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蔬菜生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8&rec=111&run=13

蔬菜栽培是农业的重要内容。距今6000年前,临淄境内始有蔬菜栽培,且种
类很多。《诗经》中记载有瓜、瓠、韭、葵、葑(蔓菁)、荷、芹、薇等十多种。
据《齐民要术》记载,北魏时期临淄一带栽培的蔬菜有瓜(甜瓜)、冬瓜、越瓜、
胡瓜、茄子、瓠、芋、葵、蔓菁、菘(白菜)、芦菔(萝卜)、蒜、葱、韭、芥
(辣疙瘩)、芸薹、胡荽、苜蓿等31种。其中,白菜、萝卜和芥菜是当家菜。但
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蔬菜由农户分散经营,品种少,产量低。60年代,蔬菜生
产由集体经营,开始利用农膜进行蔬菜生产,1964年建成第一个玻璃温室,开始
进行蔬菜反季节栽培。1967年,在辛店、城关、孙娄、齐陵等城区近郊乡镇安排
商品菜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了以商品菜供应城市、社会菜自给自足的蔬菜生产格
局。1980年,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全区的蔬菜生产由露地栽培转向以大棚蔬菜
为主的保护地栽培,1983年在齐都镇首批建成43个单坡面蔬菜大棚获得成功后,
1984年发展到148个。
1985年后,逐步形成了“春提前、夏遮荫、秋延迟、冬生产”的周年瓜菜生
产新格局,建立起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商品瓜菜生产基地。瓜菜生产成为全区农
业和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1998年,全区瓜菜农民人均收入全省排名第一,
瓜菜人均占有量居全省第二。是年被国家技术监督局列入全国蔬菜标准化示范区。
此后,区委区政府又设立4112万元的专项补助资金,用于建立专项蔬菜生产基地、
育苗基地和开拓市场。建立了齐都镇娄子、尹家、谭家、国家等村万吨香菇栽培
基地,皇城、敬仲、路山、梧台等乡镇的西红柿生产基地,北羊、皇城、敬仲、
齐陵等镇部分村的西葫芦生产基地,齐陵、皇城两镇部分村的茄子生产基地,朱
台镇及周边乡镇、村的芦笋生产基地,齐都、敬仲镇及皇城镇部分村的甜椒、辣
椒、芸豆生产基地。在齐陵镇后丁村、永流乡刘家村以及齐都镇娄子、谭家村建
立3处育苗基地。 通过在北京、上海等十大城市召开新闻发布会,提高了临淄区
瓜菜在全国各地市场的知名度。 到2 002年底,全区已申请国家、省级部门批准
的专用蔬菜商标31个,开拓北京市、上海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山西省太原市、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满洲里市、香港、深圳以及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内外市
场十余处,区内建立大小瓜菜批发市场30余处。全区瓜菜种植面积1.82亿平方米,
种植种类有70多种,总产149.15万吨,总收入15亿元。
西红柿 1936年始有种植, 多用作庭院花卉观赏。新中国成立后扩种田间,
1956年成为县里主要蔬菜品种之一,1960年普及全县。1982年,采用保护地栽培
法,单产4吨~5吨。90年代,单产8吨~10吨。1999~2002年,随着棚型的改进、
品种的更新和栽培技术提高,全区发展到5300万平方米,收入可达1.2~1.6亿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红柿品种美红、粉红传入临淄。1961年后,又引进摩雷33号、
青农21号、大青皮、矮红金等品种。1980年后,引进了早粉2号、青早红、春魁、
早魁、早丰、加拿大8号、乔研矮粉、强丰、特罗皮克、西粉3号等品种。1990年
后,皇城镇引进毛粉802、L402,逐步普及到敬仲、路山、齐陵等乡镇。1997年,
北羊镇南卧石村从北京引进以色列144品种试种成功后, 逐步在周围乡镇、村推
广。1999~2002年间,陆续引进加茜亚、秀丽、189、富贵、宝冠、美国4号等大
中型品种以及樱桃西红柿红玉、超田、圣女、千禧、粉99等国外新品种,普遍具
有抗病、耐运输、品质好、产量高等优点。
1982年前,临淄一直采用露天栽培法种植西红柿。之后,开始将保护地栽培
技术用于西红柿生产,成片种植春前西红柿,一般在2月育苗,3月定植,6~7月
上市。后来随着日光温室的大面积建造,8月上旬育苗,9月中下旬定植。采用单
杆整枝或人工沾花、喷花方法授粉和起垄栽培、地膜覆盖、膜下施肥浇水、整枝
等新技术。
甜椒 1960年开始引进种植, 1970年成为区内主要蔬菜品种之一。1985年单
产2吨~2.5吨,1994年单产2.5吨~3吨。1998~2002年,随着国外品种的推广和
新技术的应用,单产4吨~5吨。至2002年底,全区甜椒播种面积达2773万平方米。
1965年后,主要品种是柿子大青椒,1983年引进茄门和海丰系列新品种。1985年
采用保护地栽培法,在齐都、敬仲两镇早春种植,一般11月育苗,来年春节前后
定植, 3月末结果,6月结束。1994年,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引进中椒5
号,采用东西平畦栽培,地膜覆盖。1998~2002年,从以色列、荷兰引进哈维斯
特、麦卡比、考曼奇、红英达、红罗丹、莎非罗、白公主、紫贵人、桔西亚等新
品种。多采用越冬和秋延迟栽培。越冬茬多在8月上旬育苗,9月下旬或10月初定
植,来年5~6月结束;秋延迟在6月下旬或7月初育苗,7月末或8月初定植,元旦
至春节期间结束。
茄子 古代已有种植, 民国期间种植较普遍。1956年成为县内主要蔬菜品种
之一,以城关、辛店比较集中。2002年全区播种面积达1333万平方米,多分布在
齐陵、皇城镇部分村,单产达8吨。
1956年前后,主要栽培大长茄、大紫袍品种。1970年后,相继引进徐州长茄、
济南长茄。80年代开始用小拱棚或塑料大棚实行保护地栽培。1985年后,主要种
植济南早小长茄、 七叶茄、六叶茄。1990年后,应用鲁茄1号、天津快圆、天津
二民。 2000~2002年引进济杂1号、茄王、茄冠、日本长茄、郭庄长茄。多采用
冬季栽培,早熟品种适当密植,双杆整枝,晚熟品种适当稀植,三杆整枝,应用
营养防病和农药防治,及时控制褐纹、黄萎和绵疫3大病害的危害。
芸豆 古代有少量种植, 民国期间成为商品菜品种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种植
渐多。1960年后境内普遍种植,1970年后成为区内主要蔬菜品种之一。1987年种
植112万平方米,2002年栽培1040万平方米。
1985年前主要是露地栽培,以后采用保护地栽培。主要品种有九粒白、老来
少、九粒青。1990年后,区蔬菜技术人员从九粒青中选出结荚多、整齐、抗病、
品质佳、 产量高的临选1号,主要用于越冬或早春甜椒、辣椒、茄子、西葫芦棚
内后墙套作,以后又引进美国地芸豆间作。
西葫芦 新中国成立初期始有种植, 1960年普及,1980年在皇城、敬仲、齐
陵、梧台等公社大面积推广,一般单产5吨以上。2002年全区种植2720万平方米,
单产在8吨~10吨。
1975年前,主要栽培品种有阿尔及利亚一窝猴。80年代初以地膜加小拱棚栽
培, 5月初上市。品种是引进的早青一代,在各乡镇推广春茬栽培。1999~2002
年,在区内推广法国的纤手、冬玉,美国的碧玉、9066等新品种,进行越冬栽培。
10月育苗, 11月定植,来年5月末结束。采用膜下浇水施肥、人工抹花、吊蔓、
疏花疏果打底叶等管理技术。
黄瓜 古代有零星种植, 民国期间种植较普遍,1950年后发展成为县内主要
蔬菜品种之一。1970年以后逐步扩大种植面积,1980~1996年,全区种植面积逐
步下降,2002年只有52万平方米,单产5吨左右。
新中国成立前,县内种植的黄瓜品种有大把杈、地黄瓜。1950年后,多春种
宁阳大刺、北京大刺、青岛叶儿三。1965年时发展秋黄瓜。70年代城关用温室培
育,也有地膜加拱棚栽培者。1980~1996年,区内栽培的品种主要是山东密刺、
新泰密刺。多为早春和秋延迟栽培,少量棚型好的搞越冬栽培。因重茬病害重、
产量低,技术人员引导菜农应用黑籽南瓜和黄瓜靠接换根防病,延长结果和提高
产量。 应用 无滴膜盖棚,施农家肥及二氧化碳气肥,全部起垄盖地膜,冬春增
温增光,保持白天25℃~30℃,夜间10℃~15℃。采用生物防病和农药相结合的
方法,提高产量和质量。
辣椒 古代有少量种植, 民国期间普及。1970年后发展成为区内主要蔬菜品
种之一,1990年后栽培面积扩大,2002年普及到皇城、齐陵、齐都、敬仲等乡镇
的大部分村庄,栽培面积800万平方米,单产2吨左右,产值在6000元~8000元之
间。 1990年以前,品种有羊角青、羊角黄,以后又推广淄椒1号。冬季栽培,要
求10月底定植。开花期不能浇水,坐住果后,正常施肥浇水。为防落花,可用细
胞分裂素或磷酸二氢钾喷花保果。生长后期去老叶、整枝,减少养分消耗,增加
透光性。
白菜 栽培历史悠久, 民国期间普及,集中产区分布于县城东、南部和愚公
山周围各村,除满足当地外,远销青岛、济南等地。1950年后逐渐扩大栽培,70
年代成为区内主要蔬菜品种之一。 80年代后期, 种植面积达到1330万平方米。
1990~2002年,区内始终稳定在800万平方米左右,单产在7吨~10吨之间。
新中国成立后,白菜种植品种有一叶丰、日本五号,1980年后推广的品种有
青杂中丰、 鲁白4号、胶东大白菜,1990~2002年,陆续引进春夏王、夏阳、阳
春、丰抗70、丰抗78。早熟品种,6月中旬播种,8月中下旬收获;秋季晚熟品种,
7月末至8月上旬种植,10月末收获。
甘蓝 1956年开始种植,60年代中期发展成为县内主要商品菜之一。80年代,
除供应本地外, 销往东营、张店等地。2002年,全区种植面积800万平方米,单
产在1.5吨以上。
1980~1990年,主要种植鲁甘蓝1号、2号。1990~2002年大面积推广8398、
中甘11号。 春季栽培3月中下旬定植,可与瓜类、茄果类间作。秋茬栽培,多选
用秋丰、中甘8号和晚丰等品种,7月中旬播种,应用旧棚膜或遮阳网遮阳,防虫
网防虫,中早熟10月收获,中晚熟11月下旬收获。
马铃薯 民国期间始有种植, 新中国成立后种植者逐年增多,1965年遍及全
境,成为县内主要蔬菜品种之一。80年代初,蔬菜专业户成片种植。1985~2002
年,逐渐转为零星种植,全区每年播种200万平方米左右,单产2.5吨~3吨。
70年代,推广克新1号新品种,以后又陆续种植了淄薯1号、鲁引1号和803脱
毒薯。春播马铃薯一般把中等马铃薯切成均匀的小块,保证每块都有1~2个芽眼,
用草木灰拌匀,防止失水,然后把切块种薯堆放背风向阳处,覆3厘米~5厘米厚
土,10~15天出芽后即可播种。播种出苗后,及时划锄松土,施肥浇水,收获前
10天停止浇水。秋马铃薯7月下旬至8月上旬播种。
韭菜 栽培历史悠久。 民国初年,为县城周围种园户主要商品菜之一。1936
年普及全境。新中国成立后种植面积不断增加。1980年后,除满足当地需求外,
还销往东营、 张店等地。1995~2002年,单产提高到2吨以上,栽培面积达13万
平方米左右。
1990年前, 品种以独根红为主。1995年后陆续引进苔韭02、雪韭791和四季
苔韭等品种。多采用育苗畦条播法,浇水覆土盖地膜,出苗立即撤地膜,幼苗期
浇2~3次水,结合浇水追腐熟人粪尿,喷洒锌硫磷防虫、多菌灵防病,4~5片叶、
10厘米高时,即可定植,定植缓苗后,气温高,应及时浇井水降温。立秋后,进
入旺长期,应水肥充足供应。10月份停止浇水施肥,要划锄防止贪青。
圆葱 新中国成立后引进, 种植面积较小。60年代起种植面积不断增加,70
年代发展成区内主要蔬菜品种之一, 一般单产3吨左右。截至2002年,每年栽培
面积均在70万平方米左右。
1970年后, 区内主要种植淄博红皮圆葱和天津白皮圆葱。一般在9月末或10
月初播种,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定植,株、行距13厘米~15厘米,用敌百虫蘸根,
平畦栽培,浇透水后,地膜覆盖,保水增温,前期注重农家肥和磷、钾肥应用,
膜下浇水施肥,后期冲施人粪尿,来年6月收获。
豆角 栽培历史悠久, 民国期间为县内主要蔬菜品种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有
较大发展, 多为春种。 1980~1990年间, 全区播种面积在110万平方米以上。
1991~2002年,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发展到130万平方米,但种植较分散。
1970年引进架豆角,1980年后与西瓜间作,1990年后,引进美国特抗病的无
架豆、 龙泉特长架芸豆、绿领4号豇豆、特选张塘豇豆等新品种。一般选用夏秋
季栽培,也有利用日光温室栽培,大都在4月下旬阳畦育苗或6月中旬露地播种。
分蔓生架豆角和矮生地豆角两种,架豆角要求出苗甩蔓后及时插架,引蔓上架,
防止缠绕。豇豆生长期一般追3~4次肥,可用氮肥促茎叶生长,也可用腐熟农家
肥随水冲施。结荚期以氮钾肥为主,防止植株早衰
大葱 栽培历史悠久, 民国期间发展不大。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1965年
前后, 种植面积达130万平方米左右,1985年栽培333万平方米,单产2.6吨,多
销于区内。截至2002年,每年播种160万平方米左右,单产达2.5吨~3吨。
20世纪80年代前,临淄主要栽培“鸡腿葱”,1985~2002年,主要栽植章丘
大葱。 春播在3月上中旬,4月出苗,6月定植,一般要求70厘米~80厘米行距,
7.5厘米株距,生长期每隔15~20天,施肥培土一次,11月中旬收获。
芦笋 2000年5月,朱台镇政府组织槐务、北高、王庄等40多名村干部和部分
村民去潍坊考察芦笋项目,订购种子,请来技术员指导种植,产量收入逐年递增。
截至2002年,全区已发展到433万平方米,创收1300余万元,产品多数出口日本、
韩国。
绿芦笋行距1.4米~1.6米, 株距0.3米,先挖沟施腐熟有机肥,与回填土混
匀踏实, 再定植苗,一个月后发新根,追1次肥水后培土。主要病害是茎枯病,
可用恶霉灵2000倍或多菌灵、甲基托布津600~800倍防治。第一年因植株小,可
在行间播种越夏菜增收。第二年以后,产量收入逐年递增,要注意采收芦笋后,
根据长势浇水追肥和培土,可连续采收10年以上。
山药 栽培历史悠久, 民国期间种植较普遍,是县内主要蔬菜品种。新中国
成立后,种植面积逐步扩大。60年代中期,产品除供应本地外,部分外销。1980
年后,有集中种植山药的专业户,多分布在齐都、路山、齐陵、梧台等乡镇的部
分村,2002年各乡镇都有少量种植。主要品种有嘉祥细毛长山药、泰安大红秧山
药,一般早春终霜前栽植,秋末霜降后收获。一年一茬,需搭架栽培,春季可与
速生菜间作,夏季与茄果类间作,秋季与秋菜间作,同一块地,每年隔行挖沟不
重沟,减轻病虫危害。
菜花 1964年引进,1970年发展为区内主要蔬菜品种之一。1985年发展到500
万平方米,除供应本地外,部分销往东营、张店等地。1987年全区春秋二季播种。
2002年播种458万平方米,单产2吨左右。
主要栽培品种有瑞士雪球、荷兰雪球、白峰、日本雪山等。1970~1983年,
主要采取秋季栽培菜花,秋末冬初上市。1984年,有的菜农选晚熟品种,冬季保
护地栽培, 来年5月上中旬上市。后又分春秋两季栽培,春季用拱棚覆盖,12月
上中旬育苗,来年3月定植,收获期为5~6月;秋季栽培,一般7月上中旬遮阳育
苗,8月上中旬定植,9月中下旬上市。基肥主要施农家肥,追肥多用腐熟人粪尿
和三元复合肥。
藕 栽培历史悠久, 春种秋收。民国期间有所发展,主要分布在渑水、康浪
河上游。鲜藕除自给外,还运销青州、临朐等地。抗日战争时期,面积大减,新
中国成立后逐步恢复,1958年后又减。1970年后回升。1985年因大旱,有少量种
植。1998~2002年间,敬仲、皇城、齐陵、齐都、路山等镇部分村民利用废墟地
建池,全区每年栽培80万平方米左右。
1985年前,莲藕无当家品种,之后主要应用早熟浅水藕、小粗脖子、小红刺、
武莲2号和5号。 莲藕要求高温多湿环境,终霜后栽植,8月份成藕。在生产上多
是无性繁殖,用上年生产的藕做种。在整好地施好肥的基础上,按照正反两个方
向, 错开栽植藕种。早熟品种株距140厘米,行距70厘米~80厘米;晚熟品种株
距180厘米,行距120厘米~130厘米,然后放水保持7厘米~10厘米水层即可。长
出3叶开始追肥。 后把叶出现,追施大粪干以利结藕,水层先浅后深至20厘米~
25厘米,盛花期追攻藕肥。藕池养鱼者,立冬收获。
芹菜 栽培历史悠久, 多为春种。新中国成立后有发展,1967年,蔬菜基地
队改为复种,晚秋窖藏,新年、春节上市。1982年发展成区内主要蔬菜品种之一。
并创薄膜暖畦种植法。1985年后,冬天有鲜芹菜供应市场。1987~2002年,全区
栽培面积稳定在360万平方米左右。
1985年后,芹菜品种有玻璃脆、天津黄苗、潍坊青苗。此后又引进西芹各品
种。芹菜分秋冬二季栽培,秋季栽培多在7月育苗,9月定植,用拱圆棚前期降温
保护。 越冬栽培,8月上旬播种,西芹早15天播种,管理同秋播,主要是温度条
件应控制在18℃~23℃。芹菜需水肥多,应根据苗势及时追肥浇水,可分期播种,
分期收获。
大蒜 栽培历史悠久。 新中国成立后栽培面积略有增加,1970年前后面积缩
小,1990年初,朱台镇西单和皇城镇郑辛等村栽培面积较大。1998~2002年,种
植面积保持在130万平方米左右。
1970年后,主要栽培品种有高脚子、嘉祥红皮、苍山大蒜。一般秋分至寒露
播种,播前整地,施腐熟有机肥和三元复合肥。土肥混匀后,一次浇透水,水渗
后植种,覆盖地膜压严。15天左右出苗,及时破膜放苗。小雪前,浇次冬水,随
水施尿素。封冻前,用玉米秸、麦穰盖苗保温。返青期,去除覆盖物,每20~30
天,追肥浇水一次,采收前一周停止浇水。蒜薹一般在小满前晴天午后采收,蒜
头在蒜薹采收后18天即可收获。
萝卜 栽培历史悠久, 民国期间普及。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县内主要蔬菜品种
之一,1985年,除满足本地外,还运销东营等地,至2002年,全区每年栽培面积
都在200万平方米左右。
萝卜分春萝卜和夏秋萝卜,1960~1970年,夏秋萝卜主要种植淄博青皮、潍
县萝卜,1970~2002年,陆续种植鲁萝卜1号、鲁萝卜2号、心里美、满堂红等品
种。春萝卜主要品种有小寒萝卜、四樱萝卜、春夏萝卜。
胡萝卜 栽培历史悠久,民国期间种植较普遍,多集中在县境北、东、南部。
1956年发展成县内主要蔬菜品种之一。1970年以后面积减少,1980年后比较稳定。
从1987~2002年, 播种面积都在130万平方米左右,除供应市场外,剩余部分用
于喂奶牛和兔。种植品种有济南鞭杆、烟台五寸、黑田五寸、鞭杆红等。主要以
夏播为主,播种前需精细整地,施足基肥。播种时做好种子处理,播种方法有平
畦播种和高畦播种。及时间苗,合理供水,使土壤见干见湿有通透性。加强中耕,
促根发展。合理施肥,可用三元复合肥或尿素、腐熟人粪尿,交替随水冲施。及
时收获,过早降低产量,晚收肉质根硬化或田间受冻害。
菠菜 栽培历史悠久, 是区内主要传统蔬菜品种之一。1960年后发展成为春
秋二季栽培。1970年后,菜农开始大量冬存,供应新年、春节,全区种植面积达
673万平方米,2002年面积减少为133万平方米。
1990年前,主要品种是青岛菠菜、昌邑圆叶和诸城刺籽菠菜,1991~2002年
间,又引进日本大叶菠菜。栽培分春、秋、冬三季。
芥菜 俗称辣疙瘩。 栽培历史悠久,一直是当地主要蔬菜品种,集中产在县
境东、南部。除满足当地食用外,销往济南、青岛、博山。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发
展。1985年全区普遍栽培。1987~1988年,发展到813万平方米,以后面积逐缩,
2002年只有零星种植。
蒜黄 栽培历史悠久, 发展不快。1985年后,蔬菜专业户培育量增多,供当
地食用。 2001~2002年,全区每年栽培2.7万平方米。多采用苍山大蒜做种,分
夏、秋、冬3个季节栽培。
双孢菇 1997年, 召口乡从淄川区张庄乡引进山洞双孢菇培育技术,于次年大
面积种植。1999年,边河、路山、齐陵等山区乡镇,因地制宜就近挖山洞、建棚
房,发展双孢菇生产。2002年底,区内栽培面积发展到24.6万平方米,投料4.56
万吨, 生产产品2730吨,总产值837万元,平均每平方米产值74元,除供应本地
区城乡人民生活外,60%跨地区销售。
1999年, 引进双孢菇良种2796和F54,在山区乡镇部分村培育。傍山挖长50
米,宽2.5米,高2米的蘑菇洞,用麦秆、棉籽壳、牛粪,按照二次发酵法培养原
料,按菌丝生长需24℃~28℃,子实体需16℃的温度要求和80%~95%的湿度要求
控温、控湿。保证培养料符合PH值7~7.5的条件,保证适宜的空气和通风条件,
每年可生产2~3茬双孢菇。
平菇 20世纪70年代中期, 齐都镇尹家、西关就有人栽培。因成本高,收入
低,1980年停止生产。后来各地都有零星栽培。1996~1997年逐步呈现规模化,
边河乡小寨、 赵庄栽培面积较大。2002年全区种植面积9.1万平方米,投料2050
吨,总产2250吨,总产值675万元,平均每平方米产值71元,大都在本地区销售。
1970年后, 开始栽培小平菇和烟平1号两个品种。1990年以后又陆续引进欧
黑1号、 烟平19、黑霸王、白雪等品种。采用简易菇房栽培。备料、灭菌后,用
棉籽壳或玉米芯、木屑配制培养料,装袋高温灭菌后,降温接种15天左右,发菌
期和催蕾期,不宜超过25℃,保持70%~80%的相对湿度,注意通气防杂菌,出菇
期可用温差刺激增加产量。
鸡腿菇 2001年, 齐都、齐陵镇和辛店街道农民从省农业厅食用菌学习班学
到鸡腿菇栽培技术, 两年间,全区发展到9.2万平方米,投料2300吨,总产2550
吨, 总产值712万元, 平均每平方米产值77.4元。 是年,引进鸡腿菇CC2000和
CC968新品种。 采用简易棚,应用棉籽皮、玉米秸、玉米芯、麸皮为培养料,播
种后,保持畦内温度在20℃左右,菌丝发满料面时,及时覆土。出菇后,保持畦
面湿度和通风,及时采收。
香菇 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引进培育, 1979年城关公社尹家大队开始集体种
植,主要供应当地市场。1985年,逐步带动附近谭家、娄子、国家等村1200多户
农民常年从事香菇生产。2000~2001年,区政府扶植娄子村建88个高档香菇棚房,
进一步促进香菇发展。 2002年,全区种植38万平方米,投料1750吨,总产1.3万
吨,总产值3900万元,产品除供应当地外,多数出口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成为江北较大的香菇生产基地。
香菇品种有9002、1310、申香4号。1990年后,又引进申香2号、5号、10号,
5香1号、5香66等。1998年由原来的袋料栽培开始改进为块料栽培。棚房内打6~
7层架子, 进行立体培育,满足香菇生长发育各时期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
气体、营养吸收。采用增产潜力大的品种,增加培养料的出菇面积,改善个体生
殖条件,可提高整体产量和品质。
杏孢菇 2002年,边河乡小寨村引进外地技术,建造48个棚,种植总面积3.4
万平方米,投料760吨,总产400吨,总产值612万元,平均每平方米产值180元。
杏孢菇既好看,又好吃,是非常有前途的菌类。主要用棉籽壳、麸皮、麦糠、玉
米粉为培养料,保持60%~65%湿度和20℃~38℃温度,加强通风换气,在暗光下
正常生长。
草菇 1990年后期有零星种植, 2001~2002年,齐都、齐陵、皇城、边河等
乡镇都有种植, 每年栽培面积达7万平方米,总产450吨,总产值167万元,平均
每平方米产值24元。玉米秸、麦秸加适量石灰碱化处理后,加入适量尿素、石灰、
多菌灵和水配成培养料,6~9月间,用直径25厘米,长50厘米的塑料袋栽培草菇,
接种后,满足长菌丝日产需28℃~36℃,子实体发育需28℃~32℃的温度要求,
保证PH值6.8~7.5及湿度和通气状况。 形成菇蕾后3~5天即可采收。两茬间歇3~5
天,事先必须准备好第二批料,每批栽培只需26~30天。
西瓜 古代就有种植。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西瓜又名寒瓜。唐代临淄
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十九记载隐侯(沈约)的《行园》诗云:“寒瓜方卧
垅,秋蒲正满陂。紫茄纷烂熳,绿芋都参差。”诗中谈到寒瓜卧垅的时节正跟西
瓜相符。民国期间遍及全境,淄河沿岸品质最佳。新中国成立后,产区遍及齐都、
皇城、齐陵、敬仲、永流、孙娄等乡镇。1984~1987年,全区西瓜生产达到顶峰。
1989年后种植面积萎缩。2002年,栽培面积300多万平方米,总产6900吨。
新中国成立前,当地西瓜良种有大籽西瓜、核桃纹。1978年后,陆续引进推
广黑皮元帅、 丰收2号、 郑杂5号、 中育6号、富士光、新红宝、琼苏等品种。
1995年后,主要推广京欣1号,该品种品质好,含糖量高,产量高,但不耐运输,
主要供应当地。多采用温烫浸种再用1∶150高锰酸钾浸泡30分钟的种子处理方法。
然后做催芽直播、育苗移栽或菜葫芦嫁接育苗。整地时多施有机肥,起垅盖地膜,
用1000倍高锰酸钾处理土壤, 防枯萎。春、秋瓜保留主蔓和两个侧蔓,选留第3
雌花结瓜。
银瓜 甜瓜 古代就有栽培,民国期间种植普遍,尤以淄河沿岸较集中。抗日
战争时期面积大减, 1950年后略有发展。 1980年后栽种面积有所增加,1990~
2002年, 区内每年种植面积在220万平方米之间徘徊,不成规模,基本能满足境
内销售。
当地品种以淄河银瓜为主,后引进弥河银瓜。甜瓜品种有虎皮脆、甜掉牙、
芝麻粒、老头乐等。尧王村等地经长期生产实践,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甜瓜、银瓜
栽培技术。特别是合理整枝,根据甜瓜、银瓜主蔓不结瓜,以子蔓、孙蔓结瓜特
点,要在主蔓长到5~6片叶时打顶,留3~4片叶,促子蔓发生,子蔓亦如此打顶,
促孙蔓发生,每株打蔓留3~5个瓜。
据2002年统计,临淄境内瓜菜种植种类近70多种,除前述种植面积较大的33
种外,零星种植的还有南瓜、冬瓜、丝瓜、扁豆、窝苣、芫荽、苔菜、茴香、茼
蒿、小油菜、空心菜、木耳菜、金针菜、香椿、菊芋(洋姜)、苤蓝、姜、瓠瓜、
佛手瓜、生菜、小白菜、牛蒡、仙人掌、红萝卜、桔梗、五香等30多种。

1990~2002年全区瓜菜生产情况表
┏━━━━━━━━━━━━━━┯━━━━━━━━━━━━━━┯━━━━━━━━━━━━━┓
┃ 年份 │ 总播种面积(万平方米) │ 总产量 (吨) ┃
┠──────────────┼──────────────┼─────────────┨
┃ 1990 │ 6396 │ 317204 ┃
┠──────────────┼──────────────┼─────────────┨
┃ 1991 │ 6140 │ 299762 ┃
┠──────────────┼──────────────┼─────────────┨
┃ 1992 │ 8108 │ 387047 ┃
┠──────────────┼──────────────┼─────────────┨
┃ 1993 │ 8838 │ 524921 ┃
┠──────────────┼──────────────┼─────────────┨
┃ 1994 │ 11791 │ 731166 ┃
┠──────────────┼──────────────┼─────────────┨
┃ 1995 │ 12400 │ 798769 ┃
┠──────────────┼──────────────┼─────────────┨
┃ 1996 │ 12320 │ 852011 ┃
┠──────────────┼──────────────┼─────────────┨
┃ 1997 │ 13424 │ 986017 ┃
┠──────────────┼──────────────┼─────────────┨
┃ 1998 │ 13882 │ 1115545 ┃
┠──────────────┼──────────────┼─────────────┨
┃ 1999 │ 15382 │ 1349286 ┃
┠──────────────┼──────────────┼─────────────┨
┃ 2000 │ 17800 │ 1466175 ┃
┠──────────────┼──────────────┼─────────────┨
┃ 2001 │ 17480 │ 1465297 ┃
┠──────────────┼──────────────┼─────────────┨
┃ 2002 │ 18223 │ 14915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