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农田灌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6&rec=106&run=13

土砖井灌溉辛店街道位于大武、辛店两大水源中心地带,地下水源丰富,

着优越的浇灌条件。农民从清末开始挖掘土井,提取地下水浇地。但是由于
当时
生产力落后,财力不足,土井挖掘数量不多,绝大部分土地仍然受着干旱的
困扰。
直到新中国成立,农民仍然靠天吃饭。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鼓励和扶持农民发展水利。从1952年起,组织起来
的农
民依靠集体的力量,开始用土法打井。遇到流沙层,就用苇子、竹木盘堵塞,

到了固沙作用,当时把这种方法称为“下盘打井法”,辘轳(2004年)并作
为先
进经验向外地推广。土井打成之后,防止坍塌,井壁用砖垒起,叫做砖井。
土、
砖井灌溉在20世纪50年代起到了重要作用。1957年,辛店镇共有土、砖井1565
眼,
水车1450部, 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8500亩,占耕地面积的42%。1959年,辛店

社有土、砖井1778眼,达到最高峰。20世纪50年代,大武公社的大武、小武、

家、高家、曹家、东夏、窝托、于家、毛托等村也挖出不少土、砖井,用水
车提
水浇灌农田,增强了抗旱能力。20世纪60年代,随着机井的使用,土、砖井
数量
逐渐减少,20世纪70年代停用。
机井灌溉1958年,辛店公社组织社员,利用“大兵团作战”的方式在农
田打
机井。打井的方法是先挖出井筒,再在井口扎起三角架,用人力冲击钻打穿
石层。
由于打井方法落后,打出的机井水位浅,当时又缺少资金购买抽水设备,大
多数
没有发挥应有的浇灌作用。是年,王朱、仉行、安里、渠村、朱家五村联合
在安
里村东打一眼大口井,利用留“马道”(在井壁的一侧留一条斜坡,把井底
的土
用小推车推到地面)的办法取土。井挖到20多米深,因为碰到石层而停挖。
打大
口井的试验没有成功,后来改用人力拉钻打机井。1972年,辛店公社开始使
用机
动钻打机井, 人工拉钻打井的办法被废止。1977年,辛店公社有机电井132
眼,
配套108眼,井灌面积10900亩。大武公社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用人力打机
井。
东夏大队于1956年打出第一眼机井,使用两台10马力燃煤蒸汽锅驮机,通过
二级
扬水的方法浇地获得成功。矮槐大队在1958年利用锥井下泉的方法打机井,
一半
土地得到灌溉。1972年,大武公社也开始用机动设备打机井。是年,大武公
社有
机电井58眼,配套48眼,井灌面积7800亩。20世纪80年代,由于齐鲁石化公司

量用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不少机井干枯,各村开始打深水井,由离心泵
改换
为深井泵和潜水泵。1985年,辛店镇有机电井58眼,其中深水井37眼。大武
乡有
机电井28眼,其中深水井26眼。位处辛店镇东南部的仉行村,由于水位连续
下降,
1989年打90米的深井9眼,130~186米的2眼。1990年打250~290米的深水井6眼。
打机电井需要大量的投入,一家一户难以完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
后,
各村原有机电井的产权和管理权仍属村集体所为,供农户浇灌使用。2004年,

店街道有机电井55眼,其中深水井49眼,配套机井46眼,井灌面积为8625亩。
1957~2000年部分年份辛店街道大武镇农田灌溉及水井情况表
节水灌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节约用水,辛店镇开始建设三灌(喷
灌、
滴灌、微灌)工程。副省长邵桂芳带领全省各地、市领导参观辛店果园节水
设施
(1998.3)仉行村北的农田最早安装喷灌设备,试验成功后在全镇推广。辛
店镇
林业站管理的137亩苹果园, 最先安装滴水设备,经试用取得良好节水效果
后,
继而在全镇果园中推广。1995年3月,寨子村在230亩农田安装喷灌设备,用
水量
约为原来的三分之一, 节省成本费三分之二。1995年5月,王朱村投资15万
元,
在630亩麦田中埋设地下管道, 实现喷灌。1995年11月,山东省长李春亭带
领全
省各地、市分管农业、水利的负责人,到毛托、辛店果园参观喷灌、滴灌技
术,
并在辛店镇召开农田灌溉节水现场会。 1998年3月,全省各地、市有关领导
干部
在辛店街道召开三灌(喷灌、滴灌、微灌)建设现场会。国家水利部副部长
张春
园在山东省副省长邵桂芳的陪同下,参观了辛店果园节水设施,并对节水技
术给
予赞扬。 是年5月,河北省副省长郭庚茂带领各地、市、县分管水利的领导
干部
来辛店街道参观农田节水工程建设。辛店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了经验。之后,

有全国十几个省、市领导干部到辛店街道参观学习节水技术。是年,山东省
政府
向全省推广了辛店街道节水工程建设的先进做法。2004年,辛店街道实现喷
灌、
滴灌面积4050亩,低压管道埋设面积900亩,其他节水灌溉面积3000亩。
附:大跃进年代安王片打井纪实
“大跃进”年代,原来的安王乡被划入辛店人民公社,包括王朱、仉行、

里、渠村、朱家五个村,后来人们习惯称为安王片。这里西边不远处便是起
伏连
绵的山丘,地势较高,地下水有二三十米深,水利条件差,全是旱田,世世
代代
靠天吃饭。
1958年春天,全国各地都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大办水利的号召,千方百计
发展
农业水利化。 安王片的5个村根据上级的安排,从各村抽调精壮劳力,组建
起打
井突击队,开始打第一眼大井。在农业合作化之前,安里村东曾有人打出一
口水
井,安上水车,用牲口能拉上水来。打井突击队认为这里地下水旺,就把第
一眼
大井的地点定在这里。当时,人们只在村里挖过吃水井,从来没有见过用机
器抽
水的大井什么样,只凭干部的指点干。开始先挖一个长10余米,宽七八米的
大坑,
当挖到大坑里的土扬不到地面时,就在坑的一侧留一道坎,把土从坑里扬到
坎上,
坎上的人再把土扬到地面。坑再往深处挖,下面的土扬不到第一道土坎时,
再留
第二道土坎。这样挖到十几米深,坑底的一锹土要由十几个站在土坎上的人
才能
扬到地面,仉行村农田喷灌(1995年)如此干太浪费人力,后来经过大家商
量,
想出留“马道”的办法。具体作法是:在留有土坎的一侧,由坑底到地面挖
一个
大坡道,把坑里的土装进小推车里,一人推车向上拱,车前栓一根大粗绳,
众人
站在坑口往上拉。这样虽然费力气,但速度要比留土坎往上扬土快,大井由
十几
米一直挖到近20多米的水面,都是用的这种“马道运土法”。粗略估算,打
井队
从这口大井里挖出的土要有几千立方,堆在井口四周成了一座小山丘。当时
由于
经济贫穷,没有钱买抽水的设备,这口井最后报废了。
这个大井挖在由王朱通往辛店的大道旁,土丘阻碍着交通,对行人形成
不小
的危害。王朱村有个姓张的人晚上骑车从井旁经过,连人带车掉到井下,摔
昏致
伤,险些丧命。人们看到这个大井没有用处,又威胁着大家的安全,就组织
起来
把土回填进去。这个大井一直没有被人们忘记,20世纪70年代修三干渠,渠
体正
从大井旧址通过,土特别暄,施工人员怕影响工程质量,用石灰在这里夯了
三遍,
才敢在上面砌渠体。
大跃进年代,人们受冒进思潮影响,干事不讲求实效,第一眼大井没有
取得
成功,不但不总结经验,认真接受教训,反而掀起更大的打井高潮。各村根
据上
面的指示,纷纷组织起打井突击队,在大片地里打排井。打排井不再象挖第
一口
大井那样使拙力气。办法是先挖个和村里吃水井相仿的井口,上面安架辘轳,

从井筒里挖出的土绞上来,等挖到河卵石,再把辘轳撤掉,竖起牢固的三角
架,
拴上滑轮,用铁丝绳把钻头绪到井底,用人拉钻的方法凿透石层。
各村的打井突击队的人数不等, 一般按12人分成一组,8人在上面喊着
号子
拉钻,2人守井口,2人下井招钻。下井最累最危险,全组人轮班下。一个组
要一
口气干12个小时(有的村是8小时) ,这个组干到钟点,再换另一组,日夜
不停
钻。下班的人吃住都在附近塔起的筒陋窝棚里,行动要求半军事化,若是有
人不
听指挥,就要挨批斗。不论严冬酷暑,下雨飘雪,打井队员常年在工地,不
准回
家。因为连续奋战,大家乏累极了,夜里就躺在地上喊空号,以瞒哄监督他
们的
干部。
在那段时间里,安王片一共打井四五十眼,其中王朱村打得最多,有20
多眼。
尽管打井队员流了许多汗,受了不少累,但没有一眼井安上机器抽上水来。
大跃
进年代,干任何事情都要求多快好省“放卫星”,田里的活也都规定几天干
完,
但村里的劳力不是被调到虎头山去开铁矿,就是被派到辛店去炼铁,种的烟
烤不
了,刨出的地瓜没处存,为了欺骗上面派下来的干部,人们就忍疼把劈下的
黄烟
和刨出的地瓜倒进附近的井里,打井人员吃苦受累打出来的排井竟然成了人
们掩
埋珍贵劳动成果的大地窖。如今人们谈起这些事,仍然带着一股怨气。
机井真正发挥作用,是在1965年春天,各村都通上电之后,王朱村西北
角有
一口吃水井,水源特别旺,经过深挖之后,水层有10来米深,安装好水泵,
地下
水第一次象清泉哗哗喷出。当时任临淄县县委书记的宋天林亲自来到现场庆
贺,
并和群众一起用抽出的井水栽地瓜秧。省报的一位记者闻讯赶来,采写了一
篇份
量很重的通讯,刊登在《大众日报》上,省广播电台也及时广播了这则喜讯。
安王片的广大干部群众亲眼目睹了机井的巨大威力,打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村都根据实际情况打出了不少机井,安装好设备,眼眼机井清泉喷涌,很快
实现
了水利化。
现在回想大跃进年代不讲科学,不讲实效,在浮夸风的影响下盲目打井,

在是苦了老百姓。
(原载《临淄文史资料选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