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商贸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6&rec=116&run=13

辛店街道坐落于齐国故都腹地,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方便的交通条件,
从光
绪三十年(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辛店商业开始逐步发展。至七七事变前,

后有美、英、日等国及国内烟商,在辛店常设十几家烟草公司,有上百家大
小商
号不断开张,辛店已开始成为临淄的商业贸易中心。新中国成立后辛店商业
有了
较快发展。1966年后国家特大型企业齐鲁石化公司在辛店建设,进一步扩大
和加
快了辛店商业贸易中心的发展。1974年临淄区委区政府迁驻辛店,使辛店成
为一
座现代化新兴工业城市,临淄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
商业贸易中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临淄城逐渐转移至辛店的过程。古
代临
淄城商业兴起较早。春秋战国时期,姜太公始封于齐,实行“因其俗,简其
礼,
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的政策,使临淄商业兴隆四海。齐桓公当政时,
任管
仲为相,实行“四民分业”的措施。经济得以大发展,富于列国之首。齐宣
王在
位时,是临淄商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战国策》齐策云:“临淄之中七万户,

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

毂击、人肩摹,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而富,志高而扬”。
当时
商贾荟集,贸易市场繁荣兴旺。汉代,海内为一,成为东方最大的商业都会。

武帝时,齐临淄发展到十万户。有“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之说
(见
《汉书·高王五传》)。
西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 治所东迁广固城(今青州)。临淄商
业都
会地位日渐衰弱。宋代诗人李格非《临淄绝句》云:“击鼓吹竽七百年,临
淄城
阙尚依然。如今只有耕耘者,曾得当时九府钱。”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前,商业运输多由羊角沟经小
清河
运至广饶石村,经临淄转运分销至博山、淄川、益都等地。胶济铁路通车后,

品直接从青岛运至辛店、博山、淄川等地。
1928年,因临淄城既遭匪劫,复遇变乱,各商号稍有资财者,多迁至辛
店。
更因辛店交通方便,利于物流。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大小商户100余
家,
年交易额400余万元。
1937年, 七七事变前, 辛店煤炭销售业、酒业、杂货业,特别是中外
烟商
160余家商户云集。已超过临淄县城十几倍。1937年4月30日,由木业、土产业、
杂品业,中药业、西药业、饭馆业、铁业、碳业8个同业工会先后成立。1938
年,
日军入侵,商业每况愈下,大小商户多被迫停业。日伪军、维持会“沆瀣一
气”,
苛捐杂税,敲诈勒索,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为此,商户终日惶恐不安,人
民叫
苦不迭。至1945年,只有少数摊贩维持生计,时卖时停。
1948年3月, 临淄全境最后解放,商业开始恢复好转。建国后,人民政
府采
取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政策,商业经济勃然兴起。至1952年,辛店大小
商号
达200余个,从业人员300多人。
1953年, 开始对私营个体商业及农村小商小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
年6
月对个体私营商业的改造基本完成。临淄县商业局成立,下辖百货、纺织品、

材、煤建、食品、药材、烟酒、贸易八个公司。此时,辛店出现了集体、国
营商
业为主体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商业体系。同时经过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
使
市场发生了根本变化,巩固了社会主义商业的领导地位,促进了国民经济的
迅速
恢复和发展。
1958年,进入第二个五年发展计划时期。人民群众和商业职工生产经营
积极
性空前高涨。但是由于“大跃进”“共产风”的影响,商业工作中出现了消
灭个
体私营商业、 集体商业急于向全民所有制过渡, 流通渠道单一化的倾向。
“大购
大销”助长了社会浪费;农产品征购过头,影响了农民积极性,造成了自由
市场
关闭,商业网点和人员减少,打乱了正常的流通渠道,影响了城乡物资交流
和市
场的正常发展。更加之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辛店乃至全临淄的商业经济遭
受了
严重的挫折,人民生活处于暂时的困难时期。个体私营商业一度全部被取消。
1962年,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辛店商业
进行
了整顿,通过全体职工的积极努力,在支持生产、活跃市场、体制调整等方
面,
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济效果。至1965年许多主要经济指标,恢复到历史
最好
水平。但是不久后的“文化大革命”,再次影响了辛店的商业发展。一度使
商业
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低下。好在广大职工能够坚守工作岗位,商业工作仍取
得了
一些进展,基本保证了群众的需要。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商业工作发生了根本变化。通过清
理商
业“左”的错误影响,积极稳妥地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落
实经
营责任制,恢复奖罚制度;实行多种经营成份、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济形
式的
商业体制,致使辛店地区百业俱兴,国营、集体、个体商业竞相发展,打破
了国
营商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关闭多年的物资交流会、商品展销会、仲夏夜市等
传统
商业形式相继恢复。 至1985年,各类商业网点达到1300多个,饮食服务网点
700
多个,集贸市场商品达1000余种。
1993年,国家进行经济政策改革,实行市场调节,开始逐步建立社会主
义市
场经济。商品市场得到快速发展,商品供应极大丰富,个体、私营商业发展
加快,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1997年开始,国营商业在实行承包,“经营、价格、分
配、
用工” 四放开及抽本租赁等多种改革的基础上, 全面实行较深层次的改革,

2002年,辛店商业企业全部改制成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改制后的绝
大多
数企业脱颖而出,迅速膨胀,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4年,辛店商业企业及经营网点达到历史新高,商业呈现出一派欣欣
向荣
的新气象。是年,个体商业户达到2222户,从业人员3954人,营业收入7.48亿
元。
限额以下服务业11家, 营业收入3.2亿元。限额以下零售、住宿、餐饮业47
家,
营业收入3.1亿元。
纵观辛店商业体制变化,主要经历了2次大的变革,形成了3个不同的历
史阶
段。1953年以前基本属于私营工商业为主体的历史阶段;1953~1978年,通过

私营工商业的改造运动,形成了以国营、集体性质商业为主体的历史阶段;
1978
年以后,通过对国营、集体工商业的改制,进入了以个体私营、股份制、集
体、
国有等多种成分并存的商业历史阶段。
辛店集市始于明代,辛店集早期由当地居民自然聚集形成。农历二、七
为集,
主要交易农产品及山果等。1954年迁至辛店火车站,后迁址辛四路(今牛山
路),
后又迁址单家村西(今单家社区) 。1992年大集迁至309国道以北,并形成
了大
型的农货批发市场。同年,辛店街村在村南占地200亩开设新集(也叫辛店集)。
另外王朱、大武、毛托、于家村有小型集市,主要交易农产品,方便当地居
民。
至2004年,随着经济发展,辛店城区先后设立了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文化
市场、
汽车配件等10处市场。集市贸易的发展壮大为繁荣辛店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朝至民国集市贸易由“牙行”“经纪”管理市场,“牙人”“斗官”参与
交易,
并收取佣金。 1927年县署首次在辛店成立商会,管理辛店的商贸事务。1950
年3
月, 成立辛店市场交易管理所。1956年5月成立辛店市场管理委员会。1966
年春
成立辛店工商行政管理所,具体管理境内工商业。
物价管理工作,境内无专门管理机构,统一由区物价局和物价检查所管
理。
清朝末年,境内商品交易随行就市自由议价。1915年,商会曾对一些商品规
定了
统一价格,但未能坚持。新中国成立后,商品按国家和省、市规定的价格标
准执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