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粮食生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8&rec=110&run=13

境内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的有小麦、谷子、大豆和高粱。清朝末期至民国
初年,先后引种玉米、水稻和地瓜。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受生产关系、生产力
和生产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关
系的逐步变革,生产力得到解放,生产条件也逐步改善,推动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1957年, 全县粮食总产6.37万吨。1959~1961年,由于“左”的错误影响和自然
灾害,粮食作物严重减产,导致人民生活相当困难。1962年起,通过贯彻落实中
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
村经济体制,加之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粮食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全县粮
食总产达8.08万吨,比1957年增加1.71万吨。1975年,贯彻中共中央整顿农业的
指示后,全区粮食总产达20.15万吨,是1965年总产量的2.5倍。1983年,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落实, 大大解放了生产力,1984年全区粮食总产达25.27万
吨, 比1975年增加5.12万吨。1991年,全区粮食总产33.45万吨,比1984年增加
8.1万吨。 是年,临淄区被列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区)。此后,随着农业内部
结构调整的深入, 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压缩, 但由于产量提高,1996年总产仍比
1991年增2381吨。从1997年起,粮食种植面积进一步压缩,扩大瓜菜种植面积。
2002年,粮食总产27.12万吨。
小麦 临淄是最早种植小麦的地区之一, 齐地的“齐”字即与麦有关。《说
文》:“齐,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齐国都城附近就有一个地方叫麦丘。
《韩诗外传》卷十载:“齐桓公逐白鹿,至麦丘之邦。”因而,小麦自古以来即
是境内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1936年全县种植2.2亿平方米,较集中分布在齐故城
遗址内外及县境东部和南部。1957年种植2.7亿平方米,单产(指每666.7平方米
的产量, 即亩产, 下同) 57.6千克。1983年,单产300千克,总产12.8万吨。
1992年首次突破单产400千克大关。 此后,随着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小麦种植面
积逐年减少,1998年,单产和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朱台、高阳、永流三个乡镇
平均单产超过500千克。 东召西村、大路南村、北高村、南王村部分高产地片,
单产达到550千克以上。2002年种植2.04亿平方米,单产仅367千克,总产11.2万
吨,减产原因是4月25日发生严重晚霜冻害,导致小花败育,不能结实。
品种改良 新中国成立后,临淄先后进行了7次小麦良种更新。新中国成立初
期,主要是评选和推广农家良种,主要种植品种有齐大195、徐州438、黄县大粒
半芒、蚰子麦、泗水三八等。1954~1960年,引进推广了碧蚂1号、碧蚂4号、泰
农153等品种。1960~1973年,水浇地引进了抗锈、丰产性能较好的济南2号、济
南4号、济南8号、矮济6号、北京8号、蚰包麦、石家庄54等品种。1972年,路山
公社光明大队技术队选育的淄选2号,耐大肥大水,抗倒伏,比矮济6号增产29.7
%, 在县内大面积推广并传播到外区县。1973~1978年,高肥水地区引进推广泰
山4号、泰山5号、济南13号、鲁腾1号,中肥水地区引进推广泰山1号、昌潍20号,
旱田昌乐5号等。 其中,济南13号,粒大且重,抗倒伏,抗锈病,是当时境内的
最主要品种。1978~1990年,水浇地引进推广耐肥水、抗病、抗倒高产的济南13
号、 山农辐63和市农科所选育的795042等品种。1986年又相继推广了鲁麦5号、
鲁麦7号、鲁麦12号、晋麦21号等。199 0~2000年,高产地区种植鲁麦12号、鲁
麦23号、 鲁淄92—1、淄农033、215953、莱州953等大穗型品种。中产田推广种
植鲁麦14号、鲁麦21号等。2000~2002年,重点推广济南17号、济麦19号、淄麦
12号、 D9401号等优质专用小麦。2002年,种植优质专用小麦1.12亿平方米,占
总播面积的55%。
栽培技术 20世纪50年代, 小麦种植推广双腿耧播种和镢挑沟、手撒种、宽
幅密植。 此后又发展为一尺耧套播和靠播,进而为畦播4行、6行、8行等。施用
土杂肥和氮素化肥。1960年后,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整平土地,扩大水浇田面积,
推广合理密植,改浅耕为深耕,使用种肥,并开始施用磷肥。70年代,大面积施
用磷肥和犁底氨水。80年代推广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进入90年代,推广秸
秆还田、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综合防治病虫害、合理运筹肥水等项技术措施。
水浇田注重稳氮增磷补钾补微肥,山旱田推广大沟麦,地膜覆盖技术,晚茬麦实
施“四补一促”(增施肥料,以肥补晚;选用良种,以种补晚;增加播种量,以
密补晚;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以好补晚;搞好田间管理,促苗壮早发)技
术和独秆麦栽培技术。
玉米 清末传入临淄。民国期间只有零星种植。1942年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到1949年成为县内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1965年推广杂交玉米,单产123.3千克。
1980年, 单产244.5千克,总产10.4万吨。1985~1989年,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
2.5亿平方米, 产量水平持续提高,单产处于中产水平。1990年单产第一次超过
400千克,进入中高产阶段。1993年,单产首次突破500千克,总产创历史最高水
平。 1994年, 单产534千克, 创历史最高水平。1996年,区农业局承担山东省
“三○” 工程玉米高产开发项目,在召口乡东召西村安排的掖单22号、登海1号
新品种高产攻关田, 单产756.3千克,创全区夏玉米单产历史最高产量。1997年
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2年种植2亿平方米。
品种改良 自新中国成立至2002年, 临淄的玉米品种共更新5次。1954~1962
年,主要种植金皇后、白马牙、坊杂2号、齐玉2号等,淘汰了当地黄玉米、白玉
米等品种。1962~1971年,以双跃3号、双跃150号、新双1号、新单1号等杂交种
为主。 1971~1980年,中晚熟种以群单10号、群单105号、丰单1号、郑单2号、
丹玉6号等为主, 早熟种以鲁原单4号、鲁单3号、鲁39号单交种为主。1976年引
进丰单1号,经试验比郑单2号增产26.7%。1980~1990年,以鲁玉2号、掖单4号、
鲁玉10号、 烟单14号等紧凑型品种为主。其中鲁玉2号从1981年引进,到1999年
淘汰, 年最大推广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6.5%。1991~2002年,全区选用鲁玉10
号、 鲁玉16号、西玉3号、鲁原单14号等品种。2000年又推广了优质高产紧凑大
穗型品种莱农14号、郑单958号、农大108、沈单10号等品种,推介高油、高蛋白
等专用玉米品种。
栽培技术 一是合理密植。1970年前,玉米种植密度小,产量低。1970年后,
推广合理密植, 每平方米5株左右。80年代推广紧凑型品种和套种耧播种,密度
明显增加。 90年代,种植密度更趋合理,每平方米稳定在7株左右。二是改进播
种方式。 1960年前, 多为春播,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之后,改春播为夏播。
1970年后, 推行麦田套种。1985年后,推广麦田预留套种行,麦收前7~10天套
种,耧播,大小行或等行距种植,提高了苗期整齐度。2000年,全区套种面积占
播种面积的82.4%。 三是施肥。60年代前,只施有机肥。1970年后,基肥施用磷
肥和有机肥,氮肥在大喇叭口期一次追施。90年代,采用施种肥和分期追肥,注
重配方施肥、化肥深施技术。四是防治病虫害。五是适期晚收。紧凑型玉米大都
具有假熟性,1990年起,推行完熟(穗包叶散松变白、乳线消失)收获。
谷子 古代称粟, 种植历史悠久, 是境内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多为春播。
1936年播种8667万平方米, 单产95千克。 1955年单产117.5千克。 1985年单产
157.5千克。 1994年全区种植247万平方米, 单产219千克, 创历史最高水平。
2002年全区种植138万平方米,单产131千克。
新中国成立前,当地谷子良种有阴天旱、六十日还仓、红粘谷、梧桐白、独
根红、金毛纲等。1950年引进燕大811,经县农场试验比当地良种增产15%~20%。
1953年引进华农4号,比当地良种增产25.5%。60年代引进231、平阳谷、昌潍633、
昌潍62, 比当地良种增产10%~15%。70年代后引进昌潍69、柳条青、鲁谷2号、
鲁谷4号等。种植方式以春谷为主改为夏谷为主,提高了复种指数。
大豆 古代称菽。 《吕氏春秋·审时篇》载:“小豆别名为荅,而大豆仍名
为菽,故菽之称专在大豆矣。”古代齐国人以不辨菽麦为耻。清末居境内主要粮
油作物地位。1936年种植1.1亿平方米,单产61.5千克。1952年后面积逐年减少。
80年代多与夏玉米间作。 1998年总产创历史最高产量。2002年全区种植205万平
方米,单产137千克。
新中国建立初期,大豆品种有平顶黄、爬蔓青、牛毛黄、四粒黑、白花质、
小金黄等。1960年后,先后引进了红油豆、莱芜黄、齐黄1号、舒兰红豆等品种。
1972年引进丰收黄。1973年引进向阳1号、跃进4号,经试验单产分别是196千克、
207千克。1975年起全区推广。1983年引进吉林18、吉林13和齐黄4号。后引进推
广鲁豆1号、2号、3号、4号等品种。种植方式由春播转以夏播为主,由单作改为
玉米大豆间作。改变大豆不施底肥也不追肥的传统做法,实践证明大豆施肥增产
15%左右。 改变了大豆不浇水的习惯。管理重点是麦田套种、抢时早播、合理密
植,人工间苗、中耕除草,及时治虫、化学除草等。
高粱 俗称秫秫, 种植历史悠久,是境内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多为春播,粮
秆兼用。1936年,全县种植面积7867万平方米,单产80千克。产区多分布于县境
北部涝洼地区。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限种高秆作物,面积有所减少。1951年种
植面积恢复。1956年种植面积大减。70年代初,曾一度推广夏播杂交高粱,产量
虽高,但质量较差,很快淘汰,仍恢复种植传统品种。1985年后种植面积逐年减
少。 1988年单产189千克,是历史上最高的单产水平。1992年后,全区只有零星
种植,多分布在山丘、河滩和零星地段,栽培管理粗放,产量也逐年下降。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高粱良种有打罗锤、竹竿青、黑萼子、黄萼子、老来白、
黄罗伞等。1964年引进香高粱、抗蚜2号、熊岳253。1965年引进鹿邑歪头、冻高
粱、 遗杂5号、遗杂7号、沈杂1号、反修19号等。1970年后,引进原杂10号、11
号、12号、14号,均产量较高,但质量差。一般春高粱在清明至谷雨期间播种、
定苗。定苗后追施一次肥,中耕2~3次,及时防治病虫害。
地瓜 民国初年少有种植,1936年栽种330万平方米,主要分布于县境南部和
西部丘陵地区,全部春栽。1954年,改进良种胜利百号,比传统品种增产34.7%。
1956年后栽种面积逐年扩大。1957年,引进北京533、华北117新品种。60年代初
倡栽芽瓜,推广窝地瓜,但因用种量多,几年后改回原栽培法。期间,引进华北
52—45, 夏种比胜利百号增产18.7%。1969年栽种遍及全境。1970年后面积逐步
减少。1978年,引进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有徐薯18号。1985年后栽培面积有所回
升,1988年单产创历史最高产量。1990年后栽种面积逐年下降,主要以鲜食为主。
2002年栽种面积314万平方米,单产262千克(折粮)。
20世纪50年代,春地瓜推广室外回龙火炕育苗。60年代推广大火炕育苗,70
年代推广节煤火炕育苗,1980年后,推广太阳能酿热温床育苗。采苗时实行高剪
苗,栽培无病壮苗。春地瓜夏前栽完,夏地瓜夏至前栽完。50年代开始起垄栽植。
60年代断霜后插秧,用杀菌剂浸苗。新中国成立初期,春地瓜每平方米不足3株。
70年代后,春地瓜稳定在每平方米5株左右,夏地瓜6株左右。改进种植方式,采
用小垄密植和短芽深插的方法,成活后中耕除草。不翻蔓保茎叶,防旱排涝防治
病虫害。在施肥上实行减氮增磷钾。90年代后,推广脱毒地瓜种植技术,增产20
%左右。
杂粮 主要有黍谷子、 黍子、绿豆、豌豆、荞麦等。其中,黍谷子、黍子古
代境内就有零星种植。多为春播,单产50千克左右。新中国建立后播种面积一度
见增,1958年后,逐渐减少,1985年后已很少种植。绿豆,古代有零星种植,均
为夏播。1936年全县种植较普遍,但面积甚小。新中国建立后逐渐恢复。1982年
后面积虽有回升, 但种植多拘于地头崖边及间作。1990~2002年,全区只有零星
种植,多种于旱薄地或在果园内进行间作套种,单产百千克左右。豌豆,1965年
引进试种, 当年间作4000万平方米,单产232.5千克。有的用作绿肥压青。1970
年后逐年减少,今已绝迹。
水稻 民国初年有少量种植, 主要分布于渑水、康浪河上游的东石桥、西石
桥之间。1942年,日伪县署曾强圈民田引乌河水到土桥、温家岸一带种水稻以失
败告终。新中国建立后稻田面积有所发展,产区主要分布于东石桥、西石桥、温
家岸、土桥、齐家庄、王青、彩家桥、吴家桥、李家桥、刘地官庄等村。1958年
在梧台、淮阳、路山等公社进行稻改,种植473万平方米,单产150千克。后因缺
水,减少了种植面积。1973年后,因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河渠干涸,80年代水稻
逐渐绝迹。1998年在金岭引进旱稻,夏播试种成功,2000年在梧台、大武等乡镇
推广种植,其中梧台镇温家村种植旱稻2.7万平方米,单产350千克。因旱稻收获
较晚影响种植小麦等原因,以后不再种植。

1936~2002年部分年份全县(区)粮食作物总产量情况表
单位:万千克
┏━━━━━┯━━━━┯━━━━━┯━━━━┯━━━━━┯━━━━┯━━━━━┯━━━━┓
┃年份 │小麦 │玉米 │谷子 │高粱 │大豆 │地瓜 │杂粮 ┃
┠─────┼────┼─────┼────┼─────┼────┼─────┼────┨
┃1936 │1980 │44 │1238 │944 │1015 │94 │37 ┃
┠─────┼────┼─────┼────┼─────┼────┼─────┼────┨
┃1949 │1772 │704 │1287 │886 │899 │10 │181 ┃
┠─────┼────┼─────┼────┼─────┼────┼─────┼────┨
┃1952 │1830 │533 │1314 │1066 │555 │28 │17 ┃
┠─────┼────┼─────┼────┼─────┼────┼─────┼────┨
┃1957 │2323 │1251 │1221 │300 │509 │706 │38 ┃
┠─────┼────┼─────┼────┼─────┼────┼─────┼────┨
┃1960 │1531 │384 │207 │69 │459 │1522 │43 ┃
┠─────┼────┼─────┼────┼─────┼────┼─────┼────┨
┃1965 │3073 │1848 │478 │349 │291 │1964 │36 ┃
┠─────┼────┼─────┼────┼─────┼────┼─────┼────┨
┃1970 │3444 │2950 │740 │455 │368 │3222 │23 ┃
┠─────┼────┼─────┼────┼─────┼────┼─────┼────┨
┃1975 │9033 │7599 │73 │215 │181 │3020 │10 ┃
┠─────┼────┼─────┼────┼─────┼────┼─────┼────┨
┃1980 │10507 │10381 │27 │64 │289 │638 │10 ┃
┠─────┼────┼─────┼────┼─────┼────┼─────┼────┨
┃1984 │11600 │13024 │32 │45 │162 │407 │15 ┃
┠─────┼────┼─────┼────┼─────┼────┼─────┼────┨
┃1987 │10180 │13822 │42 │83 │281 │495 │23 ┃
┠─────┼────┼─────┼────┼─────┼────┼─────┼────┨
┃1990 │13396 │17453 │45 │37 │159 │456 │14 ┃
┠─────┼────┼─────┼────┼─────┼────┼─────┼────┨
┃1993 │14645 │19287 │42 │9 │137 │387 │9 ┃
┠─────┼────┼─────┼────┼─────┼────┼─────┼────┨
┃1996 │14845 │18489 │37 │15 │77 │210 │12 ┃
┠─────┼────┼─────┼────┼─────┼────┼─────┼────┨
┃1999 │14872 │17397 │10 │2 │53 │91 │4 ┃
┠─────┼────┼─────┼────┼─────┼────┼─────┼────┨
┃2002 │11213 │15805 │27 │2 │42 │12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