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5&rec=316&run=13

【概况】2006年,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上下团结一致,积极开展集中整治,规
范抓好市容市貌,巩固拓展专业执法,工作中坚持文明执法,热情服务,树立执
法队伍的良好形象,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和群众的赞扬。12月25日,
被市执法局表彰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优秀单位。12月27日,被省建设厅表彰为全
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规范化管理先进单位。

【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坚持以制度管人,以制度规范人,实现规
章制度无缝隙管理。推行错案责任追究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接待制度
等22项规章制度。推行执法公示制,根据工作性质向社会公开执法程序,办案时
限,处理依据,处理标准和处理结果。通过设立意见箱、开设举报电话和聘请社
会监督员等有效措施,接受群众监督。全面规范执法程序,指定专门科室对中队
查处案件的过程、执法文书的使用、处罚幅度等问题进行审核把关,确保严格按
照行政处罚的有关程序实施处罚。修订完善考核细则,层层量化考核指标,对市
容管理,队容风纪继续实行一天两督察,一周一通报,一月一考核的方式,考核
结果与年终评先树优、选拔任用挂钩。加强队伍教育培训,组织学历未达标人员
参加法律专业的函授学习, 共组织14人参加本科、3人参加专科的学习。组织全
局人员到济南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基地,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封闭式军事训练。

【创新管理机制】年内,在工作中推行区域级差管理。对城区主要道路、“窗口”
地区,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的“三定”责任制和12小时巡查制,严格控制乱占
道路、乱涂乱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现象,严禁各种违法行为。对城区一般
道路等控制区,采取日常巡查与集中整治、平峰监控与高峰严控相结合的方法,
对出现的各类违法行为及时进行查处。贯彻“以堵为主,适当疏导”的原则,在
不影响市容市貌和市民生活环境的前提下,对市民确有需求又能解决弱势群体困
难的路边巷尾设置部分服务性摊点, 满足群众需要。 是年,共设置服务性摊点
200余处。 对城区背街小巷及城乡结合部等区域,则采取错时管理、机动巡查等
措施控制整个面上的各种违规现象。采取“以疏为主,规范管理”的措施,对营
业性摊点,积极疏导,规范审批,定位管理,确保了城市规范、有序。遵循“防
范在先, 早抓苗头,提前介入”的原则,对违法案件积极进行事前防范,在城区范
围内开展普查工作,摸清底数,分类纳入监控。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
将一些可能发生或将要发生的违法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 有效地控制了违法案件
的发生。

【专业执法】积极拓展专业执法,优化城市环境。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及时查处
各类违反城市规划的违章建设、改变结构、超面积等案件,共查处规划案件45起。
加强户外广告治理,依据有关广告设置技术标准的要求,实行分批次逐条道路整
改达标。 对影响市容的广告进行规范、拆除,整改门前牌匾120多块,清理活动
广告牌1650多块, 拆除不符合市容标准的大型广告牌25块, 城区主要道路达到
“三统一”的要求。加强对市政、园林案件的查处力度,共查处市政、园林案件
5起, 有力地打击了园林、市政方面的违法行为。加大了对噪音扰民、垃圾违规
运输等方面的查处力度,共查处生活噪音扰民案件70件,建筑垃圾违规运输55件。
有效制止了此类违章行为的发生。

【综合整治】年内,以城区主次干道、广场为重点,集中开展了以清理城区严重
影响市容的店外经营、流动商贩、露天烧烤及乱贴乱画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环境综
合整治活动。坚持严格执法标准,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对老城区历史遗留
的临园市场、辛东市场、火车站广场进行彻底整治和规范。对城区主次干道的流
动摊点、店外经营实行了退路进厅、让路于民。是年,共取缔流动商贩5000多人
次,店外经营300多处,马路摊点2600多个,依法扣押车辆80多辆、冰柜30多台,
规范农贸市场8处, 查处露天烧烤30余家,治理背街小巷14条,有效地改善了人
居环境,夯实了城管基础。针对城乡结合部乱搭乱建、乱设广告牌等现象,集中
力量进行专项整治。 依法拆除济青高速公路临淄出入口北侧乱设棚亭5处,北外
环路棚亭84个, 清运垃圾3200多立方米,涂刷墙壁1.2万多平方米。并积极拓展
乡镇执法,协助乡镇拆除违章建设40余户1200多平方米。营造了优美、整洁、有
序的环境。

【调研和宣传】年内,开展了“城市管理与综合执法”专题调研活动,探索城市
管理的运行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城市管理工作。加大
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管理城市意识,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管理,降低了执法难度。
先后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稿件45篇,在电台、电视台宣传12次,发放宣传材料
和致广大市民一封信各1万多份,出动宣传车50余台次。 (崔凤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