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辑 食品加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6&rec=64&run=13

辛店街道辖区内有较大型食品加工企业2家。
1954年,临淄县于辛店辛二街路南,兴建临淄食品加工厂一处,生产酱
菜和
糕点。当时,全厂有职工38人,50余口大缸,一个酱闸、一口大锅、一个味
精缸,
占地14.8市亩, 其中糕点车间占地161.5平方米。糕点产品有桃酥、月饼、炒

等。1956年产糕点48吨。1957年又增加油磨一台,碾一盘,驴两头,生产规模

了扩大。 1958年工业产值35万元,生产各类糕点128吨。1962年工业调整后,

职工27人,年产值15万元,利润2.38万元。1963年后,厂内开始使用和面机等

动机械,饼干生产也用模具代替了刀割。1968年,增设饼干机、链子炉等设
备,
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是年有职工73人,工业总产值38.1万元。1977年糕点厂

装电炉, 又增设650型饼干机、打蛋机、小烤箱等,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
1983
年, 临淄食品厂有职工133人,固定资产65万元,产各类糕点1233吨,工业
产值
145万元,利润5万元。产品有油酥、罗汉饼、金丝糕、蛋糕、糖麻花等十几
个品
种。 其中该厂生产的二级月饼被市食品公司评为优质产品。 1985年全厂有
职工
140人, 生产糕点715吨、饼干57吨、饮料76吨,全年总产值107.8万元,创利

2.5万元。1997年4月并入临淄区酿造厂。
山东淄博巧媳妇食品有限公司(原临淄区酿造厂)该企业位于临淄雪宫
南路
一巷8号, 1970年,临淄区糕点厂酱菜车间划归区蔬菜商店,正式建成临淄
区酿
造厂。 该厂建成后经技术改造于1974年逐步实现了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生产。
1980
年, 酿造厂有职工85人, 生产酱油397.5吨,食醋121.3吨,酱菜68.5吨,咸

19.8吨,豆腐19.8吨,总产值23.2万元。1985年酿造厂成为独立核算单位,全

职工257人,固定资产18.2万元,生产酱油281吨,食醋46吨,酱60吨,豆制品
31
吨,酱菜225吨,产值20.4万元,利润1.6万元。是年底,由市蔬菜公司投资30

元,厂方自筹70万元兴建年产4000吨的大型酱油生产车间。1988年,酿造厂按

营集体性质分为两个独立的单位,为临淄区酿造厂和开发公司。1991年,区
酿造
厂与商业局签订承包合同协议,开始实行承包制,企业性质仍属国营。是年,

造厂生产的“齐都”牌盐水辣椒、虾油柿子椒被评为1990年山东省商业系统
优良
产品。
1996年1月,区酿造厂与区食品厂合并,成立临淄区虾条食品有限责任公
司。
1997年6月,区酿造厂与虾条食品公司分开,归区商业总公司领导(原商业局)。
同年11月,区酿造厂出资成立山东淄博巧媳妇食品有限公司。为加快企业发
展,
1998年2月27日, 酿造厂第五届二次职代会通过了将国营企业改组为股份制
合作
企业决议,同年8月,酿造厂股份合作制完成。
2001年4月17日, 临淄区最大的调味品制造企业——淄博巧媳妇食品有
限公
司注册的“巧媳妇”商标,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
2003年,公司把产品销售视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进一步促进销售
工作
的开展,9月份设立了市场部,下设2名调研员,主要了解同行业的商业情况,

户的基本情况,以及市场分析、市场调查和调查本企业产品在市场的销售状况
等。
工作中切实做到, 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同时通过报刊、电视、宣传
册、
宣传车等大力宣传, 通过赠品等多种方式来促销,让“巧媳妇”产品进入千
家万
户,使“巧媳妇”品牌亮了起来。2003年本区广告费8万元,促销品27万元,参加

品展示等活动费3万元, 共计投入38万元。 全年实现产值1275万元, 同比增长

19.6%; 销售收入1260万元,同比增长了17.5%;利税67万元,同比增长了23%。取

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山东省十大品牌”等荣誉称号。
2004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公司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规范化管理,

“服务意识”融入到企业内部管理当中,把质量指标量化到每个车间、每个
工序、
每个员工身上,要求上道工序视下道工序为客户,下道工序检查上道工序的
产品
质量,不合格的半成品不准流转;对不合格产品做到不接受、不制造、不传
递,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质量预防上,变“管结果”为“管过程”,变事后把关为
事前
预防,并将每月的质量考核结果与主任的浮动工资挂钩。这样不仅加强了企
业内
部管理,而且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是年,公司完成工业产值1520万元,实
现销
售收入1480万元,利税152万元。并获得下列荣誉:4月份公司被市政府认定
为市
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市百强民营企业; 9月份“巧媳妇”牌食醋被省食
品工
业协会评定为食品行业十大品牌;10月份“巧媳妇”牌酱油被省质量技监局
和省
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认定为山东名牌产品;11月份“巧媳妇”牌酱油被中国
绿色
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2004年,街道有面粉食品加工厂家多处,进入工业经济统计的1家,产值
1.2
万元,营业利润1万元。

附:粉坊史话
村史
人们爱吃的粉皮和粉条,现在都是买来的。村里的青年人也许不知道,
咱王
朱过去是很出名的“粉坊村”,很多人家都开过粉坊,不少有年纪的人都是
制粉
皮和粉条的行家里手。
开粉坊不需要太多的投资,只需购买一盘大石磨和一口大锅,置办些瓮
盆之
类的物品,再准备几斗粮食,就可以开张了。在单干时,是一项很适合庄户
人家
搞的家庭副业。
现在的粉类食品是用地瓜制做的。过去,咱这里不种地瓜,制粉皮都是
用纯
粮食。推一个磨子,需用一斗左右粮食,配比是8升高粱对2升绿豆。制做的
第一
道工序是先把粮食泡透,在大石磨上推细,把沫糊倒进一个大瓮里,加适量
陈浆
勾兑,等搅拌均匀之后,中间两次过罗,把渣子滤出。这滤出的渣子就是人
们常
说的粉渣。一般情况,开粉坊就是为了赚这些粉渣喂猪肥田。
两次过罗之后,要两次撇浆(把里面的水撇出来)。第二次撇浆之后,
沉淀
的面子形成两层,上面一层薄的呈微红色,不能用来做粉皮。就把它慢慢撇
出,
这就是俗称的黄粉。把它搅成糊状,下到锅里煮熟,样子象小哈蟆,加些调
味品,
吃起来十分可口,这也是开粉坊的一点赚头。
沉在瓮底的洁白面子,就是做粉皮的原料。要制作粉皮时,先要把它调
成不
稀不稠的糊状,由有经验的人把适量的粉糊放到“旋”(铜制圆形器皿)上,

手均匀用力把“旋”转到开水锅里,粉糊在转动中变成又薄又匀的圆形,掌
“旋”
的人及时把“旋”抓住,往沸水里一浸,粉皮被烫熟后,赶紧往附近凉水盆
里一
扔,然后再换一个“旋”。守盆的人把“旋”里的粉皮倒入凉水,等盆里满
了,
再由打帘子的人把粉皮一张张捞出,贴到用秫秸串成的帘子上,搬到太阳底
下晒
干,揭下来捆成捆到集市上去卖。把粮食制成粉皮,要经过好多工序,由四
五个
人一齐忙,开粉坊赚个粉渣喂猪也不是容易的事。
做粉条用高粱和绿豆的配比是对半,成本高,制做又多了制砣子、打糊
等几
道工序,不管哪道工序出了问题,粉糊没有劲,下不成粉条,那就成了“歪
磨子”,
瞎了粮食亏了本。所以,开粉坊都要先请师傅作技术指导。咱村里会制粉的
人多,
经验也丰富,不少人被外村人请去当过师傅。
咱村开粉坊有很久远的历史,据朱长裕老师说,他的爷爷就开过粉坊,
算起
来距今已有上百年的时间。咱村开粉坊最兴盛的时间是解放前后一段时间,
东头
除了缺劳力的,几乎家家户户开粉坊,一家开不起的,就几家合着开。南头
和西
头也有开粉坊的。
村里搞农业合作化之后,粮食变得十分紧缺,粉坊就停办了。70年代,
南头
5队曾集体开过一段时间的粉坊,但没有弄出名堂,很快关门了。实行大包
干后,
朱长裕老师退休在家无事可做,曾尝试着用地瓜做过粉皮,质量不错,挺受
乡亲
欢迎,但因家里人手不足,没能坚持下去。
如今,王朱的粉坊已销声匿迹,制粉手艺即将失传时,笔者觉得惋惜,
于是
请教朱长裕老师,写下这篇文章。
(摘自《王朱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