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古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6&rec=339&run=13

在辛店街道境内的古墓,有很多是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名人之墓。在
众多
的古墓中存在三种情况。一是有名有姓,古墓名称与所记载人物实人实物相
符。
二是有名有姓,古墓名称与所葬人士的真人实名不符,有讹传之嫌。例如在
窝托
社区南有高大封土的古墓,民间一直流传是齐国齐王驸马淳于髡的墓。20世
纪70
年代,在胶济铁路施工时,对部分陪葬坑挖掘出土的文物分析,该墓实际是
西汉
齐王之墓。三是有的墓冢无名无姓,被称为无名冢,墓主已无从可考。
现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对有据可考的古墓如:汉齐王墓、冯墓、陈轸墓、

牧袁达墓、淳于意墓、崔猷墓单列记述,对其它无名墓冢列表简述。
汉齐王墓 西汉前期,刘邦为巩固政权,恢复了封国制度。除韩信外,
先后
分封其子孙七八人为齐王,因此在临淄墓群中尚有汉王墓冢多处,而窝托冢
是其
中之一。窝托冢当地群众曾传称为战国时期齐上大夫淳于髡墓,而从陪葬坑
出土
器物特点看,省考古专家推断为汉齐王墓。
汉齐王墓 汉齐王自悼惠王刘肥开始,至齐王则,凡三世,齐王国处兴
盛时
期并以天子之礼称制。因此,窝托冢封土之高大,随葬器物之丰富,当属汉
齐王
国前期统治者所为。
该墓封土原高32米, 南北250米,东西250米,占地面积6.25万多平方米。
经探知该墓室为长方形竖穴“中” 字型,墓口长约42米,宽约41米,墓室
深约
17米~20米。 墓室南北各有一条墓道, 南墓道、 北墓道侧边各有一个陪葬
坑。
1978年11月至1980年11月, 经发掘清理,仅就高出地面的殉狗坑、车马坑、

器坑、 器物坑等5个陪葬坑, 出土文物有陶器79件,骨器311件,铁器410件,

器131件, 铅器994件, 漆器136件,骨器311件,泥器300余件,车马器及其

311件, 累计12100多件。 其中矩形铜镜、鎏金花纹银盘、银盒等,是难得
的稀
世珍品。如此巨量的文物出土,是全省近年来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就其出土
器物
之形制,纹饰特点,似秦、汉时期所铸,它为研究秦汉初年历史和文化提供
了一
批重要资料。
该墓地表封土,已基本取平,冯谖墓主墓室尚待发掘。
冯谖是战国时期齐国名士孟尝君收养的三千食客之一,他是孟尝君的忠
实跟
随者。据碑文记载和民间传说,他的墓冢在矮槐树村西200米处。现封土高8
米,
东西28米,南北26米,关于“冯谖讨债买义”“树倒猢狲散”“狡兔三窟”
的典
故就出自冯谖。有文史书把冯谖记载为冯掺、冯,冯与冯谖实为一人,属文
字之
误。
传说冯谖死后,就葬在了矮槐树村西这个地方。
陈轸墓在渠村庄东, 原名叫沟子底,又名叫殷家湾的南边,有一处封
土高8
米,顶部直径6米的古墓,当地人叫轸冢子。经碑文考证为陈轸墓。
仉行村老人李法周先生有诗一首:“陈轸墓在渠村东,墓冢已湮还有踪。

助闵王破秦策,提高齐威立勋功。身为游士却爱国,政施合纵挫敌锋。匡扶
君王
谏言重, 一代名士耀寰中。” 该地地势低洼,雨季常有积水,因此,人们
叫它
沟子底或殷家湾。在湾的西岸有一座菩萨庙,庙前有一方圆头形石碑,碑上
方有
四个横额镌刻字:“沟渠环抱”。碑文是:“北抵金盆底(因土地肥沃命名,

地为金盆)南达陈轸墓。宽有一丈八,长达半里路。深时四五尺,水浅到腰
裤。
此名殷家湾,立碑庙前竖。”此碑为元朝所立。由此碑记载:南达陈轸墓,
证实
该墓为陈轸墓无疑。
陈轸,亦名田轸,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游说之士。《史记》中记录了
陈轸
合纵抗秦的事迹。陈轸在魏国做官时,秦昭王派兵攻打魏国,陈轸代表魏国
使者
到齐国求救。陈轸向齐闵王揭露秦国侵略魏国暴行并晓以利害,齐闵王听了
陈轸
的劝说,派孟尝君率军与韩、魏三国兵力,联合攻打秦国函谷关。秦昭王害
怕三
国兵力攻下函谷关后危及秦都咸阳,被迫割地求和,三国联军罢兵而归。齐
国通
过这次在陈轸的劝说下,三国合纵抗秦,提高了齐国在诸国中的地位,扩大
了影
响。
陈轸死后,在渠村东埋葬,1958年整平土地时,取陈轸墓封土填到低洼的殷
家湾
内,陈轸墓封土消失。庙前原立石碑不知去向。
李牧袁达墓在辛店街西500米处, 有两个连在一起,高13米,东西长90
米,
南北宽40米,呈马鞍状的古墓冢,当地人叫它双冢子,据传是战国时期赵国
武将
李牧和袁达两人的墓冢。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他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
是在
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
约在赵惠文王(前266~前198年)中期,李牧是一位富有韬略的守边武将,

常居雁门郡(今山西宁武以北一带),根据实战需要,注意提高战斗力,每
天教
练士兵骑射。他有严格的防守措施,注重挑选人员侦探敌情,对敌军活动了
如指
掌,根据敌情变化,随时发出报警信号。他和军民约定:一旦匈奴入侵,未
得到
出击号令,一律将人马、物资全部退入堡垒守护,不得轻易出击。这样持续
了数
年,军队边民无任何伤亡。但匈奴却以为李牧胆怯,军卒中也有人以为李牧
胆小
怕敌。赵王闻听传言,信以为真,召李牧回朝,另派将领取代他。新将领守
边一
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带兵出战,结果失利较多,损失严重,边民也不能进
行正
常生产、生活。赵王只好请李牧再去守边,李牧称病谢绝不出。赵王再三请
求,
李牧才说:“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赵王应允后,李牧再度到了
边地。
李牧到边地后,一如既往,匈奴仍认为李牧胆小怯战,不断出兵骚扰。
李牧
精选战车1300乘,轻骑13000人,勇士50000人,射手10万人,加紧战术演习。

战机成熟后,李牧设计诱敌入侵,待敌进入伏击地后,采用伏击战术,两侧
包围
合击入侵之敌,大破匈奴10万余骑,消灭了单于精锐部队,又攻破东胡,降
服林
胡,从此,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李牧为稳定边境安全做出了贡献。
约在孝成王二十年(前246年) 以后,李牧到朝中任职,他以相国身份
出使
秦国, 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人质。赵王迁三年(前233年)秦国派
兵攻
打赵国,赵派李牧为大将军,大破秦军于宜安(今河北高城县西南),因为
战功
大,李牧被封为武安君。赵王迁四年秦军再度攻赵国之香吾(今河北平山县),
李牧出击,秦军败退,赵国军力损失也很大。
赵王迁七年(前229年) ,秦国大将王翦率军大举进攻赵国,赵国派李
牧、
司马尚率全军抵御,一直相持到第二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又逢北部地带
发生
地震,国力衰弱,而更大的忧患还在朝中内部。秦国在战场上不能速胜赵国,
便
又行离间计,重金贿赂朝中郭开,使其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不作分
析,
听信谗言,马上派赵蓖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赵王、郭开乘李牧不备将其捕
获杀
害,并罢黜了司马尚的军内职务。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攻取邯郸,俘
虏了
赵王,灭掉了赵国。
齐国念其李牧忠勇多谋,对他的无辜被害无不叹恨,随将其遗体在齐国
安葬。
袁达,齐国武将,因其重名者有数人,经多方查证,有关袁达本人的详细记
载史
料不多。至于为何将李牧、袁达的墓冢连葬在一起,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淳于意墓位于东夏社区南250米处,原墓高10米,周边100多米。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淄人也。姓
淳于
氏,名意”。他精于医术,与华佗、张仲景被称为汉代三大医学家。
1983年,因胶济铁路复线工程取土,国家重点建设占地,对该墓进行了
抢救
性发掘,出土了玉器,骨制品等文物。
现已经无遗迹。
崔猷墓在大武社区南两公里处,现为辛店发电厂油罐三区。1983年,大
武公
社建筑公司为辛店发电厂扩建施工时,发现地面无封土,地下埋有古墓葬,
从出
土的文物考证和墓志记载,该墓群为北朝时代,崔氏墓地群,其中有一座古
墓室
是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处仕,官赠员外散骑常侍,永平四年(511年)
二月
二十五日病逝,于延昌元年(512年)葬于黄山之阴的崔猷之墓。
乙烯两醇墓地1984年,在辛店西一公里处,第二化肥厂以南的乙烯两醇
(甲
醇、丁辛醇)工地上,发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墓地一处。为配合乙烯工
程施
工,由省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墓葬321座,出土文物200余件。

中有素面鬲、豆、罐等。素面鬲是鲁北地区商周物质文化的一个特征,鬲作
为随
葬品的组合,在一个大规模的墓地中出现是较为少见的。
1985年,又在乙烯厂区发掘两座战国时期的大型古墓(M4-5)。这两墓
东西
并列埋于同一封土下。据分析,两个墓主很可能是夫妇。墓室分别由巨石垒
砌而
成,有大量的随葬物。 已出土青铜器、 仿铜陶礼器,乐器、漆器、水晶、
玉髓
饰物200件。 器形有陶鼎、豆、罐、瓮、鉴、牛尊、编钟、编镈、马、乐舞
俑等。
其中不少器物在临淄地区还是首次发现。据推测,墓主是一个相当于大夫身
份的
贵族。
这一墓地从西周中期延续到战国中期,连续达五六百年之久。出土文物
和器
物所载铭文还有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