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辑 病虫害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8&rec=114&run=13

历史上临淄农作物的病虫害分布广,危害重。在古籍文献中屡有蝗虫、虸蝗
(粘虫)、螟虫、麦疸(小麦锈病)等病虫害“灾异”记述。民国期间,农作物
病虫害防治多提倡人工捕打,间而提倡使用植物性、矿物性杀虫剂防治,防效甚
微。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重视植保事业发展,建立健全植物保护机构和病虫
监测体系。开始推广化学农药防治技术。70年代后进入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并行
阶段。80年代后进入综合防治阶段。
病害防治 临淄农作物的病害主要有小麦的锈病、全蚀病、白粉病、赤霉病、
纹枯病和根腐病,玉米的大小叶斑病、茎腐病、粗缩病、青枯病,地瓜的黑斑病、
基线虫病,以及西瓜、西红柿、大白菜等作物常见的几种病害。
小麦锈病 1949年前经常发生, 多单发叶锈,有的年份发生条锈,严重时造
成小麦叶片早枯而死。新中国成立后多叶锈、条锈并发。1957年严重发病面积占
小麦播种面积的89.3%。 60年代起推广抗锈品种,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锈病有
减。1980年后基本控制了锈病危害。
小麦全蚀病 20世纪70年代引种传入。 1977年发病53万平方米,80年代前期
发病达333万平方米, 病麦一般减产20%,严重者减产50%以上。采取轮作换茬,
粉锈宁拌种等综合防治措施,1985年后基本控制了危害。
小麦白粉病 20世纪60年代有发生, 但造不成危害。从1983年推广粉锈宁防
治,基本控制了危害。2002年发病8000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水浇条件好的乡镇。
小麦赤霉病 历史上无此病,1977年突发,面积达2亿平方米。此后20年很少发生。
1997~1998年又突发,采取综合措施防治后很少发生。
小麦纹枯病 根腐病 20世纪90年代后发病面积逐渐增多,2002年纹枯病发病
1.3亿平方米, 根腐病发病4667万平方米。小麦纹枯病、根腐病虽然每年发病面
积较大,但是发病程度都很轻,经过综合防治,基本上控制了危害。
玉米大小叶斑病 新中国建立初期发生, 60年代有发展,70年代中期,年发
病面积达6667万平方米左右。80年代推广高产抗病品种,加之天气干旱,玉米大
小叶斑病受到抑制。 1993年出现发病高峰,发生面积1.7亿平方米,此后发病面
积减少,2002年发病面积6667万平方米,危害减轻。
玉米茎腐病 是1970年新发现的一种病害。 70年代中期发病较高,通过更换
高产杂交种和防治措施,80年代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玉米粗缩病 是1996年传入的一种新病害, 以后逐年加重。采取玉米晚套、
喷打植病灵Ⅱ号和消灭灰飞虱传播途径等综合防治措施,基本控制了危害。2001
年后只有零星面积发生。
玉米青枯病 1977年发病面积2000万平方米,2002年发生面积1000万平方米。
采取加强引种检疫综合防治措施,控制了危害。
地瓜黑斑病 1942年由日本传入。 1954年,自安丘引进胜利百号瓜种,导致
该病蔓延全县,由于采取选育引进抗病品种、科学贮藏、高剪苗、药剂防治等综
合措施,并在1997年后推广脱毒地瓜栽培技术,病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地瓜茎线虫病 1970年从胶县引进青农2号地瓜种带入。在大武、辛店、金岭
一带发病,70年代初蔓延。1985年后控制危害。
西瓜枯萎病 炭疽病 幼苗猝倒病 三种病害新中国建立初期就有发生。 60~
70年代,病害也相对较轻。从1982年推行地膜小拱棚栽培,三种病害相继发生,
西瓜枯萎病较重,通过轮作换茬、嫁接、药剂灌根综合防治,80年代末得到有效
控制。90年代后,病害很少发生。
番茄早疫 晚疫病 20世纪60~70年代时有发生, 进入80年代,疫病有蔓延趋
势, 90年代,疫病危害加重,1998年疫病发生面积3.7亿平方米。2002年发生面
积4.3亿平方米,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危害。
番茄病毒病 脐腐病及番茄苗期病害 20世纪60年代有零星发生,70年代蔓延
危害。80年代后采取综合措施,基本控制了危害,仍有小面积发生,2002年发生
面积1000万平方米。
大白菜软腐病 霜霉病 初期有零星发生。20世纪60年代曾蔓延危害。90年代
后,通过选用抗病良种,轮作换茬,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有效控制了危害。另
外,临淄地区农作物的病害,还曾出现过小麦的腥黑穗、线虫病和杆黑穗病,谷
子的白发病,高粱的黑穗病,黄烟的黑茎病、花叶病和炭疽病,经过预防和防治,
均已基本消灭。
虫害防治 临淄农作物的虫害分为地下和地上两类, 蝼蛄、蛴螬和金针虫为
地下三大虫害。地上虫害有粘虫、蚜虫、小麦红蜘蛛、玉米钻心虫、菜青虫等10
多种。 蝼蛄 蛴螬 金针虫 为地下三大虫害。1949年前普遍发生,危害作物。50
年代推广砷石毒谷、六六六毒谷防治,1957年防治面积达70%。60年代推广DDT、
敌百虫拌种, 70年代推广乐果拌种、 毒饵防治,80年代推广甲基异抑磷拌种,
1988年后推广种衣剂拌种技术,既防治地下害虫,又防治苗期虫害,防治效果显
著。
粘虫 俗称虸蝗, 是一种间歇性暴发成灾大害虫。1949年前,多发生第三代
粘虫危害谷子、高粱、玉米,严重时收成减半。1950年、1955年、1957年、1960
年、1964年严重发生,经采取措施防治,挽回了部分经济损失。70年代有一、二、
三代粘虫相继发生,一代、二代粘虫危害小麦套作的玉米,三代危害夏玉米。80
年代多二、三代粘虫造成危害。90年代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由于病虫测报及
时,控制了危害。
蚜虫 俗称蜜虫子。 1949年前发生较普遍, 尤以危害黄烟为剧。 当时采用
“面筋”粘、撒热细土和干灰等办法防治,有一定效果。50年代中期推广棉油皂、
六六六合剂、乐果等药物防治。70年代后小麦蚜虫、玉米蚜虫、大豆蚜虫、菜蚜
虫均发生较重,特别是小麦蚜虫,1992年、1996年,2002年发生面积占小麦播种
面积95%以上,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得到有效控制。
小麦红蜘蛛 1949年前发生较普遍。 50年代采取综合防治措施,60年代基本
控制其危害。80年代后主要发生在水浇条件差的山旱田,1993年发生面积8000万
平方米,2002年发生面积3400万平方米,通过喷打药剂得到有效控制。
钻心虫 1935年由国外传入, 无防治。50年代初,春玉米危害程度重。采用
“六六六”、锌硫磷等药物防治。70年代后,随着套种夏玉米面积扩大,春玉米
面积减少,导致玉米螟第一代在春玉米田年年发生,二代、三代产卵分散,呈逐
代减轻趋势。
大豆虫害 主要有大豆造桥虫、 豆天蛾、大豆食心虫。1949年前,发生较普
遍,无防治。新中国成立后,造桥虫、豆天蛾多用人工捕捉,后推广药物防治大
豆食心虫,先后推广喷施药剂、选用抗虫良种等办法防治。80年代已很少发生。
2002年发生大豆造桥虫267万平方米,豆天蛾200万平方米。通过综合防治,控制
了危害。
稀点雪灯蛾 俗称秋毛虫。 1949年前常见于杂草中,造不成危害。1969年后
逐年增多,危害玉米、棉花、大豆、芸豆、黄烟。1973年,夏玉米田里普遍发生。
采取人工捕打结合药物防治,未成大害。80年代至90年代初,发生面积较大,以
后逐年减少, 主要危害夏玉米。2002年发生面积333万平方米,采取综合防治,
得到有效控制。
瑞典麦秆蝇 20世纪60年代末发现, 造成春玉米制种田20%~30%的苗枯心。
采取药物防治后, 灾情有减。1980年左右,该虫危害夏玉米苗,造成15%的幼苗
钻心。经喷施乐果、敌敌畏混合液,控制了危害,90年代后很少发生。
菜青虫 又名菜白蝶。 1949年前由美国传入。危害大白菜、甘蓝、花椰菜、
小白菜、萝卜、莴苣等。50年代发生较普遍。先后采用人工捕杀、药物防治,70
~80年代发生面积较小。90年代,菜青虫发生呈上升趋势。1997年发生面积2267
万平方米。2001年发生面积1267万平方米。采取综合防治,控制其危害。
蓟马 1949年前有发生。50~70年代,发生面积较小,80年代后,发生面积呈
上升趋势,主要危害玉米幼苗。1992年全区发生面积1.07亿平方米,1997年发生
面积2.04亿平方米,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得到有效控制。
美洲斑潜蝇 1995年传入。 主要危害芸豆、豆角、丝瓜、扁豆等蔬菜。当年
发生面积2400万平方米,2002年发生面积7333万平方米,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控制了危害蔓延。
农田害鼠防治 明弘治年间就有田鼠危害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末,
田鼠仅有零星发生,危害较轻。80年代后,农田鼠害逐渐严重,主要危害花生、
甘薯、玉米、大豆等农作物。随着农田鼠害蔓延,造成出血热病传播,危害人民
健康。经过农业和卫生部门密切配合,大力开展农田和村镇鼠害的防治,农田鼠
害面积减少,密度降低。2002年基本控制了田鼠对农作物的危害,出血热病也随
之得到控制。
农田杂草防治 历史上采取锄地或拔草来铲除杂草, 劳动强度大,且常因除
草失时而导致农田草荒。1970年后,开始引进除草剂进行试验。1980年后化学除
草迅猛发展。先后对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蔬菜、果园等农田进行了化学除
草试验, 并筛选除草剂,推动化学除草。2002年,全区农田化学除草达292平方
千米,控制了杂草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