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传统农具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3&rec=88&run=13

耕整农具 耕翻土地,主要用木辕犁 (由铁质铲、铧、木质辕、托和扶手组
成) 。人力扶正,畜力牵引,日作10时,可耕地4~5亩。其次是镢(木柄铁刃),
壮年劳力可日创地1亩。1958年,曾一度用锨深翻土地。
整平用具有耙和耢。耢系把腊条编于木质方形框上制成,畜力牵引,日整平
地面30亩左右;耙问世晚于耢,形状相仿,只是腊条换成了铁齿,从而牵引时省
力而效率高。
播种用具 主要是耧,有“独脚”(俗称单眼耧)、“双脚”(俗称双眼耧)两
种。独脚耧多用于播种谷子、高粱,或用于施追肥;双脚耧多用于播种小麦或谷
子。畜力牵引,日作10时可播种1013亩地。谷子、高粱播种后,要用砘子压垅。
砘子, 系用直径30厘米、厚5厘米左右的青石轮装木轴做成,可推动或拉动。压
垅起保墒、催苗作用。另有点播器,用竹杆或葵花杆做成,用于点播。
灌溉用具 主要有“辘轳头”和“鸳鸯罐”。前者,以长80厘米左右,直径
25~30厘米的圆木做成辘轳头,置木架上,再用麻绳或钢丝绳系特大尖底筲 (俗
称“倒筲”) ,用以绞水上井,一人操作,日灌田亩余。改良辘轳头,系两条旋
转方向相反的绳,两绳端各挂一模式水罐,拧绞时两罐一上一下,罐无空回,因
绞绳需两人协力,故称“鸳鸯罐”。浇地效率比辘轳头提高倍余。20年代出现的
半机械化提水用具称“斗子水车”。即把小型水斗接成链条状。以轮盘绞上,用
畜力拉动,提水效率较“鸳鸯罐”又有提高。沿河人家提水多用桔槔、戽斗。
中耕、间苗用具 松土灭草多用锄。锄,铁刃、铁勾木柄,有大小不同规格,
小锄可同时用于高粱、 玉米间苗。谷子间苗用鼻圈,系以5厘米宽的铁片圈钉在
木柄上做成,因形似“牛鼻圈”而得名。把大形锄头装在可套耕畜的木架上,称
“耠子 ”,以畜力牵引,中耕锄草,工效比人工锄地增3~5倍。
收割农具 主要是镰刀。铁刃木柄,灵活简便;还有“抓镰”,俗称签刀,
有刃无柄,把长8厘米左右的刀片,以皮条或麻绳系于掌心,用以签割高粱穗。
运输用具 清末民初均为木轮车。单轮者,一人推行称小推车;两人分别车
前车后架推的,称“二把手”。双轮者俗称大车,畜力拉动。
脱粒和场上用具 使用历史较长而普遍的是“碌碡”。有的为提高其脱粒效
率,使用“撵杆”,即把碌碡系于横杆一端,牲口套挂在杆端内一定距离处,牲
口徐步可收“碌碡”急转之效。
场上用具主要有用于堆场的刮板、推板,用于翻晒粮食的木杈,用于打场的
大耙,用于扬场的木锹、簸箕、扇车,还有扫帚、苫子、折子等等。
粮食加工用具 主要是用沙石做成的石磨。 磨面粉者称磨。 磨煎饼糊者称
“水磨”。另有以水作动力的巨型石磨,称“水磨”。罗面一般用手摇“面罗”。
另有面食业户,制成带有一定机械成分的脚踏罗,俗称“脚打罗”。粉碎粮食用
具有石碾。另外,在山区还有杵臼,但60年代即已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