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耕作制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8&rec=109&run=13

耕制演变 北魏时期,临淄已经具有门类较为齐全的农业种植业。清朝时期,
耕作制度发展为一年一作、三年四作、二年三作的多种作物轮作制。当时的粮食
作物以小麦、高粱、谷子、大豆为主,搭配黍子、绿豆等。经济作物有芝麻、花
生、棉花、麻类、瓜类和蔬菜。到1911年前后粮食作物又引进了玉米、地瓜。沿
渑水一带开始种植水稻。经济作物又引进了烟草。耕作制度二年三作面积占总面
积的70%,一年一作面积占25%,一年二作面积甚小,并多集中于县城周围。新中
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耕制以二年三作为主。1957年,一年二作面
积和一年一作面积扩大。在总播种面积中,一年二作占25%,二年三作占55%,一
年一作占20%。 进入70年代后,机耕、机播面积扩大,施肥量不断增加,农业技
术日渐提高,水浇条件逐步改善,耕作制度又有相应地变化。1975年,一年二作
面积占55%,二年三作占28%,一年一作占17%。
1980年秋,进行了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试点工作,加快了经济作物和瓜
菜发展步伐。1990年后,间作套种、立体种植广泛应用。全区进一步调整农业内
部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耕作制度再次更新。1995年,一年二作面积占
总播面积的78.1%,二年三作占18.9%,一年一作占3%。2002年,一年二作面积占
总播面积的85.1%,二年三作占11.7%,一年一作占3.2%。
复种指数 复种指数随耕作制度的改变而相应提高。 1949年农作物总播面积
复种指数156.6%,粮田复种指数160.8%。1960年,农作物总播面积复种指数增加
到166.3%,粮田复种指数为165.1%。1970年后,夏玉米、夏大豆面积大幅度增加,
一年一作的春高粱、地瓜等作物大面积减少。随着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经济作物面积扩大,粮田复种指数迅速提高,到1985年,粮田复种指数为193.1%。
至1995年,全区基本无冬闲粮田,农作物总播面积复种指数达170.4%,粮田复种
指数为194.3%。2001年,农作物总播面积复种指数171%,粮田复种指数191.7%。
轮作 作物轮作历史悠久。 禾谷类与豆类轮作较为普遍的为二年三作。即小麦—
—大豆——谷子(高粱)或小麦——烟草——谷子(高粱)。1950年后,轮作面
积有所扩大。 1952年大豆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播面积的24%。1956年,小麦、
烟草、 大豆轮作面积达1亿平方米。1965年后,一年二作面积继续扩大,二年三
作面积逐年减少。1980年,禾谷类与大豆轮作面积回升到2000万平方米,粮食作
物与烟草轮作面积1200万平方米, 粮食作物与瓜菜轮作面积256.5万平方米。
1990年后, 一年二作面积占粮食总播面积的95%以上,轮作多在禾谷类与瓜菜中
进行,即小麦——玉米——瓜菜,轮作面积全区3300万平方米。
间作 1949年前, 有极少数混播地块。有计划地间作始于1953年。玉米间作
大豆,间作方式多为2∶2或1∶2。此后间作的方式种类逐步增多,主要模式有地
瓜间作玉米,马铃薯间作玉米,小麦间作菠菜,西瓜间作甘蓝。80年代,玉米间
作大豆, 占玉米栽培面积的36%。同时又推出西瓜间作花生,西瓜间作玉米,玉
米间作大白菜或芥菜、花菜等模式。1990年后,间作种植更加多样化。主要有粮
粮间作、粮菜间作、菜菜间作、瓜菜间作、幼果园间作粮食、粮瓜间作等多种模
式。
立体种植 立体种植是在间作套种的基础上, 经过反复试验研究从生产中筛
选出的最佳模式。它科学地利用不同作物时间差、空间差及根系分布层次差,合
理搭配种植,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从1993年开始,全区主要推广四大立体种植
类型:即以粮为主立体种植、以瓜菜为主立体种植、幼果园立体种植和塑料大棚
立体种植。以粮为主立体种植模式主要有小麦∥(间作)越冬菜/(套种)玉米,
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秋菜(大白菜、花椰菜、芥菜),小麦/玉米∥平
菇等。 以瓜菜为主立体种植模式有早春菜/玉米∥秋菜,西瓜/玉米/平菇。幼果
园立体种植模式有果树∥早春菜/小杂粮, 果树∥大豆或花生/秋菜,果树/甜瓜
等。 塑料大棚立体种植模式有冬黄瓜/羊角椒/秋菜花,越冬芹菜/早春豆角,深
冬西葫芦/早春茄子/秋延迟西红柿等。1995年推广以粮为主立体种植模式5826万
平方米,每万平方米增效益7050元;推广以瓜菜为主种植模式2000万平方米,每
万平方米增效益1.8万元; 推广塑料大棚立体种植1750万平方米,每平方米增效
益2.55元;推广幼果园立体种植827万平方米,每万平方米增效益1.1万元。各项
立体种植技术的推广,带动了全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至今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
套种 麦田套种玉米始于1962年, 至1964年大面积推广,经多点试验,比夏
直播玉米增产28.5%。 1970年麦田套种玉米达82.5%。1980~2002年,全面推广玉
米套种技术,套种面积占95%以上。套种期从麦收前15~20天,推迟到麦收前7~10
天, 更有利于培育壮苗。套种期分别是中晚熟品种在5月26~31日,早熟品种在5
月31日~6月5日。其他套种方式还有麦田套种烟草、西瓜套种花生等。
瓜菜保护地栽培 临淄的瓜菜保护地栽培技术由来已久。 战国时就能利用软
化栽培技术培育出被称为“黄卷”的豆芽菜,西汉时就能利用土温室保护地栽培
技术在冬天栽培葱、韭菜(韭黄)等,元代已能利用阳畦生产韭菜(韭黄)。新
中国建立后,先后出现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地膜覆盖、小拱棚、塑料大棚、土温室、
冬暖棚、无立柱大棚等保护地栽培形式。
阳畦育苗 1965年,全面推广蔬菜阳畦育苗,比普通育苗上市提前8~10天。
70年代初,推广冬季阳畦育韭菜技术。1980年,阳畦培育的西红柿、甘蓝、莴苣、
茄子等可提早上市25~40天。1985年,西瓜采用阳畦育苗。1994年,全区采用阳
畦育苗面积达814万平方米。
地膜覆盖 1980年, 引进地膜覆盖栽培西瓜技术。1982年,采用地膜覆盖技
术栽培的西瓜早上市10~15天, 较露地西瓜增产67%。1983年,地膜覆盖广泛应
用于蔬菜栽培。2002年,越冬蔬菜全部采用地膜覆盖。
小拱棚 1978年, 城关公社西门村采用小拱棚生产西红柿,可提前一个月上
市。1985年,小拱棚被用于辣椒、西葫芦、甜椒、红萝卜等蔬菜的栽培。
塑料大棚 1976年, 城关公社的西门、东门、东关等村和辛店公社的单家、
东王、西王等村都建起塑料大棚。到1985年,区内塑料大棚逐步被土温室代替。
土温室 是在塑料大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保护地栽培技术,
俗称“蔬菜塑料大棚”。其特点是后面和左右两侧垒修土墙,上面覆盖塑料薄膜,
面积更大,保温性能更高。1978年前后,各蔬菜基地队先后建起土温室,用于培
育西红柿、 黄瓜、芸豆等。1984年,全区土温室总数达220个,有的蔬菜专业户
在土温室中加用地膜覆盖技术,减少了病害发生,使蔬菜早上市5~7天。1986年
春,孙娄乡积极鼓励和扶持高娄店村发展大棚蔬菜生产,当年全村建塑料大棚土
温室78个,栽培越冬芹菜。1987年,高娄店附近各村共建土温室3000多个。是年
12月,全国蔬菜塑料大棚现场会在临淄召开,实地参观了高娄店的土温室。此后,
甘肃、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也曾到此参观学习。1993年,悬梁吊柱式土温室
发展到1100多万平方米。
冬暖棚 1990年, 皇城镇和齐都镇有个别农户开始建冬暖棚,到2002年,全
区发展到733万平方米,大都种植越冬蔬菜。
无立柱大棚 1997年, 朱台镇魏家村用钢架建造15个无立柱大棚。皇城镇崖
付村用水泥梁建造4个棚, 种植越冬菜。1998~2000年,在北羊镇北羊村、路山
镇王桥村、金岭回族镇金岭六村、皇城镇张家庄、齐陵镇小交流村、孙娄镇耿王
村、朱台镇西单村和东台村、梧台镇柴南村、敬仲镇东柳村、齐都镇谢家村、召
口乡东召南等12个村, 先后建成区级蔬菜示范园,总投资4195万元。2000~2001
年间, 投资380.7万元,在济青高速路以北的齐都、梧台、敬仲地界,规划建成
无立柱大棚521个。 期间,各乡镇借助政策优势相继建成20余个百棚区,有力地
促进了当地蔬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