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作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6&rec=89&run=13

粮食作物境内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玉米,其次是大豆、高粱、谷子、
地瓜。
另外还种植少量黍子、绿豆等杂粮。
冬小麦种植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便广泛种植。但长期受
生产
条件制约, 品种单一, 管理方法落后, 产量增长缓慢。 1957年,辛店镇
种植
51565亩, 平均亩产只有 49.8公斤, 总产2567.2吨。 1970年,辛店公社种植
3824
亩,平均亩产101公斤。是年,大武公社种植11756亩,平均亩产57.5公斤。进

20世纪80年代, 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善,科学技术得到推广,产量迅速提高。
1983
年,辛店公社平均亩产达到391公斤。是年,大武公社平均亩产增加到372.5
公斤。
1995年,辛店镇平均亩产提高到403公斤。是年,大武镇平均亩产达372.5公斤。
2000年,辛店街道种植5370亩,平均亩产提高到430公斤,总产达2309吨。是
年,
大武镇种植3352亩,平均亩产达484公斤,总产达1622吨。2002年,大片麦田
受4
月下旬晚霜冻害, 导致花粉败育,辛店街道平均亩产降至385公斤。2004年
无灾
害侵袭,8066亩小麦平均亩产升至440公斤。其中矮槐村平均亩产达520公斤,

历史最高水平。
玉米 清末传入境内,民国期间有零星种植。20世纪40年代,种植面积
逐渐
扩大,由单一春播改为春夏兼播。有的夏播玉米套种在大豆田中。20世纪50
年代,
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1958年,辛店公社种植12495亩,平均亩产99.4公斤,总

1238.2吨。 1965年, 辛店公社种植杂交玉米22232亩,平均单产122公斤,总

2712.3吨。 1968年,大武公社种植5720亩,平均亩产101.5公斤。20世纪80~90
年代, 玉米品种不断更新, 产量持续提高。1982年,辛店公社平均亩产达
323.7
公斤。是年,大武公社平均亩产351.5公斤。1994年,辛店镇平均亩产增至502

斤。 是年,大武镇平均亩产达555公斤。1997年,正处于灌浆后期的玉米突
遭大
暴雨侵袭而倒伏,造成大面积减产,辛店街道玉米平均亩产减至420公斤。是
年,
大武镇玉米平均亩产降为323公斤。2004年,辛店街道8066亩玉米平均亩产441

斤,总产为3357吨。
大豆 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清末就是主要粮油作物。20世纪30年代起,
以夏
播为主。辛店镇1957年种植17202亩,平均亩产54.2公斤,总产932.5吨。大豆

量较低,垄间常间作玉米。这样两种作物相互影响,产量难以提高,种植面
积逐
年减少。 1965年, 辛店公社播种13467亩, 平均亩产只有39.5公斤, 总产为
531.8
吨。1968年,大武公社播种3775亩,平均亩产只有26.5公斤。20世纪70年代,

行品种更新,产量有所提高。1978年,辛店公社种植545亩,平均亩产提高到
102
公斤。 是年,大武公社播种面积减少到381亩,平均亩产提高到84公斤。20
世纪
80年代,境内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其他粮食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而大豆产
量增
长缓慢,成为产量低、效益差的粮食作物,一般不再在大田里种植,只在闲
散地
里零星种植。
高粱 俗称为“秫秫”,种植广泛,是过去境内主要粮食作物。一般在
春季
播种,当地有“清明秫秫谷雨谷”的谚语,意思是说“秫秫”播种时间在清
明前
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限制种植高秆作物,高粱种植面积有所减少。
20
世纪50年代,高粱种植面积增加,1957年,辛店镇种植4918亩,平均亩产75公
斤,
总产368.8吨。 1968年,种植面积缩小到132亩,平均亩产122.5公斤。是年,

武公社种植1648亩, 平均亩产98公斤,总产为161.5吨。20世纪70年代初,夏

杂交高粱。1972年,辛店公社种植1352亩,平均单产193.3公斤,总产261.3吨。
1977年,大武公社播种215亩,平均亩产增至170公斤。夏播杂交高粱产量虽高,
但质量差,难以食用,很快被淘汰。到20世纪80年代,境内基本停止种植。
谷子 种植历史悠久, 清代就是境内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多春季播
种。
1957年, 辛店镇种植19802亩, 平均亩产103公斤,总产2042.3吨。1964年种

10305亩, 亩产提高到135.5公斤, 总产为1406.6吨。 1968年,大武公社播种
1662
亩, 平均亩产85公斤,总产141.3吨。20世纪70年代,因谷子产量增长缓慢,

植面积逐年缩减。1977年,辛店公社仅种植21亩。是年,大武公社减少到93
亩,
平均亩产102公斤。到20世纪80年代,只有零星种植,多为夏播。
地瓜 民国初年少有种植。1956年开始大面积栽种,有春栽,也有夏栽。

瓜由于产量明显高于其他粮食作物,而且抗旱能力强,栽种面积迅速扩大。
1958
年,辛店公社栽种17560亩,平均亩产181.4公斤(折干,下同),总产3182吨。
1961年,由于发生灾荒,粮食紧缺,栽种面积增加到20600亩,平均亩产171.6

斤,总产达到3030.5吨。地瓜为解决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人民生活,起到了
很大
的作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过去,栽种面积开始减少。1964年,辛店公社栽
种面
积18372亩,平均亩产提高到310公斤,总产达5698吨。20世纪60年代中期,曾

度提倡栽种窝地瓜,产量虽然提高,但春季栽种用种量过大,长出的地瓜质
量不
高,几年之后被淘汰,重新改用秧苗栽种。1968年,大武公社栽种5151亩,
平均
亩产161公斤,总产829.0吨。地瓜难以长时间保存,需要在秋天晒成地瓜干,

干遇雨容易霉变,因而1970年后栽种面积逐年减少。1979年,辛店公社栽种
面积
减至926亩。是年,大武公社栽种1042亩。进入20世纪80年代,停止大面积种
植。
黍谷子黍子清代末年就有种植。多播种在村头闲散地及山丘薄地。一般为春
播,
亩产在50公斤左右。20世纪60年代,由于政策限制,种植面积减少。之后,
少有
种植。
绿豆 清朝末年有小面积种植,多为夏播,有的与玉米间作,亩产在50
公斤
左右。20世纪50年代,种植面积有所扩大。1960年后,种植面积减少。1980年
起,
零星地中恢复种植。
豌豆 1965年引进, 亩产一般在100公斤左右,地头、崖边和村头闲散
地有
少量种植。20世纪90年代,停止种植。
荞麦 清末就有种植。多因夏季干旱、水涝、雹打等自然灾情,春季播
种的
主要粮食作物遭害,采取补救措施而播种的一种救急作物。因其生长期短,
品质
差,正常年份不播种。
经济 作物境内种植的经济作物有菸草、棉花、花生、芝麻、蓖麻、茼
麻等。
菸草民国初年有种植,为晒菸,在当地市场上出售。烤菸于1916年由潍坊地
区引
进,春天下苗,夏季栽培,秋季烘烤。产品到潍县二十里铺出售。由于种菸
草的
收入高于其他农作物,因此很快推广开来。由于境内种菸面积扩大,形成规
模,
1936年英、美等国的商人来辛店设收购站。20世纪50年代初,外国收购站撤
走,
大华公司开始收购当地的烤菸。 1957年,辛店镇种菸18402亩,平均亩产55.4

斤, 总产1020吨。 1962年, 辛店公社种植12224亩,平均亩产只有21.9公斤。
1966年起,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到635亩。1968年,大武公社栽种菸草787亩,平

亩产98.5公斤,总产为77.7吨,1972年栽种784亩,亩产为103.5公斤,总产81.1
吨。1976年停止栽种。
棉花 清朝末年已有少量种植。春季播种,所产棉花农民用来纺线织布,

解决穿衣问题。王朱、窝托、东夏、西夏、小武、上庄等村靠近山丘,有不
少山
地,适于种植棉花。1957年,辛店镇种植103亩,平均亩收皮棉 18公斤。1959
年,
种植357亩,平均亩产皮棉15.5公斤,总产达5.55吨。大武公社1968年种植445
亩,
平均亩产皮棉15公斤。 1970年种植587亩,平均亩产皮棉26公斤。之后由于齐

石化公司开始在境内建设,占用大量的土地,不少棉花地被征用,种棉面积
减少。
2000年之后,有的农户在承包地中种棉花,也有的在速生幼林地中套种棉花,

面积较少。
花生 清末有零星种植,多在沙滩地播种,也有在良田中种植的,但面
积不
大, 多为自己食用。 1958年,辛店公社种植161亩,平均单产95公斤,总产
15.3
吨。1962年种植211亩,平均亩产降为24.4公斤。大武公社1969年栽种177亩,

产54.5公斤, 总产9.6吨。1978年减为44亩,平均亩产90公斤。由于该作物产

低而不稳,之后种植很少。
芝麻 清朝末年有少量种植,供自家食用,一般不出售,多在村头场间、

头崖底种植。1957年,辛店镇种植30亩,平均亩产27公斤。1964年种植10亩,

均亩产70公斤。大武公社1968年种植58亩,平均亩产53公斤。1977年种植17亩,
亩产30公斤。之后种植稀少。
瓜菜菌类 境内种植的瓜菜有40多种。瓜类主要有西瓜、甜瓜、面瓜、
脆瓜
等。蔬菜种植较普遍的有大白菜、韭菜、西红柿、大葱、芸豆、豆角、黄瓜、

卜、扁豆、丝瓜等。
瓜类 西瓜在清代就有少量种植,民国年间种植增多,但种植面积不大。

瓜、面瓜、脆瓜种植历史悠久,清代就广泛种植,但地片零散,没有形成规
模。
1978年,辛店公社只种植14亩,总产3.5吨。20世纪80年代,种植面积有所增
加。
1981年,大武公社种植76亩,总产51吨。1989年,辛店镇种植面积增加到300
亩,
平均亩产1450公斤, 总产435吨。种瓜的经济效益低于种蔬菜,20世纪90年代

止种植。
大葱种植历史悠久,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种植面积不多。1966年,辛
店公
社种植38亩, 平均亩产726.5公斤,总产为27.6吨。20世纪80年代,随着蔬菜

植面积的扩大,辛店、大武两公社大葱的种植面积也逐渐增多,成为主要蔬
菜品
种之一。
韭菜 种植历史悠久,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便有记载。新中国
成立
后,种植面积有所增加,种植户多为自家食用,很少上市出卖。20世纪80年
代开
始,境内普遍种植,除了园中大面积种植,宅旁院内也多有栽种,成为主要蔬
菜品
种之一。
白菜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栽种较少。建国后,种植面积扩大,辛店公社
1966
年种植124亩,平均亩产2909.5公斤,总产360.8吨。20世纪70年代,辛店、大

公社广泛种植,大部分自我消费(生产队集体种植,分给社员),成为“当
家菜”,
由冬季吃到初春。 20世纪80年代之后, 由于蔬菜品种增多,白菜已不再是
“当家
菜”,栽种面积逐渐减少。
西红柿 20世纪40年代有种植,只当庭院花卉观赏。20世纪50年代起,
当作
蔬菜品种推广。20世纪70年代种植面积扩大,亩产一般在4000公斤左右。20世

90年代,由于推广先进技术,成熟期提前,上市时间由6月份提前到3月份,
亩产
量提高到8000公斤左右。境内广泛种植,是最受群众欢迎的蔬菜品种之一。
茄子古有种植,民国期间广泛推广,建国后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是当地主要
蔬菜
品种之一。除了菜园中种植,不少农户在庭院中栽种。20世纪90年代,由于
蔬菜
品种的增加,茄子在当地种植面积减少。
芸豆清代末年有少量种植,民国期间开始普遍栽种。20世纪50年代起,种植
面积
增加,是当地主要商品蔬菜之一。由于芸豆易于管理,不只在菜园中种植,
各种
空闲地也有种植。
豆角 清末开始种植,民国年间栽种广泛,是当地主要蔬菜品种之一。
20世
纪50年代,种植面积扩大,多春季种植,也有夏季栽种的。20世纪60~70年
代,
由于缺乏优良品种,产量较低。进入20世纪80年代,品种不断更新,产量明
显增
加,亩产可达1000公斤左右。20世纪90年代开始,亩产增加到1500公斤以上,

济效益较好。是境内主要蔬菜品种之一。
辣椒 清末有少量种植,民国期间普及,多在初夏栽种,秋摘晒干作调
料。
20世纪50年代开始,栽种面积增加,品种不断更新,平均亩产可达2000公斤
左右,
是群众喜爱的蔬菜品种之一。
甜椒 俗称“菜椒”。1960年以后开始引种,由于个大皮厚,无辛辣味
道,
很受市场欢迎,已成为主要蔬菜品种之一。20世纪80年代,亩产在2000公斤
左右。
之后,随着新品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应用,平均亩产可达到4000公斤以上,
经济
效益明显提高。
黄瓜古 时便有种植,民国初年种植普遍,20世纪50年代成为境内主要
蔬菜
品种之一。春、夏、秋三季均可栽种。从20世经80年代,采用地膜覆盖和塑
料大
棚栽培技术,四季都能供应市场。除了菜园中种植,不少农户在庭院里栽种。

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蔬菜。
菜花 20世纪60年代引进的新蔬菜品种。20世纪70年代成为境内主要蔬
菜之
一,春、秋季都可栽种。1980年之后,采用塑料大棚栽培技术,种植面积逐
年扩
大,平均亩产可达2000公斤以上,经济收入较高。
芹菜 古有种植,20世纪50年代种植面积扩大,一般为春季种植,秋季
上市
出售,很少窖藏。20世纪80年代采用塑料大棚栽培,成为当地主要蔬菜之一。
菠菜 古有种植,是境内传统蔬菜之一。一般为秋季播种,春季上市。
20世
纪70年代,当地种植面积增加,由越冬种植改为春、秋两季种植,也有的在
麦田
套种,能增加经济效益。
萝卜 俗称“水萝贝” 。 古有种植,民国期间普及。20世纪50年代种
植面
积增加,是当地主要蔬菜之一。因其生长能力强,容易管理,除了菜园中种
植,
零星地中多有栽种。
胡萝卜 古有种植,民国期间开始普及,一般为夏播。由于胡萝卜既可
作菜,
又能当主食充饥,20世纪60年代初,境内发生灾害,种植面积扩大。之后,
种植
面积减少。1966年,辛店公社种植21亩,亩产1888公斤,总产39.6吨。20世纪
70
年代起,由于蔬菜品种增多,胡萝卜销量减少,只有零星种植。进入21世纪,

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地参”之称的胡萝卜又成为一种受群众欢迎的
蔬菜,
市场需求量增加,种植面积开始增多。
马铃薯 又称“土豆”、“地蛋”,民国期间开始种植。20世纪60年代,

植面积增加。既可春种,又可夏播,能常年供应市场。20世纪90年代起,受
到外
地产品的冲击,当地种植面积减少。
藕 清末有少量种植,因当地水面少,发展缓慢。20世纪60年代,大武、

夏曾利用水面种植。20世纪70年代,王朱村引用胜利炼油厂生活区排出的废
水,
在村内外沟湾种植近百亩。2000年,合顺店等村有小面积种植。
西葫芦 新中国成立初期引种,20世纪70年代普遍种植,1980年之后推
广小
拱棚栽培和塑料大棚种植,春末夏初上市,是境内主要蔬菜品种之一。亩产
平均
5000公斤左右。
芫荽 清末有少量种植。20世纪60年代普及。因其只能作调味菜,多在
庭院
和闲散地中少量栽种,供自家食用。
扁豆 清末有种植,一般为春播,由于生长力强,不择土壤,园地周围、

旁院内也都有栽种,是很受群众欢迎的农家菜。
方瓜 民国初年开始普及,适应能力强,耐干旱,各种地块都可种植。
灾荒
之年常以此代粮,境内栽种极为普遍。一般春季播种,夏季座瓜,果实一直
生长
到下霜,是一种典型的“庄户菜”。
吊瓜 生长习性和瓜形跟方瓜相似,不同之处是方瓜在地上爬蔓座瓜,
瓜条
短粗,而吊瓜在架上结,瓜条细长匀称,口感比方瓜面。
丝瓜 境内栽种普遍,多数农户宅旁院内都有栽种,也有的种在园边与
村头
的零星地里,是群众喜欢的蔬菜之一。
大蒜 清末有零星种植,20世纪50年代,栽培面积有所增加,20世纪70
年代,
开始大面积栽种,是生产队的自用菜。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

中种植面积减少,农户在闲散地中零星种植增多。
甘兰 俗称“洋白菜”。20世纪60年代引进,20世纪70年代开始普遍种
植,
春、夏、秋均可栽种。由于易遭受虫害,20世纪80年代起栽种面积逐渐减少。
莴苣 清末有种植。20世纪50年代种植增多。20世纪60年代成为种植普
遍的
蔬菜之一。一般为秋末下种,春天移栽幼苗,夏初即可上市。进入21世纪,
人们
随着膳食习惯的改善,由吃茎转变为茎叶同食。
苔菜 20世纪70年代引种。秋天播种,来年春天上市。由于抗寒耐旱,
既可
以在闲散地中种植,也可以在麦田中套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面积种植,

只满足本地需求,还销往外地。一般亩产在3000~4000公斤,水肥充足地块
亩产
可达5000公斤以上。
圆葱 俗称“洋葱”。20世纪60年代引进,1970年之后栽种渐多,20世纪
80
年代成为当地主要蔬菜之一。
山药 春天种植,立冬收获,生长期在半年以上,境内有少量种植。因
挖收
麻烦,没有广泛推广。
菌类 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品种有平菇、草菇、香菇等。2001~2002
年,
辖区农民从省农业厅食用菌学习班学会鸡腿菇栽培技术,开始培植鸡腿菇,
曾收
到良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