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病虫害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3&rec=86&run=13

病害防治
1.小麦锈病。俗称“疸病”。建国前经常发生,多单发“叶锈”,有的年份
发生“条锈”,严重时造成小麦叶片早枯而死。建国后多“叶锈”、“条锈”并
发。1952、1953两年发病均较重。1957年严重发病达35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
89.3%。 防治20万亩。60年代起,推广抗锈品种,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锈病有
减。一般年发病5~8万亩。只1964年和1975两年发病小麦破30万亩。1980年后,
基本控制了锈病。
2.小麦腥黑穗。建国前发生较普遍。50年代以来采取更换无病麦种和药物防
治措施,70年代初基本消灭。
3.小麦散黑穗病、杆黑粉。建国前较普遍。危害严重。50年代,一般年发病
10~15万亩。采取换种、浸种、药物综合防治措施,60年代年发病面积减到3~5
万亩,70年代基本控制其发生,80年代已不常见。
4.小麦线虫病。建国前年有发生。面积大、损失重。50年代初年发病15~20
万亩。经加强防治,发病面积逐年减少。60年代年发病3~5万亩。70年代末基本
消灭。
5. 小麦全蚀病。70年代引进良种带入。1977年发病800亩。1978年发病1300
亩,病麦一般减产二成,严重者减产六成以上。采取综合防治措施,1980年后,
基本控制了危害。
6.小麦白粉病。60年代有发生,但造不成危害。1972年发病万亩,1978年发
病9万亩, 1979年发病18.4万亩,防治11万亩。1983年以“粉锈宁”防治,基本
控制了危害。
7.小麦赤霉病。历史无此病,1977年突发,面积达30万亩,防治10万亩,经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1985年此病已不多见。
8.小麦黄矮病和丛矮病。60年代中期始有零星发生,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1985年已不常见。
9.玉米大小叶斑病。建国初期发生。60年代末有发展,70年代中期,年发病
面积达10万亩左右。采取综合防治措施,1985年控制了危害。
10. 玉米茎腐病。60年代始有零星发展。更新高产杂交种,80年代控制了危
害。
11.玉米青枯病。1977年发病面积3万亩,采取加强引种检疫,综合防治措施,
1985年已很少发生。
12.谷子白发病。建国前普遍流行境内,50年代初年发病面积5~10万亩。推
广西力生拌种,70年代末基本控制了危害。
13.高粱黑穗病。建国前年年普遍发生,危害严重。50年代初期年发病5万亩
左右。采取防治措施后,60年代初,年发病万亩。到1985年,该病已很少发生。
14.地瓜黑斑病。1949年发病600亩。1954年自安丘引进“胜利百号”瓜种,
导致该病蔓延全县, 年发病面积达5万亩。60年代初,年发病10万亩左右。采取
综合防治措施, 70年代末年发病面积减少到3万亩左右。80年代该病只有零星发
生。
15. 地瓜茎线虫病。1970年从胶县引进“青农二号”瓜种带入,在大武、辛
店、金岭一带发病5000亩,70年代初蔓延至万亩。采取综合防治措施,1985年控
制危害。
16. 黄菸黑茎病。建国前有零星发生。50年代中期蔓延。年发病面积严重年
份达3万亩。采取综合防治措施。1960年前后发病面积减少50%,60年代末基本控
制其危害。1985年发生极少。
17. 黄菸低头黑病。50年代初有零星发生,后有蔓延。1960年前后采取综合
防治措施,控制其危害,1970年后,只有少量发生。
18.黄菸花叶病。建国前有发生。50年代发病面积有增加。采取防治措施后,
60年代末控制其危害
19.黄菸炭疽病。30年代有发生。1949年普遍蔓延。经喷“波尔多液”防治,
到60年代中期,控制其危害,70年代已很少发生。
20. 西瓜幼苗猝倒病。建国初期就有发生,蔓延快,易引起成片死苗。经采
取综合防治措施,到1984年,只有零星发生。
21. 西瓜枯萎病。建国初期有发生,1982年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逐步控制
了该病的发展。1985年,只有零星发生。
22. 西瓜炭疽病。建国前就有发生。1980年前后有零星地块发病。采取综合
防治措施后,1985年基本控制其危害。
23. 蕃茄早疫病。60年代至70年代时有发生。采取综合防治措施,70年代末
控制其危害。80年代只有零星散发。
24. 蕃茄苗期病害(猝倒病、立枯病)。60年代有零星发生。采取综合防治措
施,到1980年,控制了危害。
25. 蕃茄脐腐病。70年代中期蔓延为害。采取综合防治措施,1980年基本控
制了该病危害,1985年还有零星散发。
26. 蕃茄病毒病。60年代时有发生,采取综合防治措施,1980年已基本控制
该病危害。
27. 黄瓜霜霉病,60年代中期有零星发生;黄瓜枯萎病,70年代中期有零星
发生。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到80年代,基本控制了两病危害。1985年只有个别地
块发生。
28. 大白菜软腐病、大白菜霜霉病。建国初期有零星发生。60年代曾一度蔓
延为害。选用抗病品种和药物防治。80年代基本控制其危害。
29. 大白菜病毒病。俗称“花叶病”,建国初期有零星发生。50年代末蔓延
为害。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70年代基本控制其危害。
30. 韭菜疫病。70年代末有零星发生,经采取防治措施,80年代基本控制其
危害。

#C341536
 第六辑虫害防治

1.药物、人工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于建国前普遍发生,危害作物。当
时,一般以随犁拾虫的办法防治。50年代初,全县年受害面积达40万亩。先后推
广砷石毒谷, “六六六” 毒谷防治。 1957年防治面积达作物种植面积的70%;
1960年后又推广DDT、敌百虫拌种,防治面积达种植面积的95%。70年代,年地下
虫为害面积在50万亩左右。80年代推广乐果拌种
毒饵防治,基本控制其危害。
蝗虫(飞蝗、蚂蚱)。1840~1900年间,有十余次飞蝗过境,数次落地,造成
荒年。建国后,河滩草坡多有蚂蚱,曾于晚秋危害过麦苗,及时捕打喷药,未酿
成灾。80年代已很少见。
粘虫,俗称蝗。建国前,是以发生第三代粘虫危害谷子、高粱、玉米。严
重时收成减半。1950、1955、1957、1960、1964年严重发生。多种受害作物均在
10万亩以上。经采取防治措施,挽回了部分损失。70年代,有一、二、三代粘虫
相继发生,一、二代危害小麦套作的玉米,三代危害夏玉米。80年代,多二、三
代粘虫造成危害。年受害作物在50万亩左右。多次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1985年
基本控制危害。
蚜虫,俗称“蜜虫子”。建国前发生较普遍,尤以危害黄菸为剧。采用“面
筋”粘、撒热细土、干灰等办法防治,有一定效果。50年代中期推广棉油皂“六
六六合剂”防治。后又用“可湿性六六六”、乐果等药物防治。60年代中期,控
制了危害。70年代小麦蚜虫、玉米蚜虫、大豆蚜虫、菜蚜虫均发生严重。经采取
综合防治措施,80年代基本控制危害。
小麦红蜘蛛。建国前,发生就较普遍。50年代年发生面积15~20万亩。采取
综合防治措施,60年代基本控制其危害。80年代。年发生面积在10万亩左右。
麦叶蜂。 70年代初有发生,年为害面积5万亩左右,推广药物防治,70年代
末控制了危害。
钻心虫。 1935年由国外传入,无防治。50年代初,年危害玉米5万亩左右。
采用“六六六”、辛硫磷等药物防治,80年代,基本控制危害。高粱条螟,谷子
粟灰螟,建国前多发生,无防治。建国后,推广药物防治,80年代控制了危害。
大豆造桥虫,又称“透风虫”。建国前有发生无防治。建国初期以人工捕打
防治。后推广药物防治。80年代,控制了该虫的危害。
豆天蛾(豆虫)。建国前发生较普遍,多用人工捕捉防治。建国后推广药物防
治,80年代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基本控制了危害。
象鼻虫,又称“山猴子”。建国前时有发生,早期危害谷子、高粱、春大豆。
夏季危害夏大豆。当时多用人工捕捉防治。50年代,采取人工捕捉加药物防治,
80年代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了它的危害。
大豆食心虫。建国前时有发生,无防治。50年代起,先后推广喷施药物,选
用抗虫良种等办法防治,80年代已很少发生。
谷子白焦虫。建国前有发生,少防治。建国后推广药物防治,80年代采用综
合防治措施,该虫已少见。
秋毛虫,俗称“秋狗子”。建国前常见于杂草中,造不成危害。1969年后,
逐年增多,危害玉米、棉花、大豆、芸豆、黄菸。1973年,50多万亩夏玉米田里
普遍发生。采用人工捕打结合药物防治,未成大害。80年代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控制了危害。
菸青虫。30年代有发生,以人工捕打防治。50年代初年发虫两万亩左右。主
要是人工捕捉防治。60年代推广综合防治措施,基本控制了危害。80年代少发生。
菜青虫(菜白蝶)。建国前由美国传入。危害大白菜、甘兰、小白菜、菜花、
萝卜、莴苣等。50年代发生较普遍。先后采用人工捕杀、药物、综合防治,70年
代控制危害,80年代只有零星散发。
种蝇,俗称地蛆。主要危害瓜、菜。建国前有发生,建国后采取多种防治措
施,70年代控制危害。
蓟马。建国前有发生,建国后采取药物防治,基本控制危害。
土蚕(地老虎)。建国前有发生,危害作物幼苗,多以人工捕打防治。60年代
起,药物防治和人工捕打兼行。70年代逐步控制了危害。
瑞典麦杆蝇。 60年代末发现,曾造成春玉米制种田苗20~30%枯心。采取药
物防治后, 灾情有减。1980年左右,该虫又曾危害夏玉米苗,造成15%的幼苗枯
心 。经喷施乐果、敌敌畏混合液。控制了害情蔓延。
田鼠。清代有发生无防治。建国初期,未致成害,也少防治。70年代末田鼠
剧增,1985年受害作物达15万亩,防治12万亩,尚不能完全控制其危害。
2.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始于1978年。是年小麦蚜虫自然保护利用
面积10万亩;玉米螟自然保护利用面积30万亩;菌药(7216杀螟杆菌)防治10万亩;
菜青虫菌药防治10万亩。1980年小麦蚜虫自然保护利用面积20万亩,玉米螟自然
保护利用面积30万亩;菌药防治10万亩;菜青虫菌药防治10万亩。1981年后,小
麦蚜虫自然保护面积逐年增加,1985年达28万亩,玉米螟自然保护利用面积20万
亩。
3.害虫天敌资源普查。1979年进行害虫天敌资源普查,初步鉴定,区内害虫
天敌资源共有两个纲,八个目,四十七个科,约153种。其中优势种群有:
昆虫纲:鞘翅目瓢甲科的连斑毛瓢虫、台湾小瓢虫、十三星瓢虫、异色瓢虫、
七星瓢虫、深点食螨瓢虫,它们以取食蚜虫、螨类虫为主。膜翅目胡蜂科的纹胡
蜂、二纹长脚胡蜂、铃胡蜂、黄金胡蜂;细腰蜂科的细腰蜂、黄腰拟蛾蜂、黄纹
土楼蜂;土蜂科的白毛长腿土蜂、日本土蜂;茧蜂科的螟甲腹茧蜂、螟虫长距茧
蜂;姬蜂科的柴瘦姬蜂、粘虫白星姬蜂、甘兰夜蛾拟姬蜂、黑尾姬蜂、螟令悬茧
姬蜂、松毛虫黑星胸姬蜂。
双翅目,食蚜蝇科的黑带食蚜蝇、四条小食蚜蝇、梯斑食蚜蝇、短翅细肤食
蚜蝇、大灰食蚜蝇、凹脉食蚜蝇、黄盾壮食蚜蝇、短刺眼食蚜蝇、工斑凹脉食蚜
蝇、斜纹鼓额食蚜绳;寄蝇科的夜蛾土兰寄蝇、蚕师肤寄蝇、金光小寄蝇、金色
长喙寄蝇、伞裙这寄蝇、稻苞虫赛寄蝇、黑头猛寄蝇、双斑散寄蝇、黑角倒寄蝇、
查氏短须寄蝇、玉米历寄蝇。它们以取食蚜虫、寄生青虫、螟虫为主。食虫虻科
的食虫虻、小食虫虻、茶色食虫虻、白色食虫虻、畏食虫虻、前黑食虫虻、长足
虻科的脚长食虫虻。
半翅目猎蝽科的白带猎蝽、华姬猎蝽、八节黑猎蝽、乌猎蝽、短翅姬猎蝽、
半黄足猎蝽、六菱斑猎蝽、椎猎蝽;盲蝽科的黑食蚜猎蝽。
脉翅目草蛉科的大草蛉、丽草蛉、中华草蛉。它们以取食蚜虫为主。
蛛形纲: 蛛蜘目狼蛛科的T纹豹蛛、拟水狼蛛、黑肤狼蛛、沟渠豹蛛;蟹蛛
科的圆花叶蛛、短胸长蟹蛛、斜纹花蟹蛛、三突花蛛、蚁狼蟹蛛、褐纹蟹蛛、草
丛逍遥蛛、白条矩足蛛;金蛛科的横纹金蛛、大肤圆蛛、黄褐新圆蛛、角圆蛛、
金缕亮肤蛛;蛛科的中华蛛;球蛛科的温室球肤蛛、八点球肤蛛、四棘球肤
蛛;微蛛科的草间小黑蛛;管巢蛛科的日本肖蛸;跳蛛科的花背跳蛛,黑色蝇虎、
灰背大腿跳蛛。
病、虫测报 建国前无病虫测报组织。建国初期,县、区、乡干部均有查报
病、虫情责任,并负责组织群众防治。县农技站建立后,统一负责此项工作,做
到及时向各级领导提供病、虫情报,并组织群众防治。1962年设专职“植保”人
员,负责病虫害测报。1972年区内设病虫测报点19个,设备有测报用黑光灯16台,
高压电网杀虫灯3台。 1974年,区农技站重点组建了傅家庙、南马、张家庄、户
王、枣园、后召二、南王、金岭东、金岭西、瑟雅等12个大队测报点。
1980年,以区、社农技站、大队科技队人员为主体,组成了15个病虫测报点,
负责测报全区病虫情。1985年,以区植保站、科技带头户为主体,全区组建病虫
测报点15个。