 2001年3月,北羊镇并入皇城镇。位于区境东北部,北临广饶县,东与青州
市接壤,西与齐都镇、敬仲镇相望,南与齐陵镇毗连。面积87.9平方千米。镇政
府驻地距区政府驻地14千米。 辖52个自然村, 设50个行政村。 2002年有居民
15861户,54203人。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迄今发现的崖傅庄大汶口文化遗址,于家庄、大马岱、
韩家六端、大蓬科等4处龙山文化遗址,锡腊营春秋时期文化遗址,荣家、曹村、
灯笼、 许家、崔家郭村、小李家郭村等9处战国时期文化遗址,五路口、石槽汉
代文化遗址等,是皇城古老文明的历史见证和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境内地势平坦,由西向东呈慢坡形向东北方向延降,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覆盖,
属于冲积平原。寿济公路和张皇、北齐公路纵横穿越,镇村沥青路密布乡间,境
内交通十分便利。
境内属于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有着比较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四季分
明,日照充足。7~8月份平均降水量325.4毫米,占年降水量的50%。无霜期195天。
农耕期200天左右。境内土壤肥沃,西部为褐土,东部和东北部为潮褐土。农耕、
水利、电力、机械等条件优越,主产小麦、玉米和大棚蔬菜,尤以西红柿最出名。
皇城镇是临淄区产粮重地和蔬菜生产基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推广发展大棚蔬菜,全面实施科技兴
镇、 瓜菜富民战略,先后在北羊、张家建成区级示范园2个,在西上、后下、许
家等建成百棚区3个。 1996年在南卧石村实施省“三○工程”,建成高标准示范
园1处, 从事新品种研发实验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引进以色列、日本、荷兰、美
国等国家西红柿、 甜椒、油桃、凯特杏等26类、150多个果蔬品种;实验推广磁
活化水滴灌、电动卷帘、无土栽培、棚膜除雾滴技术、棚内增光降湿保温技术、
延迟生产留叉去头法等20多项新技术。 实施示范带动战略, 全镇共建蔬菜大棚
2.48万个, 年产蔬菜42万吨,此项收入人均3000元。1997年8月,被中国特产之
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西红柿之乡。2001年10月,被中国地区
开发促进会评定为中国优质蔬菜出口生产第一镇。2002年,镇政府建立无公害蔬
菜检测中心, 为蔬菜生产达到无公害标准提供服务。同年6月,国家标准化管理
委员会批准皇城镇外销蔬菜使用“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并先后在于家、北
羊、南卧石等建立三大蔬菜专业批发市场,日均外销蔬菜1050吨。同时配有恒温
保鲜库,确保蔬菜新鲜外运。
畜牧养殖业也有较大发展。2002年,全镇有养殖示范小区10处,牛存栏2200
头、 羊存栏3100只,生猪存栏1.3万头,养鸡40万只,特种养殖户达36户。全年
农业总收入6.2亿元。粮食、蔬菜、养殖等三项生产收入分别占农业总收入的40%、
55%、5%。农民人均纯收入4241元。
手工业发展较早,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零星手工业出现。1852年传入崖头村的
大鼓制作远近闻名。中华民国初年,四官村撑子参加农商部在北京举办的国际贸
易展览荣获三等奖。新中国成立后,工业以发展小农具、小化肥为主,1950年建
皇城农具厂,1970年建皇城磷肥厂。
1978年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镇村企业和个体民营企
业迅速发展。至2002年底,全镇已有机械、化工、建材、食品、纺织、服装、医
药、建筑、电子等十几个工业门类。创建了淄博万昌集团、淄博天丹化工有限公
司、皇城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淄博餐中王食品有限公司、淄博食品油脂厂等
骨干企业。 先后开发引进新产品新技术150余项。其中,32项填补了国内空白,
14项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年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5家。外向型出口企业6
家, 三资企业1家,个体民营工商户623家。镇村企业固定资产2.2亿元,从业人
员4590人。工业总产值9.6亿元,实现利税8488.71万元。
文教卫生等事业发展较快。 至2002年底,有初中2所,在校生2400人;小学
11所,在校生2885人;幼儿园15所,3~6岁幼儿入园率100%。中小学校均达到规
范化学校标准,被市政府命名为教育强乡镇。
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2001年新建1600平方米敬老院一处,入院老人32人。
医疗条件不断改善。2002年,皇城中心卫生院有职工69人, 设有内科、外科、正
骨科、放射、检验、B超、口腔、儿科等科室; 配备X光机、心电图机各1台、B超
机2台。村级卫生室23个,配备专业医护人员65人。镇卫生院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
准。
小城镇建设粗具规模。2002年,被山东省定为“省级中心镇”。
敬仲镇 前系敬仲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建为敬仲镇。位于区境北部。东西
略呈长方形。东隔淄河与皇城镇相望,南与齐都镇、梧台镇为邻,西与朱台镇毗
连, 北与广饶县接壤。 面积59.92平方千米。 辖46个自然村,设50个行政村。
2002年有居民9554户,33906人。镇政府驻地距区政府驻地16千米。
境内地势平坦,由东南呈慢坡形向西北方向延降,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覆盖,
属冲积平原。
交通便利。明末清初即有古驿道——“盐道”横贯境内,为古之通衢。今寿
济公路横贯东西,河辛公路、辛东公路纵穿南北,镇内村村通沥青路。
敬仲镇属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有着比较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四季分
明,光照充足。全年平均气温12.3℃,年平均降水量645毫米,无霜期203天。
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素有临淄“北大仓”之称。1980年秋,白兔丘南村敢为
人先,第一个实行土地“大包干”责任制。随着产业结构逐年调整,在镇东部、
西部建起两处蔬菜大棚示范园,采用新技术,种植新品种,以高效益带动全镇旧
棚改造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2002年底,全镇共建蔬菜大棚5640个,年
产蔬菜20万吨, 销售收入2亿余元。压粮扩草,发展畜牧养殖业,全镇牧草种植
340万平方米,存养肉牛、奶牛4360头。溪绿良种繁育基地投资230万元实施“黄
改奶”工程(即把良种奶牛的胚胎移植到黄牛母体中,产下奶牛)在全市尚属首
家。 淄博林欣经贸公司投资200万元,兴建占地13万平方米的大型玫瑰园,已初
见成效。中大公司投资600万元,兴建占地40万平方米的236个高温日光大棚,采
用先进的管理技术, 栽培的凯特杏、金太阳杏、美国大樱桃等优良品种提前2个
月上市,价格高,销售快,效益好。博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380万元,兴建
淄博首家万吨牧草深加工和良种牛羊胚胎移植工程,实现检疫、育种、制胚、冷
冻、 料仓于一体的管理格局。淄博齐元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投资700万元兴建
的占地107万平方米的欧美速生杨项目, 全部安装固定式喷灌,为省内最大规模
的喷灌工程。2002年,农业总收入实现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31元。
手工业发端较早,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零星手工业出现。新中国成立后,陆续
兴建家具厂、拖拉机站等企业,先后办起砖厂、食品厂、制药厂、罐头厂等。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镇村企业、民营企业迅猛发展。至2002年底,全镇已有
化工、农药、机械、医药、食品、建筑、电子等几十个门类,并创建了博丰、合
大、中大、国风、迅达、万事达、熙风等几十家骨干企业,有多种产品打入国际
市场。全镇工业实现年销售收入43606万元,利税4193万元。
文教、卫生、科技等各项事业有较快发展。2002年,全镇共有初级中学2所,
小学6所,成教中心1所,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两所中学分别被确认为国家级
德育教育基地、省级规范化学校。敬仲镇被市政府命名为首批教育强乡镇。广播
电视已经普及,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区级先进文化村11家。程控电话普及
率达70%以上。 镇卫生院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村卫生所12个。建起1500平方
米的敬老院大楼,全镇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
朱台镇 前系淮阳人民公社。1980年10月,淮阳人民公社分为朱台人民公社、
高阳人民公社。1984年4月,两公社分别建成朱台乡、高阳乡。1990年8月、1996
年1月,两乡分别改为朱台镇、高阳镇。2001年3月,高阳镇并入朱台镇。位于区
境西北部,东与敬仲镇、梧台镇为邻,南与路山镇、召口乡相连,西与桓台县接
壤,北与博兴县、广饶县毗连。状近长方形,南北最大纵距13千米,东西最大横
距10千米, 总面积77.18平方千米,耕地5866万平方米。辖42个自然村,57个行
政村。2002年有居民15254户,51251人。镇政府驻地位于朱台东村,距区政府机
关驻地14千米。
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桐林(田旺)遗址,面积达300万平方米,是一处包括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及周汉遗存的遗址。境内古迹有高阳故城、北魏时期金陵寺
石刻佛像、三国时期曹植的手迹碑刻等。
境内地势平坦,南北最大落差4米。土质为洼坡沙姜黑土。河流主要有乌河、
淮阳河、康浪河、九曲外浪河等4条,流向皆北,现都已干涸。
交通便利。博临公路、寿济公路两条省道从镇政府驻地交叉穿过,东西两条
环镇路通往各村。1992年实现村村通沥青路。
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和地下矿藏资源。南部王旺庄、上河一带有
储量丰富的铁矿。王旺庄铁矿已投产,年产矿石15万吨以上。宋桥一带储有优质
煤矿体,煤矿储量在3亿吨以上。北部王营至建立一带有石油矿体和天然气矿体。
属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2.3℃,年平
均降水量645.8毫米, 无霜期203天,农耕期270天左右。境内土壤肥沃,日温差
大,适宜农作物生长,为山东省产粮大镇。1994年,被省农业厅命名为吨粮示范
乡镇。自1997年开始,历经五期农业综合开发,大部分土地已成为黄淮海平原高
产区和规模种植区、养殖区。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7069万元,农民人均纯
收入4390元。
西单村,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水利喷灌化、能源沼气
化、环境生态化,创建了集种、养、加工、贮藏、运销、服务于一体的平原生态
农业模式, 农产品商品率达到97%,农业生产实现了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
会效益的协调增长,成为闻名于世的生态农业村。该村的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
的国际生态工程会议。不少外国友人专家到西单村参观考察。
工业生产历史悠久,秦汉以前就有制陶、铸铁、纺织、苇编、条编等零星手
工业出现。新中国成立后,注重粮食生产,工业生产发展缓慢。1970年,工业生
产开始起步,先后办起农具厂、磷肥厂、造纸厂、塑料印刷厂等企业。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 乡镇企业、个体民营企业迅速发展。至2002年,全镇已有270
家企业,涉及造纸、化工、纺织、建筑、建材、厨房设备加工、塑料、电力、印
刷、食品 、木器加工等20多个门类。山东齐峰化轻集团特种纸产量为亚洲第一,
世界第四。朱台工业园区已粗具规模。园区内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绿化等
基础设施完好,已进驻企业38家。是年,全镇完成工业销售收入115002万元,实
现利税10321万元。
1995年, 被省政府列为百新工程试点乡镇,被建设部评为全国500家小城镇
建设试点之一。1999年,又被省政府列为“中心镇”。初步形成一个拥有常住人
口万人以上,基础设施完备,集工业、商贸、饮食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小城镇。
全镇有中学3所,小学10所。中小学教职工381人,在校学生6264人。全面普
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有幼儿园12所,幼儿教师68人,入园幼儿1504名,适龄幼儿
入园率100%。有成人教育中心学校1所,专职教师7名。
全镇文化、科技、卫生事业有长足发展,群众性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国民
间稀有剧种《鹧鸪戏》研讨会在朱台镇成功召开,该剧种被搬上中央电视台荧屏。
个人投资300万元的弘阳藏书阁收藏史书、志书达1.3万余册。乡村医疗卫生条件
不断改善, 全镇设有卫生院2所,卫生所35个,医务人员140名,全镇80%农民加
入合作医疗。
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镇敬老院被省民政厅授予乡镇一级敬老院称号。
召口乡 位于区境西北部, 北隔乌河与朱台镇相望,南接张店区,东和路山
镇毗邻,西与桓台县接壤,状近方形,南北最大纵距7.2千米,东西最大横距7.6
千米, 面积31.95平方千米,耕地1877万平方米。辖16个自然村,20个行政村。
2002年有居民7542户, 24487人。乡政府驻地北金召村,距区政府机关驻地17千
米。
历史悠久。春秋时期,齐国在凤凰山与土山要道口设驿站,西方来使驻站待召。
村近驿站,故以召口为名。后此地设乡,遂名召口乡。
境内大部分是平原,东南部愚公山、土山、荆山、凤凰山等四山群立。乌河
沿北界西注桓台县,卧龙河自张店区入境西北流,亦入桓台县。地势东南高,西
北低, 最高海拔187米。全乡交通便利,张皇路横贯中部,兴边路、金傅路、环
乡路、青年路、连村路等纵横交错,八条公交线路穿越境内。
属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有着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光照充
足。 年平均气温12.3℃,年平均降水量648.6毫米,无霜期203天,农耕期270天
左右。境内土壤肥沃,东部地区属褐土和潮褐土,西部为沙姜黑土。地下矿产丰
富,铁矿储量1.4亿吨。
新中国成立前,召口乡农业生产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封建土地所
有制,解放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58年,前召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小
麦单产200千克, 荣获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表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新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
由于气候干旱和矿产资源开发等原因,地下水位下降,近1万亩水浇地成了旱田,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乡党委、 政府制定《万亩旱田改造工程实施方案》和
《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建大型蓄水池7个,总蓄水量70万立方米,扭转
了万亩旱田缺水灌溉的被动局面。2002年,实施结构优化战略,大力发展畜牧养
殖、瓜菜菌特色农业和实施“万亩速生丰产经济林工程”,创建北金农业发展有
限公司、临淄绿草地牧业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规模企业,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
程,召口乡农业逐步走向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
轨道。是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8.8亿元,人均纯收入4254元。
手工业发展较早,秦汉时期就有花边、纺织、苇编等零星手工业生产出现。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只注重粮食生产,工业发展缓慢。1970年,工业生产开始起
步,先后办起石料厂、造纸厂、水泥厂、磷肥厂和煤井。1979年以后,贯彻落实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政策,乡村企业和
民营企业迅速发展。至2002年,全乡已有采矿、选矿、冶炼、铸造、机械、仪表、
化工、电力、塑料、生物制品、建筑、建材、造纸、印刷、纺织、服装、食品、
木器加工、工艺品等近20个工业门类。建起山东宏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北金集
团公司、山东福润得集团公司、淄博天华实业公司、临淄召口建筑有限公司等骨
干企业。 全年工业销售收入80533万元,实现利润7247万元。新创建的工业园位
于凤凰山下,占地400万平方米。一期开发建设的淄博宏鲁工业园,占地200万平
方米,已完成通水、通电、通气、通路、通邮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项目
达19个,总投资3.8亿元。
农村住房条件逐步改善, 已有20%的村民住进水、电、暖设施齐全的楼房。
电话、彩电已经普及,手机、空调、电冰箱、摩托车急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
断提高。
全乡有中学1所, 小学5所,中小学教职工215人,在校学生3035人,全面普
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有幼儿园6所,幼儿教师42人,入园幼儿736名,适龄幼儿入
园率100%。有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和老年学校各1所,专职教师5名。召口乡中学、
召口乡中心小学和南金小学均被评为市级规范化学校。召口乡是市级幼儿教育、
义务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乡镇,被市政府命名为教育强乡镇。乡村医疗卫生条件
显著改善,全乡有医院2所,卫生所14个,医疗卫生人员119名,病床68张。群众
就医便利。
五保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召口乡敬老院被省民政厅授予模
范敬老院和乡镇一级敬老院称号。2002年,召口乡被省老龄委评为敬老模范单位。
路山镇 原系路山人民公社,因地处路家山下而得名。1984年4月以愚公山为界,
分建路山、召口两乡。1996年,路山乡改为路山镇。位于区境西部,愚公山东南
侧,距区政府驻地12千米。东临稷下街道和梧台镇,南靠金岭回族镇,西与召口
乡和张店区接壤, 北与朱台镇相邻,面积33.25平方千米,辖29个自然村,设22
个行政村。2002年有居民6960户,24226人。
地貌以平原为主,西北部与召口乡接壤处坐落愚公山、荆山和凤凰山。地势
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气候属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
均气温12.6℃,年均降水量650毫米,年无霜期为202天。
交通方便。 309国道、济青高速公路、张皇路横贯东西,兴边路、愚公路纵
穿南北。20路、60路、104路、5路公交车穿行而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桐林
(田旺)遗址及公冶长墓、申池遗址、愚公山等历史文化名胜坐落境内。
路山是个农业重镇。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生产力水平不断
提高,粮食产量成倍增长。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由单一粮食种植,转向多
种经营、高科技发展。2001年,在兴边路以西建成国家级项目——农业综合开发
路山项目区, 占地747万平方米。项目区内新打深井20眼,新建亭式井房80间,
修地下防渗渠70千米。建成喷灌80万平方米,滴灌67万平方米。开发“中华寿桃”
“日本甜柿” 等优良果树基地153万平方米,无公害蔬菜基地67万平方米。建成
钢梁骨架蔬菜大棚300个, 采用重力滴灌系统、电动卷帘、二氧化碳施肥、四层
覆盖等新技术,种植新品种西红柿、太空椒和墨西哥米帮塔食用仙人掌等高档蔬
菜,连同侯家屯、山庄、大张王庄等3处蔬菜基地,年产蔬菜7.9万吨。开发千头
肉食牛和奶牛养殖基地。同时建成侯家屯三元猪养殖小区、大路南肉食鸽养殖小
区、大张王庄獭兔养殖小区、寇家庄综合养殖小区和东申家桥综合养殖小区。全
镇肉食牛年存栏3000头, 年出栏2000头; 奶牛年存栏1000头。畜牧业年总收入
3200万元, 成为市、区两级畜牧业发展示范单位。开发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33万
平方米,高效速生林基地67万平方米。2002年,农业总产值达4340万元,农民人
均纯收入4106元。
工业在1985年以前发展缓慢,企业规模小、设备差、效益低。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开始有较大发展,先后建成源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爱美新服装有
限公司、鑫利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临淄红泰化工有限公司、东申化工有限公司等
90余家企业,新创建的路山工业园开始招商引资。已形成造纸、管件、化工、医
用玻璃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夹式蝶阀、管件、岩棉板系列产品获省优、部优
称号,并全部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管件、服装、氧化锆等远销美国、
俄罗斯、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2年,全镇工业总产值4.73亿元,实现
利润1780万元,实现出口交货值9300万元。
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2002年,全镇设有1所成人教育学校,1所中学,3所小
学,5所幼儿园。在职教师187人,在校学生287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在园
幼儿779人, 适龄幼儿入园率98.6%。 路山中学、张王小学和愚公山小学分别于
1996年、1999年和2001年被评为淄博市规范化学校。中心幼儿园和王桥、东申幼
儿园被市政府命名为示范幼儿园。
卫生事业发展较快。22个行政村全部建立卫生室。2000年,路山医院扩建成
集医疗、 预防、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心卫生院,投资480万元建成现代化的门
诊和病房楼,拥有2000型B超、大型X光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凝仪、半自
动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牙科综合治疗台、多功能产床、微波治疗仪等大中
型医疗设备,与市、区医院挂钩,请专家大夫定期到院坐诊,方便群众就医。
老人集中供养。1987年,在愚公山东侧建起敬老院。1991年,被省民政厅授
予文明敬老院称号。1996年,被市民政局授予淄博市模范敬老院称号。
梧台镇 因古齐国国宾馆梧宫遗址——“梧台” 在其境内,故名梧台镇。原
系梧台人民公社,1964年4月,由城关公社(今齐都镇)的25个生产大队和敬仲、
淮阳(今朱台镇) 两公社的7个生产大队组合而成。 1984年4月,改称梧台乡。
1994年,改乡为镇。位于区境中部偏北,东靠齐都镇,南接稷下街道,西与路山、
朱台两镇相邻,北与敬仲镇接壤,总面积38平方千米。耕地2460万平方米。辖32
个自然村, 设33个行政村。 2002年, 有居民6936户,24240人。镇政府机关于
1990年由温家村南迁至村东,距区政府驻地7.5千米。
地处平原,地势东南略高,西北偏低。交通方便,河(口)辛(店)公路、
博(兴)临(朐)公路纵穿南北,济(南)青(岛)高速公路及张皇、古侯公路
横贯东西,镇中心路、环镇路与省、区公路相接。公交车往返境内,交通十分便
利。
属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有大陆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光照充足。7~8月份
雨量偏多, 约占全年降雨量的一半以上。无霜期200天左右。境内土壤为砂姜黑
土,地下水源充足,适宜农作物生长。
境内早期就有苇编、草绳、编织、印染、花边、榨油、砖瓦窑等手工业。新
中国成立初期,注重粮食生产,工业发展缓慢。自1970年起,工业开始起步,先
后办起农具厂、造纸厂、磷肥厂、面粉厂、铸造厂等多家企业。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 镇办工业和个体民营企业迅速发展。 至2002年,全镇共有工业企业
138家,涉及冶金、铸造、机械、化工、塑料、建材、服装、食品等20多个门类。
高新技术产品——2·3·4三羟基二苯甲酮、甲代烯丙基氯等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全年工业总产值65231万元,工业销售收入64126万元,实现利税4111万元。
农业开发较早,是重要产粮区之一。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实,农民群众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坚持以增收为目的,
以示范点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农业投入,加快“企业带基地,
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格局,农业设施逐步完善。2002年,全镇拥有农机总动
力1.3万千瓦,大型农机具126台(套),机井670眼;粮食总产23545吨,瓜菜收
入4208万元。猪、牛、狐、鸡等养殖业大发展,建成较大规模的养殖小区和养殖
场11处。 是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9.1亿元,农业收入1.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
入4380元。
人民生活逐年提高。至2002年,全镇新式“锁皮厅”住户达4800户,占总户
数的70%;楼房住户400余户。彩电、冰箱、录放机、VCD机等基本普及,录像机、
空调、微机等进入农家。全镇拥有摩托车4200辆,家庭小轿车300辆。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20世纪50年代,临淄县立第十一小学曾在梧台设立。今临淄
第二职业中专坐落境内。 20世纪80年代,全镇设有联中6所、小学29所。为提高
教育质量, 镇政府在温家新建教学楼,将6所联中合并为一所镇中学,初中在校
生24个教学班, 计1341人。将29所小学合并为3所,在校生31个班,计1260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并设成人教育中心一个,专职教师6人,担负着全镇实用
技术的指导和培训。
小城镇建设别具特色。镇驻地温家岸,原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原公社机关
只是一个30间草房的普通大院。1990年,在温家岸村东建起三层办公大楼,从此
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和“把住规划、放开建设、
全面推向市场”的思路,以驻地温家岸为基点,开始小城镇建设。镇政府门前修
建起东起河辛路,西至博临路,宽32米的镇中心路。沿路相继建成上层居住、下
层经商的沿街楼房。在温家岸先后建起中小学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和教师
生活楼。新建银行、供电、邮电、卫生院及宾馆大楼。温家岸村统一规划建设居
民生活楼区,别墅式的楼群与各具特色的其他楼房相互映衬,初步形成现代化小
城镇规模,被省政府确定为小城镇开发建设示范镇。
金岭回族镇 位于区境西部,原系金岭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建为金岭镇。
因系回族聚居区,是年5月,更名为金岭回族镇。胶济铁路、309国道、济青公路
横贯境内。东与辛店街道为邻,南与南王镇交界,西与张店区接壤,北与路山镇
毗连,面积18.7平方千米,耕地717万平方米。辖4个自然村,设10个村居(其中
9个行政村)。2002年,有居民6020户,16974人。其中,回民1533户,4082人。
镇机关驻地距区政府驻地9千米。
金岭回族镇历史悠久。从唐代至今,回、汉两族人民群众就繁衍生息在这里。
他们和睦相处,团结奋斗,共同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2002年, 全镇私营企业发展到102家,主要生产经营项目有化工、塑料、建
筑、安装、防腐、面粉、服装、农具、副食品加工、煤、石灰石等。其中,山东
清源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齐旺达包装制品有限公司被列为山东省私营企业综合经
济实力100强。 全镇工业总产值完成5.5亿元,工业销售收入实现4亿元,工业利
税实现3900万元,工业利润实现2558万元,工业增加值实现1.25亿元。
农田水利建设在全镇实现大田喷灌的基础上, 建成6处总容水量65万立方米
的蓄水工程。 全镇经济林面积发展到149万平方米,荒山全部绿化,农田实现高
标准林网化。2002年,全镇农业总收入实现1.82亿元,农业总产值完成3020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4360元。
发挥回族群众善于经商和从事“三产”特长,镇政府投资63万元对济青公路
回族居住地段进行改造,建起清真饮食服务一条街。2002年,全镇从事第三产业
的回汉个体工商户发展到近千家。回族群众经营的烧牛肉、蒸包、烧饼、豆腐、
蜜食等清真名吃,誉满省内外。回族聚居的金南居委会营销收入7990万元,人均
收入5081元。
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金岭有7所小学,规模小、学生少,
校舍皆黑屋土台、民房旧庙。1984年,兴建金岭回族中学,次年金南居委会新建
金南回民小学。 1990年,镇政府投资300万元对全镇小学进行校舍改造,实现校
舍楼房化。1992年和1996年省市两次义务教育达标验收中,金岭回族镇均被评为
优秀级。1999年,成为教育强镇。2001年夏,坐落境内的临淄五中撤销,金岭回
族中学迁入该校原校址,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2002年,镇政府又筹资120万元,
将分散的四所小学合并为一所,在原金岭回族中学校址成立金岭中心小学,当年
争创省级规范化学校。 2002年,全镇中小学在校学生1490人,教职工120人,九
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设成人教育中心1个,幼儿园2所,幼儿入园率100%。
卫生事业。1956年,金岭乡建起地段医院,设备简陋,医护人员少。1969年,
更名金岭医院。1994年,被省卫生厅授予一级甲等医院。1998年,被卫生部、联
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授予爱婴医院称号。2002年,金岭医院有医
护人员42人,病房12间,床位30张,并配有较先进的医疗设施。各村都成立卫生
室。
金岭清真寺是回族居民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1984年,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金岭
清真寺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各级政府的关怀支持下,1985~2002年,先
后筹资120余万元(政府拨款、群众捐款)对寺院进行3次大规模修建。并新建了
女寺和26米高的望月楼。
其他公益事业也有较快发展。1998年,建起高标准的敬老院,将全镇36名孤
寡老人集中供养。2002年,对全镇自来水主管道进行改造,改善全镇生活用水。
对金烯路南段2500米长的路段进行大修, 投资180万元对胶济铁路金岭段平交道
口立交桥进行改造,投资280万元重修省道102线金岭段。镇政府成立环卫队和城
管中队,对309国道、102省道金岭段进行重点整治,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现象。
南王镇 地处区境南部。1997年5月,由南仇镇和王寨乡合并而成。状略呈长方形。
东邻青州市, 西靠张店区,南邻边河乡,北连辛店街道。面积48.45平方千米,
耕地1亿平方米。辖18个村居(其中13个行政村),2002年总人口68824人。镇政
府驻地南仇村距区政府机关驻地10千米。
地理位置优越。 北距济青高速公路10千米,胶济铁路9千米。省道博临公路
和临泰铁路纵穿全镇。大型国有企业齐鲁石化公司、中国石化集团第十建设公司
坐落境内。
工业发展较快,已成为主导产业。依托齐鲁石化优势,广辟联合渠道,相继
开发建设市级南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王民营科技工业园,形成以精细化工、塑
料加工、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建安防腐等为支柱的产业结构。主要产品有:
淄博祥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歧化松香酸钾皂,淄博双兴油脂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的脂肪酸、氢氧化锌、精甘油、雕白液,淄博宏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福美钠、
有机浮选剂、乙醚,临淄有色金属冶炼厂生产的各种稀土材料,淄博祥东化工有
限公司生产的264助剂、168助剂,临淄长治泵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油泵系列耐腐蚀
泵,山东世纪康化工厂生产的聚丙烯、远红外丙纶短纤维,临淄恒立助剂有限公
司生产的橡胶防老剂6888PPD十二烷基苯磺酸,临淄区石化燃料公司生产的丙烷、
液化石油气, 淄博环峰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毛巾、油泵、铸造钢件、PPR塑料管
材,淄博金华机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石化配件系列油漆,临淄青年科贸有限公
司生产的氮化硼等。其中:环烷酸稀土材料、油泵、毛巾等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
和地区。已有6家企业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取得自营进出口权。2002
年全镇完成工业销售收入12.93亿元,产值13.5亿元,利税1.3亿元,利润7500万
元。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1亿元。
积极推动“农业富民”战略实施,通过承包经营,鼓励开发荒山、荒沟、荒
滩、荒坡。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开发、谁拥有”的原则,与开发商签订合
同,采取优惠政策,发挥“四荒”社会效益。并借助齐鲁石化公司人、财、物等
优势,坚持借势发展规模经济,全镇已有8000万平方米“四荒”被承包开发。先
后建起新世纪园、兴乐园等7个综合示范园,年增效益200万元。利用境内山多优
势,大力开发石灰石资源,带动运输业、服务业的发展。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
入实现1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31元。
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至2002年,全镇有1所中学、1所成教中心、2所小
学、 3所幼儿园。投资130万元为教育配备130台微机,完善教学网络工程。投资
600万元, 对南王中学进行扩建,实施封闭式管理。镇医院投资37万元购进先进
医疗设备。 在全区率先实行大病医疗保险制度, 先后资助23名病员,支付费用
7.6万元。投资700万元,新建成全长8.6千米,宽12米,高标准的南王镇主干道。
扶持完成冯家、 左庄、韩家等村的3眼机井配套工程,西部山村历代缺水问题得
以解决。拨款27.5万元,解决低保群众的困难救济和优抚政策的落实。
边河乡 地处区境南部山区,1984年4月由边河人民公社改建为边河乡。东邻
青州市, 南靠淄川区, 西与张店区接壤,北接南王镇,状略呈三角形,总面积
69.4平方千米,辖30个自然村,30个行政村。2002年,有居民9544户,29864人,
耕地2259万平方米,宜林荒山2667万平方米。乡政府驻金阳村南,距区政府驻地
18千米。
边河乡地势南北高, 中间洼,东西呈槽状,属山区丘陵。海拔150~420米,
地处暖温带季风区,属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山地气候明显。境域地貌可分为
低山岭坡、 岭坡梯田、近山阶地、山前平地、沿河阶地等5个地貌单元区。前三
个单元区在低山上部,有石灰岩裸露,多为非耕地,山坡发育着褐土和淋溶褐土,
土层薄,为宜林地带;后两个单元区多为缓平地带和沟洼盆地,发育着褐土,已
垦为农田。
农业企业化经营有新突破。 全乡发展以食用菌为主的蔬菜大棚150个,蔬菜
种植面积100万平方米,林果面积338万平方米,食用菌生产土洞1200条。特色养
殖发展迅速, 全乡山坡散养鸡10万只。猪年存栏3万头,年出栏10万头。羊存栏
7000只,大牲畜存栏1000头。肉蛋奶年总产量3800吨,畜牧业年总收入3400万元。
2002年,全乡经济总收入3.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3元,地方财政总收入实
现1046万元。
乡办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仪表、化工、水泥、煤炭等骨干企业起
步早、发展快、效益好。淄博仪表化工成套厂生产的气动薄膜调节阀获国家星火
项目一等奖, 该产品已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畅销齐鲁石化等省内外几十
家企业。 边河化工厂生产的氯化聚乙烯、化工助剂等产品也已通过ISO9002质量
体系认证。 淄博多山水泥有限公司生产的普通硅酸盐325#水泥畅销省内外。山
东齐银新材料工业园由山东齐银水泥有限公司与边河乡人民政府共同筹建,园区
总体规划面积12平方千米, 于2002年7月开工建设。全乡民营企业发展到91家,
个体工商业户2500多家。山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带动了运输、建材、建筑等行业。
屠宰、 优质林果等传统行业持续稳定发展。2002年,全乡工业总产值实现2.1亿
元,销售收入实现1.65亿元,创利税2350万元。
改善交通条件。配合上级有关部门率先完成博临路边河段拓宽改造工程;投
资200多万元, 对群众关注已久的张边路边河段进行全面维修改造,确保全乡运
输主动脉的畅通;对乡内主要道路两侧和大庙集贸市场的违章建筑进行集中拆除
整治。
实施全乡社会化供水精品工程。 先后投资320万元完成社会化供水一、二期
工程,全乡25个村和22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用上自来水。协调争取上级部门支持,
为海拔最高的搭岭村打造一眼水质优良、水量充沛的深井,结束了该村祖祖辈辈
到数千米外拉水喝的历史,也为周边几个村今后实施供水奠定了基础。
多方筹措资金, 加大教育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先后投资
270万元, 建起了高标准的教学楼、实验楼。至2002年,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5
所, 中小学教职工250余人,在校学生3000余人,全面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全乡有幼儿园7所, 幼儿教师40余人,适龄幼儿入园率100%。设成人教育中心学
校1所,专职教师7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成绩显著。1999年被市政府
命名为教育强乡镇。2002年,又投资40万元,完成了乡中学、中心小学的教育信
息化工程;投资350万元,建起乡中学学生公寓和教职工宿舍楼。
改善卫生医疗条件,推行一体化管理,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逐步健全。投
资200万元新建设施齐备的门诊楼和医院职工宿舍楼,改善住院病房和门诊条件。
乡卫生院于1989年顺利通过中心卫生院达标验收。1992年以全市第一名的总成绩
成为市一级甲等医院。全乡设标准卫生所6个,方便群众就医。
广播电视、文化、通讯、体育等各项事业发展较快,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条
件不断改善。
辛店街道 地处临淄城区中部偏南, 齐鲁石化公司部分企业坐落境内。辛店
历史悠久,明嘉靖四十四年置新店社,清康熙十一年改为辛店社,1946年设立辛
店乡,1958年9月建立辛店人民公社。1981年12月,设立辛店街道。1984年4月辛
店公社改设辛店乡。 同年12月撤销辛店乡、辛店街道,建立辛店镇。1997年5月
撤销辛店镇, 建立辛店街道。2001年3月大武镇并入辛店街道。2002年,辛店街
道辖31个村居(其中20个社区),总人口50818人。
境内地势南高北低,西南部为丘陵低山,东部和北部为山前平原和微斜平地,
海拔在55米~70米之间。 东西最大横距12千米, 南北最大纵距4.6千米,总面积
48.7平方千米。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发展缓慢, 粮食单产仅64千克。1978年单产达到541
千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发
展多种经济,出现了粮、菜、果丰产,牛、猪、鸡兴旺的新局面。1993年成为玉
米单产千斤(1斤为500克)镇。2002年,农田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和喷水灌溉,
粮食总产达到7440吨, 单产882千克。畜牧养殖业实现了商品化、规模化经营,
建有区级养殖小区2个, 街道级养殖小区3处,年存栏奶牛、肉牛700头,猪7000
头,鸡20万只,肉蛋奶总产量3500吨。并建有江北最大罗非鱼保种场,水面面积
10万平方米, 年产成鱼300吨。2002年,农业总产值29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4580元。
工业稳步发展。1967年辛店建成修配站,年产值10.3万元。1970年建成辛店公社
农具厂,年产值13万元。1972年建成辛店修配厂,年产值17万元。至1978年,有
社办工业企业5个, 联办工业企业3个, 年产值224万元, 实现利税23万元。从
1986年开始,辛店工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依托齐鲁石化公司先后建起辛龙化工厂、
塑化厂、王朱炭素厂、淄博轮胎厂、辛店固碱厂、联兴塑料厂等工业项目。1990
年后,产业结构日趋合理,门类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以化工为龙头,以塑料加
工、 生物工程、 纳米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至
2002年,企业总数达到268家,工业销售收入20.23亿元,实现利税14425万元。
第三产业发展较快。1978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只有135人。至1980年,有修配、
饮食服务、 零售门市、旅馆等共198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越来越多,第三
产业比重逐年加大。 1993~1995年,第三产业投入5100万元,新增营业面积6.75
万平方米,年营业额3.6亿元。加快城区村居沿街房开发,建起商业街3条,集贸
市场1处, 大型市场2处。到2002年,共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各类网点740
个,从业人员1923人,年销售收入4759万元,利税1433万元。
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02年,共
有小学7所, 在校生1793人;中学1所,在校生500人。临淄区中医院坐落境内,
全部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一体化管理。
固定电话入户率达82%,闭路电视普及率94%,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5.6平方米,
有一半村居实现了居住楼房化。完成了街道老年公寓改造工程,五保老人全部实
行集中供养。
闻韶街道 成立于1997年5月。位于临淄城区中部偏东,以境内闻韶路而命名。
南起牛山路,北至309国道,东起天齐路,西至雪宫路,面积5.9平方千米,辖13
个村居(其中12个社区)。2002年有20257户,62235人。境内闻韶路、管仲路、
稷下路、遄台路纵穿南北,齐城路、太公路、桓公路、晏婴路等横贯东西,交通
十分方便。齐鲁石化公司高层职工住宅楼高高耸立,圃田园、闻韶园四季长青。
2002年, 村居经济总收入完成1.59亿元,村居集体纯收入完成1942万元,5
个建制村居(东王、西王、张家、石鼓等社区及相家庄)人均纯收入达到5662元。
街道财政税收完成966万元。实现工业企业总产值6405万元,销售收入5933万元,
利税总额365万元。 其中,规模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396万元,销售收入5011万
元, 利税282万元。个体私营业户发展到1480户,从业人员4106人,实现营业收
入25382万元,利税1826万元。辖区年内各村居完成房地产开发总投资6680万元,
完成总建筑面积93666平方米。 建制村居结合旧村改造,大力开展沿街商住楼的
开发建设,建成了张家社区东泰商城(投资860万元,1万平方米)和利群超市遄
台商场(投资680万元,8000平方米)、石鼓社区沿街商业楼(投资1000万元,1
万平方米)等大型商场5个。沿街商用房12万平方米,商业街8条,农贸市场2个。
发挥城区优势,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根据辖区人口密集、消费潜力大的实际,
重点发展服务、餐饮、咨询业等第三产业。依托几条商业街的开发,统一规划,
高起点、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经商户搭台铺路,为个体私营企业发展
提供良好经营环境,并协调工商、税务、公安、城建、卫生等职能部门,简化各
种手续,提供全方位服务。
拓宽社区服务领域, 广开就业渠道。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龙头,成立8个
社区服务站,立足基层,面向产业化、实体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加大对社区
服务中心和各社区服务站的基础设施投入, 辖区内社区服务网点已达300余个,
便民利民服务项目30多项, 从业人员800多人。社区服务中心集社区幼儿教育、
文化体育、卫生保健、计生服务、求助热线、房介服务、婚介服务、家政服务、
报刊投递、助残、结对帮扶等服务领域于一体,基本满足辖区居民的生活需求。
适应文明城市建设要求,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街道设置市政管理委员会,成
立环卫所,对辖区内各社区、单位内部的卫生管理,实行一月一检查,资料一月
一上报, 门内达标率达到95%以上,“门前三包”合同签定率达到100%。组织40
人的主要干道扫保队伍和30人的单位门前卫生保洁队伍,坚持夜扫日保;对主要
干道和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实施定人、定岗、定责管理。组建由13
人组成的城管中队,配备车辆,加大城市监管力度。对辖区主次干道、生活小区
的店外经营、乱摆摊点、乱贴乱画进行综合整治,社区环境和容貌得到明显改观。
投资320万元建立9个老年活动中心,7处健身广场和健身路径,7个图书阅览室,
6条科普画廊,8所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学校,组织网络、活动队伍不断健全。组织
了20余支文体活动队伍和老年合唱团、夕阳红义务宣讲团等文体组织,组织引导
居民参与各种文化体育活动。街道开展“五办进社区、联手促文明”“文明家庭”
等创建活动,使整个辖区时时处处感受到文明氛围。
辖区实现低保户应保全保,低保户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全区第一个社会
捐助工作站, 实施“星光计划”工程5个。在5个建制村居建成高标准老年公寓5
所。2001年,闻韶街道被吸收为山东省乡镇、街道发展协会会员。2002年11月,
被市政府授予全市民政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雪宫街道 成立于1997年5月,位于临淄城区中部,以境内雪宫路而得名。辖
区北起人民路, 南至牛山路,东起雪宫路,西至一诺路,面积5.2平方千米。辖
11个村居(其中10个社区)。2002年,有居民12199户,35596人。其中,非农业
人口34842人,占总人口97.2%;农业人口1002人,占总人口的2.8%,农民人均纯
收入4610元。
辖区经济在1985年以前为单一的农业经济,只靠生产粮食和蔬菜。随着临淄
城区的建设和发展, 单家、东高、桑家、孙家、堠 等相继农转非,开始由传统
农业向二、三产业转变的历史性变革。1997年街道成立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城市管理为重点,居民工作为基础,党的建设为保证,不断促进街道经济和
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辖区内各村居从1985年开始兴办集体工业企业,先后创建起建筑安装、木业
加工、红炉加工、单家家具城等30多家集体企业,但由于资金短缺,规模较小,
发展缓慢。1997年,建起了雪宫建安公司,当年完成产值1200万元,实现利税68
万元。对原有的34家集体工业企业通过租赁、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全部进行改制。
盘活集体资产, 增强企业活力。1999年,利用孙家、堠 地处齐鲁石化公司腹地
的优势, 在两村旧址闲置地上建起占地100万平方米的齐鲁创业园区和占地20万
平方米的孙家工业园区。 通过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发展迅猛。投资600万元的淄
博助剂厂、投资2000万元的山东兴亚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1600万元的淄博科力
催化剂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的淄博荟源汽车装具有限公司、投资5600万元的
万昌化工园等26家规模企业相继落户工业园区。 2002年,工业园区招商引资1.6
亿元,总投资2.3亿元,工业总产值1.4亿元,销售收入1.29亿元,创利税1320万
元,利润460万元。年财政收入960万元。
齐鲁化工商城、齐国商城、东泰商厦、奥德隆集团、绿苑商场等坐落境内,
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旧村改造、房地产开发和生活区建设,
新建沿街商业服务设施10万平方米。 西高、桑家、东高社区等3处农贸市场改建
一新。2002年,单家投资4500万元买断的齐都大酒店经营良好,从业人员220人,
年营销额3600万元。在杨坡路建起下岗职工再就业一条街,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
全街道建起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商贸市场2个,大型超市4家。商贸、饮食等个体私
营业户发展到1050家,年销售收入1.8亿元,利税1.3亿元,利润900万元。
社区建设秩序井然。配合区政府完成一诺路、牛山路、桑坡路的改造,使辖
区面貌大为改观。大搞社区绿化、美化、亮化建设,社区绿地面积12.6万平方米,
绿化率达32%以上。路灯亮灯率保持在95%以上。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999年
组建了一支50人的环卫保洁队伍,按照国家卫生城标准,实行路面保洁,门前三
包, 门内达标保持率98%以上。并招聘10名城管人员成立雪宫街道城管中队,配
备交通工具,加大城市监管力度。组建了街道志愿者协会和居民互助协会,为居
民提供规范化服务。各社区建起了卫生室、幼儿园、停车场、健身场所等,从业
人员600人,固定资产1600万元。
居民生活逐年提高。境内居民都住进水、电、暖设备齐全的住宅楼。彩电、
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等高档日用品已基本普及,小轿车、电脑开始进入平
民百姓家。
各村居都建起老年公寓, 老年人搬进舒适住处,每月为老年人发放100~400
元不等的生活补助费,每年组织老年人一次免费查体,一次免费旅游。
稷下街道 2001年3月,由孙娄镇和永流镇合并成立。位于城区北部,状略呈
斜长方形,东邻齐陵镇,西靠路山镇,北界齐都镇、梧台镇,南与辛店街道、雪
宫街道、闻韶街道等街道毗连。辖34个村居(其中33个行政村)。面积36.8平方
千米,耕地1749万平方米。2002年总人口39983人,街道驻地距区行政办公中心1
千米。
总面积100万平方米的太公湖镶嵌在境内淄河大桥两侧。 区行政办公中心、临淄
人民广场、 区体育活动中心等坐落境内。济青高速公路、309国道、城区北外环
路横贯东西,博临路、辛耿路、辛东路、河辛路等干线、区县公路纵穿南北,村
村居居通沥青路,交通十分便利。
属北温带半湿润气候,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农耕期270天左右。境内土壤
肥沃,属潮褐土,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为历代产粮重地。20世纪70年代,刘家村一季一户贡献一吨粮,荣获省政府
表彰。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发生根本性变化。由原
来的单一粮食生产向多种经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境内济青高速路两侧建成
1000米的经济林带, 133万平方米优质林果,53万平方米花卉苗木基地。畜牧业
生产、农产品深加工成为稷下街道农村经济的重头戏。2002年,粮食总产2万吨,
瓜菜8.5万吨,农业收入127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98元。
工业历史悠久。自周代就有纺织、冶炼、铸造、编织等工业生产。新中国成
立后,辖区内工业发展较快,20世纪60年代办起了农具厂、拖拉机站等集体企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稷下街道工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先后创建了临淄有机
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永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淄博塑料助剂厂、华洲建筑安装公
司等多家骨干企业。拥有化工、机械制造、建筑、建材、电力安装、竹木器加工、
纺织、塑料、食品等20多个工业门类。临淄有机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
糠醇生产厂家,产品90%销往日本、韩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先后荣获中国500
家最大化工企业、中国乡镇企业500强、山东综合经济实力500强、全国出口创汇
先进企业、全国乡镇先进企业等称号。2002年,稷下街道引进外资1.48亿元,16
家外地企业落户稷下工业园, 年工业销售收入10.84亿元,出口交货值1161万美
元,实现利润1040万元。
社会各项事业有较快发展。 至2002年, 街道有中学2所,小学4所,教职工
316人,在校学生3970人。有幼儿园13所,幼儿教师42人,入园幼儿840名,幼儿
入园率达到100%。成人教育中心和老年学校各一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孙娄中
学和中心小学通过了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
乡村卫生医疗条件逐步改善。齐都医院坐落境内,各村居设卫生室26个,医
务人员72名,病床78张,居民就医非常方便。
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住进了水、电、暖、电视等设备齐全的敬老院。使
广大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稷下街道敬老院被评为区级模范敬
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