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丧葬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6&rec=372&run=13

人死后,旧习是“入土为安,厚葬为孝”。以姓氏或家族选择墓地建坟
墓。
富户大家族,兴为老人未逝先修寿坟。坟墓豪华程度根据家境贫富而定。坟
墓主
要形式有“窜棺”(把墓穴修成一小型宅院,四壁饰以彩绘或用砖、石雕刻
人物、
花鸟、景物、下棺时用擂木将棺送入墓穴内)最后将墓道封死,筑以高大坟
头,
以示气派。 有“金井子” (四面石壁,壁上刻有二十四孝图、花鸟、景物
等)、
“四架楼子”(只在前石壁镶有砖刻)等等不一。一般贫穷人家,人死后,
以青
砖石灰砌坟,称“白灰条子”,或以土坑埋葬,称“黄金填坟”。用松木做
成的
棺材称“松条”,分成“四五六”(底厚四寸、帮厚五寸、盖厚六寸)“六
六到
底”(盖帮底均足六寸)“八仙”(以八块大木做成)“三独”(底、帮、
盖均
为独木);“一捆杠子”(多页板材做成)等多种等级区别。如果用梧桐木
做帮,
枣木做底,揪木做盖者,称为“铜帮、铁底、银秋盖”。穷户人家用“复刃
板”
(板材一边厚一边簿)俗称“簿皮子”。人死后,先为遗体洗脸、洗脚、理
发、
然后穿上棉衣棉裤(不扣钮扣)棉鞋、棉帽,口内含珍珠或硬币,用黄表纸
盖脸,
置灵床上。死者头前设供桌,桌上点明灯,供奉面条、小米饭各一碗,筷子
直插
于碗内。主丧者(长子、孝子或孝孙)面朝西为死者“指路”,指路后,直
系子
女去土地庙送“倒头浆水” 。 用白纸剪成纸条(称长线)挂在大门一侧,
(男者
挂左边,女者挂右边),再用白纸条封门。

第二天,讣告亲友,门口挂“招魂宝幡”,院内设供桌、扎灵棚,子女
麻衣
素服致哀、亲戚、朋友、乡亲进行吊唁。傍晚送二遍浆水,焚烧纸轿、纸马、

箱,有的还焚烧金山、银山于土地庙前,返回后,即把死者盖棺入殓。

“少亡”当日或隔日殡葬,老丧殡期定于入殓后次日、五日不等,半月
以上
者也有。殡葬前一天,孝妇、孝女去坟中“煎糕”,意为死者温坑。发殡当
天,
大门外设两桌,一张称外柜,用收锞仪,一张置鼓乐班。院内灵棚供有死者
的牌
位,牌位上写有死者姓名、享年日期。大门内告丧棚内贴有告丧牌,大门外
门口
挂有招魂宝幡。早饭时,全家致哀称“参录”。家人同在灵棚内吃一顿水饺,

“吃团圆饭”,边吃边填满“献食罐”。早饭后,孝子与家丁、赁辅人员一
起去
莹地看坟墓,称“辞灵”。回来后,孝子跪于灵棚内,恭候亲戚、朋友吊祭;

妇孝女守在灵屋内, 接待来吊孝女客。 女客给孝妇孝女钱表示慰问,称为
“收头
钱”。

午饭后发丧,抬夫抬起棺材时,称“起灵”。家丁在灵前砸一饭碗,全
家男
孝子跪拜灵前致哀,女孝子送殡者随棺材后放声大哭。此时是最悲痛时刻。
抬棺
材者抬棺材出院门后把棺材置灵舆(俗称架子)上,起舆时长子摔瓦,次子
摔碎
原放在灵前烧化纸钱的乌盆,称“摔劳盆”。灵舆经寨门或十字路口时,均
停步
但不落地。至好亲朋或对门亲家主要客人,设“迎门祭”“路祭”进行祭奠。

二老尚存一人,孝妇孝女送殡到庄边路口即脱去孝衣返回。灵舆到墓地,孝
子、
女婿把“献食罐”放入坟龛内,落棺成坟。次日黎明,孝子沿街到送锞仪的
人家
门前,扣门呼“谢客”。现在是对本村送锞仪者列名单于纸上,写清楚孝子
孝孙
的姓名,最后写“恕谢不周”字样,防止有遗漏或差错,让人谅解,把送锞
仪者
名单张贴于人流较集中的显眼处,表示称谢。

第三天上坟添土,称“圆坟”丧礼告成。

有的富裕大户人家,还要增加一些仪式。如请僧尼诵经超度亡魂,请戏
班唱
戏,请吹鼓手奏乐,吹喇叭,渲染气氛。有的扎制狮豹、麒麟、“大人”,
童男
童女为仪仗,大门外扎“骑马山子”祭棚,沿路扎“上棺棚”“迎门祭棚”
“路
祭棚”等,举行声势浩大的祭奠仪式。

1949年解放后,殡葬礼仪中逐步破除了迷信成份。

1955年前后, 遇有丧事的人家, 只是为死者穿棉衣、棉帽,俗称“老
衣裳”
或“寿衣”。入棺成殓出殡时,亲朋乡邻送锞仪,或摆供品祭奠。第二天或
第三
天送往坟地埋葬。

1966年,在“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散布田野各处的坟头一律铲
平,
同时以自然村为单位统一规划墓地,不分姓氏、家族,同葬一处规划的墓地
内,
称为“公墓”。提倡平地深埋,不留坟头。

在60年代中末期,未推行火化前的一段时期内,为了节约木材,在部分
村局
部范围内,曾推行“水泥棺”,人死后,把遗体放在用水泥预制的棺材内埋
葬。
1970年, 东下村有一名妇女病故, 首次冲破旧俗,克服层层阻力,打破人
死后
“入土为安”的旧风俗,送往张店火化厂(地址在张店区南定西山)进行火
化。
进入70年代,传统的殡葬仪式逐步废除,提倡开追悼会。以自然村为单位,
建劳
动人民纪念堂,统一存放骨灰盒。此丧葬习俗直到现在。

1981年后, 农村有的人家把亡人火化后,捧回骨灰盒回家祭吊,也有的村民

为亡人送浆水、扎灵棚、设灵位,亲朋祭吊后再把遗体拉往火化场火化后,把
骨灰
盒带回深埋。因而设祭、收锞仪、挽帐之风抬头。扎纸马、纸汽车、纸电视、

楼阁等旧俗随之复活。1982年,区民政部门针对殡葬旧俗抬头的情况,有针对
性地
进行了丧葬改革大检查,情况有所好转。

1984年后,一般不再为死者举行追悼会,只有亲属戴黑纱。亲戚、朋友、

邻为死者送花圈、挽帐、锞仪、灵前致哀,与遗体告别后火化。骨灰盒存于
火化
场或村纪念堂,有的到公墓内深埋,留有小坟头,以备后人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